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誰是東漢三君八俊?

誰是東漢三君八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東漢時期,太學生把敢於同宦官進行鬥爭的清流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稱號,表示對宦官集團的不滿和蔑視,其中以“三君”竇武、劉淑、陳蕃爲領軍人物。典出《後漢書·黨錮列傳》:

誰是東漢三君八俊?

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

竇武、劉淑、陳蕃爲“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宇爲“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

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陟爲“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爲“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

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爲“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後漢書》作者所列:

1.“三君”一一指竇武、劉淑、陳蕃;

2.“八俊”一一指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宇;

3.“八顧”——指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陟;

4.“八及”一一指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

5.“八廚”一一指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

但張儉的同鄉朱並上書告發張儉等二十四人“別相署號,共爲部黨,圖危社稷”,則所舉“八俊”、“八顧”、“八及”的人名不同。

“八俊”一一張儉、檀彬、褚鳳、張肅、薛蘭、馮禧、魏玄、徐乾;

“八顧”一一田林、張隱、劉表、薛鬱、王訪、劉祇、宣靖、公緒恭;

“八及”——朱楷、田槃、疏耽、薛敦、宋布、唐龍、羸諮、宣褒。

然“三君”的名號是沒有疑義的。黨人的領袖就是被士人尊爲“一世之所宗”的“三君”:竇武、劉淑和陳蕃。在三君中,“不畏強禦”的陳蕃是清流派士大夫官僚的代表,是黨人集團的政治領袖;竇武則以外戚的身份成爲政治權力的靠山;宗室劉淑則爲黨人集團精神信仰的依託。

竇氏在兩漢世代爲外戚,威望極高,竇武是東漢開國元勳竇融的玄孫。延熹十一年,竇武之女竇妙被選入掖廷爲貴人,後又被封爲皇后。竇武即以後父遷任越騎校尉,封槐裏侯。據《後漢書·陳蕃列傳》:

初,桓帝欲立所幸田貴人爲皇后。蕃以田氏卑微,竇族良家,爭之甚固。帝不得已,乃立竇氏。

這說明竇氏之立爲外戚,乃是陳蕃“爭之甚固”的結果,這是東漢王朝惟一按士大夫官僚的意志所選立的一家外戚。陳蕃之所以堅持立竇氏爲外戚,就在於竇武在成爲外戚以前就是一位“名顯關西”的清流派士大夫。竇武以外戚在位以後,即“多闢名士,清身疾惡,禮賂不通。”他把所得的賞賜,“悉散於太學諸生,及載餚糧於路,丐施貧民”,更博得社會輿論的讚賞,成爲名士的領袖。

這一年十二月,桓帝病亡,竇妙爲皇太后,臨朝稱制,與竇武和宗室劉猛謀議,立劉宏爲帝,是爲靈帝;任竇武爲大將軍,陳蕃爲太傅,與司徒胡廣共錄尚書事。竇武以名士而爲外戚,成爲清流派士大夫的領袖,在新舊皇帝興替之際掌握了扶立新皇帝的主動權,又有陳蕃等朝廷大臣的擁戴;在靈帝即位以後,與陳蕃等人又重新掌握了尚書檯。這對於黨人集團來說無疑是一個大好的時機。天下士人對竇武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把他比作西周初年的周公。

建寧元年(168)八月,竇武與陳蕃定計翦除諸宦官。後事機泄露,宦官曹節、王甫等劫持靈帝、太后,詔令收捕竇武等。竇武召集北軍五校兵士數千人駐屯都亭下,與王甫、張奐率領的虎賁、羽林和五營士對陣,結果兵敗自殺。

陳蕃(?-168年),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氏(今河南平輿北)。東漢末大臣,漢桓帝時爲太尉,漢靈帝時爲太傅。蕃爲官耿直,桓帝朝時因犯顏直諫曾多次左遷;靈帝朝雖得信任重用,卻因和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翦除閹宦,事敗而死。

天下重望,幾次被謫降,三次免職,朝廷迫於輿情,仍不得不一再起用,從尚書令、大鴻臚、光祿勳、尚書僕射做到三公之首的太尉,最後拜太傅,錄尚書事。身爲朝廷柱石,不斷和宦官鬥爭,黨錮事起,李膺等被下獄考訊,陳蕃以“使身首分裂,異門而出,所不恨也”切諫。宦官們對他恨之入骨,但因爲他是朝野具瞻,不敢輕易加害,只能策免了事。陳蕃再次起復後,痛感不除閹宦,國無寧日,決心與竇武協同剪除宦官。事泄後,也是他自己闖上去在宮中被害的。他死得十分壯烈,被尊爲“一世之宗”,堪爲清議名士的`“婞直之風”的代表。

竇武兵敗後,陳蕃率官屬諸生80餘人拔刀突入承明門,終寡不敵衆,被執處死。《後漢書·陳王列傳第五十六》記錄了陳蕃的最後一幕:

蕃時年七十餘,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餘人。並拔刃突入承明門,攘臂呼曰“大將軍忠以衛國,黃門反逆,何雲竇氏不道邪?”王甫時出,與蕃相迕,適聞其言,而讓蕃曰:“先帝新棄天下,山陵未成,竇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門三侯。又多取掖庭宮人,作樂飲宴,旬月之間,貲財億計。大臣若此,是爲道邪。公爲棟樑,枉橈阿黨,復焉求賊?”遂令收蕃。蕃拔劍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圍之數十重,遂執蕃送黃門北寺獄。黃門從官騶蹋蹴蕃曰“死老魅,復能損我曹員數,奪我曹稟假不?”即日害之。

一個白頭老翁臨危不懼,奮不顧身,螳臂擋車似地犯難而進,仗劍抗憤,那風骨氣概確是千古下凜凜有生氣的。

劉淑爲漢室宗親,《後漢書·黨錮列傳》載:

劉淑字仲承,河間樂成人也。祖父稱,司隸校尉。淑少學明《五經》,遂隱居,立精舍講授,諸生常數百人。州郡禮請,五府連闢,並不就。永興二年,司徒種暠舉淑賢良方正,辭以疾。桓帝聞淑高名,切責州郡,使輿病詣京師。

淑不得已而赴洛陽,對策爲天下第一,拜議郎。又陳時政得失,災異之佔,事皆效驗。再遷尚書,納忠建議,多所補益。又再遷侍中、虎賁中郎將。上疏以爲宜罷宦官,辭甚切直,帝雖不能用,亦不罪焉。以淑宗室之賢,特加敬異,每有疑事,常密諮問之。靈帝即位,宦官譖淑與竇武等通謀,下獄自殺。

“八俊”中以李膺爲首,李膺(110—169)東漢臣。字元禮,潁川襄(河南襄城)人。桓帝時爲司隸校尉,與太學生首領郭太結交,反對宦官專權。宦官張讓弟朔貪殘無道,膺率將吏捕殺之。使諸黃門常侍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是時朝廷綱紀廢馳,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客接者,稱“登龍門”。後以黨錮免官。靈帝時復起,與竇武等謀誅宦官,事敗被殺。

李元禮爲官期間,和陳蕃同樣反對宦官專擅,糾劾奸佞,號稱“天下楷模李元禮”。《資治通鑑》第五十五卷記載:

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泰及潁川賈彪爲其冠,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於是中外承風,競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十二歲的靈帝繼位,竇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竇武掌握實權,起用陳蕃,徵召曾被廢黜的李膺等人爲官,意圖剪除閹宦勢力,然事敗被殺。待張儉事起,有人勸李膺逃走。李膺回答說:“臨事不怕危難,有罪不避刑罰,這是做臣子的氣節。我年已六十,死生聽從命運,往哪裏逃呢?”他自動赴詔獄,被拷掠而死。妻子徙往邊遠地區,他的父兄門生故吏均受牽連下獄。事見《後漢書·卷六十七》:

後張儉事起,收捕鉤黨,鄉人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乃詣詔獄。考死,妻子徙邊,門生、故吏及其父兄,並被禁錮。

“黨錮之禍”是東漢滅亡天下大亂的標誌,此後東漢名存實亡,軍閥割據社會動盪,開始進入歷史上最混亂的三國時期。號稱“天下楷模”的李元禮,即便是有心清政,也無力迴天了。

餘者見《後漢書·黨錮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