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三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第1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三篇

當陳老師第一次提到“張曉風”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便覺得很耳熟。的確,她是臺灣著名作家,在六年級時也學過一篇她的文章,至今還讓我印象深刻。

張曉風老師的散文蘊含了許多人生真理。她的散文敘述自然,沖淡寧靜,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但讀她的散文也不會使人覺得枯燥無味。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講一個或是幾個故事,都是那麼的生動有趣,顯示引人發笑,後又讓人沉思。那篇《我不知道怎麼樣回答》正是這樣。小男孩不願意洗手,並且用自己新發現的句子不斷和媽媽辯解。小男孩,他在成長,他在強烈的想要建樹他自己的秩序和價值,我不由得對小男孩產生一種敬意。雖然最後媽媽沒有回答小男孩的問題,也沒有使小男孩喜歡洗手,但是媽媽和小男孩都依然愛着對方,這是永不磨滅的。

讀了這麼多張曉風老師的散文,最令我喜歡的還是《一碟辣醬》和《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一碟辣醬說的是張曉風在香港教書時,校長請教師來赴宴。當時,桌上擺了一碟廚師親手調製的辣醬。因爲沒有一個人去品嚐辣醬,所以張曉風出於一點善意,取用了一些。而正是這一點善意的舉動,使她換來了更大的善意。在離開時,校長送了張曉風一瓶辣醬,張曉風很感動,也真正的愛上了這瓶辣醬。讀了這篇散文,我感觸極深,其中文中的一句話也讓我領悟到了人生的真理:“生命的厚禮,原來只賞賜給那些肯於一嘗的人。”是啊,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只是出於一點善意,便可能回收一些令我意想不到的更大的禮物。所以,多去品嚐並誇讚他人的作品,何樂而不爲呢?

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的三篇小文章裏,我尤其喜歡《尋人啓事》。母親見證了自己孩子的成長。在小男孩的時候,他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被媽媽牽着自己的小手。可是,轉瞬即逝,小男孩已經長成大男孩了,他必須有所忍受,有所承載,他那雙被母親握着的小手也有如飛鳥在翩飛中消失了。童年,悄悄地溜走了,小男孩長大了,母親也老了。可是,當孩子長大後,他會像母親照顧小時候的自己一樣照顧着母親嗎?我想,會的.。

張曉風的散文就是這樣耐人尋味,只有一遍接着一遍讀,才能領悟到更深的道理。慢慢合上這本書,回想着一篇片優美的文章,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第2篇】

張曉風的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同,愛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爲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張曉風寫自己的愛情觀,一蔬一飯一鼎一鑊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說:“愛一個人,原來就只是在冰箱裏爲他保留一隻蘋果,並且等他歸來……”這是作爲平凡女子張曉風的愛情,可是她不凡的時候,愛情便是“執手處張發可以爲風幟,高歌時何妨傾山雨入盞”的豪邁與“千泉引來千月,萬竅邀來萬風”的莊嚴。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爲之了。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她說自己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己“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裏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裏”。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裏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着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溼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爲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己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第3篇】

在這個寒假,我們閱讀了由老師推薦的散文集——《張曉風散文》。讀來感受頗多。

這篇散文集收錄了許多張曉風的名篇。如《地毯的那一段端》,《畫晴》等。在這本散文集中,最多的,就要數寫景的文章的了。一條河,一樹花,一縷光,都是她描寫的對象。在她眼中,似乎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讀《張曉風散文》時,我們會發現,在她的文章中,總是會出現我們身邊常見的事物。可是,當那些事物在紙上出現時,它們似乎就變成了一則童話,變得那樣美好,美得甚至有些不真實了呢!微雲掠空,在她的眼中是一首短詩,一闋不規則的小令;雄偉的阿爾泰山於她,則如古代恐龍一列長長的背脊;而變幻的星光,則是在互相追逐的孩子……那些在生活中被我們遺忘了的美,此刻就在你眼前的紙張上閃耀,就在張曉風的筆下重現了它的魅力。

張曉風的散文有一種詩的美感。她的文字清淡、素雅。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的話,就是茉莉的白。爲什麼是茉莉?因爲茉莉的香很清淡,不如梔子那般濃郁,但卻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她的文章有時卻又有一絲哀傷之感。我記得,在《玉想》第四篇時,她這樣寫道:“今天,我入土,想蟬的幼蟲一樣,不要悲傷,這不叫死,有一天,生命會復活,會展翅,會如夏日出土的鳴蟬……”這是她對陪葬品之一的玉琀蟬的遐想。那句子裏,有哀傷,卻又有一絲那樣的不甘,那樣的倔強。哦,對了,那篇文章題爲《生死以之》。

張曉風,大概是有一顆童心的吧!只一件物,便可讓她浮想聯翩。那一捧滿天星,竟會引出與莊周如此類似的疑問:究竟是“星常化作地下花”呢,還是“花欲升作天上星”呢?正因如此,那些完全不相干的故事也能被她找到相同之處。就例如,那《水滸傳》與希臘神話中《潘多拉的盒子》。都只因一時的好奇,而鑄成了後悔莫及的大錯。導致人間大亂。

在《張曉風散文》的敘事篇中,我最喜愛的,就要屬《地勺》了。這篇文章是記敘張曉風一行人到達爾湖以及湖所在的克什米爾時所寫下的。我喜歡它,並不是被那裏有名的“耐夏花園”而吸引的,而是被哪兒有趣的早市而迷住的。市場是湖,鋪位是一艘艘的小船。有一條一條裝滿蔬菜的船,也有賣各種小玩藝兒的船。仔細想來,那樣的早市想必是極爲有趣的吧!

讀了《張曉峯散文》,我似乎是回到了童稚時期,對雲癡想;又像是來到了異域國度,感受淳樸的奇異民風;還似乎是與自然融爲一體,感受它的生命活力……墨色的字符在素白的紙張上跳躍。這,是一個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