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道光帝與林則徐的關係故事

道光帝與林則徐的關係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有着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爲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爲後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爲後世所知,人們永遠記着他們。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光帝與林則徐的關係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道光帝與林則徐的關係故事

道光帝與林則徐的關係故事

道光帝,即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是嘉慶帝選擇的繼任者。嘉慶帝在位期間,因爲乾隆末年出現的問題,已經出現了國力衰退的情況,也爲此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可惜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道光帝作爲嘉慶的繼位者,上位之後,同樣開始面對這些問題。同樣的爲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等。他本人還提倡節儉,但社會和朝政積弊嚴重,歷史的車輪滾滾而去,夾帶着清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在道光帝爲政期間,最大的功績,應當就是平定了回部的張格爾叛亂。爲國家的安定統一,以及今日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最大的敗筆,應當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聽從大臣建議,主動安撫,簽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當時的英國剛剛完成工業革命,急需廣袤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最開始的時候也嘗試與中國進行平等貿易。但在中外貿易當中,英國一直處於下位處,他們的紡織品和其他生活用具,在中國並沒有打開市場。而相反,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卻在歐洲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因此爲了扭轉這種格局。英國開始進行鴉片貿易,這種能使人上癮的毒品,瞬間扭轉了格局。英國每年能通過此舉,從中國攜帶走大量的金銀錢財。

面對這種格局,道光帝最開始是嚴厲禁止的。對於鴉片,他下達了一系列的條例,並且還啓用林則徐,清剿鴉片。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他所編撰的《海國圖志》,爲晚清的洋務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對於鴉片這種,亂人心智,攫取肉體精力的東西,林則徐是極爲抗拒的。在晚晴,許多八旗子弟沉迷於鴉片中,使得本就國力衰退,軍事上遠落後於英國的大清,兵力更爲不堪。這些吸食了鴉片的軍士,基本不能當用。林則徐從中看出了鴉片的巨大危害,知道若是仍由如此下去,大清必定會走向滅亡。因此他上奏道光皇帝: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於天下,則爲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慄?夫財者億兆養命之原,自當爲億兆惜之,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益下,藏富於民;無如漏向外洋,豈宜藉寇資盜,不亟爲計? 道光帝就是看到了這則奏摺,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纔派林則徐進行禁菸。

1839年,受道光帝之命,前往廣東禁菸的林則徐,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收繳的鴉片全部聚集起來,在虎門銷燬,這就是流傳後世的虎門銷煙。但此次林則徐強悍硝煙的行爲,給了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並因此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在此次中英交戰中,大清慘敗。道光帝駭於英國的軍事實力,再加上有主和大臣的勸解,主動安撫英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林則徐也被他問罪,可嘆這位強硬的民族英雄,就這樣被革職查辦。

在小編看來,道光帝和他父親嘉慶帝一樣,是一個極爲平庸的皇帝。雖然想力挽清朝衰敗的狂瀾,但是卻沒有擁有實際的能力,最終只能成爲一個無功無過的皇帝。不過本應該在歷史長流中湮沒無聞的道光帝,卻因爲一場鴉片戰爭,看出了他的弊端。在鴉片戰爭前的二十年間,他力圖繼承嘉慶帝的遺志,勤政圖治,克勤克儉;他也曾戡定西陲,嚴禁鴉片流毒,以重現盛世的輝煌。戰爭失敗後,他苟安姑息,得過且過。而在禁菸期間,他在嚴禁與馳禁猶豫搖擺;他在戰爭時,主戰與主和反覆無常;他在用人時,任賢與任奸功罪倒衡,也讓人看到了他作爲一位君主的不足。

道光帝還是一個極爲借鑑的皇帝,作爲皇帝他的工資不高。甚至在褲子壞了的時候,也只打個補丁,繼續穿。可惜這麼一個想要挽救頹勢的皇帝,最終還是沒有挽救清朝的頹勢。

林則徐名言

林則徐50多歲的時候,還寫了一個“十無益”。他將一些常被人們看作有益的東西,分別做了界定,也就是說,如果不滿足某種條件,一些看來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沒有益處。我們經過林則徐的界定就會發現,世上沒有絕對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條件的。這“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我的修行標準,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點評:儒家把“人”等同於“仁”,認爲人之爲人,在於爲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氣,人心仁善,這是亙古不變的宇宙運行、萬物生長的“萬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無疑是自取滅亡。“風水無益”,即謂如若爲人不善,多行不義,其不僅僅上愧祖宗,更是下損子孫。所謂心存不善,無好後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聲譽,殃及子孫,豈不是罪加一等,十惡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點評:人生於世有三種最偉大的“愛”。一爲“親人之愛”,一爲“愛人之愛”,一爲“朋友之愛”,或者簡言之,親情、感情、友情。親情溫馨,感情纏綿,友情z真摯,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間哪一種最爲無私,莫過於親人之愛——父母之愛!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比山高比海還深,父母對於我們的恩,我們三生也報答不了!百行孝當先。一個人無論你取得多麼偉大的成就,頭上戴了多少光環,可是如果對父母不孝,所有的榮譽都將黯然失色。“奉神無益”,如果對父母不孝,無論你對神是多麼虔誠,多麼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又說,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歟!父母之聖,神明猶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捨近求遠!

三、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乃謂爲人處事不講情理,偏執、不馴服,處處與衆迥異。有句話說,人不怕你聰明絕頂,就怕你不講道理。如果爲人不善,居心不良,“聰明”就會爲虎作倀,成爲作惡的工具。雄獅百萬能伏,國賊一個可畏。難怪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敬,謹慎而親仁,泛愛衆,學友餘力,則志於文”,學做人在求智慧之先,聖人一片苦心,可見一斑。

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點評:孔聖人說,古之學者讀書爲己,今之學者讀書爲人。意思說古代的讀書人讀書是爲了自我,今日的讀書人讀書是爲了別人。爲人若何?爲父母、爲市場、爲金錢名利、爲工作職業,讀書成爲一種工具,讀書淪爲到達他人的目的的一種手段。此刻我們要認識到讀書不是爲了別人而讀,讀書是爲自我而讀!爲己若何?修學儲能,內修仁德,外修禮儀。用現代人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簡單說,讀書是爲了修身正行!如若讀了滿腹聖賢之書,但依然“行止不端”,學識上是大學生,品行上卻是小學生,可謂讀書無益,枉讀詩書了。

五、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點評:兄弟在那裏能夠理解爲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內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與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許多人(包括我)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於外交友彬彬有禮,坦誠相待;於內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實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優生優育,許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豈可不好好珍惜?

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點評:博學爲何?通古至今,縱橫捭闔,只爲修己身。若以讀書爲裝點門面,以博學作誇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爲莫己若者,縱然讀盡天下古今之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

點評:那裏不是宣揚宿命論,不是奉勸人知足而止、不思進取。有句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謂時勢造英雄,人要成事,不僅僅僅要知己之所能爲,更要知彼之所能爲否。時運不濟,就是客觀條件還不足以成爲滿足實現主觀要求的條件,妄然求取,非但無益,並且有害。毛澤東不是說過,要實事求是嗎?要讓主觀的願望同客觀現實統一,要把“求”同“時運”結合起來,學會等待時機,切莫大膽妄爲。

林則徐作文

慵懶的午後,陽光愜意地照在身上。我合上讀了許久的.歷史書,閉上雙眼冥思遐想,靈魂不覺已飛到了一百多年前……

公元一八四零年。

“林大人久等了,在下公務纏身,所以來得晚了些。”我拍拍衣服上的塵土,在林則徐的面前坐了下來。正午的日光很燦爛,照亮我面前的四方酒桌,簡簡單單的一把酒壺,兩隻酒盅,以及對面那個眼睛裏閃着智慧的光芒的老人。“閣下正值仕途飛黃騰達,怎有閒情逸緻到我這裏來坐坐?”他不緊不慢地說着,但眼睛裏卻寫滿了失意。

“聽聞林大人虎門銷煙的壯舉,不禁心生敬意,特邀林大人在此對酌,共商國是。”我即刻表明來意,爲他斟酒,“林大人,在下有一些問題想要請教您。”“但說無妨。”他爽快地回答,端起酒盅一飲而盡。“林大人在抵達虎門前,曾遭數位滿洲貴族乃至朝中大臣的反對,您爲何還能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呢?”

他微笑,思索片刻後緩緩說道:“鴉片之於我朝,無異於洪水猛獸,國人吸食導致白銀外流,軍隊鬥志全無,蠻夷正想借此機會撬開我國門,大肆侵略。想我巍巍大清,怎能敗在這小小的鴉片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且我已然身在朝廷,自當擔得起禁菸的責任。旁人的阻攔更堅定了我硝煙的決心,虎門銷煙刻不容緩!”他說着,語氣甚是激動,握着酒杯的手也有些顫抖。

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難怪史書上對他的評論總是高度讚揚,不愧於”民族英雄”的光榮稱號。“但是您現在已是如此落魄,您可曾後悔過呢?””人生如棋,自當落子無悔。至今我還能記得虎門海灘上空徐徐飄起的濃煙,洋人的鴉片在那裏毀於一旦,那情景,是我漫長的一生從未見到過的。如若談到後悔,我真悔恨爲什麼沒有親率兵馬擊退洋人,壯我大清國威!“

“好!”我端起面前的酒杯,“大人有此雄心壯志,在下敬大人一杯!”他飲得歡暢淋漓,整個午後,小小的庭院都回蕩着我倆的豪言壯語。

一恍已隔世經年,我手捧花束,站在林則徐虎門銷煙紀念館前,恭恭敬敬地鞠上一躬。”大人,在下當日並未告訴您真相,是怕您會因國勢傾頹而心傷。您放心,如今的中國早就改天換地,拿出新的面孔走向世界。與您珍貴的對酌,將會是我最珍貴的記憶……“

心中默唸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於林則徐的故事

林則徐從小就很機靈聰明,但他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就是性子急,辦事粗糙,經常因爲這個原因做事而出些差錯。他的父親覺得如果再這樣下去會養成他急躁的毛病,怕他以後做事的時候會出大錯。

有一天,父親給林則徐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判官,因爲他自己對父母非常孝敬,所以每當遇到犯人不是很孝順的話,他就會特別嚴厲的判決這個犯人。話說有一天,有兩個人捆着一個年輕人來到縣衙,稟告這個判官說這個年輕人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大逆不道,並都請求這個判官加以嚴懲。判官一聽,火冒三丈,就喊:“給我打這個不孝子狠狠五十大板。”這位年輕人想開口申辯幾句,可是嘴巴早已經被一塊棉布給堵住了,一句話也無處申訴,只好硬着頭皮捱了五十大板,屁股是被打得開了花。

一會兒,有個老太婆拄着柺杖邁着小步急匆匆地走到縣衙,向這個判官哭訴,說有兩個盜賊偷了她家的耕牛,及時被發現,當場就被她的兒子逮住了,並把他們要押送到官府來,可是我兒子一個人不是對手,反而被那兩個盜賊用繩子給捆走了,不知所蹤,老婦接下來又向判官描述她兒子的長相,判官一聽,心裏暗想:這和剛纔被捆起來的那個不孝子長相一樣,該不會我判錯人了吧,他忙叫手下把那兩個押送那個不孝子的那兩個人叫來,但他們早已經開溜了。這時,被打昏過去的那個年輕人掙扎着爬了起來,老太婆走過去仔細一瞅,是自己兒子,驚叫一聲,昏倒在地,爬不起來了。

聰明的林則徐深深體會到了父親的這個故事的用意,從此以後,他暗暗的記住這個故事,慢慢的改掉了辦事毛躁的習慣,最終成爲晚清的封疆重臣,成爲人們銘記的民族大英雄。

關於林則徐的對聯

求通民情;

願聞己過。

——自題聯

蘆中人出;

河上公來。

——任河道總督時自題

春從天上至;

水由地中行。

——自題居室

不圖錢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自題

應視國事如家事;

能盡人心即佛心。

——自題

苟利國家生死以;

敢因禍福避趨之。

——自題

家少樓臺天地起;

案餘燈火有天知。

——自題書房

宦遊到處身如寄;

農事何時手自親。

——自題撫署竹亭

山水之間有清契;

林亭以外無世情。

——題成都文殊院

長空有月明兩岸;

秋水無波行一舟。

——題杭州西湖宛在堂

世無遺草真能隱;

山有名花轉不孤。

——題杭州西湖孤山梅亭

關於林則徐的對聯

江月不隨流水去;

天風直送海濤來。

——題鎮江焦山水晶庵

有情碧嶂團圞繞;

得意孤亭縹緲間。

——題崑山半山亭

似聞陶令開三徑;

來與彌陀共一龕。

——題北京陶然亭

師友肯臨容膝地;

兒孫莫負等身書。

——題福州故居

進退一身關社稷;

英靈千古鎮湖山。

——題福州小西湖李忠定公祠

我憶家風負梅鶴;

天教處士領湖山。

——題杭州林處士祠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爲峯。

——題福州鼓山

前時但說民通寇;

此日翻看吏縱夷。

——題《海國圖志》

林則徐與檳榔芋泥民間故事

林則徐赴虎門禁菸時,一次英國領事設宴,邀請林則徐參加。宴會快結束時,送上來的最後一道點心,是冰淇淋。那時候,冰淇淋還很罕見。林則徐見冰淇淋冒着氣,以爲很燙,送到嘴邊,還用嘴吹了吹。

這一來,在座的外國人便趁機鬨笑起來。林則徐受到侮辱,心裏非常生氣,但是他壓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說:“這道點心,外面像在冒熱氣,其實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當。”

過些天,林則徐在總督府設宴請客,回請上次的外國人。宴席上,一道道中國名菜令那些外國人大快朵頤,好不痛快!

酒足飯飽之後,有個外國人說:“中國菜,好吃得沒話可說,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則徐吩咐道:“上甜食!”話音剛落,一盆檳榔芋泥端上來了。外國人見是甜食,便舉起湯匙,興沖沖地往嘴裏送。這一下,可夠那些外國人嘗的了。他們“啊——啊——”地叫成一片,一個個洋相出盡,狼狽不堪。

林則徐不動聲色,若無其事地說:“這是我家鄉福建的名菜,叫檳榔芋泥。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內裏卻滾燙,正好和似熱實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時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燙了喉嚨!”

外國人瞪圓了藍眼睛,個個呆若木雞。

林則徐被押升職的民間故事

1804年秋,年僅19歲的林則徐參加福建鄉試中舉,春風得意。第二年,滿懷信心的少年舉子林則徐來到京城參加會試,沒想到卻名落孫山,他受到沉重打擊。爲了謀生,他和當年的父親一樣,當起了私塾先生。

不久,他接受好友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請,擔任房永清的書記官。於是,林則徐暫時告別科場,前往廈門,做起了師爺,走上了一條新的生活道路。由於林則徐辦事認真,一絲不苟,特別是所寫文書非常嚴謹細緻,書法功力深厚,加上好友房永清在福建官場對林則徐的宣揚,林則徐的名聲很快就在官場傳開了。

後來,林則徐爲了照顧家裏二老,經房永清介紹,回到離家近些的長樂縣縣衙擔任幕僚。在擔任縣衙幕僚期間,林則徐工作同樣非常認真,深得知縣大人的讚賞,兩人結爲忘年交。

當時的福建巡撫張師誠,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經他提攜的人才不在少數。一天,他閱讀公文時,發現本省長樂縣呈上的公文文書字跡端正工整,書法也頗具功力,而且從頭到尾,沒有一絲塗改,不禁大爲讚賞。經詢問,張師誠得知該文書文筆出自長樂縣衙內一個叫林則徐的書生,不由暗暗點了點頭。

不久之後,長樂縣衙收到一封從巡撫府傳下的緊急公文,命令知縣迅速把林則徐押往巡撫府衙。長樂縣令見到公文後大吃一驚,又好生納悶,因爲他十分了解林則徐的爲人,想林則徐不會涉及違法之事,爲什麼要押解呢?

縣令是個厚道人,顧念友情,不忍心他遭受牢獄之災,便悄悄找來林則徐,告訴了他公文的內容,並拿出二十兩紋銀,勸他連夜遠走高飛。

林則徐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漢子,一方面覺得自己心底無私,沒有做任何違法犯罪的事情;一方面也不願意連累知縣大人,就拒絕了縣令的好意。他毫無畏懼地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我坐得正,行得端,有罪甘願服刑,無罪一定會弄清,不能含糊了事!”於是任憑衙役押解到省裏。

在省裏,林則徐坦然的神態令巡撫張師誠心中暗暗稱讚。等問明長樂縣的文牘果然出自他之手時,張師誠哈哈大笑道:“老夫早聞林先生之賢,特設虛文,一試你的膽識,果然是有膽有識之人!”於是林則徐被留在巡撫府委以重用。

在張師誠的提攜下,林則徐連番科場告捷。1811年春,林則徐參加會試,榜列第七十四名,複試一等,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賜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自此躋身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