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導學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導學案
自讀要求
1.把握文章的說明對象,培養愛好科學、
主動探尋自然奧祕的精神。
2.瞭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
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3、比較兩篇短文,瞭解它們因爲說明的問題不同,所以說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點。
抓住重點語句,提綱摯領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學習作者運用準確、平實的語言將深奧的科學理論說明得淺顯易懂,使廣大讀者易於接受的方法。
4、掌握詞語,體會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重點
1.通過朗讀,把握文章的內容,對兩篇短文的內容進行整體比較,找出它們各自所述內容的相聯點和有區別的地方,懂得寫作文章可根據情況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寫作角度。
2在反覆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邏輯順序的特點。
3精讀一兩個段落,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並在自己的寫作中模仿這一語言特點。
(特點:1.這兩篇科普文章所介紹的都是比較深奧的科學知識,但由於作者採取了樸實、明白如話的語言,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又《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佈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擊。通過這兩篇短文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懂得寫作文章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下筆。3.重在通過閱讀,整體感知,進一步挖掘文章的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科學的精神。)
自讀程序
1.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畫出應該掌握的詞語,不會讀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詞典解決;在瞭解大致內容的同時,老師可相應地介紹作者和一些有關的恐龍及地理知識。
2速讀課文。質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細讀課文。把握兩篇文章所述的內容,找出各自說明的順序及角度,進行整體比較,教師可適當點撥。
4.品讀課文。選擇一兩個語段進行閱讀,體會說明語言準確、平實的特點。
(解說:本課是自讀課文,設計的閱讀四步驟,可讓學生髮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自己去探索、發現、研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科學精神。這兩篇課文語言平實,只要多讀,就能理解文章所說明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自讀點撥
1.關於地殼運動。地殼是由各種固體岩石組成的層圈,和緊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體岩石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層軟的物質,被稱作軟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軟流圈中的各種物質由於物理和化學性質不同,使其內部發生變化。於是,溫度高、密度小的物質受熱膨脹向上浮動,反過來,溫度低、密度大的物質受冷收縮向下沉積,這樣兩種物質就形成熱力和重力的對流。向上流動的物質穿過軟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時,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離,由此影響到岩石同,引起地殼運動。人們能夠直接感覺到的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現象,便是地殼運動的證據。
2、關於板塊運動。有人從世界地圖上驚奇地發現:現在南美洲東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來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與歐洲和格陵蘭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爲了證實自己的理論,他進行了實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對應的位置上,發現了相對應的山脈、礦產和相同的陸生動物化石。1961年美國人赫斯和迪茨再進一步提出了海底擴張說。由於大陸漂移學說研究的是大陸,海底擴張學說研究的是洋底。如何從包括大陸和海底兩個方面去統一認識全球構造呢?於是,板塊構造學說應運而生。法國地震學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以後,首創了板塊學說。它是ZO世紀6O年代轟動全球的地質構造學的變革。它認爲,地球岩石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一些活動的海底構造如海嶺、島弧、海溝和海底水平斷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塊體,它們浮在熾熱的地幔表面不斷運動,每個板塊內部地殼穩定,而板塊之間的邊緣帶上地殼活動較強,板塊運動引起地殼運動,推動海底擴張,使洋殼不斷更新,當兩個板塊相撞擠壓時,就形成崇山峻嶺;相對錯動時,就形成斷裂。島嶼和海溝是由於兩個板塊俯衝並上提形成的,板塊運動使地殼受壓到一定程度,會造成火山爆發和地震。板塊學說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塊,即太平洋、歐亞、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極洲。
3、關於恐龍的滅絕。在距今大約23億一8000萬年的中生代,恐龍這個龐大的爬行動物,曾是稱霸地球的生靈。這些龐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陸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億多年。但是隨着中生代的結束,曾經不可一世的恐龍,竟悄悄地在地球上滅絕了。至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做了多種猜測:一是氣候變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龍因飢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龍爲生的食肉恐龍也自然隨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紀後期,地殼活動頻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噴發接連不斷,大洪水也相繼肆虐,動作笨拙的恐龍們因來不及逃脫而大量死去,僥倖剩餘下來的卻又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最後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紀後期,宇宙中有距離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線輻射到地球上來,把很多恐龍及其他一些同時期的生物都殺死了;四是在白至紀後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擊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龍大量死亡。
4.關於課文。
(l)思路剖析。《恐龍無處不有》開篇提出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各自的發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啓發,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緊密相連”表現在哪裏?有哪些事實能證明它們是互相“產生影響”的?然後舉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氣候不適應恐龍的生活,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得出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爲板塊構造理論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證明的結論。
《被壓扁的沙子》起筆提出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個新觀點——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對地球的撞擊,引起人們對這一曾經主宰過地球的生靈突然滅絕的興趣、並且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於“多地瞭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爲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然後從地質學發現的證據上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
作者採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清楚。
(2)關於說明方法。要理解這兩篇短文,還要注意作者運用的引人入勝的說明方法。首先是舉例子。在文章中,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例如,《恐龍無處不有衝爲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舉‘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的事實,說明南極不止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說法嚴謹。其次是作比較。例如《被壓扁的沙子》中,談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區別時,爲了讓讀者更清楚地瞭解,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在《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爲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第三是打比方。短文還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又明白如話,如《恐龍無處不有》中“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除上述的方法之外,還有“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這裏不——一分述。’
(3)關於一些句子。
①“青蛙和蜘蛛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是對“現代兩棲動物”的解釋與舉例,強調“人人皆知”,以人們常見的“青蛙和錯殊” 爲例,體現了科普作品語言淺顯易懂的特點。
②“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是說明科學家之所以研究恐龍滅絕原因的理由,旨在提醒人們注意。
自讀思考
1.以《恐龍無處不有》爲例,分析作者說明事理的思路。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說明方法O
(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
(2)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爲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麼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3)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3以你身邊的生活爲例,寫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短文。
思考題的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幫助學生學會理清作者的思路,爲今後學寫說明文打下基礎,爲學習課文和學習寫作之間架起橋樑;二是學會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瞭解掌握一些常見的說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