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祭十二郎文》課堂實錄+教學反思

《祭十二郎文》課堂實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祭十二郎文》課堂實錄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祭十二郎文》,完成本文的最後三個自然段。首先,在第一個自然段中你有沒有有疑惑的地方?(朗讀)

《祭十二郎文》課堂實錄+教學反思

生:“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這句,撫慰十二郎的孩子我可理解,爲什麼還有“乳母”這個人?

師:發現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乳母這個角色在古代在地位上屬於那個階層?

生:奴婢。

師:在情感上與主人卻有着血濃於水的深情。比如:東漢安帝曾封自己的乳母爲“野王君”,順帝封乳母宋氏爲“山陽君”,到了明朝,成祖封乳母爲“保重賢順夫人”。所以,韓愈要去撫慰其乳母。

生:還有“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守喪之人爲什麼還要有奴婢?

師:奴婢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無外乎就是主人財產的一部分,既然是財產,當然可以自由支配。命運不濟之奴婢,想守喪的機會都沒有,主人亡故後,他們如主人其他物品一樣殉葬了。殉葬中最慘無人道的莫過於用活人陪葬。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率百官與後宮妃嬪、夫人,護送死皇帝靈車,浩浩蕩蕩前往驪山。到了陵地,一干人等將棺槨送入地宮,秦二世突然下令:“先帝后宮人等,未生子者,出焉不宜,應該殉葬!”後宮佳麗達萬餘人,絕大部分未曾生子,故此令一下,衆女號啕大哭,聲震四野。衆佳麗魂飛魄散之際,墓壙的石門已被工匠關閉,並用土封死。無數的美女,就這樣到地下繼續陪伴死皇帝去了。胡亥,把以活人殉葬的“皇家禮制”推向頂峯。

生:這段中“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力”是盡力的意思,是一種承諾;我記得在文章中這已經算是第三次提到了扶靈柩回到祖先的墓地,現在也有很多家族墓地,我不理解爲什麼很多人在死後都有這樣的情懷?

師:這當然屬於中國的葉落歸根情結。所以人們對墓地的選擇極爲重視,在這方面來講,中國被稱爲風水寶地的是哪些城市?

(衆說紛紜)

師:我給大家說兩座古都,一是南京,一是西安。

南京被諸葛孔明稱爲“帝王之宅”,城東謂之盤龍,城西謂之臥虎。帝王與貴族的陵寢在此地有30多座,這其中有名揚天下的明孝陵與中山陵。

西安墓地當首講唐十八陵,以西安爲中心,300多座陵寢綿延150多公里,跨6個縣,氣派無人可及,李世民陪葬墓就有200多座,是世界上陪葬最多的帝王陵。

生:這麼多的墓地,加上現今遺體火化後的存放,無疑變成了一種負擔。

師:很有見地,所以,我們要提升環保意識。瑞典被譽爲“一切都可再利用的國家”,瑞典提倡環保殯葬法,將死者的遺體變爲肥沃的土壤撒於公園的一株植物下,所以每個瑞典人都可在遺囑上寫明將“變成”哪種植物。

接下來,學習下一自然段。這一段情感變化徐疾錯落,感情澎湃起伏,希望同學們在閱讀中能夠體悟這份情感,並說出哪些句子能帶給你感動?

生:我喜歡“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爲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這句中無限拉大了生與死的距離,在距離中感到了無盡的悲哀與寂寞。

生:我被“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這句感動,作者自幼伶仃孤苦,應該更深切的懂得孤兒成長撫育中的艱辛,而作者卻認爲“如此而已”,這不但是一份承諾,更是長輩的一份深情厚誼。

師:大愛無言,“如此而已”包含了太多的責任、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不捨……

  《祭十二郎文》教學反思

本課以“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爲教學理念覺得主要有。在上完這一課後我以下幾點: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是由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學生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他們“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