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粵教版高二選修《碗花糕》教案

粵教版高二選修《碗花糕》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教材分析:

粵教版高二選修《碗花糕》教案

本文回憶的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講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常的事,抒發的是一個平常人的一種最質樸的情感。就是這人、這事、這情感,卻非常值得我們去體驗,去感受,去回味。它洋溢出來的是無盡親情、友情和鄉情。讀此文,我們彷彿能夠看到作者那深情的雙眸中充盈着幸福的淚水,透過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遙望久別的故鄉,品味着久違的“碗花糕”的芳香。

  學生分析:

學生學過不少表達親情的經典課文,有歌頌母愛的,有讚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發夫妻深情的。但本文這種寫叔嫂情的文章,學生還是初次接觸,尤其是對當代獨生子女來說,嫂嫂並不是一個很熟悉的稱呼,也很難理解這種“亦嫂亦母”的親情形式。所以先要求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親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關這種情感的的資料,包括王充閭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放映一些資料圖片,讓概念化的事和人變得生動形象,以增強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特別是激發那些對對平凡親情“不敏感”學生的興趣。

  教學建議:

1一個課時完成教學,通過三個環節實現教學目標。

2要注意到“‘記敘類散文’是內容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表達方式以敘述描寫爲主的寫作特點”。

3要注意知識的前後銜接和舉一反三,高一時學生就學過不少抒寫親情的佳作,如:老舍《我的母親》、歸有光《項脊軒志》、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等,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可以成爲解讀《碗花糕》參照系。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學會從作品記敘、描寫中提煉概括作者要表達的主旨或情感。

2學習記敘類散文隨事而感,借物感懷的寫作方法;體會王充閭自然、樸素的感性化語言。

  過程與方法

1掌握散文作品概括要點的方法,從而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和結構特點;

2引導學生與作家與文本進行多元的對話,通過品味語言,感受形象,領悟內涵等不同角度,用心體會作家筆下的人情美、人性美,領悟散文的藝術魅力,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鑑賞散文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文中流露的故鄉的真善,心靈的真善,情感的真善,親人的真善這種溫 馨、樸素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故鄉的真善,心靈的真善,情感的真善,親人的真善這種溫馨、樸素的人性美。

 教學難點:

學習記敘類散文隨事而感,借物感懷的寫作方法;體會王充閭自然、樸素的感性化語言。

  教學方式:

採取接受性學習,並結合問題引導和合作學習等方式組織教學。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資料彙集:要求學生在課餘閱讀老舍《我的母親》、歸有光《項脊軒志》、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高一學過的表達親情的文章,比較這些文章立意寫作的異同,爲解讀本文做好鋪墊。瞭解王充閭的生平及著作,爲體會他自然、樸素的感性化語言風格做好鋪墊。

2詞語彙集: 晨曦(xī) 剁好餃餡(xiàn) 花翎(líng) 擀(gǎn)麪皮 發酵(jiào)

雞雛(chú) 趔趔趄趄(lièqie) 犄(jī)角 入殮(liǎn) 歿(mò) 窆(biǎn) 曷(hé)

趔趔趄趄:身體歪斜,腳步不穩。

發矇:犯糊塗;弄不清楚。

入殮:把死者放進棺材裏。

雍雍樂樂:和諧快樂。

傷天害理:指做事殘忍,滅絕人性。

彼蒼者天,曷其有極:那茫茫無際的蒼天啊,我的悲哀何時纔有盡頭!

(以上環節由學生課前完成)

  二、導入新課

1導語設置播放電視連續劇《趙尚志》主題曲《嫂子頌》後老師講述:同學們,愛是世界上最純潔,也是最溫暖的。每個人都擁有愛,每個人也會在愛的關懷下成長。親情、友情、愛情都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和歡笑。今天我們走進王充閭的《碗花糕》,來認識一位勤勞善良、可親可敬的憨憨的嫂子,去體會那種叫人慨然潸然的情感。

2知人論文:作者王充閭,當代作家。1935年生,原籍遼寧省盤山縣。當過中學教師、新聞記者,以後在省、市領導機關工作。長期堅持業餘創作,曾以汪聰、林牧、柳蔭、任之初等筆名,在文學期刊和報紙副刊上,發表過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散文和一些舊體詩詞。1983年被吸收爲中國作家階會會員。曾任中共營口市委副書記,營口市文聯主席,現任遼寧省委宣傳部長。王充閭散文集有:《柳蔭絮語》、《清風白水》,雜文集《人才詩話》,以及舊體詩詞選集等。(由學生介紹)

 三、師生互動

(一)、初讀課文,領悟人物人性美

1、從結構入手提問:本文共三大部分,有序號沒有標題,請給課文三個部分加上小標題。

(參考:①回憶兒時的除夕的和諧快樂。②“我”與嫂嫂的親密情誼。③哥哥病亡和嫂嫂悲慘去世。)

(或者擬爲:勤快的女人;快樂天使;高尚女性。)

2、從人物或事件入手提問:從全文看,作者主要回憶了嫂嫂的哪些事件?請分別用四字或六字短語概括出來,並說說這些事件表現了嫂嫂怎樣的性格特徵?------文後練習二

(參考:事件--- 嫂嫂愛我;嫂嫂逗我;嫂嫂護我;嫂嫂疼我;嫂嫂念我。

性格--- 勤勞,善良,純樸,樂觀,聰明,能幹,孝敬。集中了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

這位會做碗花糕的嫂嫂,簡直就是一位快樂天使。嫂嫂長“我”20歲,哥哥長年在外工作,嫂嫂便把“我”抱到她屋裏去睡。這種形同母子酷似姐弟的叔嫂關係,真是天上少有人間罕見的中國特色。三十晚上嫂嫂讓“我”到西院去借枕頭,搬葷油罐子。年輕的嫂嫂捉弄四五歲的小叔子惹得兩院裏的人嘰嘰嘎嘎笑個不停。“我”和小夥伴在小廟裏放二踢腳,嫂嫂怕我捱打,私下裏護衛“我”,教“我”如何叩頭認錯。大黃牛牛角掛在“我”的肚兜上把“我”挑起四五尺高,拋在地上,“我”肚子劃出二道雪刃子。嫂嫂和母親嗚嗚哭起來。嫂嫂親自護理“我”,給“我”蒸碗花糕,叫“我”睡她身邊,夜間給“我”叫魂。嫂嫂的愛不是生母勝生母,不是胞姐勝胞姐。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長年在外的哥哥因染瘧疾誤服庸醫的虎狼之藥而夭亡,二十幾歲的嫂嫂的厄運來了。快樂天使因“病心而顰其裏”,父母出於愛心忍痛勸嫂嫂再婚,嫂嫂處於孝心不忍再嫁,多麼美好自然的人間真情。最後嫂嫂終歸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勉強同意改嫁了,嫂嫂在改嫁那天給“我”做了最後一次“碗花糕”,盛在淺花瓷碗裏,“我”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吃這種蒸糕了,淚水刷刷地流下,無論如何也不能下嚥。改嫁後,嫂嫂對我的愛依然不減。)

3、教師引導 記敘類散文概括要點的兩種方法:⑴從結構入手;⑵從人物或事件入手。

(二)、精讀課文,體會人物人情美

1問題探究:文中的場面描寫生動、傳神,請從中選出一個你最喜歡的場面描寫,和同學一起品讀,並說說你喜歡這段場面描寫的理由。(精讀課文,旨在引導學生從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的角度賞析散文,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以小見大的寫作特點;體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故鄉的真善,心靈的真善,情感的真善,親人的真善這種溫馨、樸素的人情美。)

教師引導:在《碗花糕》中,我們會讀到許多與“情”有關的字眼。嫂嫂對“我”的喜愛之情,嫂嫂對公婆的孝順之情,父親對哥哥的愧疚之情,公婆對兒媳的疼愛之情……無不躍然紙上,真的是一個“情”字了得!這些場面描寫細節描寫都是同學們可選的場景描寫和細節描寫。

例如第一部分交代的故事的背景:這是北方山下一座偏僻的小村莊,天高皇帝遠,是武陵人做夢都想尋找的地方。“行人在外,再遠也要趕回家過團圓年”,鄰里之間,雞犬相聞,隔牆笑罵,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寫家裏除夕的歡樂,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這種歡樂不是熱鬧不是火暴,也不是物慾的滿足,而是和諧、自然、溫馨,是精神上的審美快感。這些描寫雖屬細節,卻自然流露出故鄉的真善,心靈的真善,情感的真善,親人的真善這種溫馨、樸素的人情美。

2問題探究:另選一個自己熟悉的身邊生活場景,仿照此段寫一個場面。(本題旨在訓練學生仿寫能力。)

(三)、品讀課文,鑑賞作品藝術美

1問題探究:本文描述的對象是勤勞善良、可親可敬的嫂嫂,可否將文題改爲《嫂子頌》,爲什麼?(品讀課文,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記敘類散文隨事而感,借物感懷的寫作方法。)

參考:因爲本文並非純粹在讚頌嫂子。這篇散文以淺花瓷碗爲物象貫穿全文。“關於嫂嫂的相貌、模樣,我至今也說不清楚。”“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嫂嫂從她的舅爺那兒學會做一種蒸糕。由於家中沒有大碗,於是,嫂嫂便把舅爺傳下來的淺花瓷碗捧了過來,給我們做糕吃。除了蒸糕,平素這個淺花瓷碗總是嫂嫂專用。書中提到嫂嫂做“碗花糕”的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嫂嫂說要“露一手”;第二次是“我”被大黃牛挑傷,晚上嫂嫂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碗花糕;還有一次就是嫂嫂在改嫁那天給“我”做了最後一次“碗花糕”,盛在淺花瓷碗裏,“我”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吃這種蒸糕了,淚水刷刷地流下,無論如何也不能下嚥。

嫂嫂走了,留下了淺花瓷碗,後來,“我”進了城,長期在外,再也難以見上嫂嫂一面了。一次,“我”回家探家,聽母親說,嫂嫂去世了。“我”感到萬分地難過,萬分地悲慼。“我”從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給予她的又實在太少太少了,作者深感對不起這位母親一般地愛“我”、憐“我”的高尚女性。淺花瓷碗這一線索,這一物象,會引起學生也應該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在關注嫂嫂命運的同時,也關注了淺花瓷碗的最後結局,作者在結尾處通過母親的轉述,委婉地道出了淺花瓷碗悲劇性的結局。“你走後,我和你父親加倍地感到孤單,越發想念她了,想念過去那段一家團聚的日子。見物如見人。經常把碗端起來看看,可是,你父親手哆嗦了,碗又太重……”“就這樣,我再也見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見不到那個淺花瓷碗了。”淺花瓷碗和嫂嫂美麗的笑靨,永遠地從“我”的視線裏消失了。讀到此,令人心碎,作者與讀者共同營造的精神家園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他無法整合,無法還原了。正是由於這隻淺花瓷碗盛滿了真情,才使得作者的這篇散文達到了至善與大美之境,這些真情善意融合的自然美,人性美,是作者生命的原初體驗,也是他苦苦追尋的精神家園的和諧美、靜態美。------隨事而感,借物感懷的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