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華】高考作文集錦6篇

【精華】高考作文集錦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高考作文集錦6篇

高考作文 篇1

隨着數碼相機的普及,照片從一種稀罕物,變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們大量地拍照、曬照片、看照片,陶醉在複雜繁多的畫面裏。殊不知,在那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那值得珍惜的“點滴”也被稀釋。

誠然,隨着社會歷史的進步,我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豐富。購買膠捲相機已成爲過去;模糊泛黃的相片已成爲過去;爲浪費膠片而擔心已成爲過去;爲無人分享而憂慮已成爲過去。但同時,我們也失去了很多。我們很難在面對照片而感動落淚了,我們很難由於照片而回憶過去了。那重要的人生瞬間,在繁多的日常點滴中顯得不再珍貴。是啊,照片越來越多,照片中的珍貴就越來越稀少!就像一粒冰糖落入水桶,那曾經的甘甜早就難以尋覓,但我們仍然向水桶中加水,忘了加糖。

物質的極大豐富讓情感縮水,在那物質匱乏的過去,保留了那珍貴的情感。沒有電視電影的滋擾,陶潛才能創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沒有電話、手機等通訊工具,王灣才能寫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沒有相機紀念美景,王維就用詩句描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若這些發生在現代,那麼中國文壇少了三位偉大的詩人,而多以一個宅男、一封短信、一張照片罷了。我們過於直白地表達我們的情感,過於浪費我們的感情,那珍貴的東西依然被稀釋,真情已經難以尋覓了。

一杯水,對於城市的人們沒什麼,對於沙漠中的旅人就是生命的稻草,那些照片,對現在的人沒什麼,在過去,人的一生就能記錄下幾個瞬間,喚起那許多永不退色的記憶,是多麼珍貴!用一萬張普通的彩色照片也難以換回那珍貴的泛黃的黑白照片。物質豐富者如朱元璋,拾荒時難得的美味做了皇帝后卻無力享受,可見那珍貴被稀釋了多少。

其實,不是技術的進步讓我們丟棄了照片背後的人文價值,而是技術的進步讓我們過於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腳步讓我們與親朋好友生疏,讓社會間的相互人文關懷減少,讓我們沒有了靜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從而導致了人文關懷的減少和情感的稀釋。

少拍兩張彩色照片吧!去翻翻櫃子下泛黃的老少片吧!讓我們在豐富了物質生活的同時,感受曾經的珍貴……

高考作文 篇2

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被視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節慾觀已沉澱爲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着顯著的差異,因爲儒家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變更,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經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學思想的莫過於《論語》,其中出現“仁”的章節多達五十九處,而每次孔子對“仁”的解釋又不盡相同。孔子強調士人要積極出仕,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強調統治者爲政以德,主張德治。他認爲統治者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同時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倫理思想爲統治思想。作爲一種思想倫理體系,孔子的仁學對我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依然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張“爲政以德”(《爲政》)。但孔子“德”的含義是什麼呢?在孔子的觀念中,“聞道”難,“知德”不易。《衛靈公》記載:子曰:“由,知德者鮮矣。”孔子既然說“知德者鮮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範疇當作一個高、難、深的學問看待的。“德”字在《尚書》中頻繁出現,至春秋時代使用仍相當普遍。但孔子認爲,真正“知德者”很少,這就說明,孔子之所謂“德”與當時該字的普遍使用義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義,當從“德”字的造字意義和使用含義的變遷談起。

日子在不經意間流過,人生就在希望與失望之中完成了蛻變。人到中年,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一個“悟”字,濃縮了人生的萬語千言。“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苦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中年,沒有了年輕時的肆無忌憚,卻又比老年多了份不甘。人生是一場孤獨的跋涉,一個人走,一個人停,一個人流浪;一個人哭,一個人笑,一個人堅強。磨難是洗禮;傷痛是覺醒。中年之後,漸漸懂得,所謂的天真,總是磨礪不夠;所謂的`成熟,只是比別人少了一種淺薄。

高考作文 篇3

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視“大學語文”課之後,國內許多高校紛紛開始了行動。但無論是將其設立爲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課,還是一些大學老師將其作爲教育科研的大課題,不可否認,在如今的大學課堂裏,“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透視這門課程所面臨的尷尬,其實是爲實現其所承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

上過大學語文課的,都會對一個場景頗爲熟悉——偌大的階梯教室中坐滿了學生,有的玩手機,有的竊竊私語,向前望去,“遙遠”的講臺上有個單薄的身影,無論是講《詩經》、還是談魯迅,好像總是讓人“聽不太清”。

雖然自1978年恢復高考後,大學語文課即被重新提上日程,但近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大學語文課經常會淹沒在其他更“有用”的課程之中。到如今,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

是“大學語文”,還是“高四語文”?

大班教學意味着師生互動較少、課堂紀律較差,老師只能選擇簡單地灌輸知識。這樣的課堂難以形成浸入式的教學體驗,無法將學生帶入所講內容所蘊含的文學與文化中,不僅不能提升學生們的學習和參與興趣,更無法使他們對母語文化有超出知識層面的理解與體會。

審美教育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目前的大學課堂,難以營造飽含美好情感的氛圍,而信息碎片化的網絡時代,學生們的審美感知力和鑑賞力日漸鈍化。長此以往,大學語文的課堂越來越知識化,慢慢會成爲所謂的“高四語文”。

早在20xx年全國大學語文年會中就提出,大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具體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即貫徹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態度、貫穿人文內涵。然而,大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內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情感真摯、主題積極向上,但內容能否有效傳遞卻受限於師資、教學方式和授課模式。

大班教學中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專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學科背景,而階梯教室中的教學根本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那麼,在此環境下,要求大學語文的教師僅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闡釋,很難實現帶領不同背景的學生體會人文內涵、培養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價值取向的目標。

逆勢突圍,是解決大學語文課程難題的必然出路。筆者認爲,調整高校課程設置,繼續提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加強課程的師資力量建設是逆勢突圍的基礎。不僅從戰略上也從現實實踐中關注大學語文課堂,不僅從硬件設施也從教學理念、課程價值方面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科學化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語文課程的“階梯教室之痛”。

而在既有環境下,尋求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是大學語文突圍的一個角度。如20xx年中國人民大學將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的“大學漢語”課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課程調整爲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頒佈之初雖引發爭議,然而細究會發現,原來2學分的大學語文擴增爲10學分的人文素養課,包括原著經典閱讀、公共藝術教育等多門課程,學生可根據興趣和水平選擇課程。南開大學從20xx年起,每年招收“語文高等教育”博士生,加強對大學母語教育的理論探索。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不管在階梯教室,還是圍爐而坐,大學語文課的真正價值,應是挖掘學生內心的那把人文之火。

高考作文 篇4

裂縫的水罐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印度一個挑水工有兩個水罐,一個水罐有一條裂縫,而另一個水罐完好無損。完好的水罐總能把水從遠遠的小溪運到主人的家,而那個破損的水罐到達目的地時裏面只剩下半罐水了。因此,挑水人每次回到主人家時,只有一罐半水。

那個完好的水罐不僅爲自己的成就,更爲自己的完美感到驕傲。但那隻可憐的有裂縫的水罐因自己天生的裂痕而感到十分漸愧。心裏一直很難過。兩年後的一天,它在小溪邊對挑水人說:我爲自己感到慚愧,我想向你道歉。挑水人問:你爲什麼要感到慚愧?水罐答道:在過去的兩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從我的裂縫中滲出,我只能運半罐水。你盡了自己的全力,卻沒有得到你應得的回報。挑水人聽後說:在我們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麗的花兒。當他們上山時,那個破水罐看見太陽正照着小路旁邊美麗的鮮花,這美好的景物使它感到一絲快樂。挑水人說:難道你沒有注意到剛纔那些美麗的花兒只長在你這邊,並沒有長在另一個水罐那邊?那是因爲我早知道你的裂縫,並且利用了它。我在你這一邊撒下了花種,於是每天我們從小溪邊回來的時候,你就澆灌了它們。兩年中,我就摘下這些美麗的花去裝飾我主人的桌子。如果沒有你,主人不會有這麼美麗的花朵美化他的家。

或許,我們也曾是這麼一個有裂縫的水罐,面對那位堪稱大師的印度挑水工,你的遭遇、情緒、感受、理解如何?

請以裂縫的水罐爲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標題自擬,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

高考作文 篇5

天空,藍藍的,無拘無束的雲絲在天空肆意的展現自己清純的美。在一次擡頭,似乎有種錯覺,太陽在一步步地向自己頭頂壓來,那耀眼的光芒刺痛着雙眼,讓人感到一陣眩暈。

這時天空已經變成了鮮豔的橙黃,如香橙的夕陽懸在遠處起伏的山脈,給世間灑下一片餘暉,似乎還有那麼一點點對人間的眷戀。坐在屋子裏,有幾束陽光射過綠蔭的樹和那明亮的窗,鋪在我的課本上,樹上的字符似乎在跳躍,我還瞅見那許久未動過的櫥櫃上泛起灰塵,它們在那束陽光裏舞動着,展現自己唯一的不凡。天空又漸漸變成了濃濃的橙紅色,世界就像一張諾大的宣紙,陽光在爲它塗抹最絢麗的色彩……

夜幕拉着它黑色晚禮裙的裙角也來光顧這座繁華的都市,很難想象,她是如何降月亮那樣的珠寶繡在裙上,爲自己增添幾分婀娜的姿態。依舊是坐在書桌前,仰頭透過枯細的樹枝望着那似檸檬一樣的玉盤,月華毫不吝嗇的瀉向大地,黝黑的泥土享受着它的青睞……橙黃的月,橙黃的光,橙黃的霧裏懸浮着橙黃的霜……

看着偶爾隱現的星,我終於知道爲什麼有那麼多隱士,不追求紅塵路上的富貴,卻獨愛那份田間的清閒;不羨慕世間庸俗的虛榮,卻只愛雨後七彩虹橫跨在天際的姿態。在自然的懷抱裏,人們有種解脫,沒有了功名利祿的誘惑,沒有了令人厭惡的勾心鬥角……那陣風,或許吹走的不只是長時間的熱意,還有人們的悲痛;那陣雨,或許洗滌的不只是人們的肌膚,還有人們長時間積累的挫意感……感謝自然,給了他們宣泄的空間,伴隨那陣歷史的鐘鼓,邁着自己信念的步伐,開始自己的征程,而到最後才發現,一切都回到了起點,因爲自己解脫了一切,始終堅信着“自然”。

這或許是千年的諾言,或許是萬年的誓言,一切都隨緣,不強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躲避自己躲不掉的事實,因爲自己總能在自然的懷抱裏找到自己的本來。它表現得很清淡,清淡到人們快忘了它的存在,伴隨它的只有時間,只有在迷霧中升起的旭日和那略帶羞澀的月牙……

什麼時候挫敗了,“自然”會隨時扶持着我們站起來;什麼時候失意了,“自然”會撫平那深陷的創傷……真的覺得厭煩,爲什麼不輕輕推開窗遠眺,外面的世界充塞着生機,外面的世界在自然的點綴下更加多彩。我不知用什麼語言可以表達我對自然的崇拜,只覺得有它在,我不會束縛自己。我你寧願做那站在荊棘枝頭用鮮血歌唱的荊棘鳥,也不願做關在鳥籠裏的金絲雀;我寧願做海浪衝起的浪花,也不願做身處深海的死水;我寧願作傾盆而下的暴雨,也不做躲在雲後的霧水……站在歷史的下游,撥動塵封已久的琴絃,不知會不會影響到遠處白皚皚的雪山?人生人長人過世,一絲不掛的來,一絲不取的走,經歷坎坷的人生,看破世間的紅塵,終究能做的便是將自己的骨灰埋進黃土……

自然的信念便是這種解脫。蘸了又蘸的酥油茶,還是當年那樣濃;釀了又釀的青稞酒,讓我醉在不眠中;品了又品的信念人生,還是酸甜苦辣鹹盡有……

高考作文 篇6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經濟的一體化促使文化正在衝破國家、民族的壁壘。在頻繁的國際文化合作交流中,如何不迷失自我,並向世界展現屬於中國的獨特文化味,是我們需慎重思考的。

首先我們要對自我有深刻的認識,什麼是獨屬我們的中國味?以音樂爲例,要認識音樂的“中國味”,需要我們廣泛地接觸、聆聽中國各式的曲調,辨析我國不同民族樂器的差異,體會悠揚的樂曲中傳遞的文化情懷。

當然,這只是我們認知中國味的方式之一。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聆聽過西方音樂強烈的節奏感,感受過西方音樂對於力度、強度的極致追求,我更能感悟到中國音樂獨有的柔和委婉、細膩淡然。“中國味”的音樂尚虛無、講韻味,追求空靈的意境,這些教科書上的抽象的文字,在聆聽、比較異域音調之後變得具體而真切。因此,除了深入探究自身特點之外,接觸各具特色的同類事物更能喚起我們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加深我們對自身獨特性的認識。

認識音樂如此,認識其他藝術門類,乃至世間萬物皆是如此。如果我們在認知的過程中僅僅將目光鎖定於所要認知的事物本身,感觸和認知終究是有限且淺層的,我們會受自身見識、感受所侷限,爲傳統的觀念、固化的標籤所左右;而廣泛地接觸各具特色的同類事物,將認知對象放到一個更爲紛繁複雜的背景中,對事物間的差異性進行感受和比較,才能獲得對事物最爲鮮活、直觀的感受和認知,才能更爲準確地定位認知對象。

而當我們通過比較對事物的獨特性有了深刻感知之後,我們方能獲得動力和方向,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它。認知不是目的,將認知的結果轉化爲實踐,從而進一步尋找、發展事物的獨特性纔是最終的目的。任何不具特性的趨同註定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想要在文化界限日益模糊的當今世界中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僅僅對所謂的獨特性沾沾自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以謙虛、開放的心態去審視存在的差異,在不斷地挖掘、融合的過程中重塑出無以替代的獨特的中國文化。

重塑中國味的文化如此,塑造一個獨特的自我也是如此。在比較中尋求自身的特點,在接納、重塑的過程中成就“顏色不一樣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