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舊唐書 > 《舊唐書》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舊唐書》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天文上

《舊唐書》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是故古之哲王,法垂象以施化,考庶徵以致理,以授人時,以考物紀,修其德以順其度,改其過以慎其災,去危而就安,轉禍而爲福者也。夫其五緯七紀之名數,中官外官之位次,凌歷犯守之所主,飛流彗孛之所應,前史載之備矣。

武德年中,薛頤、庾儉等相次爲太史令,雖各善於占候,而無所發明。貞觀初,將仕郎直太史李淳風始上言靈臺候儀是後魏遺範,法制疏略,難爲佔步。太宗因令淳風改造渾儀,鑄銅爲之,至七年造成。淳風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語在《淳風傳》。其所造渾儀,太宗令置於凝暉閣以用測候,既在宮中,尋而失其所在。玄宗開元九年,太史頻奏日蝕不效,詔沙門一行改造新曆。一行奏雲,今欲創歷立元,須知黃道進退,請太史令測候星度。有司雲:"承前唯依赤道推步,官無黃道遊儀,無由測候。"時率府兵曹樑令瓚待制於麗正書院,因造遊儀木樣,甚爲精密。一行乃上言曰:"黃道遊儀,古有其術而無其器。以黃道隨天運動,難用常儀格之,故昔人潛思皆不能得。今樑令瓚創造此圖,日道月交,莫不自然契合,既於推步尤要,望就書院更以銅鐵爲之,庶得考驗星度,無有差舛。"從之,至十三年造成。又上疏曰:

按《舜典》雲:"在璇樞玉衡,以齊七政。"說者以爲取其轉運者爲樞,持正者爲衡,皆以玉爲之,用齊七政之變,知其盈縮進退,得失政之所在,即古太史渾天儀也。

自周室衰微,疇人喪職,其制度遺象,莫有傳者。漢興,丞相張蒼首創律歷之學。至武帝詔司馬遷等更造漢歷,乃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星度,與古不同。故唐都分天部,洛下閎運算轉歷,今赤道歷星度,則其遺法也。後漢永元中,左中郎將賈逵奏言:"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壹以赤道度之,不與天合,至差一日以上。願請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課,與待詔星官考校。奏可。問典星待詔姚崇等十二人,皆曰:'星圖有規法,日月實從黃道,官無其器,不知施行。'甘露二年,大司農丞耿壽昌奏,以圓儀度日月行,考驗天運。日月行赤道,至牽牛、東井,日行一度,月行十五度;至婁、角,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此前代所共知也。"是歲永元四載也。明年,始詔太史造黃道銅儀。冬至,日在鬥十九度四分度之一,與赤道定差二度。史官以校日月弦望,雖密近,而不爲望日。儀,黃道與度運轉,難候,是以少終其事。其後劉洪因黃道渾儀,以考月行出入遲速。而後代理歷者不遵其法,更從赤道命文,以驗賈逵所言,差謬益甚,此理歷者之大惑也。

今靈臺鐵儀,後魏明元時都匠解蘭所造,規制樸略,度刻不均,赤道不動,乃如膠柱,不置黃道,進退無準。此據赤道月行以驗入歷遲速,多者或至十七度,少者僅出十度,不足以上稽天象,敬授人時。近祕閣郎中李淳風著《法象志》,備載黃道渾儀法,以玉衡旋規,別帶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攜月遊,用法頗雜,其術竟寢。

臣伏承恩旨,更造遊儀,使黃道運行,以追列舍之變,因二分之中以立黃道,交於軫、奎之間,二至陟降各二十四度。黃道之內,又施白道月環,用究陰陽朓朒之數,動合天運,簡而易從,足以制器垂象,永傳不朽。

於是玄宗親爲制銘,置之於靈臺以考星度。其二十八宿及中外官與古經不同者,凡數十條。又詔一行與樑令瓚及諸術士更造渾天儀,鑄銅爲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週。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幣,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爲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準。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鐘。皆於櫃中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鎖相持。既與天道合同,當時共稱其妙。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僚。無幾而銅鐵漸澀,不能自轉,遂收置於集賢院,不復行用。

今錄遊儀制度及所測星度異同,開元十二年分遣使諸州所測日晷長短,李淳風、僧一行所定十二次分野,武德已來交蝕及五星祥變,著於篇。

黃道遊儀規尺寸:

旋樞雙環:外一丈四尺六寸一分,豎八分,厚三分,直徑四尺五寸九分,即古所謂旋儀也。南北斜兩極,上下循規各三十四度,兩面各畫周天度數。一面加釘,並用銀飾,使東西運轉如渾天遊儀。中旋樞軸至兩極首內,孔徑大兩度半,長與旋環徑齊,並用古尺四分爲度。

玉衡望筒:長四尺五寸八分,廣一寸二分,厚一寸,孔徑六分,古用玉飾之。玉衡,衡施於軸中,旋運持正,用窺七曜及列星之闊狹,外方內圓,孔徑一度半,週日輪也。

陽經雙環:外一丈七尺三寸,內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廣四寸,厚四分,直徑五尺四寸四分,置於子午。左右用八柱相固,兩面畫周天度數,一面加釘,並銀飾之。半出地上,半入地下,雙間挾樞軸及玉衡望筒,旋環於中也。

陰緯單環:外內廣厚周徑,皆準陽經,與陽經相銜各半,內外俱齊。面平上爲天,以下爲地,橫周陽環,謂之陰渾也。面上爲兩界,內外爲周天百刻。平上御製銘序及書,並金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