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狂人日記》讀後感(集錦15篇)

《狂人日記》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相信大家都有不少體會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日記了。那麼日記有什麼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狂人日記》讀後感(集錦15篇)

《狂人日記》讀後感1

魯迅,一個衆所周知的人物。他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可是我瞭解魯迅先生直到我閱讀了他的《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爲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着,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當我讀了他的《狂人日記》後,當初真有蒞臨一位狂人的感覺,我們暫且拋開當時的社會背景,魯迅的文章可謂是別具一格。從那柔情似水的客套話,變成了犀利挖苦的痛罵;從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變成了通俗易懂的雜文。這些無不突出了魯迅的特別之處。他用他那銳利的筆尖理智的剖析了那些封建思想的維護者,以及整個社會。

其實,與其說魯迅是個革命家,不如說他是個瘋狂的革命家。《狂人日記》中狂人所謂的“瘋話”不正是魯迅用那“恍惚迷離”的手法來喊出他自己的心聲嗎?當他醒悟後,那種暢快、激憤的複雜思想只能用那“瘋話”來表達。這是任何一個動人的描寫都難以比擬的。也正是魯迅的這種瘋狂,批判了封建思想與封建禮教,推動了新文化運動,鑄就了魯迅的瘋狂的一生。

說到革命家,許多人都會想到那些西裝筆挺的人,或者是那一個個教室後的表情嚴肅的圖像。作爲新一代的我們不喜歡教條,相信自己的直覺,這難免主觀,可到底比帶這“老花鏡”看世界要強很多。

《狂人日記》讀後感2

狂人患有被害妄想症,老覺得有人要害他。所以,他不論是看到趙貴翁和他的狗,還是路上閒逛的人,罵小孩的母親,或是自己的親大哥,給自己看病的大夫,還是街上在背後議論他的小孩,他都覺得對方一心想要吃掉自己。在他的眼裏,周圍的人都是不正常的,而在他人的眼裏,這個狂人才是不正常的,最後狂人被當做“瘋子”關起來了。他真的有病嗎,他真的瘋了嗎?

事實上故事是一個三十餘年未回家的旅人回到家鄉,卻發現村裏的人都對他不懷好意,總是睜着一雙怪眼睛看他。他發現就連小孩都對他鐵青着臉,每個人都長着兩排白厲厲的牙齒,好像是吃人的工具。趙貴翁及他的狗、街上的孩童、狂人自己的兄長都以兇狠的目光看着狂人,狂人不知所謂何事。正是這種不知何事的恐懼才讓狂人一直擔驚受怕。他試圖找尋答案,文中說:“凡事須得研究,纔會明白。”他將大家的言行彙集到一起,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們要吃了他。而狂人找到了答案,在夢中還與一個人對峙:"吃人的事,對麼?"他仍然笑着說,"不是荒年,怎麼會吃人。"我立刻就曉得,他也是一夥,喜歡吃人的;便勇氣百倍,偏要問他。"對麼?""這等事問他什麼。你真會……說笑話。……今天天氣很好。"天氣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問你,"對麼?"他不以爲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不對?他們何以吃?!""沒有的事……""沒有的事?狼子村現吃;還有書上都寫着,通紅斬新!"他便變了臉,鐵一般青。睜着眼說,"也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

《狂人日記》讀後感3

看到《狂人日記》的題目時,感覺這篇文章好像是一個不正常的人寫的,整篇文章可能寫的很瘋狂,也可能寫的一塌糊塗。這樣想着,不由自主的看下去。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我從這段話中的“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想到主人公三十年前可能就見過這個人。既然是趙家的狗,那麼這個“他”肯定也姓趙。讀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魯迅的文章和現在我們寫的文章大不相同,他的寫作不用好詞好句來描述,也能使我們忍不住接着讀下去,就像我親眼看見了故事中的情景。

整篇日記都在說吃人的事,“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麼好處,怎麼會好了““?他們這羣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有的是仍舊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認識他們是一夥,都是吃人的人。大哥也忽然顯出兇相,高聲喝道,”都出去!瘋子有什麼好看!這時候,我又懂得一件他們的巧妙了。“在正常人眼裏,他們爲主人公做的事情是正常的。但在狂人眼裏這些話會引起他的胡思亂想,懷疑他們的舉動都是要吃它,狂人有些驚慌失措”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我直跳起來,張開眼,這人便不見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文章中描述狂人疑神疑鬼、緊張兮兮的樣子,我覺得他真是可笑。

我上網查閱了一下,狂人日記的正確解釋是揭露當時舊社會的黑暗的事,魯迅把自己當成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看這個黑暗的世界,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的虛僞和本性。我又拿起書看了一遍,其中有一段狂人的話我想了半天”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有些轉不過彎來,我猜想着這句話的所表達意思。

魯迅的文章太深奧了,像我們這樣的小學生很少能讀懂其中的含義,我也是在網上查閱資料纔得到結果,但是我還是喜歡讀魯迅的文章。

《狂人日記》讀後感4

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他具體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從整片的文章來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對別人充滿了猜疑和害怕,總認爲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癒後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併且醒悟到“傳統”殺人,人們無法容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惡勢力權下,與他們同流合污。當時的社會對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魯迅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發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經沒有了真正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是猜疑,提防,殘殺,成爲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因此魯迅在絕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吶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讓人去關注社會。

那麼在今日的社會中存在怎樣的問題呢?現在是科學發達的社會,受全球化的影響,人們越來越傾向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與理解。特別在中國,由於一胎化,使孩子成爲家裏的皇帝和皇后,同時他們也受社會的暴力現象影響,讓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感到壓抑的心理,心態扭曲,缺乏道德意識,自控力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以暴力傷人,甚至以殘忍的手段殺人。可怕的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後果的嚴重性,不知道他們所作的是犯罪的`行爲。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像魯迅那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一方面要儘量減少未成年人接觸暴力媒介的機會,避免他們去學習模仿;另一方面,幫助他們認識真正的仁義之德,關注他們心靈的充實和健康,使他們成熟和成長起來,增強對不良文化和環境的抵抗力。這樣他們纔不會成爲現代的狂人,去與社會同流合污,吃人或被吃。

《狂人日記》讀後感5

從小學我就已經開始接觸魯迅先生的文化思想,在他的思想薰陶下慢慢成長,而在他衆多的作品中,《狂人日記》無疑給我的印象最深,所產生的影響最大。雖然我只需30分鐘便可以讀完這隻有11頁的作品,但它卻在我心中,一直使我記憶猶新,使我久久無法忘懷。

這部作品是魯迅先生當時根據一名因黑暗的社會壓迫導致患上精神病的舊社會老百姓所著。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瘋子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後來,狂人甚至以爲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曾把死去的妹子的肉和在飯裏給狂人吃。這便是那篇《狂人日記》。

憶昔日,看今朝。有的人可能會說《狂人日記》描述的是民國時期的舊中國,對於現在而言已經沒有了實際作用,畢竟如今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那麼對於最近在社會上發生的現象,如三個小孩子扶摔倒的老太被指肇事,上海失蹤男嬰被發現藏屍洗衣機竟是伯母作案,這些又應該如何解釋,更可恥的是一名女子摔倒被外國人好意相扶卻沒想到勒索老外1000多元,這下可讓外國人瞭解了我們的賴皮,令老外刮目相看啊!而且,在這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不知有多少國人抱着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態苟活於世,完全沒有將振興我中華民族的使命放在心上,更有甚者在暗地裏以非法的手段發財。還有可以將地球毀滅幾千次的核武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對地球的污染、因人類道德淪喪爆發出來無法治癒的世紀疾病“愛滋”······這些都警示着我們道德的淪失。

最後,我不得不再將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的絕望之音再次重申,“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讀後感6

魯迅,原名周樟壽,又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頗有盛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啓蒙者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

魯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小說《吶喊》《彷徨》等;散文《朝花夕拾》等。《吶喊》集中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作品。其中,我最喜歡他寫的《狂人日記》。《狂人日記》這一篇小說最早是在1918年以“魯迅”爲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目的是爲了五四運動作準備。

《狂人日記》是作者借用狂人之口,對舊社會中的種種封建禮教的現象進行了描述,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之前,封建禮教的地位明顯不同,人們不能違反封建禮教的任何一條;可是,到了五四運動的時候,魯迅先生評價封建禮教過於陳舊,是吃人的。

《狂人日記》之所以會問在當時產生這麼大的動靜,並不是因爲他的內容怎麼樣,而是因爲他的觀點“禮教吃人”使封建社會的信仰者震驚。

對於“禮教吃人”這一個觀點,可能並不是太知道,但魯迅先生一五一十地在文章中都告訴了我們。

我們與其讀一些網絡小說,不如去多讀讀魯迅先生他們這些文學家的作品,可以位我們看到更爲真實、更爲動盪的舊社會,使我們瞭解不同時期的社會和事態。

魯迅先生在小說最後以“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面對滿是“吃人”社會,那是他們發自內心的呼救……

魯迅先生以文筆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醜態”,喚醒國人反抗黑暗腐朽,使中國走向光明。我們要珍惜現下的美好生活,更應該慶幸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爲了祖國更美好的明天要努力!

《狂人日記》讀後感7

說道狂人,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即一直以爲是輕狂浮誇之人,而其日記,也不過爲腐木爛泥之事罷了。於是,我懷着一種奇怪的心情開始讀這篇文章。

文章並不長,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臟,難以忘卻。

文章講的是某村的一個人因爲環境的原因,時代的侷限,舊禮制度的迫害而患有迫害症,一天到晚都擔心身邊的人來吃他。結果,天天想,夜夜想,最後變成了神經病,被村裏的人嘲笑,被他哥關了起來

第一次看完這篇文章,我並沒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裏人一樣嘲笑那狂人。可是,爲什麼狂人會這樣,書中明瞭,我前文也說到了,是環境,時代和舊禮,這其中舊禮和環境對狂人的影響尤爲關鍵。

舊禮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而它也算華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爲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所謂的“忠君”,那些在後人眼中的“英雄”,爲了他們的主,不顧自己的生命,也不顧他人的死活,如臣子每每在宮廷鬥爭當作犧牲品就義前,都還會發出“忠臣不事二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一腔熱血之吶喊;君主對自己有恩,而當他有難時,作臣子的不惜殺妻棄子,爲君報舊時之恩。爲歷史留下一筆又一筆的“榮耀”,更令人想不通的是,這種“榮耀”被後人所傳承,至今視爲典範。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傳!說到吃人,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了,吃的人大多爲孩童和女人,到後來發展成那些亂臣賊子....這篇文章也說到徐錫麟被凌遲最後他的心臟被掏出炒着給人吃,你試想一下,如果你生在當時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邊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說說當時的環境,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國人麻木,正如文章寫道:孩子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這儘管是在一個病人的角度來看,有些爭議,但無可厚非的是,孩子的眼神中沒有快樂;沒有理想;沒有渴望;沒有那中天真無邪。否則病人看了如何不怕,這是一種時代的悲哀與淒涼。魯迅的吶喊也同爲當時有志之士的心聲,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犧牲了喚醒國人。孫中山也爲此發起一場轟烈的革命......也正是爲此,當初魯迅走上棄醫從文的道路。

而所謂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舊時禮制迫害的人。

《狂人日記》讀後感8

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生來給狂人診治,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裏,卻是這樣的情形: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這些描寫,於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於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並且吃人,但不久之後由於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癒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讀後感《狂人日記讀後感550字》。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於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並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以上是對《狂人日記》的第一層解讀,然而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假象,看到魯迅以象徵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棗在這裏,我將它作爲我的第二層解讀,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層批判。

當我們以狂人視角對作者筆下的世界進行關照時,我們就開始瞭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他進行迫害:加之瘋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於惡勢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這是在《狂人日記》發表的當時和以後,大多數評論者所解讀出來的共同結果。在這種解讀中,出現了一個時代化的批判對象:傳統禮教————這正是新文化運動着力批判的對象。魯迅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此爲自己批判的焦點,是無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確是魯迅當時的創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來:凡事總須研究,纔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另外,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日記》讀後感9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幾個爲數不多的“不正常”的人,在魯迅筆下的這位“狂人”就是這麼一位代表。

這位狂人把一切都想得那麼壞,把別人的一舉一動都理解爲要“吃我”,看到來給他看病的大夫,竟然被他看成了殺人的劊子手了,他懷疑土紳趙貴翁要吃它,懷疑所有人都要吃它,懷疑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到了最後竟然覺得自己也吃了妹妹的幾片肉,我們不禁覺得這個狂人,自始至終,都是自己一直多疑,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我們不由得想說他真的是一個神經病。

但是就是在這位神經病的記錄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可以吃人的封建禮教,一想到可以吃人的所謂“文明”的社會,不禁感到一陣寒冷,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會見到身邊的人被現在的禮教活生生的吃掉,那是一種什麼感覺?

有一句成話是“苛政猛於虎”,是說苛刻的政策比老虎都要兇猛,那麼這位瘋瘋癲癲的狂人所處的那個世界一定沒有幾個真實的人了吧,這些看上去體體面面的紳士們,全都是遵循着所謂禮教的人,那這些人統統都是吃人的老虎。

對這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多看我兩眼呢?”你說這裏的狗是什麼?是趙家養的狗麼?可不是,這裏是把趙家那個趙貴翁比作鬣狗呢!“鬣狗喜愛跟在大動物後面,吃已經死了的動物的肉,據算很大的骨頭他們也叫碎了吃下去。”這不就是在暗喻着趙貴翁是那吃人的高手麼?

在一本書裏,滿篇滿頁的寫着仁義道德,可是仔仔細細看看,字縫裏都寫滿了吃人二字,我從這句話讀懂了那時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好,但是其實每天都有一批批的人被文明和禮教吃掉。

狂人看似是個迫害狂,但是他是被什麼迫害的呢?不就是當時能吃人的世道嗎?在這種世界下,有幾個不被吃,又有幾個不去吃人呢?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到,無論什麼樣的危險,有一條好的法律,也是好的;不管是蜜罐溫牀,還是腰纏萬貫,法律會殺人,你再怎麼的感到安全,也無法活下去。我們現在是幸福的,沒有吃人的法律,但我們也要爲了不讓我們的下一代受到這種吃人世界的折磨,也要去努力。

《狂人日記》讀後感10

我讀過一些魯迅的文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吶喊》的初篇,也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篇傑出的作品——《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中所謂的狂人,就是指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他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於封建社會,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他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他處在“吃人”的世界中。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有點恐怖的味道。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爲“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衆不一樣”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我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爲了吃人,竟連自我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能夠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着“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兇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夥。所以他們將期望寄託於孩子身上,所以主人

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此刻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讀後感11

一提到魯迅的短篇小說,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記》。

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也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

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喪心病狂的人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後來,狂人甚至以爲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把小時候死去的妹妹的肉體放在飯裏給狂人吃。

這位狂人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而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可以說,狂人是被當時的非人道主義所逼瘋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惡人心肝可以壯膽,都在記中表現了出來。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禮教假借道德的名義,宣揚殘忍和。日記最後,狂人喊着:“救救孩子”,這是對舊社會的反抗和對新一代的擔憂。

最令我感動的是這樣一句話:“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面,有的是正義和勇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狂人所說的這一句話,讓我懂得,只要我們有勇氣,只要正義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任何歪風邪氣、封建迷信都會迎刃而解。

狂人雖然是個喪心病狂的瘋子,但他並不傻,他懂得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真善美,他也知道:應該去追求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也許更多像狂人的人出現,社會纔會更有朝氣吧。

其實,回過頭來再想“狂人”的“狂”,在那個變態的社會中,反而是真正的不“狂”。魯迅先生只不過想借“狂人”的“狂”來喚醒沉睡的人來__那個充滿血腥味的社會而已。

最後,借用一下某教材書上的話來作爲我的結尾,“犀利的思想與凝鍊老辣的語言融爲一體,撕開其潛意識裏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變態性的劣根心理,使他們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靈魂的折磨。”

《狂人日記》讀後感12

最近讀了魯迅的很多作品,喜歡他的筆風和愛國憂民的情感。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也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它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一些現象,雖然借用了一個“瘋子”的視角來看待社會上的一些問題事物,但卻從中敏銳地看出了當時“人吃人”的黑暗現象,和當時人情世故中的人們的一些不同心態。

故事傳說中的“瘋子”,在平時生活中總是擔心別人都想吃掉他,這看起來似乎很荒繆,但放到當時社會上卻是非常貼切的。只不過故事傳說中“肉體上”所謂的“吃人”在舊社會就成立心理上的“吃人”,而且“心理上”的“吃人”往往更加可怕。

文章中的許多片段,都讓我難以忘記,舉個例子吧:我從前單聽他講道理,也糊塗過去;現在曉得他講道理的時候,不但脣邊還抹着人油,而且心裏還裝滿了吃人的意思。

這段話表面上是一個瘋子荒繆的想法,認爲人們說話時“脣邊抹着人油” “心裏裝滿了吃人的意思”,實際上作者通過這些話,諷刺了舊社會的“吃人”現象。富人官員想法設法地剝削壓迫勞動人民,他們說話的時候,何嘗不是“脣邊抹着人油” “心裏裝滿了吃人的意思”呢?

文章中最經典也最有深意的一句話是:救救孩子作者用這句話告訴人們:雖然當時的社會有些黑暗,大人們有的心靈險惡,但當時的孩子仍有希望變好,孩子還是純潔的,不能讓他們長大了也互相“吃人”,所以魯迅先生髮出了“救救孩子”的呼籲,這句“救救孩子”也道出了魯迅先生的心聲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魯迅先生的故事傳說也讀過很多,他“棄醫從文”以手中的筆爲匕首一生爲了中國的勞苦大衆奔勞着,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位令人尊重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令人深思,從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偉大的愛國情懷。其中的《狂人日記》藉助一個瘋子的視角,一個“狂人”的內心世界,強有力地諷刺了當時的人們,批判了舊社會的不良風氣,《狂人日記》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認真地讀一讀!

《狂人日記》讀後感13

在斯看來就是“吃人的實錄”,在這篇文章中,斯感到前所未有的壓抑感和苦難,這樣的社會,是如此的可怕,“非人性”的觀念,是當今一直存在的,只是我們這一代所未曾用第六感所感應到的,也許,是被電腦慣出了幾許病殤,所以第六感受到了嚴重迫害,就像哈爾濱的那座大橋一樣,其實隱患一直都有着,只是,“時機”不夠成熟罷了!當某些事物變成了一種“靈異”般詭異的時候,斯曾可想,而不知再不知,興許,在現在《狂人日記》裏,寫的有些沉重壓過五指山,但是與現在而言,對於斯的啓示便是一層又一層的灰煙瘴氣,這樣的瘴氣,已經讓我們原本過上百的壽命卻變得只有還不到70歲。

可悲麼!不怎麼可悲,你的思想很深刻又能怎樣,你把問題看的清澈見底又能怎樣,你奈何不了什麼?就像文中最後,寫的那樣,救救那些沒有吃小孩的小孩子們。可是他能救濟麼?所以吶喊,儼然變成了“孤魂野鬼”的哀怨呼叫轉移的家底兒資本。

魯迅先生在文中把自己深入“吃人”的人際關係其中,原來他也一直再“吃人肉”,似乎他恍然的有點“愚魯”,但是呢?斯人不知,的確很不知,在文中,看到一句話,一直重複不斷——:“便對麼”,他在反問什麼,他在吶喊什麼,“吃人的人”仍將延續他們的篇章,而先生呢?一直重複:“便對麼”,這就讓斯想起少林寺的主持一樣,誠信誦佛,但是,從一個跑偏的想法來說,當道德和生存存在了嚴重的矛盾,試問一下,這解困之法該當何罪呢?

回過頭來想想:時刻驚醒自己,一個無窮無盡的使命,斯能做的就是全力而爲之,但是不犯拙,是不太可能的了,相似的事情很多很多。

這篇文章讓斯聯想起一句話:“說高尚,誰在高尚!說低俗,誰又在低俗!”,這是何等暢快淋漓的一句話哉!!!斯也在最後有一疑問,便是上句話了。

《狂人日記》讀後感14

一直以來就很佩服魯迅先生,但對於他的文章沒有怎麼多的接觸過,除了在以前課文中學到的。這周開始讀魯迅先生的小說,開篇的《狂人日記》就給自己深深地震撼。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嚐“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很容易解讀出來。因爲小說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而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

由於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並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遐想,看到魯迅以象徵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我們也就開始瞭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理解出現。

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絃。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在那樣的時代,這不得不讓我們敬佩。

《狂人日記》讀後感15

這是一部首次用白話文寫的日記,可謂是開創了天河。它描述的是一個狂人,並且是用日記的形式來書寫的,其實剛開始纔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以爲是真的狂人,可當自我真正去品讀這部作品的時候,才發現,魯迅先生筆下的“狂人”不僅僅是指狂人,更是體現出了當時社會的迂腐!

由狂人的日記能夠看出當時的“人吃人”極端情景,其實在那個時候,我想這類情景應當是很普遍的了,而魯迅先生卻敢於用筆寫下,他從一個“狂人”的角度,從他的心理,用日記的形式,抒發出當時百姓對統治者的不滿,更是抒發了作者魯迅的憤恨。作者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是當時社會和人生真理的心絃。狂人是有代表性的,他不是普通的狂人,他的命運代表着當時統治社會腐敗與百姓的影子。

其實,當我真正的投入身心地去讀的時候,我能夠感覺到,在文章中,魯迅先生不時地在暗示着當時統治社會的黑暗,有些也暗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是用心良苦!魯迅想說明的無非不就是“人吃人”的極端情景。“狂人”的命運也正揭示了這一點,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高度的概括。

或許,在常人的眼中,“狂人”就是一個瘋子,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可是,他們沒有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過,魯迅從他的心理着手,來描述他的變態,他的“狂態”,是爲了什麼?如果都按照常人的思路去思考的話,那麼也沒有寫這篇文章的必要了。在黑暗的籠罩下。沒有一個人能夠有反抗的資格,換句話說,一旦有人反抗,那那人必死無疑。在這樣統治下的百姓們也就預示着必須得受欺壓,而魯迅筆下的“狂人”可是是其中一個罷了,能夠說他的狂完全是被逼的,無奈的!

我想,這篇充滿哲理性的文章必須能夠在文壇繼續立足下去的,因爲真的很棒,在這個寒假,閱讀了這部作品,也早已讓我切身感受到以前社會的庸,《狂人日記》可謂是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