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舊唐書 > 《舊唐書》卷四十 志第二十

《舊唐書》卷四十 志第二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地理三

《舊唐書》卷四十 志第二十

○淮南道六 江南道七 隴右道八

淮南道

揚州大都督府 隋江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於潤州江寧縣置揚州,以隋江都郡爲兗州,置東南道行臺。七年,改兗州爲邗州。九年,省江寧縣之揚州,改邗州爲揚州。置大都督,督揚、和、滁、楚、舒、廬、壽七州。貞觀十年,改大都督爲都督,督揚、滁、常、潤、和、宣、歙七州。龍朔二年,升爲大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爲廣陵郡,依舊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爲揚州。自後置淮南節度使,親王爲都督,領使;長史爲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恆以此爲治所。舊領縣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郵、戶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九,口九萬四千三百四十七。天寶領縣七,戶七萬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七百五十三裏,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九里。

江都 漢縣,屬廣陵國。隋爲江都郡。武德三年,改爲兗州,七年改爲邗州,九年改爲揚州都督府,皆以江都爲治所

江陽 貞觀十八年,分江都縣置,在郭下,與江都分理

六合 漢堂邑縣,屬臨淮郡。晉置秦郡,北齊爲秦州,後周爲方州,隋改爲兗州。武德七年,復爲方州,置六合縣。又分六合置石樑縣。貞觀元年,省方州,並石樑入六合,屬揚州。

海陵 漢縣,屬臨淮郡。至隋,屬南袞州。武德二年,屬揚州,景龍二年,分置海安縣。開元十年省,併入海陵

高郵 漢縣,屬廣陵國,至隋不改。武德二年,屬兗州。州改,仍舊

揚子 永淳元年,分江都縣置

天長 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載,改爲天長。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陽縣。武德四年,臧君相歸附,立爲東楚州,領山陽、安且、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爲淮陰郡。乾元元年,復爲楚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五十七。口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二。天寶領縣五,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陽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晉置山陽郡,改爲山陽縣。武德四年,置東楚州。八年,去"東"字,治於此縣。縣東南有射陽湖

鹽城 漢鹽瀆縣地,屬臨淮郡。久無城邑,隋末,韋徹於此置射州,立射陽、安樂、新安三縣。武德四年歸國,因而不改。七年,廢射州及三縣,置鹽城縣於廢射州,仍屬楚州

盱眙 漢縣,屬臨淮郡。武德四年,置西楚州。置總管,管東楚、西楚。領盱眙一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屬楚州。寶應 漢平安縣,屬廣陵國。武德四年,置倉州,領安宜一縣。七年,州廢,縣屬楚州。肅宗上元三年建巳月,於此縣得定國寶十三枚,因改元寶應,仍改安宜爲寶應

淮陰 乾封二年,分山陽縣置於隋舊廢縣。

滁州下 隋江都之清流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滁州,又以揚州之全椒來屬。天寶元年,改爲永陽郡。乾元元年,復爲滁州。舊領縣二,戶四千六百八十九,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五。天寶領縣三,戶二萬六千四百八十六,口十五萬二千三百七十四。在京師東南二千五百六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六裏。

清流 漢全椒縣地,屬九江郡。樑置南譙州,居桑根山之朝陽,在今縣西南八十里南譙州故城是也。北齊自南譙故城經治於此新昌郡城,今州治是也。隋改南譙爲滁州,後廢。武德三年復置,皆治於清流縣

全椒 漢舊縣名。樑北譙郡,又改爲臨滁郡。隋改爲滁縣,煬帝復爲全椒。永陽 景龍二年,分清流縣置。

和州 隋歷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爲和州。天寶元年,改爲歷陽郡。乾元元年,復爲和州。舊領縣二,戶五千七百三十,口三萬三千四百一。天寶領縣三,戶二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口十二萬一千一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六百八十三裏,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一里。

歷陽 漢縣,屬九江郡。東晉置歷陽郡。宋爲南豫州,北齊置和州。隋爲歷陽郡。國初,復爲和州。皆治此縣

烏江 漢東城縣之烏江亭,屬九江郡。北齊爲密江郡,陳爲臨江郡,後周爲問江郡,隋爲烏江郡,縣皆治此

含山 武德六年置,八年廢。長安四年復,爲武壽縣。神龍元年,復爲含山。

濠州下 隋爲鍾離郡。武德三年,改爲濠州。又改臨濠爲定遠縣,化明爲招義縣。領鍾離、塗山、定遠、招義四縣。武德四年,省塗山入鍾離。天寶元年,改爲鍾離郡。乾元元年,復爲濠州。舊領縣三,戶二千六百六十,口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五。天寶,戶二萬一千八百六十四,口十萬八千三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五十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一十三裏。

鍾離 漢縣,屬九江郡。晉、宋、齊、樑,置徐州。隋初爲濠州,煬帝復爲鍾離郡。武德三年,置濠州。皆治於此。武德七年,省塗山縣併入

定遠 漢曲陽縣地,屬九江郡。隋置定遠縣

招義 漢淮陵縣地,屬臨淮。宋置濟陰郡。武德七年,改爲招義。

廬州上 隋廬江郡。武德三年,改爲廬州,領合肥、廬江、慎三縣。七年,廢巢州爲巢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爲廬江郡。乾元元年,復爲廬州,自中升爲上。舊領縣四,戶五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三。天寶領縣五,戶四萬三千三百二十三,口二十萬五千三百九十六。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八十七裏,至東都一千五百六十九里。

合肥 漢縣,屬九江郡。舊縣在北。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水合,故曰合肥。樑置合州,隋初爲廬江郡,皆治此縣

慎 漢逡遒縣,屬九江郡。古城在今縣南。隋爲慎縣

巢 漢居巢縣,屬廬江郡。隋爲襄安縣。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開城、扶陽二縣。七年,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爲巢縣,屬廬州

廬江 漢郡名。漢龍舒縣地,屬廬江郡。樑置湖州,隋復舊也

舒城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置,取古龍舒縣爲名。

壽州中 隋爲淮南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爲壽州。七年,置都督府,督壽、蓼二州,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又以廢霍州之霍山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爲壽春郡,又置霍山縣。乾元元年,復爲壽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九百九十六,口一萬四千七百一十八。天寶領縣五,戶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二,口十八萬七千五百八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一十七裏,至東都一千三百九里。

壽春 漢縣,屬九江郡。晉改爲壽陽。晉於此置揚州,齊置豫州,後魏置揚州,樑復爲豫州,後周置揚州。隋改壽州,煬帝爲淮南郡,武德爲壽州。皆以壽春爲治所

安豐 漢六國,故城在縣南。樑置安豐郡。縣界有芍陂,灌萬頃,號安豐塘。隋因置縣

霍山 漢灊縣,屬廬江郡。隋置霍山應城三縣。貞觀元年,廢霍州,省應城、灊城二縣,以霍山屬壽州

盛唐 舊霍山縣。神功元年,改爲武昌。神龍元年,復爲霍山。開元二十七年,改爲盛唐,仍移治於騶虞城

霍丘 漢鬆滋縣地,屬貫廬江郡。武德四年,置蓼州,領霍丘一縣。七年,蓼州廢,霍丘屬壽州。縣北有安豐津,斬毌丘儉處。

光州緊中 隋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爲光州,置總管府,以定城縣爲弦州,殷城縣爲義州,以廢宋安郡爲谷州,凡管光、弦、義、谷、廬五州。光州領光山、樂安、固始三縣。武德七年,改總管爲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省弦州及義州,以定城、殷城二縣來屬。又省谷州,以宋安併入樂安。天寶元年,改爲弋陽郡。乾元元年,復爲光州。舊領縣五,戶五千六百四十九,口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一。天寶,戶三萬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萬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一千八百五十五里,至東都九百二十五里。

定城 漢弋陽地,屬汝南郡。南齊爲南弋陽縣,尋改爲定城,武德三年,於縣置弦州,領定城一縣。貞觀元年,廢弦州,以定城屬光州,州所理也

光山 晉分弋陽置西陽縣,樑於縣置光州,隋爲弋陽郡。武德三年,復爲光州,治於光山縣。太極元年,移州理於定城

仙居 漢軑縣,屬江夏郡,古城在縣北十里。宋分軑縣置樂安縣。天寶元載,改爲仙居

殷城 漢期思縣地,屬汝南郡。宋置苞信縣。隋改爲殷城,取縣東古殷城爲名。

固始 漢浸縣,屬汝南郡,後漢改爲固始。

蘄州中 隋蘄春郡。武德四年,平朱粲,改爲蘄州,領蘄春、蘄水、羅田、黃梅、浠水五縣。其年,省蘄水入蘄春,又分蘄春立永寧,省羅田入浠水。又改浠水爲蘭溪,又於黃梅縣置南晉州。八年,州廢,以黃梅來屬。天寶元年,改爲蘄春郡。乾元元年,復爲蘄州。舊領縣四,戶一萬六百一十二,口三萬九千六百七十八。天寶,戶二萬六千八百九,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二十四里。

蘄春 漢縣,屬江夏郡。吳爲蘄春郡。晉改爲西陽,又改爲蘄陽。周平淮南,改爲蘄州。

黃梅 漢蘄春縣地。宋分置新蔡郡。隋改爲黃梅。武德四年,置南晉州,領黃梅、義豐、長吉、塘陽、新蔡五縣。八年,廢州,仍省義豐等四縣,以黃梅來屬。

廣濟 漢蘄春縣地。武德四年,置永寧縣。天寶元年,改爲廣濟縣。

蘄水 漢蘄春縣地。宋置浠水縣。武德四年,改爲蘭溪。天寶元年,改爲蘄水。

申州中 隋義陽郡。武德四年,置申州,領義陽、鐘山二縣。八年,省南羅州,又以羅山來屬。天寶元年,改爲義陽郡。乾元元年,復爲申州。舊領縣三,戶四千七百二十九,口二萬三千六十一。天寶,戶二萬五千八百六十四,口十四萬七千七百五十六。至京師一千七百九十六裏,至東都九百四十三裏。

義陽 漢平氏縣之義陽鄉,屬南陽郡。魏分南陽立義陽郡。晉自石城徙居於仁順,今州理也。宋置司州,後魏改爲郢州,隋改爲申州

鐘山 漢鄳縣地,屬江夏郡。隋改鐘山縣。羅山 漢鄳縣地,隋爲羅山縣。武德四年,置南羅州,領羅山一縣。八年廢,屬申州。

黃州下 隋永安郡。武德三年,改爲黃州,置總管,管黃、蘄、亭、南司四州。黃州領黃岡、木蘭、麻城、黃陂四縣。其年,省木蘭縣,分黃岡置堡城縣,分麻城置陽城縣。仍於麻城縣置亭州,於黃陂縣置南司州。七年,廢南司州及亭州,縣並屬黃州。仍省堡城入黃岡。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爲齊安郡。乾元元年復爲黃州。舊領縣三,戶四千八百九十六,口二萬二千六十。天寶,戶一萬五千五百一十二,口九萬六千三百六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一千四百七十里。

黃岡 漢西陵縣地,江夏郡。北齊於舊城西南筑小城,置衡州,領齊安一郡。隋改齊安爲黃州,治黃岡

黃陂 漢西陵縣地。後周於古黃城西四十里獨家村置黃陂縣。武德三年,置南司州。七年,州廢,縣屬黃州。麻城 漢西陵縣地。隋置麻城縣。武德三年,於縣置亭州,領麻城、陽城二縣。八年,州廢,仍省陽城入麻城,縣屬黃州。

安州中都督府 隋安陸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爲安州,領安陸、雲夢、應陽、孝昌、吉陽、應山、京山、富水八縣。其年,於應山縣置應州,領應山一縣。於孝昌縣置澴州,領孝昌一縣。以富水、京山二縣屬溫州。改應陽爲應城縣。安州置總管,管澴、應二州。七年州廢,澴、應二州縣屬安州。改爲大都督府,督安、申、陽、溫、復、沔、光、黃、蘄九州。六年,罷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隋、溫、沔、復五州。十二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爲安陸郡,依舊爲都督府,督安、隋、郢、沔四州。乾元元年,復爲安州。舊領縣六,戶六千三百三十八,口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寶,戶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口十七萬一千二百二。在京師東南二千五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一百九十里。

安陸 漢縣,屬江夏郡。宋分江夏立安陸郡。武德四年,改爲安州,治於安陸。

孝昌 宋分安陸縣置。武德四年,置澴州,領孝昌、澴陽二縣。八年,州廢,以澴陽、孝昌屬安州。

雲夢 漢安陸縣地。後魏分安陸,於雲夢古城置雲夢縣。

應城 宋分安陸縣置應城縣,隋改爲應陽。武德四年,復爲應城。

吉陽 樑分安陸置平陽縣,後魏改爲京池。隋改爲吉陽,取山名。

應山 漢隋縣地,屬南陽郡。樑分隋縣置永陽縣。隋改爲應山。以縣北山爲名。

舒州下 隋同安郡。武德四年,改爲舒州,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同安五縣。其年,割宿松置嚴州。五年,又割望江置高州,又改高州爲智州。六年,舒州置總管府,管舒、嚴、智三州。七年,廢智州,望江屬嚴州,八年,又廢嚴州,以望江、宿松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爲同安郡。至德二年二月,改盛唐郡。乾元元年,復爲舒州。舊領縣五,戶九千三百六十一,口三萬七千五百三十八。天寶,戶三萬五千三百五十三,口十八萬六千三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六百二十六裏,至東京一千八百九十三裏。

懷寧 漢皖縣地,晉於皖縣置懷寧縣。晉置晉熙郡。隋改爲熙州,又爲同安郡。武德四年,改爲舒州,以懷寧爲州治

宿松 漢皖縣地,樑置高塘郡。隋罷郡,置宿松縣。武德四年,置嚴州,領宿松一縣。七年,廢智州,以望江來屬。八年,廢嚴州,二縣來屬舒州

望江 漢皖縣地,晉置新治縣。陳於縣置大雷郡。隋改新治爲義鄉,尋改爲望江。武德四年,置高州,尋改爲智州。七年,州廢,縣屬嚴州。八年,廢州,以縣屬舒州

太湖 漢皖縣地,宋置太湖縣

同安 漢樅陽縣,屬廬江郡。樑置樅陽郡。隋罷郡爲同安縣,取界內古城名。

江南道

江南東道

潤州上 隋江都郡之延陵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潤州于丹徒縣,改隋延陵縣爲丹徒,移延陵還治故縣,屬茅州。六年,輔公祏反,復據其地。七年,平公祏,又置潤州,領丹徒縣。八年,廢簡州,以曲阿來屬。九年,揚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爲丹陽郡。乾元元年,復爲潤州。永泰後,常爲浙江西道觀察使理所。舊領縣五,戶二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口十二萬七千一百四。天寶領縣六,戶十萬二千三十三,口六十六萬二千七百六。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二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七百九十七裏。

丹徒 漢縣,屬會稽郡。春秋吳朱方之邑地,吳爲京口戍。晉置南徐州。隋爲延陵鎮,因改爲延陵縣。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東潤浦爲名。皆治于丹徒縣。

丹陽 漢曲阿縣,屬會稽郡。又改名雲陽,後復爲曲阿。武德五年,於縣置簡州。八年,州廢,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爲丹陽縣,取漢郡名

延陵 漢曲阿縣地,晉分置延陵郡。隋移郡丹徒。武德三年,移於今所,屬茅州。七年,廢茅州,以縣屬蔣州。八年,改蔣州爲揚州。九年,改屬潤州

上元 楚金陵邑,秦爲秣陵。吳名建業,宋爲建康。晉分秣陵置臨江縣,晉武改爲江寧,武德三年,於縣置揚州,仍置東南道行臺,改江寧爲歸化。六年,輔公祏反,據其地。七年,公祏平,置行臺尚書省,改揚州爲蔣州。廢茅州,以句容二縣來屬蔣州。八年,罷行臺,改蔣州置揚州大都督府。改歸化縣爲金陵。揚州領金陵、句容、丹陽、溧水六縣。九年,揚州移治江都,改金陵爲白下縣。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丹陽、溧陽、溧水三縣屬宣州。移白下治故白下城。貞觀七年,復移今所。九年,改爲江寧縣。至德二年二月,置江寧郡。乾元元年,於江寧置昇州,割潤州之句容江寧、宣州之當塗溧水四縣,置浙西節度使。上元二年,復爲上元縣,還潤州。當塗等三縣各依舊屬

句容 漢縣,屬丹陽郡。武德四年,於縣置茅州,領句容。七年,州廢,以縣屬蔣州。九年,屬潤州。乾元元年,屬昇州。寶應元年州廢,屬潤州。金壇垂拱四年,分延陵縣置也。

常州上 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常州,領晉陵、義興、無錫、武進四縣。六年,復陷輔公祏。七年,公祏平,復置常州,於義興置南興州。八年,州廢,義興來屬,省武進入晉陵。天寶元年,改爲晉陵郡。乾元元年,復爲常州。舊領縣四,戶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一萬一千六百六。天寶領縣五,戶十萬二千六百三十一,口六十九萬六百七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四十三裏,至東京一千九百八十三裏。

晉陵、漢毗陵縣,屬會稽郡,吳延陵邑也。晉改爲晉陵郡。隋省郡,於常熟縣置常州。武德中,移於今治

武進 晉分曲阿縣置武進,樑改爲蘭陵,隋廢。垂拱二年,又分晉陵置,治於州內

江陰 樑分蘭陵縣置。武德三年,於縣置暨州,領江陰、暨陽、利城三縣。九年,省暨陽、利城入江陰,屬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