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師說》導學教案設計大綱

《師說》導學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一課

《師說》導學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讀準句子停頓,熟練朗讀課文

2.把握古代論說文的特點,理清文章脈絡,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爲師的道理。

4.掌握實詞“師、道、惑、知”和虛詞“者、乎、於、之”等的用法和意義。

  【學習重點】

1.瞭解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和擇師的標準。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幾個的實詞、虛詞的用法。

 【學習難點】

1.第一段論點的推出過程。 2.特殊文言現象的理解和掌握。

 【學法指導】

誦讀法討論法

【學習過程】

  一誦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

1.讀準字音,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句讀 ( dòu ) 樂師(yua ) 阿諛(yú ) 郯子( tán )

萇弘( cháng ) 老聃( dān ) 經傳( zhuàn ) 貽笑大方( yiī )

3.誦讀下列句子,將句中停頓用/劃出:

①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⑤其出人也/遠矣 ⑥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二課文鑑賞:

1.速讀課文,找出每段論斷性的句子(明確提出關於從師的觀點的句子)寫在下面: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④聖人無常師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2.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有什麼好處?

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

3. 第一段學習:

(1)自讀並翻譯第一段,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名詞,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 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爲師

③吾師道也 名詞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說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道: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名詞,道理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名詞,道理

③吾師道也 名詞,道理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名詞,道理

惑: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③惑而不從師 形容詞用作動詞,有了疑難問題

④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乎:①生乎吾前 介詞,在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介詞,比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介詞,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處,並翻譯: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判斷句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介賓短語後置

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介賓短語後置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介賓短語後置

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判斷句

(3)內容學習:

①教師的職責是什麼?用課文原句回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爲什麼要從師?從師學習有什麼必要?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③以什麼樣的人爲師?擇師的標準是什麼?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討論: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⑤分析本段的結構:

(4)熟讀第一段。

 三.小結

  【同步測試】

1.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爲( B )

A.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爲“文起八代之衰”。

B.《師說》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C.我國古典散文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次巨大變革,這次變革有理論指導,有成功的實踐,而提倡新文體的韓愈等人,又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俗下文字”相對應,稱所倡導的文體爲“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這次變革叫做“古文運動”。

D.韓愈的創作實踐了其倡導的理論,代表性的作品有《馬說》《原道》《原毀》等。

2.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B )

A.蟠(fán)句讀(dú) 鍼砭時弊(bì)

B.諛(yú)萇弘(chánɡ) 六藝經傳(zhuàn)

C.郯(tǎn)諂(xiàn)媚 不拘於時(jū)

D.聃(dān)嚴謹(jǐn) 以資切磋(chā)

3. 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C )

A.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傳:chuán,流傳

B.作《師說》以貽之 貽:dài,贈送

C.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dòu,句中的停頓

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諛:rú,阿諛,奉承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學習第2.3.4自然段,積累重點字詞,翻譯重點句子。

2. 借鑑本文正反對比、舉例論證的議論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內容

3.深入學習韓愈尊師重道的論述,樹立謙虛學習的風氣。

【學習重點】

1. 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的學習。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實詞、虛詞的積累。

 【學習難點】

特殊文言現象的理解和掌握。

  【學法指導】

誦讀法 分析討論法

 【知識鏈接】

關於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資料

① 孔子師郯子。《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杜預注:黃帝之子,己姓之祖)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杜注: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雲紀事),故爲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杜注:即歷正之官);玄鳥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職也),學在四夷,猶信。’”

② 孔子師萇弘、老聃。《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按:孔子問禮於老聃的故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天運篇》)

③ 孔子師師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爲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爲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爲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孔子師師襄的故事,又見《孔子家語》《韓詩外傳》《淮南子》)

  【學習過程】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並翻譯第二段,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一詞多義

師: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名詞,老師

③或師焉,或不焉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⑤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音樂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道: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名詞,風尚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名詞,道理

③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詞,知識水平

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名詞,風尚

惑: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形容詞,糊塗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之:①結構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②故之聖人/今之衆人 助詞,的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代詞,代童子

④彼童子之師 助詞,的

⑤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代詞,代童子

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⑦士大夫之族/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代詞,這些

其:①其出人也遠矣/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代詞,他們

②其皆出於此乎 助詞,表推測語氣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代詞,他的;代詞,他

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代詞,那些

⑤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詞,他們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 助詞,表反問語氣

(2)詞類活用

①而恥學於師 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恥

②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前邊的聖、愚,形容詞用作名詞,聖人、愚人

③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恥

④小學而大遺 小、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⑤不恥相師 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恥

⑥位卑則足羞 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感到羞愧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②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③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內容學習: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承上啓下。 ②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這三個方面是並列關係嗎?

第一層,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衆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聖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第二層,以爲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遞進關係 ③ 在本段論述中,作者情感有什麼變化?請根據語氣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來分析。

由推測到肯定到反詰。其皆出於此乎?推測語氣/吾未見其明也 肯定語氣/其可怪也歟,感嘆反問 ④小結本段:

作者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判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二學習第三段:

1.自讀並翻譯課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一詞多義

師:①聖人無常師 名詞,老師

②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爲師

③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名詞,老師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名詞,老師

賢:①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能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 形容詞,賢明

(2)詞類活用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爲師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3.內容學習:

(1)本段的分論點是什麼?

聖人無常師。

(2)本段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