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

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下面是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

  一、康橋之戀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別康橋》

1920年秋,徐志摩滿懷熱忱,不惜放棄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轉而投奔英國的羅素,爲的是想向他學習哲學。可是事與願違,羅素早已人去樓空,已赴中國講學。

無奈,徐志摩退而求其次,決定拜訪文學家狄更生。人生地不熟的他,想到司法總長林長民現在也在倫敦講學,便決定讓他代爲引薦。

從此,他的生命裏迎來了他的那道“天上虹”,亦是他的初戀——林徽因。

那個情竇初開的美麗的姑娘,像一朵清純的白蓮花,靜靜地盛開在康河的湖面,開在多霧多雨又多情的倫敦。17歲的她,也懷揣一顆少女的心,希望能在這個美麗的城市,邂逅一段浪漫的愛情。“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點浪漫的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夢。”

然後,一位風流倜儻、英俊瀟灑的青年彷彿聽到了她的心聲,生生闖入了她的心扉。而一切,來地又是那麼地突然、那麼地熱烈。

康河的溫柔,需要你和它貼得很近,很近。於是妹妹她船頭坐,哥哥他來撐長篙。兩人在康河的柔波里,縱情地遊玩。他們一起看榆樹上的夜鶯歌唱,看夕陽下絢麗的雲彩,看夜空中斑斕的星光。一起談天說地,談浩瀚的文學藝術,談異域的風土人情,談多雨的如同倫敦一樣浪漫且憂鬱的江南。

最讓兩個人投機的話題還是文學。雪萊、濟慈、拜倫、曼殊斐爾的詩歌讓他們如癡如醉。從此,兩人內心的情感,都開始傾向於分行的抒寫——詩歌。

我總覺得初戀,得加上詩歌,這樣才完美。美麗的詩歌,就像調味劑,讓初戀更鮮,更浪漫。

情到深處難自拔。爲了能掃除在追求林徽因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他決定與張幼儀離婚。

被愛情衝昏頭腦的是徐志摩,而不是林徽因。從容理智的林徽因,做了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決定!沒有一個擁抱、沒有一聲告別,匆匆地離開了熱情似火的徐志摩、離開這座被徐志摩的熱情灼傷的城市。

當得知林徽因不辭而別,已回中國,徐志摩自然苦惱不已。已被涼水衝得異常清醒的徐志摩,決定暫留倫敦。也就在這段時間,徐志摩的詩歌才情,纔像傾瀉的瀑布,一發不可收拾。“我一輩子就只那一春(1922年)...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着冷,去薄霜鋪地的林子裏閒步——爲聽鳥語,爲盼朝陽,爲尋泥土漸次甦醒的花草,爲體會最細微最神妙的春信。”

1922年9月,徐志摩回國。

  二、知難而退

“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月下待杜鵑不來》

短短數月,卻已斗轉星移,物是人非。

都說男女之間是否談得來,一看眼緣,二看興趣。對建築都有強烈愛好的林徽因和梁啓超的二公子樑思成相戀了。

兩人亦是早有類似“媒妁之言”的。早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與梁啓超就已談及了這門婚事。

看到自己的初戀,現在已心有他屬,徐志摩痛苦至極。但得知他們尚未訂立婚約時,他覺得還可以爲之奮鬥一下。

徐志摩的一舉一動,讓他的老師梁啓超感覺事情有些微妙。於是便向他的'學生寫信:“萬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婉言相勸徐志摩放棄追求自己的“準媳婦”。

未曾料想,徐志摩卻極力反駁:“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看來這個學生是“孺子不可教也”,不同意老師的觀點不說,還全盤否定,針鋒相對。也讓梁啓超着實頭痛。

但是林徽因和樑思終究成還是經受住了徐志摩的層層考驗。著名作家梁實秋曾說:“徐志摩時常至鬆坡圖書館去做不受歡迎的第三者...樑不耐受到騷擾,遂於門上張貼一紙條,大書: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願受干擾)。徐志摩只得怏怏而去,從此退出競爭。”

徐志摩失掉了幼儀,也失掉了徽因。

他不僅失去了婚姻,從此也失去了愛情。

  三、舊情復燃

“桃花早已開上你的臉,我在更敏銳的消受你的媚”——《春的投生》

春天都是溫暖的,春天亦是充滿希望的。

1924年4月12日,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在這人間四月天裏,他們又迎來了重逢。

在泰戈爾從上海轉至北京後的數十天行程裏,貌美如花的林徽因全程陪同。而作爲隨行的翻譯,徐志摩也時刻追隨在泰戈爾的左右。

“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蒼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林徽因美若梅花,徐志摩虛心若竹,泰戈爾蒼勁如鬆,三人所到之處,無不引人注目,一時成爲京城美談。

種子在合適時間和溫度條件下就會發芽。而徐志摩心裏那顆“已然死亡”的愛情種子,遇到了久違的雨露,又開始悄悄地在心底騷動不安。

5月8日,是泰戈爾的64歲生日。爲了慶祝詩哲的生日,兩人更是出演了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演公主齊德拉,徐志摩則扮演能幫公主變換美醜的愛神。兩人精彩的演出,加上流利的全英文對話,泰戈爾自是喜上眉梢,對徐林也都是讚賞有加

當得知徐志摩一直暗戀着身邊這位林大美人的時候,泰戈爾也是成人之美,牽線搭橋,做起了媒人。

可是,林徽因始終不爲所動。無奈,老詩人也不好強人所難,即興做了一首小詩,贈與徐志摩和林徽因:“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它們之間的微風嘆了一聲:唉!”

  四、分定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偶然》

恐于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情感糾纏,在泰戈爾走後,林長民決定讓女兒和樑思成赴美留學。他倒也不失風度,和徐志摩一同遊湖,勸慰這位忘年之交。

人生若只如初見。兩人見面之中最難忘的也莫過於第一次見面和再見。

臨走之前,林徽因和徐志摩單獨見了最後一面。現在已經無法得知當時他們具體講了些什麼,只知道那是一個夜晚,還有,他們要分定了方向。

徐志摩在他的詩歌《偶然》中這樣寫到:“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而林徽因也在詩歌《那一晚》中記錄了這次和徐志摩難忘的分別:“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1924年6月,林徽因攜樑思成啓程前往美國。

至此,徐志摩和林徽因兩人千里迢迢,天各一方。距離遙遠地能裝下一個浩瀚的太平洋。所有關於他們愛情的那些情感因素也從此分定了方向。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完婚。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樑思成也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婚禮。

五、保持友誼

“吹下一針新碧,掉在你窗前;輕柔如同嘆息——不驚你安眠!”——《山中》

時光漸長,感情漸淡。數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人釋懷。他們在後來的情感上一直保持了那“真”,保持那份純潔地、難能可貴的友誼。

1930年林徽因得了嚴重的肺病,身體瘦得只剩皮包骨。在徐志摩的提議下,樑思成把妻子送到了香山療養。

在香山的那段時間,林徽因爲了精心養病,暫時拋卻了繁重的工作。也正是這段難得“清閒”的時間,她開始走上寫詩之路,從此也成爲了一名詩人。

作爲朋友,徐志摩時刻惦記着林徽因的病情。他常寫詩給她,爲林徽因帶來不少精神的慰藉。

  六、懷念故人

“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你去》

1931年11月19日,隨着濟南開山那聲隆隆的爆炸聲,詩人徐志摩是永遠地在空際雲遊去了。

爲了紀念這位朋友、亦是曾經深愛過她的徐志摩,林徽因讓樑思成在失事現場撿了一塊飛機殘骸,並且永遠地掛在自己臥室的牆上,以作紀念。

作爲紀念,當然還得有文字。林徽因在同年12月7日公開發表《悼志摩》一文;在1935年12月8日又發表《紀念志摩去世四週年》。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問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這首詩《別丟掉》寫於1932年,是林徽因對於徐志摩《山中》和《你去》兩首詩的隔空回信:“志摩,你向黑夜要回了‘我愛你’那一句話,但是你忘了,山谷中已經有了那回音,山谷中還有你那想念的徽因。你的話——我愛你,永遠在落滿紅葉的香山迴盪,也永遠在我的心裏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