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2017年高一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複習題

2017年高一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複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高一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複習題】

2017年高一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複習題

  一、(12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反饋(kuì)  廣袤(mào)  令人目眩(xuán)

B.怪誕(yán) 畏葸(xǐ) 遼闊無垠(yín)

C.嶄(zhǎn)新 擱(ɡē)置 撒手人寰(huán)

D.夙(shù)望 杜撰(zhuàn) 配合默契(qì)

【答案】 C(A.眩:xuàn;B.誕:dàn;D.夙:sù。)

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撕打  搏鬥  難以捉摸

B.調劑  彗核  暈眩戰慄

C.烷冰  珊瑚  閃鑠不定

D.篷勃  斑斕  微不足道

【答案】 B(A.撕—廝;C.鑠—爍;D.篷—蓬)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

A.連日來,廣東海陵島國內外旅遊人數激增,遊客紛至沓來,意欲一睹“南海Ⅰ號”古沉船的神祕容貌。

B.新西蘭這位所謂的專家就一個虛擬的話題來推測中國會派軍隊去保護僑民,純屬張冠李戴,這種揣測既沒根據,也沒道理。

C.即使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表示願意出資,對於印尼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要保護熱帶雨林,這點資金恐怕也是杯水車薪。

D.中國與美國都面臨經濟難關,但挑戰卻正好相反,兩國處於不同經濟週期:美國是急凍,危如累卵;中國則過熱,如火焚身。

【答案】 B(A項,“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的意思。符合語境。B項,“張冠李戴”,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根據前後語境“虛擬……推測”、“揣測……沒根據……”可知,不是弄錯了對象或事實,而是無根據地揣測,宜改爲“無稽之談”。C項,“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着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符合語境。D項,“危如累卵”,形容形勢極其危險,如同摞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倒下來的可能。符合語境。)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表意明確的一句是(  )

A.90%以上未得過麻疹和沒接種過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觸麻疹病人後都會發病,因此這些人應及時接種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場所。

B.日本《讀賣新聞》記者問餘新民,“在中國境內投毒的可能性極小”這種說法,可否理解爲他認爲這個案件是在日本國內發生的。

C.事故發生之後,當地政府馬上成立了工作組,火速趕往現場;同時迅速調集人力物力,竭盡全力對事故進行救助。

D.新一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已經拉開帷幕,目前正面向全社會徵集候選人,候選人將由社會知名人士及媒體專業人士和普通百姓共同推選。

【答案】 B(A項,“90%以上”句存在歧義,①可以理解爲“90%以上”只管“未得過麻疹的人”,②也可以理解爲“90%以上”管到“疫苗的人”。C項,搭配不當。不能“對事故進行救助”。D.成分殘缺,“新一屆……評選……拉開帷幕”搭配不當,應在“評選”後加上“活動”一詞。)

二、(9分)

閱讀下文,完成5~7題。

論語》有多少種讀法

——淺談經典詮釋的空間與路徑

彭國華

“《論語》熱”是近年來學術界與文化界一種值得分析的現象。《于丹<論語>心得》、《喪家狗:我讀<論語〉》等書的面市,再次引起人們對《論語》這部儒學原典的關注。同時,作者的理解與詮釋方式也成爲聚訟紛紜的焦點。

如何評價于丹等人對《論語》的讀解,坊間已多有議論,茲不具議。但由此聯想到的一個問題是:《論語》有多少種讀法?換言之,經典詮釋的空間有多大?路徑有多少?

按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經典作爲一種經過歷史檢驗而具有恆久價值的作品或“本文”,屬於“歷史流傳物”的範疇。經典產生於特定的“視域”,體現了經典作家基於特定的時代背景,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認知與評判。同樣,後世的讀者對經典的理解和詮釋,也離不開一定的“視域”,即讀者自身所處的歷史階段與社會環境。由於時間距離的存在,這兩種“視域”之間是有區別的,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們就處於相互隔絕、彼此孤立的狀態;相反,二者總是通過習俗、傳統等相互聯繫,統一於歷史這個貫通古今的“大視域”中。而所謂對經典的理解與詮釋,實際上就是後世的讀者從自身所處的“視域”出發,在歷史這個 “大視域”中和經典作家所處的“視域”實現“視域融合”的過程。經典詮釋的空間,也就是歷史這個“大視域”。歷史在不斷髮展變化,對經典的理解與詮釋也在不斷髮展變化:經典總是面向歷史開放的,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方式;隨着“歷史視域”的不斷拓展,本文的意義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這些,並不只是暫時的,而是永遠如此。“後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讀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學詮釋學的創始人、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如是說。

作爲在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所謂人類文明“軸心時代”所產生的儒家經典,《論語》在成書後的千百年間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代又一代儒家學者以“返本開新”爲宗旨,相繼對其進行了創造性的詮釋,從而形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獨特的經學傳統。就此而論,《論語》的價值內涵是極爲豐富的,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經學傳統雖然在後來發生過某種程度的斷裂,但《論語》的價值光芒並未因此而黯淡。

經典的開放性、經典詮釋的多樣性,並不意味着經典詮釋就是一種天馬行空、率性而爲的行爲。相反,人們常常是在兩種相對固定的路徑中來理解和詮釋經典的:一種是考古學的路徑,即着重於經典成書的年代確認、版本辨析、字詞訓話等方面的“史料考證”;一種是歷史哲學的路徑,即讀者將自身的價值關切和意義追尋“置入”經典和歷史傳統中,尋找二者在哲學層面的共鳴與昇華。從對《論語》等儒家經典的詮釋來看,這兩種路徑可以分別從漢學和宋學中找到根據。前者注重“實事求是”,強調“六經皆史”;後者注重“義理”,強調“借經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這也構成了中國經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分歧。兩種詮釋路徑的特點,借用王國維先生的話說,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愛”,後者“可愛”卻不一定“可信”。依筆者所見,二者之間並不是彼此相斥的關係,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態度應當是,“可愛”以“可信”爲前提,“可信”以“可愛”爲訴求。因爲離開了“可信”,“可愛”就會演變爲“借古人杯酒,澆自家心中塊壘”;離開了“可愛”,“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價值追問。如何擺正“可信”與“可愛”之間的關係,似乎是今天理解與詮釋《論語》等經典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

(《人民日報》2008年6月3日)

5.結合文意,下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借古人杯酒,澆自家心中塊壘”是因爲側重了考古學的路徑。

B.經過歷史檢驗而具有恆久價值,屬於“歷史傳物”的範疇的作品,就是經典。

C.後世讀者從自身所處的歷史階段與社會環境出發,在歷史這個“大視域”中和經典作家所處的“視域”實現“視域融合”的過程,就是對經典的理解和詮釋。

D.經典產生的特定的“視域”是指經典作家基於特定的時代背景,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認知與評判。

【答案】 A(“借古人杯酒,澆自家心中塊壘”是一種率性而爲的、不負責的詮釋和解讀。)

6.下列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在理解和詮釋《論語》等經典時應擺正“可信”與“可愛”之間的關係,使“可愛”以“可信”爲前提,“可信”以“可愛”爲訴求。

B.理解和詮釋經典的兩條路徑,涇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

C.讀經典應強調“以經爲史”,注重“實事求是”,決不能從讀者自身的價值觀出發。

D.隨着“歷史視域”的不斷拓展,經典的意義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經典詮釋的空間也會不斷擴大,路徑也會越來越多。

【答案】 A(B.兩條路徑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是彼此得兼;C.作者的觀點是既要尊重經典本身,又要注重“借經以通理”,支持“返本開新”的宗旨。D.“路徑也會越來越多”不符合作者的觀點。)

7.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論語》在成書的千百年間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學者相繼對其進行了創造性的詮釋,從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獨特的經學傳統。

B.《論語》的價值內涵極爲豐富,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無論怎樣讀,它的價值光芒都不會暗淡。

C.從考古學的路徑來理解和詮釋經典,就是着重於經典成書的年代確認、版本辨析、字詞訓詁等方面的“史料考證”。

D.從歷史哲學的路徑來理解和詮釋經典,就是讀者將自身的價值關切和“意義”追尋“置入”經典和歷史傳統中,尋找二者在哲學層面的共鳴與昇華。

【答案】 B(讀法可以多種多樣,但“無論怎樣讀,它的價值光芒都不會暗淡。”不合文意)

 三、(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虞荔字山披,會稽餘姚人也。荔幼聰敏,有志操。年九歲,隨從伯闡候太常陸倕,倕問五經十事,荔對無遺失,倕甚異之。又嘗詣徵士何胤,時太守衡陽王亦造之,胤言於王,王欲見荔,荔辭曰:“未有板刺,無容拜謁。”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欽重,還郡,即闢爲主簿,荔又辭以年小不就。及長,美風儀,博覽墳籍,善屬文。仕樑爲西中郎法曹外兵參軍,兼丹陽詔獄正。

梁武帝於城西置士林館,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於館,仍用荔爲士林學士。尋爲司文郎,遷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舍人。時左右之任,多參權軸,內外機務,互有帶掌,唯荔與顧協泊然靜退,居於西省,但以文史見知。尋領大著作。

及侯景之亂,荔率親屬入臺,除鎮西諮議參軍,舍人如故。臺城陷,逃歸鄉里。侯景平,元帝徵爲中書侍郎。貞陽侯僭位,授揚州別駕,並不就。

張彪之據會稽,荔時在焉。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並書招之,迫切不得已,乃應命至都,而武帝崩,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仍侍太子讀。尋領大著作。

初,荔母隨荔入臺,卒於臺內,尋而城陷,情禮不申,由是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雖任遇隆重,而居止儉素,淡然無營。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顧訪。荔性沈密,少言論,凡所獻替,莫有見其際者。

第二弟寄,寓於閩中,依陳寶應,荔每言之輒流涕。文帝哀而謂曰:“我亦有弟在遠,此情甚切,他人豈知。”乃敕寶應求寄,寶應終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欲數往臨視,令將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帝不許,乃令住蘭臺。乘輿再三臨問,手敕中使相望於道。又以蔬食積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卿年事已多,氣力稍減,方欲仗委,良須克壯。今給卿魚肉,不得固從所執。”荔終不從。卒,贈侍中,諡曰德子。及喪柩還鄉里,上親出臨送,當時榮之。子世基、世南,並少知名。

(《南史•虞荔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時太守衡陽王亦造之    造:拜訪

B.未有板刺,無容拜謁 刺:名帖

C.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於館 勒:統率

D.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 除:任命

【答案】 C(勒:刻)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虞荔“有志操”的一組是(  )

①王欲見荔,荔辭

②闢爲主簿,荔又辭以年小不就

③貞陽侯僭位,授揚州賀駕,並不就

④迫切不得已,乃應命至都

⑤凡所獻替,莫有見其際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答案】 A(④是說樑文帝詔令迫切,虞荔就任;⑤是說虞荔性格縝密。)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虞荔有志操,有才氣。他九歲時就通曉五經十事;長大後,博覽典籍,很善於寫文章,歷任士林學士、著作郎等職。

B.虞荔兼任中書舍人時,朝中很多大臣都熱衷弄權,只有他與顧協淡泊退避,居於西省,只以文史爲人所知。

C.虞荔很重親情,他的弟弟寓居閩中,依附寶應,虞荔很思念他,多次請求寶應把弟弟送回,寶應始終不答應,虞荔因此感傷得病。

D.文帝對虞荔恩遇有加,常帶他在身邊,諮詢國事;他生病後,文帝親往探視,並賜魚肉;虞荔死後,靈柩還鄉,文帝又親出臨送。

【答案】 C(“多次請求寶應”錯誤。)

參考譯文:

虞荔字山披,會稽餘姚人。虞荔小時候很聰明,有志氣,有操守。九歲的時候,跟隨堂伯闡候太常陸倕,陸倕考問他五經十事,虞荔一一回答,沒有遺漏什麼,陸倕很驚訝他的聰敏。還曾經拜見過徵士何胤,當時太守衡陽王也去拜訪何胤,何胤對衡陽王說起虞荔,衡陽王想見虞荔,虞荔推辭說:“沒有名帖,沒有辦法拜謁您。”衡陽王認爲虞荔有高尚的志向,很欽敬器重他,回到郡中,就徵召他爲主簿,虞荔又以年齡小爲藉口,推辭不去上任。等到長大後,儀表堂堂,博覽羣書,擅長寫作文章。在樑朝任西中郎法曹外兵參軍之職,兼任丹陽詔獄正。

梁武帝在城西設立了士林館,虞荔就撰寫了碑文,並奏明皇上,皇帝就下令將碑文雕刻在士林館中,仍然任用虞荔擔任士林學士。不久擔任司文郎,升任通直散騎侍郎,兼任中書舍人。當時虞荔左右的官員,大多熱衷玩弄權術,朝廷內外的機要事務,互有連帶主管,只有虞荔與顧協對於官場的升遷淡然處之,居於西省,只是憑藉文史方面的長處被人熟知。不久兼任大著作郎一職。

等到侯景叛亂的時候,虞荔率領親屬進入臺城,被授予鎮西諮議參軍的職務,還像以前一樣擔任舍人一職。臺城陷落後,逃回到家鄉。侯景叛亂平定後,元帝徵召他擔任中書侍郎。貞陽侯越禮,授他揚州別駕一職,他沒有應召。

張彪佔據會稽的時候,虞荔當時也在那個地方。等到樑文帝平定張彪,梁武帝以及樑文帝都下詔書徵召他,詔令迫切,虞荔不得已,才應詔到了都城,武帝死了之後,文帝繼承皇位,授予(虞荔)太子中庶子的職務,仍然陪伴太子讀書。不久兼任大著作郎一職。

剛一開始,虞荔的母親隨同虞荔進入臺城,死在臺城內,不久臺城被攻陷了,虞荔不能表達自己的哀情孝禮,從此終身吃素食穿粗衣,不聽音樂。雖然受到皇帝的恩寵,而生活節儉樸素,爲人淡泊不經營個人財產。文帝非常器重他,經常召他到自己的身邊,早晚來拜訪他。虞荔性格深沉縝密,很少講話,凡是他有對皇帝進諫、勸善規過的話,沒有見到說過一絲一毫的廢話。

他的二弟寄居在別處,住在閩中,依附陳寶應,虞荔每次談到他就痛哭流涕。文帝也傷心地對他說:“我也有弟弟住在遠地,這種情意很深厚,其他人哪裏知道呢?”就下令寶應送虞荔的弟弟回來,寶應終究沒有送虞荔的弟弟回來。虞荔因爲想念弟弟而染了病,皇帝多次親自前往看望他,讓虞荔的家中人來看望他。虞荔認爲皇宮中不是私人居住的地方,請求讓家人停留在城外,皇帝沒有答應,虞荔這才讓家中人住在蘭臺。皇帝再三探視他,親自下令讓宦官接連不斷地來看望他。又因爲虞荔吃蔬菜粗食時間太久,虞荔這種瘦弱的病體承受不了,皇帝就下令說:“你年事已高了,氣力漸漸減小了,正要依靠好的食物進補,身體才能變得強壯。現在送給你魚肉,你不要固執地堅持你的做法了。”虞荔最終也沒有聽從皇帝的話。死了以後,皇帝追贈他爲侍中,賜給他德子的諡號。等到靈柩運回鄉里,皇帝親自出宮相送,當時的人都認爲這是榮耀。虞荔的兒子虞世基、虞世南,都很年輕就出名。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欽重,還郡,即闢爲主簿。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尋而城陷,情禮不申,由是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衡陽王認爲虞荔有高尚的志向,很欽敬器重他,回到郡中,就徵召他爲主簿。

(2)不久臺城被攻陷,哀情孝禮不能表達,從此終身吃素食穿粗衣,不聽音樂。

12.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夏日

寇準

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

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

夏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1)兩首詩都寫夏日,詩人感覺到的夏日季候分別有什麼樣的顯著特點?(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兩首詩都寫到了鳥鳴,寇詩是“燕語”,蘇詩是“鶯聲”,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寇詩主人公和蘇詩主人公在聽到鳥鳴時分別是什麼樣的心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寇詩夏日的顯著特點是輕寒;蘇詩夏日的顯著特點是涼爽、充滿生機。

(2)寇詩主人公聽到鳥鳴時是一種孤寂惆悵之情,蘇詩主人公聽到鳥鳴時是一種舒暢爽悅之情。

從寇詩的“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等詞句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正處於離愁無法排遣的時候,日暮時所聞燕語只會更添愁緒;從蘇詩“夏席清”“石榴開”“樹陰滿地”等詞句中可以看出,在詩歌主人公眼裏,夏日是一派清涼有生機之景,睡覺醒來時又聞悅耳鶯聲,所以主人公這時候的心情應該是舒暢爽悅的。(第(1)題考查學生對詩中所描寫事物特徵的把握。這需要在詩句中找出關鍵詞,找到詩中描寫夏日特徵的形容詞,如寇詩的“輕寒”,蘇詩的“清”與“明”,抓住這些詞語組織答案即可。第(2)題考查對詩歌所表達的感情的感悟。從寇詩中的“離心”可知友人或者愛人遠去,“無人”表現出主人公的孤獨感;蘇詩中的“石榴開遍”描述了一片生機之景,日當午時的“樹陰滿地”,透露出主人公對夏日的感覺是清涼、爽快的。

13.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學常識的空缺部分。(5分)

(1)月明星稀,烏鵲南飛。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2)六朝舊事隨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3)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蘭亭集序》)

(4)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蘇軾《赤壁賦》)

(5)《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其中提倡的“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人性上提倡的________論思想等,是我國古代思想寶庫中的精華。

(6)19世紀30年代開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爲歐美文學的主潮,法國作家________的《紅與黑》可稱爲奠基作。

【答案】 (1)繞樹三匝 (2)但寒煙衰草凝綠 (3)放浪形骸之外 (4)凌萬頃之茫然 (5)性善 (6)司湯達

 五、(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