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怎麼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怎麼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語文閱讀能力是靠數年乃至數十年的長期積累形成的,很抱歉的告訴你,真的沒有捷徑可走,就好像你問我,跨欄跑怎樣才能迅速超過劉翔一樣,可能你不愛聽,不過這是真的。
當然,還是有人提出捷徑的,我也告訴你,說不定你就是那個超越劉翔的天才。接着——

就個人知識的獲得來說,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親自實踐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然後通過思考上升爲理性知識,這些構成了個人知識的一小部分來源。另一方面則是直接把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繼承過來,把社會的知識轉化爲個人的知識,這是中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或大部分來源,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個體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他的歷代祖先的經驗的結果來代替。”在繼承知識的各條途徑中,可以說閱讀是一條主要途徑。

實際上,在校學習時,僅僅依靠上課是無法理解全部知識的。可以說,學生時代的學習一天也離不開閱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用書,離開書,離開閱讀,學習就會十分困難。要知道,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而書籍卻始終伴隨着我們。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爲一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同時在閱讀活動中增長起來的閱讀能力,將爲一生中不斷地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要不斷改進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需要哪些條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知識

閱讀就是要通過與字、詞、句、段、篇打交道,從中獲取知識,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那麼,閱讀就變成看“天書”了。

中學生如能掌握5000個字,閱讀一般文章就問題不大了。有的學生之所以閱讀能力差,就是因爲沒掌握足夠數量的字、詞(主要是實詞)和詞組的表達概念,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句是用詞按一定的語法規律聯結而成的語言單位,一般用來表達判斷,表達相對完整的思想。對句的理解不單要求掌握詞義,還要求掌握語法。沒有語言,思維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見,閱讀的重重困難,往往是由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帶來的。因此認真學好語文,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家用他們的親身體會,明確地指出了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數學家說:“很難想象一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的數學內涵表達出來。”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還覺得學好語文對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很有幫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條理。這些,對我後來學好數學都有很大好處。”人們讚譽蘇步青爲“數學詩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不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就會給閱讀帶來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難重重。有人說,到了21世紀,如果不懂生物化學,不懂生態學,可能連報紙都看不懂。現在報上經常出現“生態平衡”、“生態系統”、“遺傳工程”、“基因”等專用名詞,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爲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礎知識。可見,要想在現代化社會裏提高閱讀能力,必須儘快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行。

(3)要會用工具書

在閱讀時難免有些字不認識,也有的一時想不起來,這時,如果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一下,以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當然,根據閱讀的需要,準備一些相應的參考書籍,準備隨時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書齊備,查找熟練,閱讀起來就會順利得多。當然,通過查找工具書,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進一步豐富起來。



(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書



面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尤其是課外閱讀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地有價值地利用。

中學生的閱讀應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爲出發點:

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利於彌補自己的弱點,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安排閱讀計劃時要注意:

圍繞課本閱讀一些有關的課外書。例如,讀一些與課內學習有關的科技史,人物傳記,這樣有助於提高課內學習的興趣,充實課內學習的內容,使思維更加活躍。

圍繞自己的愛好或特點讀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一個愛好理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到閱覽室讀有關的報紙雜誌,一個喜歡文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去讀各種文學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閱讀文學名著。

至於課外書的選擇,可以請教老師,請教高年級的優秀生或同班的同學,也可以請教家長。把他們的好經驗學過來,實在是一種省時間的好辦法,選好一本書,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得到較大的收穫。

書選好了,再把讀書的時間分配好,不僅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也不至於衝擊課內的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學習中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個人的特長就可以得到發展,既促進了課內的學習,又豐富了課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學生讀書缺乏目的和計劃,一昧地從興趣出發,常常看一些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達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爲看這些書而開夜車,不完成作業,結果嚴重干擾和影響了課內的學習,這是一種不好的讀書傾向。



(三)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係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一般瞭解,以發現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採衆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爲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一遍,瞭解大致的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一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嚥”,要多動腦筋,要反反覆覆地讀,還要認真做讀書筆記。

數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一本數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爲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覆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和吃書一樣。’”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中學是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要把精讀的目標指向教科書和主要參考書。



(四)要勤于思考



愛因斯坦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求的一切。”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書中的精髓,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英國詩人柯勒律曾把讀者分爲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麼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髒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類像開掘寶石的苦工,把礦渣甩一邊,只要純淨的寶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華羅庚說:“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在腦子裏還有那麼多嗎?沒有那麼多了。因爲我們理解了,會運用了,這就是說書變薄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實現由多而雜到少而精的轉化。

綜上所述,閱讀時,要竭盡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寶石”,“引向深處”和“把書讀薄”,爲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理解

讀書應當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弄懂書中所說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閱讀時,應當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讀完之後,再串起來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間的聯繫,以便從整體上理解一篇文章,一節課文或一章內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文章有思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體現着作者的思路,遵循這一思路閱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實質。可見理清思路對閱讀多麼重要。

在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時,對書上提出的原理、規律、定律、公式,不僅要理解結論,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這些結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李政道博士說:“當讀完一段之後,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爲什麼走不出來,別人爲什麼走通了。”閱讀時,只記現成結論,而不考慮這些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那麼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閱讀中提高。

(3)要能提出問題

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認爲書中的一些見解不正確、不完整,提出異義或補充;一類是因爲自己具備的知識還不夠,因而有不懂的問題。中學生隨着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閱讀時發現第一類問題會逐漸增多,而第二類問題會慢慢減少。

一旦發現問題,再深入閱讀有關書籍,並且深入思考,收穫會更大,還有可能發現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見解。

(4)要獨立回憶,學會準確表達

閱讀後,要通過回憶再檢查一下閱讀的效果。對已經理解的內容要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讀書筆記上,以備日後查用。錢偉長說過:“讀一本書,只要清楚它的梗概,瞭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問題,先把最重要的東西學到手,然後回顧一下,看自己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解決。”



(五)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只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面寫點什麼。”爲了寫《資本論》,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爲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黑格爾讀書學習,也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把讀過的書,按語言學、美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分類,把它們放到貼有標籤的文件夾裏。這樣,當需要什麼材料時,隨時可以拿到。這種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張。

(1)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做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有人說:“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簡單的摘錄,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於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筆記”的願望,必然會促使你專心閱讀。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於理解,也利於記憶。

(2)利於積累資料,使知識“外貯”

經過長期閱讀之後,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因爲用頭腦記憶,往往不夠準確和持久,難免忘記、記錯或記混。如把資料分門別類保管好,則可以長期爲學習及以後所從事的工作服務,只要不丟,就沒有“忘記”的問題,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這些“外貯”的資料又可轉爲“內貯”的記憶,使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他有這麼一種習慣,隔一些時候就要重讀一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非常強而且精確的記憶。”

不少中學生在閱讀時,輕信自己的記憶力,懶得動筆,以致到需要運用閱讀的收穫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忘記得一乾二淨,感到很後悔。

還有的中學生筆記記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類、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當需要運用時,又因太亂而難以查找,使筆記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讀的書,可用筆記本做筆記,而博覽的書,可用活頁紙做筆記,然後定期分類、整理。

如果在中學時代,就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那麼,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一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必將給走上工作崗位後的自學帶來極大的好處。



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其問題設置大致分三個層次:直接源於原文,間接源於原文,超越原文。對第一層問題,需要認真感知原文,並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從原文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中覓得答案;對第二層問題,需要反覆強化、整體感知原文,對文意做到融會貫通,並積極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對第三層問題,需要高度領悟文意,並在此基礎上積極運行延伸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活動,纔可形成答案。

但筆者發現有一些中學生在做題時卻往往急於求成,做題過程流於急促浮躁,問題答案流於偏淺疏漏,不能優質高效地做好閱讀理解題。那麼,怎樣才能革除這種毛病,做好閱讀理解題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讀,且熟讀。閱讀的理解的基礎。要產生深刻透徹的理解,就必須反覆閱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寫作思路、行文線索都是隱匿於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覆閱讀、強化感知,才能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但有些同學卻急於求成,忽視對原文的閱讀,只 “水過地皮溼”般泛泛而讀,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對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錯誤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豈不是強爲“無米之炊”?得出的結論,豈不成了“空中樓閣”?當然,熟讀並不等於機械重複,在熟讀的同時應給予思維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纔有發現。所謂深思,就是讀者應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機結合自身的文化素質和主觀意識,積極、高效、縝密地運行思維,深刻發掘文章深層意蘊的心理過程。任何文章都會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思維空間。因此,我們不應惰于思考,不應淺嘗輒止,應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問題的解決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斷章取義。文章是作者的意識整體。各部分之間,各個層次之間都是血肉相聯,渾然一體的。因此,我們怎能忽視文章的整體性,怎能管窺蠡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斷章取義呢?正確的做法是應從文章的整體出發,應於文章的高處大處着眼,由淺入深,層層深如,層層確定。惟其如此,我們的理解纔不失之偏頗,謬誤叢生。

怎麼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要提高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在閱讀中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註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着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瞭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覆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裏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爲難。這裏,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驅使;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爲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 “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爲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云。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纔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佔着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閱讀的,套用這些,比較快.
語文解題方法歸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託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覆、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爲: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爲: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註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爲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啓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覆: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爲什麼?
   動詞:不行。因爲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爲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爲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不能。因爲(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怎樣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就個人知識的獲得來說,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親自實踐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然後通過思考上升爲理性知識,這些構成了個人知識的一小部分來源。另一方面則是直接把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繼承過來,把社會的知識轉化爲個人的知識,這是中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或大部分來源,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個體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他的歷代祖先的經驗的結果來代替。”在繼承知識的各條途徑中,可以說閱讀是一條主要途徑。

實際上,在校學習時,僅僅依靠上課是無法理解全部知識的。可以說,學生時代的學習一天也離不開閱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用書,離開書,離開閱讀,學習就會十分困難。要知道,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而書籍卻始終伴隨着我們。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爲一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同時在閱讀活動中增長起來的閱讀能力,將爲一生中不斷地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要不斷改進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需要哪些條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知識

閱讀就是要通過與字、詞、句、段、篇打交道,從中獲取知識,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那麼,閱讀就變成看“天書”了。

中學生如能掌握5000個字,閱讀一般文章就問題不大了。有的學生之所以閱讀能力差,就是因爲沒掌握足夠數量的字、詞(主要是實詞)和詞組的表達概念,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句是用詞按一定的語法規律聯結而成的語言單位,一般用來表達判斷,表達相對完整的思想。對句的理解不單要求掌握詞義,還要求掌握語法。沒有語言,思維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見,閱讀的重重困難,往往是由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帶來的。因此認真學好語文,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家用他們的親身體會,明確地指出了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數學家說:“很難想象一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的數學內涵表達出來。”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還覺得學好語文對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很有幫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條理。這些,對我後來學好數學都有很大好處。”人們讚譽蘇步青爲“數學詩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不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就會給閱讀帶來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難重重。有人說,到了21世紀,如果不懂生物化學,不懂生態學,可能連報紙都看不懂。現在報上經常出現“生態平衡”、“生態系統”、“遺傳工程”、“基因”等專用名詞,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爲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礎知識。可見,要想在現代化社會裏提高閱讀能力,必須儘快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行。

(3)要會用工具書

在閱讀時難免有些字不認識,也有的一時想不起來,這時,如果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一下,以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當然,根據閱讀的需要,準備一些相應的參考書籍,準備隨時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書齊備,查找熟練,閱讀起來就會順利得多。當然,通過查找工具書,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進一步豐富起來。



(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書



面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尤其是課外閱讀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地有價值地利用。

中學生的閱讀應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爲出發點:

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利於彌補自己的弱點,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安排閱讀計劃時要注意:

圍繞課本閱讀一些有關的課外書。例如,讀一些與課內學習有關的科技史,人物傳記,這樣有助於提高課內學習的興趣,充實課內學習的內容,使思維更加活躍。

圍繞自己的愛好或特點讀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一個愛好理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到閱覽室讀有關的報紙雜誌,一個喜歡文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去讀各種文學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閱讀文學名著。

至於課外書的選擇,可以請教老師,請教高年級的優秀生或同班的同學,也可以請教家長。把他們的好經驗學過來,實在是一種省時間的好辦法,選好一本書,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得到較大的收穫。

書選好了,再把讀書的時間分配好,不僅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也不至於衝擊課內的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學習中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個人的特長就可以得到發展,既促進了課內的學習,又豐富了課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學生讀書缺乏目的和計劃,一昧地從興趣出發,常常看一些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達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爲看這些書而開夜車,不完成作業,結果嚴重干擾和影響了課內的學習,這是一種不好的讀書傾向。



(三)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係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一般瞭解,以發現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採衆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爲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一遍,瞭解大致的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一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嚥”,要多動腦筋,要反反覆覆地讀,還要認真做讀書筆記。

數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一本數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爲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覆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和吃書一樣。’”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中學是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要把精讀的目標指向教科書和主要參考書。



(四)要勤于思考



愛因斯坦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求的一切。”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書中的精髓,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英國詩人柯勒律曾把讀者分爲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麼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髒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類像開掘寶石的苦工,把礦渣甩一邊,只要純淨的寶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華羅庚說:“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在腦子裏還有那麼多嗎?沒有那麼多了。因爲我們理解了,會運用了,這就是說書變薄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實現由多而雜到少而精的轉化。

綜上所述,閱讀時,要竭盡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寶石”,“引向深處”和“把書讀薄”,爲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理解

讀書應當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弄懂書中所說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閱讀時,應當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讀完之後,再串起來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間的聯繫,以便從整體上理解一篇文章,一節課文或一章內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文章有思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體現着作者的思路,遵循這一思路閱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實質。可見理清思路對閱讀多麼重要。

在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時,對書上提出的原理、規律、定律、公式,不僅要理解結論,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這些結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李政道博士說:“當讀完一段之後,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爲什麼走不出來,別人爲什麼走通了。”閱讀時,只記現成結論,而不考慮這些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那麼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閱讀中提高。

(3)要能提出問題

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認爲書中的一些見解不正確、不完整,提出異義或補充;一類是因爲自己具備的知識還不夠,因而有不懂的問題。中學生隨着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閱讀時發現第一類問題會逐漸增多,而第二類問題會慢慢減少。

一旦發現問題,再深入閱讀有關書籍,並且深入思考,收穫會更大,還有可能發現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見解。

(4)要獨立回憶,學會準確表達

閱讀後,要通過回憶再檢查一下閱讀的效果。對已經理解的內容要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讀書筆記上,以備日後查用。錢偉長說過:“讀一本書,只要清楚它的梗概,瞭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問題,先把最重要的東西學到手,然後回顧一下,看自己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解決。”



(五)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只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面寫點什麼。”爲了寫《資本論》,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爲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黑格爾讀書學習,也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把讀過的書,按語言學、美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分類,把它們放到貼有標籤的文件夾裏。這樣,當需要什麼材料時,隨時可以拿到。這種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張。

(1)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做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有人說:“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簡單的摘錄,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於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筆記”的願望,必然會促使你專心閱讀。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於理解,也利於記憶。

(2)利於積累資料,使知識“外貯”

經過長期閱讀之後,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因爲用頭腦記憶,往往不夠準確和持久,難免忘記、記錯或記混。如把資料分門別類保管好,則可以長期爲學習及以後所從事的工作服務,只要不丟,就沒有“忘記”的問題,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這些“外貯”的資料又可轉爲“內貯”的記憶,使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他有這麼一種習慣,隔一些時候就要重讀一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非常強而且精確的記憶。”

不少中學生在閱讀時,輕信自己的記憶力,懶得動筆,以致到需要運用閱讀的收穫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忘記得一乾二淨,感到很後悔。

還有的中學生筆記記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類、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當需要運用時,又因太亂而難以查找,使筆記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讀的書,可用筆記本做筆記,而博覽的書,可用活頁紙做筆記,然後定期分類、整理。

如果在中學時代,就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那麼,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一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必將給走上工作崗位後的自學帶來極大的好處。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閱讀教學佔了很大比重。其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新課程標準與新修改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的一些方法,積累語文材料。記的竇桂梅老師曾說過你想教好語文嗎?那就讓你的學生去讀,從讀中領悟、從讀中發現、從讀中體會!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學生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我認爲應從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閱讀的一般過程教給學生。例如在初步理解階段,要了解文章內容梗概,遇到障礙自查工具書,選好註釋,不能解決的劃出來;到深入理解階段,要理解文章結構脈絡,弄懂重要詞語的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在此之後,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跟同學互相討論;最後是消化運用階段,這個階段要聯繫自己實際進一步吸收,學用結合。

二、把閱讀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就能獨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規律,舉一反三,所以教師應多從讀書方法上給指導。如怎樣默讀、朗讀,怎樣理解題目,怎樣讀懂詞句,怎樣分段和歸納段意,怎樣理解課文內容,怎樣掌握中心等。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可教學學生弄清以標題爲線索去閱讀課文,讓學生找出題目中“美麗”這個重點詞,帶着“小興安嶺是怎樣美麗的?”“課文怎樣寫小興安嶺美麗”等問題進行自學。此外,也可以教給學生讀某類文章的方法。

三、瞭解閱讀能力有那些

1.認讀能力。認讀不是孤立的讀出字音,也伴隨着初步的理解。只能發出字音或者僅僅看見書面符號,就不能說閱讀。教學認讀,必須做到逐字逐句的認讀,朗讀要讀準字音,默讀要看清楚每個字每個詞,認真的讀。

2.理解能力。它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較好的閱讀能力,不僅指能順利的讀,而且能較充分地,正確的把握閱讀材料的中心。學生往往偏重對閱讀材料表面含義的理解,而忽視閱讀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兒童逐步獲得理解字、詞、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閱讀能力。

3.感受能力。在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學生簡單的說:我喜歡這篇課文或者我討厭這本書.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童心”.兒童常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主人公,當他讀到有關小主人公說的或做的事時,只要他能夠理解或認爲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時,就會讀的十分起勁,甚至讀上數遍,完全被書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這時就與書中主人公的感情溝通了。所以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轉化爲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記誦能力.記誦貫穿在朗讀,默讀和背誦過程中,在朗讀和默讀時,也有記憶活動參與,通過熟讀,達到背誦.背誦能提高記憶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時,背誦也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方法.

二.培養閱讀能力的方法

1.營造自學的良好氛圍,給每個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書,思考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傳統的閱讀教學無法適應這一要求,要改變老師講,學生聽記抄背這一現狀,首先要還給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發現,探索的時間.”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種心理能力,是學生通過讀書,憑藉對語言及語境的直接感知,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能力.其次,可以改革課堂的閱讀教學辦法,大力提倡個別化教學,減少集體化教學,個別化教學是學生個別化學習,教師個別化輔導的統一,是一種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進行個別化教學時,教師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學,自悟,自得的能力,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再次,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組織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的重點詞,句,段及課文主要呢容,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達方法,提出”疑”或”惑”,展開同桌或小組的合作學習.在彙報合作學習成果的過程中,進行討論交流,甚至爭論,教師加強調控引導,避重就輕.不僅使學生學有所的,而且諑漸建構知識,方法,諑漸學會學習.

2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着重培養的學習習慣有:帶這問題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話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自己我評價習慣等等.現在不少小學生到畢業時還不會讀書,朗讀時丟字加字,甚至讀破句;看課外書籍,走馬看花,不求甚解.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低年級就要主要培養.低年級尤其要重視朗讀訓練.

3.堅持以讀爲本,重視多種形式的讀

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爲基礎的重要能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的熟不解說自曉其義也.”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多年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告訴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必須從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來,大膽的把課堂時間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讀書中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一堂課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等不同形式.老師靈活,充分的應用各種方式讓學生讀

一、讀,且熟讀。閱讀的理解的基礎。要產生深刻透徹的理解,就必須反覆閱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寫作思路、行文線索都是隱匿於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覆閱讀、強化感知,才能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但有些同學卻急於求成,忽視對原文的閱讀,只“水過地皮溼”般泛泛而讀,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對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錯誤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豈不是強爲“無米之炊”?得出的結論,豈不成了“空中樓閣”?當然,熟讀並不等於機械重複,在熟讀的同時應給予思維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纔有發現。所謂深思,就是讀者應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機結合自身的文化素質和主觀意識,積極、高效、縝密地運行思維,深刻發掘文章深層意蘊的心理過程。任何文章都會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思維空間。因此,我們不應惰于思考,不應淺嘗輒止,應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問題的解決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斷章取義。文章是作者的意識整體。各部分之間,各個層次之間都是血肉相聯,渾然一體的。因此,我們怎能忽視文章的整體性,怎能管窺蠡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斷章取義呢?正確的做法是應從文章的整體出發,應於文章的高處大處着眼,由淺入深,層層深如,層層確定。惟其如此,我們的理解纔不失之偏頗,謬誤叢生。
參考資料:希望我的答案對您有幫助,謝謝!

找個輔導老師你的語文閱讀能力會快速提高的,給你推薦一家輔導機構,學大教育是國內知名教育機構,專業做一對一輔導的。校區遍及全國。

學大教育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相信對你的學習會有幫助的。你可以先打電話諮詢一下,聽聽老師怎麼說,看看適不適合你。

學大教育【400-666-4888轉11101】








任何一科目他都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理解了你當然就思路清晰自然就能學的很好!之所以你學不好就是因爲你的思維受到了阻礙經過你的不斷換爲和改變如果還不能解開的話那麼我建議你請個資深的老師及時的爲你開導。尤其在考前就更不能耽誤寶貴的時間了!建議一所不錯的家教機構。
新航標是我比較信賴的家教機構!新航標家教是北京家教機構中師資最雄厚、規模最大的一對一家教公司,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是提供專業家教、個性化家教服務的權威品牌。 新航標試題庫爲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提供豐富的試題下載。爲在學習雅思、託福、外教口語、少兒英語等需要的學生提供相關試題下載。新航標採用全程個性化教師一對一教學模式,實施系統化,全優教學。 諮詢電話 (010)—52550301

首先,希望你找到或總結出好的學習方法。祝你學習進步!怎樣快速提高語文成績 首先,你得明白,中考語文難度並不高,所以,10個月時間來改變足矣。 1.你得背,這是必過鬼門關。其實,要是把背東西看成負擔的話,那你大概也學不好的了,我背東西的時候,都是字字看,字字推,覺得它好,就拍案叫好!然後就記住了。那次看“本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一看就喜歡得出奇,就“過目不忘”。也不是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只是想提醒各位想提高語文成績的人,體驗語文學習的過程,這一點很重要。怎麼背的問題,網上一大堆方法,你“擇其善者而從之”吧。我就不詳講了。 2.基礎部分對於一個正常的中國人來說,做到不丟分是很容易的。至少我就很少丟分,幾乎不丟分。如果想考好,從搞定基礎部分開始。所以,每次複習的時候,我都會先看課後生字詞。而病句就靠語感和方法,仿句靠積累。至於一些拓展性的東西,強背下來你也用不了,所以,建議你每天看看課外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習慣。我從沒有很集中地學習語文,但是我的語文成績在年級數一數二,壟斷第一。(不是炫耀)如果問有什麼方法的話,那我只能說是每天只讀十五分鐘的習慣。信不信由你,試試吧,我就是試驗品。 3.其實閱讀對於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很大的。我總是“怨”自己的答案跟老師的答案或者說是標準答案相似程度太高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做到的。其實,我覺很有可能就是閱讀,不斷地讀書給我帶來的好書。你得明白,語文絕不是《語文》,這二者不等同。語文是一個大世界!所以,享受其中。 4.作文應該是很多的頭痛的問題吧。其實我覺得寫好一篇高分作文並不難!你要明白,考場作文不是文學作品,講究沒那麼多,也沒有人會願意花那麼多時間來看。而閱卷老師硃筆一批,那就是決定前程的分數呀。(那麼有志於走文學道路的人除外)有人會怕,沒有必要。要寫好考場作文: a。買本滿分作文,把它當成你的最愛來讀。這樣潛移默化地學習到那些精髓。 b。學着寫,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背下來,但千千萬不要套作!否則你的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信我一句,我有切身體驗。對於中學生來說,仿好就不錯了!你記住這句話,等你能力進步之後,再嘗試獨樹一幟。 c。對於新文體之類的滿分作分,我個人不太認可。因爲我覺得那就是倒不出貨來,那就是無話可說。就好像譁然取寵。不過,你把握一個原則:寫作文恨與戰友同。哈哈~我就是這樣,從不寫別人有一樣的思路的作文。 其它的細節,你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補充一點:想要快速提高,那最好的途徑就是培養興趣。我個人是這樣認爲的,你可以試着去誇獎語文,甚至於去誇獎你的語文老師。我覺得會有所幫助的,因爲想要持續進步,你就得給自己一個持續的動力。 以上就是框架,具體做法就得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