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國學常識之“十三經”的內涵

國學常識之“十三經”的內涵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導語:所謂的“十三經”,你瞭解多少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古代十三經的國學常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常識之“十三經”的內涵

經,指儒家傳統的經典著作。從西漢到清代,有十三種儒家文獻漸次取得“經”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經”。

最初儒家的經典爲“六經”,就是孔子所說的“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皮錫瑞《經學歷史》中說:“經學開闢時代,斷自孔子刪定《六經》爲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孔子出而有經之名。《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爲《六經》。”孔子始明言經。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爲“經”,以闡揚儒家思想,但孔子並沒有以“經”命名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嘗有六經,孔子亦未嘗造六經。”(錢穆《國學概論》)

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爲“五經”,官方頗爲重視,立於學官。

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

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

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併爲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爲“經”。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爲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爲“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

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