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親情現代散文

親情現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親情現代散文1

女兒並沒有因爲我和她媽媽的告別而有什麼不一樣的反應,只是在門口向我們道了聲別就進屋裏去了?

親情現代散文

我們踏上了開往廣州的列車。在車廂裏的朦朧睡意間,我想起了十多年前和媽媽的一次離別……??

東源中學是媽媽帶着我來的,它離家鄉的距離雖不算遙遠,但因家鄉地處新豐江水庫深處,交通不便,故仍需要3個多小時的路程?

媽媽把我送到了位於五樓的宿舍,嘮叨地重複着相同的交待,接着似乎等待着什麼。直到幾年後,我才知道和理解媽媽那時所等待的是什麼?

我和媽媽在宿舍門口道了別,我完全沒有注意到當時媽媽臉上是怎樣的表情,只顧着回到宿舍認識新同學。

夜幕拉了下來,同學們開始安靜了下來,我的心也因爲平靜看到了一些白天看不見的漣漪?

我掏出揹包裏的一瓶水,這是媽媽用冰紅茶瓶子裝着的冷開水,是從千里迢迢的家鄉帶來的,可我一口也沒有喝?

突然感覺有一把細細的尖刀刺進了我弱小的心臟,痛了痛,心像垮了下來一般無力。可能因爲回到家鄉的媽媽很想念我的緣故,我突然好想家,好想家鄉里的一切。

多年後,媽媽說:當時其實很想你送一送我?

我揪着一顆心,試着去體會媽媽的這一句話,緩緩地沉思着,然後狠狠地問自己:爲什麼當時自己那麼的不懂事???

也許,在宿舍門口轉身離開的那一瞬間,她不捨的神態已令她的腳步變得有些沉重。

也許,當時她是強忍着淚水一個人走出去坐車,還時不時回頭看看兒子會不會出現的;

也許,就像幾年前我們倆兄弟第一次到鎮上讀書一樣。媽在送別我們之後,回到家中,像個孩子一樣趴在牀上哭了一場?

媽媽說,自你們兩個一起到鎮上讀書以後,家裏變得太安靜了

小時候,真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心,理解不了親情

它,是一壺家釀的陳酒,隨着年份的增加,越來越醇,越來越香。

親情現代散文2

“你還寫信嗎?”這個久違的話題,讓我親近又陌生,像見了多年離別的戰友,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卻一時又想不起他的名字。是啊!好長時間沒有給人寫信了,連客套話也不會說了。

今年陽春三月,女兒考研報考的學校複試分數線,遠遠高於國家公佈的研究生錄取分數線,無奈進入調劑階段。因女兒報考專業的限制,選擇心儀的調劑院校難上加難。何況女兒今年考研又是“二戰”,內心焦慮程度可想而知。一連幾天,我和妻子對女兒說了不少寬心的話,她仍是悶悶不樂,愁眉不展。爲緩解她的壓力,週末,我們一家三口到兗州二姐家串門,路途有三十多公里。我提議,我騎自行車去,妻子和女兒開車去,比賽一下誰先到達。我先走了一步,比她們提前半小時從家裏出發。結果,我比她們早兩分鐘到達二姐樓下。女兒從車上下來,對我豎起了大拇指。我自豪地對她們說:“雖然我們出行的方式不一樣,但我們的目標都實現了,可是我比你們多了一份收穫啊!”我的收穫就是後來發表在《文化週末》上的那篇《找個機會騎自行車趕路》的散文。

我把一路的風景和感想記錄下來:“人生的路也是如此。有的人,捷足先登,已搭上生活條件優越的快車;有的人,猶豫徘徊,還在等待改變命運機遇的便車;有的人,靠自食其力,疾步奮進;有的人,獨撐天地,偏安一方。然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只是追求的方式和實現的途徑不一樣而已。但只要方向正確,信念堅定,腳踏實地,鍥而不捨,不管速度快慢、時間早晚,美好生活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我回首看了一眼還在等待公交車的人們,路在前方,路還很遠,讓他們等吧,我還要前行。因爲騎自行車出行是我自己的選擇,唯有奮力,才能向前……”我寫完後,送給正在看書的女兒,她作爲第一讀者認真地讀起來。她也許讀懂了我的用心,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眼睛裏有了自信的光芒。她重新振作,調整心態,調劑選報了一所東北的大學。她4月份單刀赴會複試成功,6月份收到入學通知書,9月初成爲一名在校研究生。

我想,那篇散文也許起到了書信的作用。女兒看後,我說要向《文化週末》投稿。未料想,竟然當月給刊登出來了。我把那天的報紙送給女兒,她看到那篇散文會心地笑了,對我說,“這是給我的一封公開信啊!”

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人們多以電話、短信、微博和微信溝通,靜下心來寫信的時空壓縮成了一條手機微信,“家書抵萬金”的時代漸漸進入記憶。但在人生緊要處,人們相互牽掛的至愛親情永遠不會變,將隨着不同的“書信”方式傳遞下去。

親情現代散文3

說起親情,讓我第一個想到的人便是我的外婆。每每想起她總感覺心裏暖暖的,她的`笑猶如冬日的陽光,夏日的清風,能撫慰我浮躁的心靈,讓我沉靜下來……

外婆出生在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那時候抗戰還沒有結束,外婆的父親是一個普通農民,因爲吃不飽飯,也因爲那個時代的原因,外婆十幾歲就嫁給了外公,也是從那時她開始辛苦操持着這個家。大概也就是一兩年光景後,我的舅舅,姨娘們相繼出生,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的媽媽,外婆身上的擔子變得更重了,孩子們還小,不能幹活掙工分,稍微大點的便會到附近的村集體鍋爐旁邊撿拾燒過的炭火,回來燒火做飯用。外婆白天會去生產隊下地幹活,晚上收工的時候急急忙忙趕回來燒火做飯,夜裏還要點着油燈縫縫補補。

文革開始後,因爲外公家庭成分不好,外婆家裏經常會被紅衛兵破門而入,一番摔摔打打後才離去,有時候也會被拉到農場接受再教育或者開會批鬥。外公也是在那個時候因爲精神上的折磨再加上長期的酗酒,留下外婆和七個孩子,撒手人寰了。外婆最苦的日子也就是那段日子,家裏的經濟支柱和精神依靠突然間沒了,但是當時情況容不得她難過和傷心,她還有七個兒女要撫養,還有老母親要照顧,就這樣外婆獨自撐起了整個家,將兒女們撫養成人。

我的童年時光,基本上是和外婆爲伴的。小時候,爸爸媽媽都要上班,沒有時間照顧我,便把我送到外婆家,在這裏不是隻有我一個小孩,還有我的表弟表姐們。我從小便是最調皮的一個,外婆也是最疼愛我的。姨娘們孝順給外婆的點心、罐頭外婆也是先分於我們。

過了兩年我們這些孩子相繼開始上學了,我與外婆相伴的日子也越來越少,以至於後來在西安求學的時候,一年也只有過年的時候能見到外婆。去年過年的時候,我像往年一樣去外婆家拜年,外婆看見我去也是高興的招呼我吃水果,點心,而我也沒有客氣,一番吃喝過後,坐在那跟外婆看起了電視,聊着天。每當看見電視裏面穿着清涼一些的女子,外婆總會嘮叨“現在的年輕人太開放了,太大膽,穿這樣敢出門,我們那會肯定會被當流氓的。”而我也是笑了笑,說道“外婆時代不同了,現在流行這個!”。現在想來我那時候是太過聰明瞭,這也許就是那個時代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待到下午,一家人開始準備吃團圓飯,我攙扶着她蹣跚走到餐桌旁邊的椅子上坐下。由於上了年紀,再加上年輕時候肩挑背扛落下的毛病,外婆走路時腰是弓起來的,手也不停的哆嗦。吃飯的時候,我坐在她對面,姨娘和媽媽坐在她的左右兩旁盡心照顧她吃飯,外婆左手端着小碗,右手顫抖着拿着筷子,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她的身影,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擦乾了淚。怕她看見,也怕別人看見。等我再擡頭的時候,外婆已經放下了碗筷,望着我們這些她一手帶大的孫子,孫女們,不停招呼“吃啊,多吃點,那還有飲料!”我們連連做聲,“在吃着,外婆不管我們,您多吃點。”等她再次顫抖着拿起碗筷時,我的眼淚又流了下來。

外婆老了。原來我們這些孩子長大了,大多都成家立業了,外婆也在一天天的變老,身體也每況日下,如今的她時常提起我們小時候的事情,嘴角總是流露着微笑……

“子欲孝而親不在”這個道理從小我們就明白,這樣的遺憾每天都在上演,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常常把朋友情、同事情、愛情看得比較重,也常常因爲這些情愫將大量的時間傾注在這個上面,我們忽略了小時候教我們咿咿學語、蹣跚學步的老人們,而現在的他們卻正在蹣跚走路、形單影隻,他們常常孤身一人,我們因爲“忙”沒有在他們的身邊,山珍海味於他們來說已經不好消化,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句簡單問候,一個親切的笑臉,親愛的朋友們,不要讓自己後悔,趁他們還健在,少一點燈紅酒綠,多抽空回家陪陪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