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作家村的竹林散文隨筆

作家村的竹林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前年暑假,我和愛人沿着蜿蜒盤旋的山道一路行走,不知不覺,就來到了作家村的竹林。作家村位於崇義陽嶺國家森林公園內,這裏翠竹掩映,竹香四溢,空氣清新,陽光從竹林頂間的縫隙裏灑落下來,遠處傳來清脆的鳥鳴,一種遠離喧囂都市,返璞歸真融入自然的快感油然而生。極目望去,翠竹叢生,枝繁葉茂,煙波浩渺,竹浪翻涌,視線豁然開朗,心境頓時悠遠。環顧四周,逶迤的羣山到處綠波疊起,嫩綠、翠綠、黛綠,層層推進。吮吸着竹的芳香,品味着竹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作家村的竹林散文隨筆

面對迷人的風景,我快速拿出手機拍照。“咔嚓”“咔嚓”拍攝下了山坡的這片竹林。枝葉繁茂,清新翠綠,青瀾似海。陣風吹拂,連連竹葉,似少女擺着的青紗舞幔倒映河水之中,又似漂洗的墨綠帷帳,隨波飄蕩。這飄逸唯美的景緻,令我癡迷沉醉。置身這青綠的時空,迷失的雙眼飽受着綠意清新的纏繞,包裹起那五光十色刺激後的遲鈍視覺。輕柔綿長的清風中偶有勁風擠入,使得竹枝上端不時輕盈的搖逸,並着青葉的妖柔舞動,演奏出悠揚的沙沙韻律。沉靜於這風起竹舞的沙沙之樂,讓凡塵撩亂的心境,融入舒緩悠揚的梵音之中。輕風中調和着竹葉的淡淡清香,深吸一口清新撲鼻。思緒隨着鏡頭的轉動在飛揚:大自然賜予的這片竹林,以千年不變的姿態,演繹着千古風情。在這裏忘卻了凡事塵囂,只留下青綠幽幽;在這裏遺忘了時光的存在,只留下靜怡的時空。

你看,它們腳踩溝溝壑壑的荒山野嶺,甚至是石隙巖縫,植根於一片片十分貧瘠的土壤。但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快樂而頑強地默默生長。一年四季經受着風霜雪雨的抽打與磨鍊,始終“咬定青山”,無怨無悔,相互依戀。我曾拍攝過富貴的牡丹、孤傲的菊花、嬌豔的桃花、灑脫的蘭花;我也曾讀過不少文人墨客讚美松樹精神,梅花情操,荷花氣節,垂柳風韻的詩文,但清淡高雅的竹子與衆不同,始終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

小時候喜歡竹林四季的青綠。常到外婆家後山的竹林,去踩踩踢踢那鬆軟的落葉,去幫助新竹剝去欲遮還羞的外衣,還想爬上竹杆看世界,卻從未成功。曾玩竹、後賞竹、近喜竹,而今身臨其境又幻想:在這幽幽竹林深處,建一竹舍,制一應竹具,遊竹筏於碧波之上。竹,其型直韌,可彎折制物;其性清涼,可怡涼散熱。在中華文明的長河裏,逐漸形成了特有的竹文化。筷子,農耕文明產生的食具。竹簡,古代用以記錄事件的載體,傳承着渾厚悠久的古老文明。竹笛,用細竹做的吹奏樂器,笛聲清脆悠揚,讓聽者神清氣爽。還有那清涼散氣的竹蓆,那江楓漁火的竹筏等等。皆以自然爲和而生,以人“仁”爲本而制。凝神專注竹林,一個一個的竹節,節節高升;一根一根的竹竿,根根挺拔;細細長長的竹葉,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鬱鬱蔥蔥,臨風起舞;彎彎新竹,像柔情似水的`少女,依偎着蒼翠挺拔的老竹。竹,那份搖韌的芊華,那份悠揚的神韻讓我換髮青春。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詩詞歌賦於竹韻之上,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恰是竹之清、雅、孤、傲。竹之神韻,既無冬梅之赤豔傲雪,又無蘭花般芊姿嬌芳,也無秋菊之臨霜金豔。此君只有那清風明月間的高風亮節,碧玉溫潤般的清新儒雅。還有“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風與蝶。”讚美了竹子樸實無華,清淡高雅的氣質。這些千古流傳的佳句,把竹子堅韌不屈的精神描繪得淋漓盡致。亭亭玉立的竹子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集堅貞、剛毅、挺拔、清幽於一身。先賢們愛竹、珍竹、迷竹,進而頌竹、畫竹、寫竹,把竹子譽爲“歲寒三友”,與梅、蘭、菊一道美稱爲四君子。人們不僅喜歡竹子的外形,更愛竹子的內涵,由此產生了竹文化。

太陽快落山了。愛人催促回家,我回轉身來,落日的餘暉正映照在竹林中,極目遠眺,蒼茫的翠竹與藍天白雲親密。恍惚之間,一層層竹浪變成了一首首無字的詩,一曲曲奇妙的歌,一幅幅斑斕的畫。而一片片搖曳的竹葉,又顯得萬般溫柔。這時候,我心裏豁然一亮:千百年來,爲什麼畫家畫竹、文人寫竹,人們還總愛在房前屋後栽竹。這既是竹子的風情給人以藝術的美感,也是竹子的獨特品格給人以啓迪。更重要的是竹子從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長河中,滋生出來的文化意韻,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民俗的意象,“竹報平安”是吉祥平安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