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詩經賞析技巧誰知道?

詩經賞析技巧誰知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詩歌手法賞析難點

詩經賞析技巧誰知道?

詩歌手法賞析難點講解四:白描

一、什麼叫“白描”

白描也是詩歌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對象的特徵,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態面貌。

二、“白描”在古詩中的運用:

1、刻畫人物,不繪背景,只突出主體。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在這首小型敘事詩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賣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準確地表現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徵,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長期受煙火燻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出賣炭翁的悽楚和衰老。這樣拚死拚活的苦幹,只不過爲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掙點錢勉強度日。“可憐身上衣正單”,“夜來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對照的寫法來表現賣炭翁的困苦生活。“心憂炭賤願天寒”,是更深入一層的心理刻畫。一般人在衣單不能禦寒時,總想天氣暖和,可是賣炭翁卻在“衣正單”時“願天寒”,一怕天氣暖,炭賣不掉,衣食無所出,二想天氣寒冷,賣個好價錢。這兩句詩深刻地表現了他對“賣炭得錢”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慘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兩語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

2、敘寫事件,不求細緻,只求簡明。如聶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屬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這首詩表現田家的悲苦命運,沒有大肆鋪張,用語簡煉,詩人冷靜地敘述田家的生活與遭際:父親在原田上耕種,兒子在山邊開墾荒地,他們不惜流血流汗,想盡辦法擴大耕種,增加收穫,以維持生計,圖個日子過得好一點。然而,在青黃不接的六月,田地裏的.莊稼還沒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繕糧倉,張開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數搜刮進自己的倉裏。全詩沒有半句議論與抒情,卻深刻地提示了農民深受苦難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於敘事,使人感到線條明晰,言簡意真。

3、描寫景物,不尚華麗,務求樸實。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詩人連用九個名詞,分別描繪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成一幅蒼涼寂寥的秋景圖,表現出濃烈的思鄉之情。儘管作者不著一個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這樣蕭瑟蒼涼的暮景中盡露無遺。

用白描手法寫景,可讓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徵,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後想補說一句,白描,有別於細描。細描是對事物的主要特徵作細緻入微的刻畫。這種描寫,文字絢麗,色彩斑斕,有如鏤金錯彩,絢麗華美。常運用對比、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白描則是強調簡單質樸,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談談“用典”這種修辭手法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爲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着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爲佳作。本章根據張正體之【詩學】,及黃永武之【字句鍛鍊法】二書所論而增益之。並斟酌補入歷來各家,有關作詩用事之立論,以爲參考。

用典之功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於下:

一:使立論有根據--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即【文心雕龍】所謂“援古證今”也。如李商隱之【有感】詩: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醆芳醪不得嘗。

其中“蛇足”一詞,即引自【戰國策】:“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李詩即以此作爲引證,使爲立論之根據。(以喻勿另生枝節也)

二:方便於比況和寄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事以類義”也。如前“命意”章中蘇東坡之【仇池石】一詩,

欲留嗟趙弱,寧許負秦曲;

傳觀慎勿許,間道歸應速。

相傳蘇東坡有一珍藏“仇池石”,王晉卿以詩借觀,意在於奪。東坡不敢不借,旋以詩寄之。用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典故,委婉表達出作者之心意,何等醞藉,

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難堪。另如【唐詩紀事】卷十六引“寧王李憲見賣餅者之妻明豔動人,而強娶爲妾,且十分寵愛。翌年,寧王問‘猶憶餅師否?’其妻頷首。寧王召餅師進府,其妻面對故夫,淚流滿頰,悽婉欲絕。時有十餘文士在座,意皆感動,寧王命做詩以記其事。王維詩云:

莫以今時寵,而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顯出女人之堅貞,使寧王深受感動,而讓其與故夫團聚。(按:典出【左傳】,莊公十四年,楚子滅息,以息嬀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三:減少語辭之繁累--詩句之組成,應力求經濟,尤其近體詩有其一定之字數限制,用典可減少語辭之繁累。如:

覽古 李商隱

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舉黃旗竟未成;

長樂瓦飛隨水逝,景陽鍾墮失天明;

回頭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爲名。

詩中“長樂”一詞乃指漢之長樂宮。【漢書】平帝紀:“大風吹長安城,東門屋瓦飛旦盡”;“景陽鍾”之典出自【南史】:“齊武帝數遊幸,載宮人於後車,宮內深隱,不聞鼓漏,置鍾於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宮人聞聲早起妝飾”。“箕山客”一詞乃指堯之許由也,【莊子】:“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爲名乎’?”又齧缺遇許由曰:‘子將何之?’曰:‘將逃堯’。又史記:“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將所欲表達之意念,呈現在讀者眼前,故可減少語辭之繁累。

四:充實內容、美化詞句--用典可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涵。如:

潭州 李商隱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

目斷故園人不至,鬆醪一醉與誰同。

其中“湘淚”一詞,乃引【述異記】裏故事:“舜帝南巡,死於蒼梧。舜妃娥皇女英傷心慟哭,淚下沾竹,而竹色盡斑”。“楚歌”一詞指屈原“離騷”、“九歌”賦中,指斥令尹子蘭之故事。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塵封,風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沒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與詩人當時之情景,融成一體,益覺凝鍊警策,讀之令人頓生無限感慨。

典故之種類

典故之種類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於下: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 氣春江上別,淚血渭陽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崔偉之攝郴州五排)

“渭陽”一詞出自【詩經】唐風:“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鄰水延福寺早行

陸游

化蝶方酣枕,聞雞又着鞭;

亂山徐吐日,積水遠生煙;

淹泊真衰矣,登臨獨惘然;

桃花應笑客,無酒到愁邊。

其中“化蝶”一詞,典出於【莊子】之齊物論:“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歟!蝴蝶之夢爲周歟?”後人遂以“化蝶”或“夢蝶”,借喻爲“睡覺”。而“聞雞”一詞則出自【晉書】:“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劍”。此處借爲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於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跡,須詳加玩味,方能體會。如: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之四

元遺山

萬里荊襄入戰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範寧【穀梁傳序】:孔子觀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嘆曰:‘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作者以文王之任爲己任,故言‘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師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辭。即【文心雕龍】所謂“雖引古事,莫取舊辭”是也。

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產生意外之效果,如: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雖說賈誼,卻反其意而用之。

自做壽堂詩

林和靖

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雖說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藝苑雌黃】雲:“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義山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說賈誼,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詩:‘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雖說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隱之【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詩: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覆沒階趨。

詩中用萬般無奈之口氣,“卻羨”卞和因獻璞玉,而雙腳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顏屈膝之意,其實何嘗真願斬足,此亦屬翻典之類。

典故之來源

典故之來源有四:一爲譬喻,二爲成辭,三爲史事,四比古人。詳細介紹於下:

一:譬喻--所謂譬喻,即是將以前之人、地、事、物作爲當今之比況。其中又可分爲以事喻事,以事喻人,以人喻事,以人喻人,以物喻人等五種情形。如:

別房太尉墓

杜甫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詩中“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之句,系引晉代謝安與其侄謝玄相對下棋,及春秋時代吳大夫季札掛劍之故事,以比喻其與房太尉之生死交情,乃是以事喻事之類。又如李商隱之【爲有】:

爲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赴早朝。

詩中“金龜婿”一詞,乃指做官之丈夫。按唐朝官制爲九品中正制,凡品官皆應配龜。三品以上,其龜袋飾金。故後世言做大官之丈夫,即稱“金龜婿”。此以物喻人之類也。再如李白之【清平調】之二:

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詩中第四句乃引漢成帝寵幸趙飛燕之故事,以比喻楊妃,即以人相喻之例。又如李商隱之【寄令狐郎中】詩: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風雨病相如。

此詩乃以事喻人之例,據西京雜記雲:“樑孝王好營宮室園囿,作曜華之宮,築兔園,日與宮人賓客弋釣其中”。司馬相如遊梁園,樑孝王令與諸生同宿。故本詩之“梁園舊賓客”一詞即指相如。(按司馬相如漢成都人,長於詞賦,景帝時爲武騎常侍,武帝時召爲郎,因通西南夷有功,後拜爲孝文園令,因病免,家居茂陵。故有“茂陵風雨病相如”之句)至若杜牧之【金谷園】詩: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乃是引過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即引綠珠跳樓之故事,以喻目所見之落花,乃是以人喻物之例。按金谷園爲晉時石崇之別墅,崇有妾名綠珠,美而豔,善吹笛。孫秀欲得之,而崇不許,秀因大怒,矯詔收崇。時崇正宴於樓上,介士到門,崇對綠珠雲:“吾爲爾得罪”。珠泣道:“當效死君前”,乃墜樓死。

二:引用成辭--如岑參之【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詩中“陽春一曲和皆難”之“陽春”兩字,乃引用“陽春白雪”之成語剪裁而成。出自宋玉對楚王問:“其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即曲高和寡之意,又如錢起之【送僧歸日本】: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其中“一燈影”一詞,出自佛教之【維摩詰經】雲:“有法,名無盡燈。譬一燈燃千百燈,冥者比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道千百衆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心)其道意亦不滅盡,是名無盡燈”。作者引此舟中禪燈之光影,比喻日本僧人帶法回國,輾轉發揚光大之意。

三:引史事--如鄭畋之【馬嵬】: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望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詩中“景陽宮井”一詞,乃引南朝陳後主之史實,以襯托出唐玄宗之聖明。按景陽宮本爲南朝宮殿之名,景陽宮井又名“臙脂井”。隋滅南唐時,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二妃,匿於井中被獲,因又名“辱井”。又如杜牧之【赤壁懷古】: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東風”二字,乃引【三國志吳志】之史實。蓋雲:“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將黃蓋之計,火攻曹操大軍。時東風大作,故得成功”。以言周郎之勝魏,實乘東風之便也。

四:引古人爲比--如范成大之【虞姬墓】:

劉項家人總可憐,英雄無策庇嬋娟;

戚姬葬處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本詩乃就古人相爲比喻之例,按【史記】呂太后本紀:“高祖爲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而生如意。欲廢太子立如意,不果。孝惠元年,呂太后酖趙王,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此處乃引項羽之虞姬與漢王之戚姬相爲比況。另如王維之【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上例第七句以接輿比裴迪,第八句以陶潛自比,以示幽閒與澹泊名利。按接輿者,春秋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昭王時政治無常,乃披髮佯狂不仕,時人稱爲楚狂。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而歌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五柳者,晉陶潛也,潛字淵明,一字元亮。陶侃之曾孫,嘗爲彭澤令,故又稱陶彭澤。郡遣督郵至,縣吏曰:“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焉能爲五斗米折腰”,遂棄冠去。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有五柳樹,故自號五柳先生。

用典之要領

賦詩作文,原皆不貴用事,鍾嶸【詩品】雲:“夫屬詞比事,乃爲通談,吟詠情性,何貴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曹植雜詩),亦唯所見;‘清晨登隴首’(張華),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謝靈運歲暮詩),詎出經史?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民初,胡適等倡導文學革命,提出八不主義,其中一條即是“不用典”,然招至許多人之反對,其友江亢致書雲:“所謂用典者,亦有廣狹之義,餖飣獺祭,古人早懸爲厲禁,若併成語與故事而屏之,則非唯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於用字簡而涵義多,此斷非用典不爲功……”因而使胡適修正其主張。蓋如詠史、懷古、諷諫之作,須引故實以爲立論之根據,而詠物之什,若只是描寫其外表之構造、形態、功用等,則不但情感無法表達,亦且難以成爲生動之文學創作。故用典有其不可磨滅之功能,然亦須知道要領,方能恰到好處,而不至勉強湊合堆砌,或過於晦澀而令人難懂。略敘於下:

一:事如己出,渾然無跡--【西清詩話】引杜少陵雲:“作詩用事,要如禪家語‘水中着鹽,飲水乃知鹽味’,此說詩家之祕藏也。如‘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詩)人徒見凌轢造化之功,不知乃用事也。【漢書】禰衡傳‘撾漁陽槮,聲悲壯’;漢武故事:‘星辰動搖,東方朔謂民勞之應’。則善用事者,如繫風捕影,豈有跡耶!”

二:純用易見事、易識事--【隨園詩話】雲:“用僻典如請生客入座,必須問名探姓,令人生厭。宋喬子曠好用僻書,人稱孤穴,詩人當以爲戒”。蓋做詩原以運用文字技巧之白描爲上乘,用典乃不得已手段,故必須選用人人皆知之典故,若引用過於深奧之典以矜才博,使讀者無法瞭解,則詩意焉表達,又如何能引起讀者之共鳴。且僻事宜實用,以使讀者易於瞭解;熟事宜虛用,方不至變成老生常談。如前之【赤壁】詩等。

三:引用典故須加剪裁,期能切中題旨--如一味囫圇堆砌而不能脫化,即古人所譏之“故紙堆中討生活”是也,更有何詩意可言。試看劉禹錫之【蜀先主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詩中“三足鼎”與“五銖錢”乃是兩則故實,“三足鼎”係指諸葛亮隱居於隆中,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當時形勢,策劃“蜀、魏、吳三足鼎立”事。“五銖錢”乃是漢武帝所鑄之錢,所謂“業復五銖錢”,即寓有“復漢”之意也。又如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詩中,“客心洗流水”一句,乃是引用“高山流水”之成語剪裁而成。語出【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故後世稱樂曲高妙曰“高山流水”。

四:典故有涉及諷刺譏笑或過於恭維者,皆不宜引用--蓋以典譏人有失溫柔敦厚之旨;反之若恭維過當,則有失作者之身分與人格。如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

諫官非不達,詩義早知名;

破的由來事,先鋒孰敢爭;

思飄雲物動,律中鬼神驚;

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

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

築居仙縹緲,旅食歲崢嶸;

使者求顏闔,諸公厭禰衡;

將期一諾重,欻使寸心傾;

君見窮途哭,宜憂阮步兵。

詩中只贊鄭之詩詞而不及其諫諍,方不至過分恭維而失作者身分。

以上爲用典之要領,總之學有餘而約以用,始稱得上善於用典;意有餘而約以言,始稱得上善於措辭。誠如【文心雕龍】所言“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揀務精,捃理須覈”是也。以下更摘錄數則前人之有關作詩用典之論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