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木蘭詩》教學反思2篇

八年級語文《木蘭詩》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木蘭詩》教學反思第1篇

對於文言之類的文章,以前我總是放不開。不能像上現代文那樣大刀闊斧激盪跳躍,總是規規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讀背誦,最後分析課文,基本上一直是這個模式。因爲學校倡導課改,我作了一下嘗試,引導學生按照以下步驟來欣賞這首樂府民歌,在課堂組織教學當中,達到了不一樣的效果。

八年級語文《木蘭詩》教學反思2篇

《木蘭詩》是一首樂府民歌。爲了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進入情境,感受木蘭的形象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中,我採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貫穿整個課堂,把課堂活動分成三個版塊──我能讀準、我能讀好、我能讀懂。意圖從三個層次出發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讀準字音、知道詞語釋義,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最後是讀懂木蘭的形象,提高學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這篇文章我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我看過很多的教學實錄,大部分老師都是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本課的教學,我想這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學生在家進行了充分的預先,對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們這裏的學生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我在第一課時中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讀準字音,讀熟課文,在此基礎上自己對照註釋疏通文意。我覺得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讀音容易讀錯,如“可汗、燕山、轉、裳、同行”等詞,在教學的過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學生把這些字音都讀錯了,我想從這最基本的字詞開始還是有意義的,如果教學完成後,學生連課文的字都不會讀那是很可笑的。第二課時,對前面的四段內容進行了疏通並讓學生背誦其中的內容,第三課時讓學生學習後面的內容,並讓學生感受木蘭的形象。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層次分明的教學設計在幫助學生認識,這節課我們需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能最大限度地讓所有同學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來,並最終達到了較爲滿意的'教學效果。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

首先是朗讀的時間把握方面,我用了近30分鐘時間讓六個小組比賽讀整首詩,導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這個教學任務時時間比較緊迫,因此我認識到在賽讀時可以分段進行,那麼在時間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較寬裕了。

其次是在如何能讓學體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方面,我做得還不夠。其實,讓每位同學都能提筆來寫一寫,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識到,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我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上做一些旁批──你從哪些情節瞭解到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在旁邊標註出來,這樣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後是在生字詞的訓練方面,某些同學回答錯誤,雖然我進行了糾正,但沒有時間在課堂上及時過關。詩歌教學注重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注重以“讀”爲本,熟讀成誦的訓練,但我在課堂中還是沒有創設各種情境能讓全部學生(六個組基本上只有一半人在課堂上背誦)在課堂中就把文章背下來,說明我的設計還是不精練,我沒有讓學生沉浸在詩歌的氛圍中,徹底領會木蘭這一愛國女英雄的形象。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覺得的做的不錯的有這些做法,我在第二課時後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讓他們想象木蘭回鄉後在家變回女兒身後的形象及夥伴看到她後的情景。我想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練筆的情境也有助於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第三節課後我還讓學生參照“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的樣式,給花木蘭寫一個頒獎詞,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現過類似的題目,我想趁熱打鐵既有助於學生深入感知花木蘭的形象,也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後認真思考一下,在這堂課的組織教學上我沒有用傳統的串講法進行教學,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作用,充分的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特別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

  《木蘭詩》教學反思第2篇

這首詩教完之後,有一個苦惱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也可以說,是一個一直逼迫我追問的一個問題,而這節課更促發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就是:如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或者更明確一點說,如何在提高課堂容量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之所以有這樣的困惑,不僅僅因爲那個長期以來困惑我們語文教師的老大難問題: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還因爲心裏十分欽慕許多語文教育大家高超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他們往往在一堂課內,既能緊扣文本,讓學生在語言的大海中暢遊,還能巧妙地、不露聲色地引導着學生的思緒和情感在與文本建立的對話過程中縱橫捭闔、潛滋默染。可是再看看自己的課堂,總是顧此失彼、捉襟見肘,三維目標的達成總讓人遇到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尷尬。往往重視了語文知識的教學就淡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語言品析得多了又有肢解文本之嫌,教師引導得多了容易貽人不重學生主體的口實,環節涉計得多了難免留人課堂零碎不整的遺憾。就拿這節課來說吧!作爲一篇精讀課文,我又想在一節課內通過深入品讀語言來品析人物,又不想放棄對學生朗讀詩歌的指導,兩個方面都是需要大塊時間重錘敲擊的教學環節,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越是想兩者兼得,越是兩個都沒有抓牢,這是遺憾之一;培養學生讀書質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學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節課顯然也成了一個並不漂亮的“尾巴”,這是遺憾之二。從教學目標的確立來看,渴望讓學生在並不算長的時間內,從通過準確的語音、恰當的語速語調和節奏的變化到讀出不同內容傳達出的不同情緒,這個願望顯然有點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達成這樣的目標;“品讀詩歌”環節,原先設計的賞析突顯木蘭女性性格和品質特點詩句的環節,應該是本課的一個亮點,然而由於前面朗讀部分耗時太多而沒有展開,這成爲了我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我想,下次再教這樣的詩文,如果把預習的工作做好,課上平衡時間,我會引導學生在這一環節品出精彩的。

教學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正因爲遺憾,它才吸引我不斷前行,不斷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