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李白詩四首》教案(粵教版選修)

《李白詩四首》教案(粵教版選修)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教學目標】

《李白詩四首》教案(粵教版選修)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有關李白的文學常識及其人格魅力。

2、瞭解七言古詩的一般特點,體會李白作品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3、初步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特點並對其內涵。

4、藉助註解鑑賞本專題的李白的代表作,鞏固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圍繞“豪放飄逸”這一核心去通讀四首詩,尋出“豪放飄逸”的情感內涵、找出“豪放飄逸”的意象設置、悟出“豪放飄逸”的手法運用,走入豪放飄逸的靈魂深處:對生命的珍視與張揚,對人格的維護與崇拜,對世俗的看破與俯視。

2、反覆誦讀四首詩,理清李白詩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脈絡,體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藝術魅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詩中所體現出來的不與權貴妥協的反抗精神和傷感情緒。

2、領會想象奇特和比喻、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體味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重難點】

體味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夢遊天姥吟留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羣星璀璨的盛唐詩壇上,李白無疑是最爲耀眼的一顆巨星。他壯遊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羣;他的詩境界壯闊,想落天外,既有奇異瑰麗的浪漫筆調又有着真摯、質樸的人情味。

 二、常識簡介

1.解題

⑴夢遊:說明內容的虛實。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夢的內容。

⑶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別:說明本詩寫作目的。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不過本詩主要內容並無惜別之感,而是借題發揮,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體知識: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於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爲基礎,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於變化,也稱爲“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今天所學的這首詩屬於歌行體。

2.作者簡介

李白素有“詩仙”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最具浪漫主義氣息的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藉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東),生於碎葉(今巴爾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歲始離川在各地漫遊。較廣泛地接觸現實,認識到朝廷的腐敗、官僚貴族的奢侈腐朽,寫出不少抨擊黑暗現實的詩篇。晚年飄泊困苦,卒於當塗。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感情熱烈,性格豪爽,想象豐富,語言清新自然,較多地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藉助非現實的幻想來表現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經歷具有傳奇性,不論生、死還是經歷都存在很多謎,其創作也出奇。前人評李白思想及創作,多用一個“奇”字。如“以奇文取稱”(元稹)、“才大語終奇”(錢起)、“才矣奇矣”(白居易),這類評價語很多。其他如賀知章所說“謫仙”、杜甫所謂“佯狂”,以至諸如令力士脫靴和騎鯨飛昇之說,雖不言奇,但“奇”寓於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憶李白》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突出的是李白在詩中所表現的與衆不同的獨特個性。這種個性,有些用“豪放飄逸”“豪爽感激”“豪邁俊逸”來概括,雖說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個“豪”字。聯繫他的《將進酒》《蜀道難》。等等詩歌,可以看出他的詩往往透過“豪”的表面寓於“悲”的實質,在悲感至極就以豪語出之。這正是李白個性的基本特徵。

1、讀書時期 [25歲以前] 通讀百家 習劍任俠 求仙訪道 思想複雜

2、第一次漫遊[25──42] 辭親遠遊 酒隱安陸 十年活動 名動京師

3、長安三年 [42──45] 應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權貴 自請放還

4、第二次漫遊[45──55] 客居梁園 喜逢高杜 漫遊尋仙 憂心國事

5、戰亂時期 [55──62] 避居廬山 流放夜郎 奉節遇赦 病卒當塗

3、作品背景

這首詩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樑、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麼做,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三、整體感知

1、放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奏,聽出感情基調。

消極情緒寓於積極豪邁之中

2、學生朗讀或默讀課文,圈點難字生詞,結合註釋理解。

解釋下列加點詞

⑴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遊天姥山的願望 ⑵慄深林兮驚層巔:使……驚,

⑶虎鼓瑟兮風爲馬:演奏 ⑷失向來之煙霞:代神異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服侍 (6)勢拔五嶽掩赤城:超過

⑺煙濤微茫信難求:的確、確實

3、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語句,理清思路。

⑴從全詩看,哪些是寫實,哪些是寫虛(夢)?

入夢緣由(現實)→夢境路線(夢中)→夢中仙境(夢中)→夢醒留別(現實)

⑵夢中仙境寫了哪些圖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晝-山中壯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樂。

4、理清本詩結構

一、入夢緣由  現實天姥 神奇雄峻 入夢緣由(夢前) 心馳神往

二、夢遊幻境  夢到剡溪 清幽寂靜

白天景象 壯美奇絕 遊夢歷程(夢中) 迷離恍忽

夜間景象 離奇險怪

神仙洞府 壯麗輝煌

夢境消失 無限留戀

三、抒情表態  蔑視權貴 反抗現實 夢醒嗟嘆(夢後) 惆悵感懷

思路:不滿現實 → 夢遊 → 反抗現實[主旨]:對黑暗現實的憎惡,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四、課時小結

這首詩作者用奇特的誇張描寫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筆墨藉助想像描繪了夢遊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現了作者的浪漫主義風格。全詩通過夢境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對權貴的不妥協態度。同時,也反映了他消極的避世態度。

  五、作業佈置:⑴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⑵整理文言字詞

  第二課時  夢遊天姥吟留別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

2、導入新課。

 二、文本研習

1、研習第一節

⑴齊讀第一節

⑵思考:既然題爲“夢遊天姥”,爲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2、研習第二節

導入:如此神祕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

⑴學生齊讀第二節

⑵小組交流:或以時間爲序或以地點爲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l-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明確:月夜→寂靜清幽 白晝→壯美奇絕 傍晚→離奇險怪 夜晚→壯麗輝煌

⑶學生齊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後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繪。

參考:電閃雷鳴,山峯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着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風爲駿馬,雲裏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着琴瑟啊鸞鳥駕着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⑷自由熟讀“夢遊天姥”部分,力求背誦。

3、研習第三節

⑴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麼呢”

明確: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合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其想象和誇張的才能。反映了詩人驚醒後面對着現實的無限哀痛。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是作者在當時社會裏陷入重重矛盾後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表現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極面。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詩人向東魯諸公表示決心,與當時的惡勢力勢不兩立,決不妥協。

最後一句——是“詩眼”,“卒章顯志”,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表現李白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傲岸性格和豪邁氣概。

進步性:反映詩人傲視權貴、渴望自由的精神。寫神仙世界的美麗,反襯出現實世界的醜惡,表明對現實、對權貴的的憎惡。寫幻想是爲“不事權貴”的立場服務。

侷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夢幻,行樂須及時的消極避世思想。如“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⑵鑑賞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複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詩中的思想精華。這鏗鏘有力的十六個字,是詩人思想和個性的體現,表達了詩人寧願寄情山水,也決不向權貴屈服,也決不取悅於世而苟且偷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這正是本詩的主題所在。

 三、詩歌小結

1、作者爲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爲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爲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主題:本詩通過記夢遊仙,描繪了天姥山奇景,讚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現了詩人鄙棄黑暗現實、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消極避世思想。

2、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爲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藉助夢遊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台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雲梯”)、誇張(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3、藝術特色

⑴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爲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說,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豐富。神話傳說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⑶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四、拓展延伸

李白留別詩舉例, 體味李白的積極浪漫主義風格。(聯想和誇張)

《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第三課時 賞析《哭晁卿衡》《丁都護歌》《越女詞五首(其三)》

 步驟

 一導入《夢》在描寫美好境界不時穿插着對險境的描寫,也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美景與險象同在。《夢》中的贏洲確實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卻也是險象環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氣沖天的李白爲什麼要“哭”。請大家讀《哭》。

  二 賞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讀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讀(重點:比喻、情景交融)

這首詩表現詩人失去好友後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別的真摯友情。(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辭帝都”以賦筆點出晁衡辭官返國。次句“征帆一片繞蓬壺”由眼前聯想到晁衡旅行之遙遠和艱險。“征帆一片”形象傳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樹葉一樣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謂險象環生。據《十州記》,蓬萊山對着東海東北岸,周遭五千裏另有圓海繞山,圓海水黑,人稱爲冥海,無風之時尚且洪波萬丈,人不得往來,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飛仙才能通過。此句聯想景物,爲下文抒情作了鋪墊。第三句“明月不歸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寫晁衡之遇難。明月,是說晁衡高潔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潔。而晁衡之遇難,正如皓月沉於湛藍的大海,所比自然貼切,帶出末句無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雲愁色滿蒼梧”抒發詩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難,在詩人眼中不僅是朋友們的悲痛,連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層層白茫茫的愁雲籠罩在海上的蒼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處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寫白雲有愁來寫自己之愁,將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蘊藉。

(一)聲讀,全班齊聲朗讀

(二)意讀,討論如下問題

1 請問四句詩,哪句詩給你留下的畫面最爲清晰?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2 第一句畫面清晰嗎?

(明確:不清晰,這句採用了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

3 第二句,畫面如何?

(明確:清晰。如果要拍攝的話,需要乘直升機,獲得一個俯視的圖景:遠征的船隻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樹葉,只有那片白帆讓人發現船隻只是在煙濤微茫的蓬萊仙島一帶緩緩繞行。)

4 第三、四句寫了哪些景物?通過這些景物中蘊含着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課後練習二進行,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李白與晁衡的友誼是盛唐的佳話,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動體現。《哭晁卿衡》的第三、四句既寫景,又抒情。試體會詩中所寫的情與景的關係。

答:第三句寫的景物是“明月”、“碧海”,但這又是借景抒情。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難;既含有對朋友美好品質的讚美之情,又有爲痛失朋友的傷感之情,甚至我們還能從詩人選用“碧海”爲喻體,似乎還有一種自我安慰的意味:朋友海上遇難自然是令人傷心不已的事,但這碧波盪漾的大海能成爲這位品行高潔者的最後歸宿,也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啊。第四句,寫的景物是“白雲”,通過擬人,讓這沒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內心難言之情於眼前所見之景,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與“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一樣,充分地抒發了因朋友亡故而極其悲傷的感情。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作所寫的景物一定要與表達情思有相似或相關的聯繫,能夠激發人的聯想想象;只有這樣才能使人“觸景生情”,使作品具有“欣賞”(“欣”是怡悅,“賞”,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釋,就是“交流”的意思)的價值。

小結:詩忌淺而顯。李白在這首詩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極度悲痛的感情用優美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表達得含蓄、豐富而又不落俗套,體現了非凡的藝術才能。

李白的詩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飄逸的特色,在這首短詩中,我們也能體味到他所特有的風格。雖是悼詩,卻是寄哀情於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顯得自然而又瀟灑。

李白與晁衡的友誼,不僅是盛唐文壇的佳話,也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歷史的美好一頁。

(三)過渡性歸納評析:“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品德高潔的晁卿在海上遇難了,我爲之傷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說,那就不叫詩,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給我們心靈巨大的衝擊力。好的詩句就應該這樣震撼人的心靈,請大家讀《丁都護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詩給你的衝擊力最大。

 三 賞析《丁都護歌》,展示基本解讀的文字:

《丁都護歌》基本解讀(重點:白描、細節)

首二句說自雲陽乘舟北上,兩岸商賈雲集。把縴夫生活放在這商業網點稠密的背景上,與鉅商富賈們的生活形成對照,造境便很典型。“吳牛”乃江淮間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註)這裏巧妙點出時令,說“吳牛喘月時”比直說盛夏酷暑具體形象,效果好得多。寫時與寫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寫境傳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嘆息語意沉痛。“拖船”與“上徵”照應,可見是逆水行舟,特別吃力,縴夫的形象就突現紙上。讀者彷彿看見那襤褸的一羣,挽着纖,喘着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步一顛地艱難地行進着……

氣候如此炎熱,勞動強度如此大,渴,自然成爲縴夫們最強烈的感覺。然而生活條件如何呢?渴極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濁不可飲”呵!僅言“水濁”似不足令人注意,於是詩人用最有說服力的形象語言來表現:“壺漿半成土”,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說“不可飲”,言下之意是不可飲而飲之,控訴的力量尤爲含蓄。縴夫生活條件惡劣豈止一端,而作者獨取“水濁不可飲”的細節來表現,是因爲這細節最具水上勞動生活的特徵;不僅如此,水濁如泥漿,足見天熱水淺,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兩句寫縴夫的心境。但不是通過直接的心理描寫,而是通過他們的歌聲即拉船的號子來表現的。稱其爲“都護歌”,不必指古辭,乃極言其聲悽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淚下如雨,這也照應了題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艱難、生活條件之惡劣、心境之哀傷一一寫來,似已盡致。不料末四句卻翻出更驚心的場面。“萬人系磐石”,“系”一作“鑿”,結合首句“雲陽上徵”的詩意看,概指採太湖石由運河北運。雲陽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爲建築園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視。船伕爲官吏役使,得把這些開採難盡的石頭運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萬人”之力拖(“系”)之,亦斷難達於江邊(“江滸”)。此照應“拖船一何苦”句,極言行役之艱鉅。“無由達”而竟須達之,更把縴夫之苦推向極端。爲造成驚心動魄效果,作者更大書特書“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碭(廣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這是採之不盡、輸之難竭的,而縴夫之苦亦足以感傷千古矣。

全詩層層深入,處處以形象畫面代替敘寫。篇首“雲陽”二字預作伏筆,結尾以“磐石芒碭”點明勞役性質,把詩情推向極致,有點睛的奇效。通篇無刻琢痕跡,由於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寫來自覺“落筆沉痛,含意深遠”,實爲“李詩之近杜者”(《唐宋詩醇》)。

(一)聲讀,全班齊聲朗讀

(二)意讀,討論如下問題

1 這首詩寫了一個怎樣的場景?請你用一句話描述。

(明確:寫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羣衣衫襤褸甚至赤身露體的縴夫,拖着載滿各種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獷的號子,挪動着沉重的腳步逆水而上。)

2 這首詩給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讀一遍就不會忘記的)是哪句?

(明確:給我印象最深讓我過目不忘的詩句是“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3 這兩句詩是否運用了誇張的手法?聯繫課後練習四,講析誇張特點和作用。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 請說說下列詩句中數量詞的表達效果。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

飛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銀河落九天。

答:極盡誇張之能事,表達效果可以突出描寫對象的特點;“天”“金”兩句,極言其“高”“貴”,於是就與要表達對象“天姥”“不食之人”形成反襯對比關係,進而突出要表達對象的特徵。另一方還可強化詩作主人公的感情;“白”“飛”兩句就是這樣,“白”極言“愁緒”之長,“飛”句在如此豪壯的描寫中,不但表現出詩人雄壯的氣魄,而且還表現了他對祖國山河無限的熱愛。

(三)過渡性歸納評析:這種不可意使用語言技巧,“實話實說”又說得如此的恰到好處,便是形成了李白詩歌一個風格,稱之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一語言風格,在《越女詞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下面我們來讀這首首。

 四 賞析《越女詞》,展示一般解讀的文字:

越女詞五首 ( 其三 )(重點:神態描寫)

寫作背景簡介:《越女詞》是李白在越地所寫。謝靈運有《東陽溪中問答》詩,應是此五首詩之所本。謝詩:“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雲間,迢迢不可得。”“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爲? 月就雲中墮。”

基本解讀 此詩寫越中採蓮少女活潑可愛的神情動態。“棹”、“入”二詞入神之筆。“棹”指搖船的動作。搖船時還唱着歌,可見行船之輕鬆歡快;“人”是“笑”着划船鑽入荷花裏面,欲出不出,假裝害羞,天真活潑之態,歷歷在目。

鑑賞要點此詩風格清新自然,體現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風。

(一)聲讀,全班齊聲朗讀

(二)意讀,聯繫課後練習三,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 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多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最顯著的特色。請從本課中找出相關的例子。

答: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特色就是指詩歌語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說語言給人的感覺很別緻有情趣,但又沒有刻意使用語言技巧;“實話實說”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詞》對採蓮女狀寫,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詩人善於抓住人物幾個傳神的動作細節“棹歌”“笑入”“佯羞”,再通過“蓮”“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數筆,既沒有比喻比擬,也沒有誇張對比,一個活潑可愛充滿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躍然紙上。這種語言的別緻就在於能抓住描寫對象特別之處來下筆的。所謂“特別”,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細節,比如“越女”,既然“回”了,爲什麼還要把“歌”聲“笑”聲留下?既然又是“歌”來又是“笑”,那爲什麼又“不出來”呢?這豈不就是“佯羞”嗎?這樣寫來,就如“猶抱琵琶半遮面”一樣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