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師說》課文教案教學設計大綱

《師說》課文教案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背景材料一、韓愈抗顏而爲師

《師說》課文教案教學設計

《師說》有一句話:“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說,韓愈在《師說》裏講的所謂“師”,不是指在學校裏教課的老師,而是指給“士大夫之族”,即社會上學業有成就的士人或學者做老師,或給做官的當老師。韓愈生活在佛教極盛的時代。唐太宗就很佞佛,從他以下都在極力地扶持佛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佞佛的結果,首先是大大擡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間,增加了對於佛的迷信。其次,佛教是一種外來的宗教思想,它主張“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靜寂滅者”。這和中國的傳統的儒家思想是針鋒相對、格格不入的。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恥笑談論所謂“聖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於是這就成了一種風氣。整個唐朝時候,反對給學業上有成就的士人、學者、當官的做老師,認爲有人敢於做這樣的老師,便是狂人。在那樣的情況下,只有少數人敢於不管這種風氣,韓愈是其中的一個。 他不管這種風氣,不怕人家的恥笑,不顧世人的笑罵,敢於做這樣的老師,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師自命,擔負起教導他們的責任。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儘管自己不願擔任老師的名義,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卻讚揚了韓愈的做法:“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 韓愈爲了反對當時的那種風氣,批駁世人的那種恥笑,寫了《師說》。

二、古文運動

我國古典散文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次巨大變革。從陳子昂開始,經元結、韓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羅隱等許多人的努力,在前後二百多年間,改變了自東漢以來逐漸形成的駢體文對文壇的統治,實現了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的解放,推動了散文創作的發展。這次文學變革,適應着時代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的需要,總結了自先秦以來我國散文長期發展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改革文體和革新散文創作的理論主張,併成功地進行了創作實踐。加之參加這次革新的作家們以極大的熱忱和高度的自覺爲推行新文體、創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並廣爲宣傳,誘掖後進,在文壇上形成一股變革的.潮流。由於這次變革有理論指導,有成功的實踐,又有羣衆基礎和巨大的影響,儼然成爲一個“運動”;而提倡新文體的韓愈等人,又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俗下文字”相對立,稱所倡導的文體爲“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這次變革叫做“古文運動”

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

1.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 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 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 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一、 能力訓練目標:

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四、德育教育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鍼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 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繫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象。

課時安排 2 課時

一課

教學要點1、本文的教學目的;

2、作者介紹、解題;

3、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三、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 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爲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界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將其原文介紹給學生)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板書題目)

四、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界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 比,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① 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A.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B.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C.作“姓”講 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 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C.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2)“之”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A.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B.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②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A.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B.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C.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D.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③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A.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B.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 C.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3)“其”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如下: ① 作代詞,有三種情況 A.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B.復指,作主語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C.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②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A.表猜測 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B.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多麼)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 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 賓= 以+ 賓+ 爲+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相師爲恥

八、佈置作業 1.結合註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練習”二——四題。 3.預習思考題: (1)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繼續研習課文 1.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

②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分析第二段 A.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明確】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B.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麼?

【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爲了論證分論點,爲了抨擊“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明確】 a.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今之衆人: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聖益聖,愚益愚,其皆出於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羣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這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④分析第三段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聖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後作教師備註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B.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明確】聖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⑤分析第四段

提問:a.作者爲什麼稱讚李蟠? b.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 a.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b.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2.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A、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B、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C、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內容

教學活動中的成功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