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師說教學教案設計大綱

師說教學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教學目的:

師說教學教案設計

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鍼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繫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併爲學生學習下一課《問說》進行課內自讀(將《問說》與《師說》比較閱讀)在方法上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象。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二、作者介紹、解題;三、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於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丈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界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作代詞,

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 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麼)

5.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數 段 意 論 點

1 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 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3 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爲師的道理 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4 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1.不拘於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爲+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相師爲恥

八、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九、佈置作業:1.結合註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三。

3.預習思考題:(l)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論證方法;

二、語言特點;

三、借鑑意義;

四、與《捕蛇者說》作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爲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爲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爲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爲“他”,“以”譯爲“靠”。全句譯爲: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