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夜歸鹿門歌》優秀教案彙編

《夜歸鹿門歌》優秀教案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夜歸鹿門歌》優秀教案一

 教學目標

《夜歸鹿門歌》優秀教案彙編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造背景和創造目的.

2、品味詩歌,並背誦全詩.

3、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4、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教學重難點

1、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2、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主要活動於開元年間。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中年以前曾離家遠遊.四十歲那年赴長安應進士試,落第後在吳越一帶遊歷多年,到過許多山水名勝之地。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貶荊州刺史,孟浩然曾應闢入幕,不久辭歸家鄉,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

2、背景介紹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徵辟,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裏,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心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爲在鹿門山闢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學生朗讀,背誦詩歌.

2、看註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討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詩歌內容賞析

1、並分析第1句:詩歌開篇寫了什麼景象 ?

明確:開篇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於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寧靜謐的環境,次句卻表現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2、讀並分析第2句:這種比照暗示着詩人和世人的選擇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志向是什麼?

明確: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爲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3、讀並分析第3句:詩人既選擇歸鹿門,那麼他在歸途中又見到什麼景象呢?

明確:鹿門山的林木本爲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爲大自然所融化,至於忘乎所以。龐公,即龐德公,東漢隱士。《後漢書•逸民傳》載 :“龐公者 ,南郡襄陽人也.;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後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採藥不返。”孟浩然仰慕龐公的志節,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4,讀並分析第4句:詩人回到鹿門隱居之所,他過着怎樣的生活呢 ?

明確: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爲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岩之內,柴扉半掩,鬆徑之下,自闢小徑。這裏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爲伴,隱者在這裏幽居獨處,過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課堂小結

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淨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五、佈置作業

課下練習三,將此詩與王維的《歸嵩山作》對比,說說兩首詩的意境有何異同.

  《夜歸鹿門歌》優秀教案2

  一、作者簡介(見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爲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爲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爲唐代山水田園詩歌代表,雖遠不如王維的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輯錄孟浩然詩,得218首,其書已佚。現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較王本多45首,其中竄入有別人的作品。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

 二、解釋題意

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徵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

孟浩然是一位隱逸詩人。40歲以前,他隱居於漢江西岸峴山南園的家中;40歲到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追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又在漢江東岸,與峴山隔江相望的鹿門山闢一住處,有時也去住。這首詩就是寫他“夜歸鹿門”的情景。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三、誦讀欣賞

誦讀提示:這是一首七言古詩,語調流暢,語言質樸,誦讀時要注意讀出流轉自如的韻律感。

四、整體感知

開頭兩句,(譯文:山寺裏的鐘聲響起,天色已經昏暗,漁梁渡口人們爭着過河喧鬧不已。)寫詩人傍晚江行見聞,聽到山寺報時的鐘聲,望見渡口爭渡的人們。在山寺僻靜與渡口喧鬧的比較中,使人想起進人灑脫的胸懷。

第三、四句,(譯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門。)寫世人回村,詩人卻離家歸鹿門,在兩種歸途的比較中,表露詩人的隱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譯文: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寫上鹿門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樹林,朦朦朧朧,美妙無比,詩人陶醉在這景色中,不禁與大自然化爲一體。不知不覺地到了目的地,原來這就是龐德公的隱居之處。這兩句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譯文:巖穴的山門及鬆間的小路靜悄悄的,只有我這個隱者獨自來來去去。)寫隱居處的境況:孤獨一人,與塵世隔絕,與山林作伴。表現了隱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諦。

這首詩寫的“夜歸”的“歸”途,實際上是從世俗到隱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乾淨的筆墨,抒寫歸隱的情懷志趣,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隱士形象,構成一種獨到的意境。

  五、探討研究

回答下列問題,體會此詩的意境美。

(1)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比較詩人描寫這兩個場景時不同的側重點,說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詩境的。

(2)“惟有幽人自來去”一句體現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心境?聞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說“詩如其人”,談談你對“詩如其人”這一評價的理解。

明確:

(1)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人們喧鬧着爭渡回家,但詩人保持着超脫、瀟灑的心態;山中場景,側重寫詩人隱居,與塵世隔絕,孤獨寂寞。從第一個場景到第二個場景,是詩人從塵世生活歸到一人隱居,這中間突出了詩人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他恬然灑脫的隱逸志趣。因此,這兩個場景構成的詩境是和諧統一的。

(2)這一句是說,詩人隱居在這裏,與世隔絕,周圍只有山林,一個人孤獨地來來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龐德公曾在這裏隱居,詩人步他後塵,在這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天地裏,人似乎與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麼寧靜、超脫和悠然自得。

聞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說“詩如其人”,孟浩然的詩就像孟浩然這個人,也就是說,從孟浩然的詩中可以看出孟浩然這個人。在《夜歸鹿門歌》這首詩中,後四句的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於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即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藝術境界與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說“詩如其人”。

 六、比較閱讀

將此詩與王維的《歸篙山作》詩對讀,說說這兩首詩的詩境有何異同。

明確:《歸篙山作》是寫王維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隨着作者把歸山途中的景色有層次地一一寫來,詩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變化:出發時安詳從容,途中一度悽清悲苦,最後恬靜淡泊。可見,詩人對歸隱是積極嚮往的,感到閒適自得。

《夜歸鹿門歌》與《歸嵩山作》在詩境上的共同之處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詩意地結合在一起,全詩是渾融完整的整體,恬淡、優美。

不同之處是:孟詩多用白描,着墨輕淡,比王詩更顯淳樸;王詩“詩中有畫”,有豐富的色澤和光彩。明人李東陽說:“王詩豐縟而不華靡,孟卻專心古淡,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痔之病。”(《麓堂詩話》)這個比較同樣適合於這兩首詩。

 七、背誦全詩

  八、相關鏈結

1、李白《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爲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 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 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爲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詞語解釋】

①夫子:對男子的敬稱。 ②風流:飄逸灑脫的風度。

③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④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⑤臥鬆雲:指退隱山林。 ⑥中聖: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向高風清韻致敬。

⑨安:豈。 ⑩徒此:惟有在此 徒此:惟有在此。

 【詩文解釋】

我鍾愛孟浩然,瀟灑的風度,超人的才華天下人都知道。年輕的時候就拋棄了功名爵祿,晚年在青松白雲間隱居。在月光下飲酒常常沉醉,迷戀景色不願意侍奉國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樣怎麼能夠仰望得到?我只能在這裏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詩文賞析】

詩人對孟浩然不圖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讚頌,表現出詩人與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時抒發了詩人敬仰孟浩然,羨慕他的生活的情緒。

全詩自然豪放,工整流暢,意境深遠。

補充:

王維私自邀請他進到內署(王維的辦公處),不久唐玄宗來了,孟浩然藏到牀下,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皇帝高興得說:“我聽說過這個人卻沒見過,有什麼害怕 還要藏起來?”下令孟浩然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孟浩然又施禮,背誦自己的詩作,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皇帝說:“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嘗拋棄你, 爲什麼要誣陷我?”因此讓孟浩然回去了。

2、怎麼理解蘇軾評價孟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後山詩話》引)?

宋人言韻,有“不俗”、“有餘味”等含義,是很高級的審美境界。蘇軾說孟浩然詩韻高,並將孟喻爲“造內法酒手”,這是很高的評價。“內法酒”即宮廷御酒,能造內法酒者自然是高手。蘇軾以之喻孟,稱讚他爲作詩之高手,又稱其詩“韻高”。這與前人對孟詩的評論是一致的。

參考前人的評論和孟浩然詩來理解“韻高”。或有高雅脫俗,有妙悟,有格調,含蓄蘊藉、醇至飄逸等含義。

至於“才短”,顯然是言孟之短處。如大內造酒高手卻缺少材料,這個比喻有點模糊。從“韻高”之論看,“才短”當不是說缺少天賦才情,而是指缺少“材料”。但“材料”又是指什麼呢?後人繼蘇軾而作的一些解釋,或可有助於理解這一問題。如張戒《歲寒堂詩話》捲上雲:

子瞻雲浩然詩如內庫法酒,卻是上尊之規模,但欠酒才爾。此論盡之。

嚴羽《滄浪詩話•詩辨》:

大抵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爲當行,乃爲本色。

如此看來,“才短”、“無材料”當有兩層意思。一指內容、題材比較單薄,不夠豐富;二指學問不夠深厚淵博。宋人“以才學爲詩”[35],孟浩然則是以靈氣、悟性爲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