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導語: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讓學生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3、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多種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

  一、導入:

唐朝名臣魏徵說過:“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今天我們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鄒忌是齊國的謀臣,以敢於進諫和善於辯論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談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纔算善於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纔算是善於治國。威王聽後,大爲讚賞,於是封他爲齊相。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着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說服力和鼓動性。

  三、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

一讀:疏通文意,瞭解大意。教師補充註釋:

1、鄒忌修八尺有餘

句中的“尺”爲齊尺,相當於19. 7釐米。“八尺有餘”,若按八尺半計算,鄒忌身高166. 5釐米,約合五市尺。

2、“窺鏡”的“窺”,本義是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又引申爲觀察、偵察。“窺”,必然是仔細的。“窺鏡”,不是一般的“對着鏡子看”或“照鏡子”,而是對鏡端相的意思。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漂亮?

“孰與”:與……比,誰……。“美”:漂亮,形容詞。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爲“以……爲美”。

4、“孰”:古爲“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視之”的“孰”,即用其本義的引申義,是“精審”,“孰視”是“定睛細看”。

5、“旦日”:課本註釋爲“明天”,不妥。據《辭源》“旦日”條,“一天明時,即平旦。”課文中的“旦日”是緊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釋爲“白天”,或“天明後”,而不能釋爲“明天”。

6、齊地方千里:“方”,古代稱面積的用語,“方千里”就是“縱橫各千里”。據考證,齊國當時的面積爲116500平方公里,約佔現在山東省面積(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刺”:指責。能當面指責寡人的過錯的,給予上等獎賞。

8、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幾個月以後,隔一段時間偶有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再提,也沒有可提的了。

“雖”:即使。“言”:說,批評,建議。“進”:進諫。“者”:相當於“……的”。

二讀:劃分段落,歸納段意,理清思路。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第一段: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提出問題)

第二段:鄒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諷喻齊主。(分析問題)

第三段:齊王納諫除弊,內政修明。

第四段:燕、趙、韓、魏都來朝見齊王。(解決問題)

  三、佈置作業。

有哪些疑難問題(包括內容和寫作技巧方面)?準備下一堂討論。

教後記:

  第二課時

  一、討論問題(最好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來討論)。

1、爲什麼說鄒忌進諫的方法很巧妙?鄒忌爲什麼不“直諫”而要“諷喻”?

2、本文的題目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而作者卻用佔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寫鄒忌和徐公比美,這是不是詳略不當?

3、本文的人物對話有何不同?

  二、課堂自測(20分鐘)。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

①鄒忌修八尺有餘(身長) ②形貌昳麗(光豔)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愛)

⑤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 ⑥王之蔽甚矣(受矇蔽)

⑦時時而間進(間或)

2、辨析加點詞的意義和詞性。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誰,代詞)

孰視之(仔細地,副詞)

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周詳地,副詞)

3、“於”作介詞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釋:A.到 B.向 C.對 D.比 E.跟 F.在。

給下面加點的“於”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於(C)我也。

②……皆以美於(D)徐公

③皆朝於(A)齊

④此所謂戰勝於(F)朝廷

⑤曹操比於(E)袁紹,則名微而衆寡。

4、“於”和“是”連用,有:A.於是B.在這事上。給下面的加點詞選擇恰當的解釋。

①於是(A)入朝見威王。

②吾父死於是(B)。

5、比較下面兩個疑問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個句子與現代漢語的詞序相同?

①吾孰與徐公美?②吾與徐公孰美?

這兩個句子都有表比較的疑問代詞“孰”(誰、哪個、什麼),都有連接相比較事物的連詞“與”,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現代漢語的詞序。

6、對話的個性化是本文的寫作特點之一。在回答鄒忌提出的“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的問題時,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試結合他們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