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狂人日記》讀後感10篇

《狂人日記》讀後感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過去了,今天我們都做了什麼了呢?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裏了。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狂人日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狂人日記》讀後感10篇

《狂人日記》讀後感1

我高度讚揚魯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與魯迅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啓蒙時期讀的書都是魯迅的,當然環境因素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可是我當時都是帶着魯迅的書去吃飯的,吃飯的時候,還是不看書好。我現在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那一份快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惆悵,一種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悵。我該不該轉過身來責備魯迅寫的作品?當然不,我終究還是我,魯迅終究還是魯迅。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話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過很多很多次了。在這個時候的我,真的很難說出自己的感受。

狂人真的狂嗎?當然沒有,但他不狂嗎?不狂的話又怎麼說這些話?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魯迅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魯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們卻極度孤獨,從一開始的暗室理論,到後來難以抑制的吶喊。

魯迅走了很長的路,不僅在他自己的思想中,還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提煉出一些深層次的文化核心。其實,狂人形象產生的根源在於一種文化的內在昇華,同時,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種極其深刻的壓抑。

我們不需要詳細討論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狂人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到現實中。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落後於或超前於這個時代,其實都是痛苦的。當然,痛苦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會被時代當成狂人,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魯迅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所表達的內容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拋棄了封建社會的思想主義,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學殿堂爲他展開的大門前進,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魯迅他是一個作家,也同時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筆描繪着屬於他自己的藍天,他就在這片藍天中盡情地展翅高飛,寫作則是最適合他的“翅膀”。

魯迅先生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藉助"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醜惡與世界的殘缺。說實話,這篇文章的色彩過於晦暗,但這晦暗中分明灼射着亮光,透露着激盪與高昂!"吃人!"真的是吃人嗎?這顯然不是先生的直接目的,先生眼中的吃人只不過是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地泯滅。或許在茫茫夜幕下,先生一人獨立於窗前,望着窗外被流水般月光籠罩的夜獨自嘆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不爲兄弟?所以先生揭露的顯然不只一人,而是整個民族。"食人"的民族,何時能清醒?先生以灰冷的一面,向塵世發泄着憤懣。然而,黑暗是如此的深廣,吞噬了一切,只有先生那熾熱和焦灼的心在跳動着,熠熠發光!

讀《狂人日記》,我深切體會到先生內心的痛苦。一方面他無力杯葛政府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又爲中華民族的衰亡而哀嘆!所以全文結尾時,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先生寧可燃燒自己,把光亮留給孩子們,因爲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狂人日記》讀後感2

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爲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小說在藝術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說選取狂人作爲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裏,一切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爲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爲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着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羣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然而一個文本在它被創作完成之後,便脫離了作者成爲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解讀出現。正如世紀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記》可以解讀出的第三層意義:這就是狂人“對人類的深層批判”。

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關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於對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發現了人與人之間提防、傾軋、殘殺,並且已經成爲一種難以扼止的惡性循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於是狂人呼籲人類和睦相處: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頭。然而: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夥,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麼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麼都不顧,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聯繫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就社會,瞭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狂人日記》讀後感3

令人膽戰心驚!

那是一個狂人,或者說“迫害狂”患者更加妥當,是他,見證了這一幕幕罪惡與血腥的場面。

那是一個有很好月光的夜晚,然而那趙家的狗卻讓他害怕,但在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他更是覺得不妙,一路上的人都交頭接耳地議論他,又怕他看見。其中最兇的一個還張嘴對他笑了笑,讓他從頭冷到腳,就連小孩子也是臉色鐵青地在議論着他,像是和他有什麼仇,他想來想去想不通,便自然而然地在那一晚失眠了。

有一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他哥哥說他們村的一個惡人被大家打死了,還被吃了用來壯膽,呵!吃人的纔是惡人,他們還用得着壯膽麼?終於,他清楚且明白了:他們都會吃人,而且要來吃他了。這樣說來,之前他們對自己的奇怪舉動便可以清晰地解釋清楚了。然而,在知道這個事實的同時,他也發現了另外一個驚人的事實:他的哥哥竟然也是吃人的人!他突然知道了,他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哪怕他自己被人吃了,可他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可悲,可嘆,可恨!而他,無能爲力!

獅子似的兇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可憐的他必定是那隻可憐的兔子吧!他不想再想下去了!也不敢再想下去了!

知道這些事實之後,他依然決定鼓起勇氣去勸說他的哥哥不要吃人了,是該說他天真呢,還是說他有膽量呢?是天真且愚蠢吧!他哥哥聽着他的話,一開始只是冷笑,隨後眼光便兇狠起來了,一到說破他們的隱情,那就滿臉都變成青色了,而這時門外還有一羣人,正探頭探腦地挨進來,很明顯,這些人都是哥哥的同夥,都是吃人的人,他們在偷聽完他的話之後都氣憤不過了,於是抿着嘴冷笑,越發狠狠地盯着他看。終於,那些吃人的人忍受不了他的話了,氣憤憤地直走進來,想阻止他繼續往下說,可是哪裏阻止得了?他仍是不屈地喊:“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可憐又固執的人兒啊!

他知道自己被關起來了,關在一個漆黑的,終日不見陽光的狹小地方,日日是兩頓飯。他開始想起他的妹子,他現在終於知道她的死因了,是被他哥哥吃了,現在想起來,真是讓人傷心不已啊!說不定,當初不知道真相的他還吃過他妹子的肉呢,只是現在,恐怕過不了多久,他也會和他妹子一樣了。

最終,難逃一劫……

作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是戰鬥的新文學向垂死的封建禮教制度宣戰所發出的第一聲最猛烈地呼喊。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歷史,在那狂人的眼中簡直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這是對封建社會的本質做出的振聾發聵的概括,更是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制度最深刻的批判!

故事是陰冷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然而卻是最真實的,最鮮明的,最深刻的,更是最坦誠的!

故事運用了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交融的方法,用借實引虛,以虛證實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讀者。

那些最冷峻的色調,最黑暗的現實都藏在這篇最真實的小說裏面,體現出的是那最深刻的罪惡與血腥……

《狂人日記》讀後感4

《狂人日記》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即“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

主題:在思想上,《狂人日記》表達了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封建精神。魯迅自述,《狂人日記》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說和尼采思想的影響,但卻“比果戈裏的憂憤深廣,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狂人日記》對封建制度和禮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層次逐步展開的:第一個層次是先從外部環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進而通過狂人的聯想,把歷史和現實具體的肉體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義道德等綱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層次。第二個層次,從家庭內部着眼,來透視封建禮教所依存的基礎――家族制度的罪惡。“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徵。“大哥”並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禮教制度觀念卻決定了他必須要按照社會傳統的意志來消滅狂人的叛逆意識,所以也參與到了吃人的行列中。第三個層次,通過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綱常名教“吃人”的含義引向了深廣:狂人也被綱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說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顯然不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處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控制之下的“中國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最深層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記》在表現“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和變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對因循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思想,大膽地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質疑,這集中體現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狂人還面對面地向吃人者發出了警告:“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還渴望將來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級的“真人”出現,這表現了一種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朦朧理想。最後,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更是一種向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狂人日記》具有鮮明的現代特徵,具體表現爲省察歷史與現實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靈魂的自審精神,以及關注生存和發展的憂患意識,遠遠超出了一般知識分子顧影自憐式的自1慰,顯示了“五四”時期思想啓蒙的高度。

藝術成就:在藝術上,魯迅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狂人日記》之所以被稱爲是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除了其思想上的貢獻外,還體現在藝術上的獨特創造方面,具有獨特的結構模式、表現手法和敘述視角,併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藝術形象。首先,在結構上,採用日記體,借鑑西方橫截面式結構,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識的流動來組織小說,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故事情節的結構方式(線性敘事方式)。其次,在藝術表現上,大膽採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這主要是通過狂人這個特殊的藝術形象來實現的。實寫人物,用的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徵主義。一方面,從文本敘述的表層來看,狂人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作家用現實主義的方法準確入微地寫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態:思維邏輯混亂,心理變態等,甚至可以經得起精神病理學者的檢查;另一方面,作者巧妙地

《狂人日記》讀後感5

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紙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狼吃羊或許叫弱肉強食,狼吃狼,就無法想像了。吃人!呵!卻屢見不鮮,正如“易子而食”:“食肉寢皮”。那些“脣邊抹着人油”的食物人者,幾千年來以“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排着“大小無數的人肉筵宴”並巧立名目,編造着吃人的道理,以“仁義道德”掩蓋着幾千年的吃人史。

在《狂人日記》塑造的衆多藝術形象中,有自覺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進行反抗的首先覺醒的知識分子,狂人正是其代表人物,狂人之狂,其實都是反抗封建倫理規範的叛逆行動。第三則日記裏說:“他們會吃人”就來必不會吃我,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的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衆不同。我哪裏猜得到他們的心思,究竟怎麼樣,。況且是要吃的時候。還有第十一則日記裏“記得我四五歲時,坐在堂前乘涼,大哥說爺孃生病,做兒子的須割下一塊肉來,煮熟了請他吃,纔算好人。”這些記述雖然包含着瘋子的錯覺和過敏,卻也間接地表明瞭他對封建教育和儒家思想的不滿。“從來如此,便對麼?”魯迅對傳統思想大膽地表示懷疑藉助“精神病患者”表現出來,卻也擊中要害,還帶着寓言,漫畫色彩。

在《狂人日記》中也有像趙貴翁那類與“狂人“相對立的封建禮教的信奉者。通過禮教那崇高形象的虛掩,把被食者的人性扼殺,而最後那些人性被扼殺的被食者,也正如熟睡了一樣,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的全面侵害而無所認識,則更無可談及反抗了。

在瘋傻怪誕的封建社會,往往只有那些被稱之爲“狂人“的人才是時人中的清醒者,兄弟鄰居固然不會吃他,而封建禮教卻容不下這等“狂人”、續寫着中國的吃人史,而這吃人的禮教就是歷代學者極爲推崇的孔孟之道,如今,也只有魯迅先生憤怒的吶喊: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攻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由此,可見得魯迅先生所研究中國病態社會的心得了。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於1918年5月發表在《新青年》上的。作爲以十三則日記爲形式的斷篇小說,其效果竟是向整個封建專制主義體制宣戰從根本上將整個舊有的精神文化體系翻轉,這使魯迅先生的革命激情和創作熱情重新燃燒起來,而後便有了一系列魯迅先生反對封建禮教,訓斥禮教吃人的作品,其思想內容也正是《狂人日記》的發展及延伸,具有着深邃的刺激力,宏大的震撼力和恆久的影響力。

讀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不僅讓我讀懂了封建禮教的吃人的殘酷現實,也讓我瞭解了作爲革命家,文學家的魯迅先生的 偉大人格。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也正是在沉默社會中第一次爆發的!

《狂人日記》讀後感6

“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狂人”的第一則日記就吸引了我。雖然,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話。但這平凡與普通卻又與別處不一樣,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勝。簡單的“我怕得有理”這句話,就讓我的心開始猜測:下面會寫些?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嚐”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

是啊,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優勢誰是能足以相信的呢?當然了,除了自己,還有誰呢?

在那位“狂人”眼裏,他不僅想保護自己,又想保護那些千千萬萬人當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這篇小說是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柔和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狂人”的第一則日記就吸引了我。雖然,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話。但這平凡與普通卻又與別處不一樣,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勝。簡單的“我怕得有理”這句話,就讓我的心開始猜測:下面會寫些什麼?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嚐”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

是啊,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優勢誰是能足以相信的呢?當然了,除了自己,還有誰呢?

在那位“狂人”眼裏,他不僅想保護自己,又想保護那些千千萬萬人當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狂人日記》讀後感7

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紙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狼吃羊或許叫弱肉強食,狼吃狼,就無法想像了。吃人!呵!卻屢見不鮮,正如“易子而食”:“食肉寢皮”。那些“脣邊抹着人油”的食物人者,幾千年來以“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排着“大小無數的人肉筵宴”並巧立名目,編造着吃人的道理,以“仁義道德”掩蓋着幾千年的吃人史。

在《狂人日記》塑造的衆多藝術形象中,有自覺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進行反抗的首先覺醒的知識分子,狂人正是其代表人物,狂人之狂,其實都是反抗封建倫理規範的叛逆行動。第三則日記裏說:“他們會吃人”就來必不會吃我,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的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衆不一樣。我哪裏猜得到他們的心思,究竟怎樣樣,。況且是要吃的時候。還有第十一則日記裏“記得我四五歲時,坐在堂前乘涼,大哥說爺孃生病,做兒子的須割下一塊肉來,煮熟了請他吃,纔算好人。”這些記述雖然包含着瘋子的錯覺和過敏,卻也間接地證明了他對封建教育和儒家思想的不滿。“從來如此,便對麼”魯迅對傳統思想大膽地表示懷疑藉助“精神病患者”表現出來,卻也擊中要害,還帶着寓言,漫畫色彩。

在《狂人日記》中也有像趙貴翁那類與“狂人“相對立的封建禮教的信奉者。經過禮教那崇高形象的虛掩,把被食者的人性扼殺,而最終那些人性被扼殺的被食者,也正如熟睡了一樣,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的全面侵害而無所認識,則更無可談及反抗了。

在瘋傻怪誕的封建社會,往往僅有那些被稱之爲“狂人“的人才是時人中的清醒者,兄弟鄰居固然不會吃他,而封建禮教卻容不下這等“狂人”、續寫着中國的吃人史,而這吃人的禮教就是歷代學者極爲推崇的孔孟之道,如今,也僅有魯迅先生憤怒的吶喊:你們能夠改了,從真心攻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由此,可見得魯迅先生所研究中國病態社會的心得了。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於1918年5月發表在《新青年》上的。作爲以十三則日記爲形式的斷篇小說,其效果竟是向整個封建專制主義體制宣戰從根本上將整個舊有的精神文化體系翻轉,這使魯迅先生的革命活力和創作熱情重新燃燒起來,而後便有了一系列魯迅先生反對封建禮教,訓斥禮教吃人的作品,其思想資料也正是《狂人日記》的發展及延伸,具有着深邃的刺激力,宏大的震撼力和恆久的影響力。

讀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不僅僅讓我讀懂了封建禮教的吃人的殘酷現實,也讓我瞭解了作爲革命家,文學家的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也正是在沉默社會中第一次爆發的!

《狂人日記》讀後感8

看過三遍《狂人日記》,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是拿着書囫圇吞棗般的看,第二次是發現了一點點的小端倪捧着書認真的看。而這一次是爲了寫這篇觀後感,找來了資料,將《狂人日記》代入到當時社會背景中鑽研。

先前爲了消遣和打發時間,我不求甚解的翻完了這篇文章。因爲看得不細緻,文章又是以代入感很強的第一人稱日記形式展開,我甚至覺得吃人這一檔子事好像真的存在。尤其是最後那句“救救孩子”,看得我膽戰心驚,細思極恐。

後來爲解決我之前產生的疑惑,於是又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終於看出了它的荒誕之處,是的,它簡直就像精神病寫的日記一樣。日記中一切,或許只是狂人的過度揣測,沒有事實根據的臆想,連“趙家的狗,看他兩眼”,他都覺得“怕得有理”,可見他確確實實是精神失常了。不愧是魯迅先生,單單兩句話就把我們帶進了被害妄想症的精神世界裏。

我真的害怕了,對於這篇文章,又好奇又驚恐,忍不住去回想,去琢磨,總想着要去弄明白那最後一句“救救孩子”是什麼意思,它一定有更深刻的含義,只是我在讀了兩遍之後還沒理解透徹。

這文章真就深奧得想讓我把它團吧團吧咀嚼着吞下去,看看能不能讓我對它理解得更深刻一點。於是我開始了第三遍閱讀,帶着查來的資料,一點點的細品。

“從來如此,便對麼?”是啊,封建制度延續了千年之久,君主迷信、壓迫剝削一直存在,那它便是對的嗎?唐玄宗縱情享樂,耽於聲色,最終釀成大禍,拒絕百姓留下反抗的苦求,拋下一切匆匆逃亡。而當他再次回到長安都城的時候,卻收到了百姓的夾道歡迎。唐玄宗這樣毫無擔當的行爲,因爲封建思想的荼毒、君權神授的迷信,愚昧的百姓就這樣輕易地原諒他、追捧他。

狂人就是這羣愚昧百姓中少有的清醒者,只有他發出了這樣振聾發聵的聲音,有了開始反抗封建制度的意識。但像他這樣的人太少了,這樣的力量過於薄弱,最終會被“吃人的人”所同化或者消滅。因此,他在日記裏發出了絕望的呼籲——“救救孩子”。

在當時的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們都被封建禮教所侵害,“吃人”這一說指的就是愚昧的羣衆去打擊迫害、清醒者。魯迅認爲,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他希望未來是光明的,希望有人來改變當時的現狀。而孩子是最有可能沒被封建禮教侵害的人,於是,魯迅利用狂人之口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他把希望寄託在了孩子的身上。“救孩子”實則救自己,救水深火熱的當時,救前途迷茫的未來。

封建禮教已經戕害了很多代的人,在那個國家生死存亡尚無定數的年代,民族的未來不應再淪爲禮教的奴隸。現狀已無法挽救,“不少道理是教人死而非教人活”的封建禮教不應延續,這是魯迅先生的希冀。然而,當我再看到文章開頭,狂人近乎崩潰地面對孩子們的怪異的眼光時,我驚醒了。孩子的觀念,到底還是來源老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這是他們孃老子教的!”,等孩子們長大,他們將是新一批愚民,將會屠殺下一代孩子們的思想。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讀後感9

說來慚愧,直到大學老師佈置作業我才認真、耐心、完整地拜讀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看完不禁感慨萬分。小說全篇以日記和精神病人的內心獨白的方式看描述他所看到的當時的社會現象,“吃人”“精神病” 的字樣充斥全文,“我”真的是精神病嗎?村民們真的會吃人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如此淡薄嗎?就這-系列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拙見。

魯迅筆下的狂人深受封建思想的茶毒,封建制度的束縛,封建社會的迫害一一但他不屈服於此,勇於向封建社會提出挑戰,狂人與他人不在同一思想境界中,不在同一社會行爲中,被迫成爲他們共同的異類,就只能被排斥,成爲他人口中的精神病。狂人具有超越時代的遠見,自己不“吃人”的同時勸誡他人不要“吃人”。“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這是狂人對村民的呼籲,同時也是魯迅對當時世人擺脫封建恩想束縛的呼籲,中國民衆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衆的覺悟。

文中穿插提到的“古來時常吃人”側面說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謂“吃人”的村民不過是受封建思想長期摧殘導致愚昧麻木,並不是真的會吃人。連小孩子都似乎想害“我”,這必定是他們父母教的。他們的父母深受當時社會的影響,傳遞給下一代的思想也是扭曲的,從根本來說,社會的本質是不變的,無論是那個時代,還是這個時代。如今,從小教孩子文明有理、誠實守信、平等待人、奉獻社會之類的理想化社會的要求,其實我覺得並不能根治思想化固的問題,只有-個原因--社會病了,而孩子終會步入社會。

魯迅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制度的可怕,不僅“吃人”也讓人丟了基本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剩猜疑、殘殺.魯迅在文末的呼喊“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一方面是對當今社會深感失望與無力,另一方面拋出希望,這世上還有清醒的“瘋子”嗎?幫幫我吧,共同攜手改變這病態的社會。魯迅大膽像封建主義開炮,向世人提出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缺少的只是和他一樣的先鋒者。

在當今時代,封建思想幾乎無跡可尋,但各種思想浪潮不斷涌來,精緻的利已主義,佛系思想等衝擊着未成年的思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少,未成年在思想不健全的情況下被迫接受成年社會的暴力思想,讓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感到壓抑,心態扭曲,導致抑鬱症病例的不斷增加,在這種環境下我們也要向魯迅先生那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他們也許不是瘋子,只不過是你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傾注更多的愛與耐心,使他們成長,這樣他們纔不會成爲現代的狂人,吃人或者被吃。

合上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吃人” 的封建社會消失了,身處新時代的我們是否更幸福?可如今環境的污染,地球沙漠化加速,水資源的匱乏,新寇病毒的肆虐--人類什麼時候才能清醒,而不是在最後時刻無力的說一句“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讀後感10

“狂人”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狂妄自大的人,但自從讀了魯迅《吶喊》集中的《狂人日記》,我對狂人一詞便有了另外的理解。

讀《狂人日記》讓我受益匪淺,而且《狂人日記》有很大的閱讀價值,,因爲他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並且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這篇小說借“狂人”的描寫,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本質。從這篇小說中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對當時的中國文化的反抗,並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對此感到我很幸運,生於和平年代沒有生於當時的封建的時代。

小說中的狂人也並非是我剛開始理解的狂妄自大的人,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狂人有另一層意思,這裏的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人,是一個一直接受封建禮教茶毒的男子,在接受新思想後,覺得以往的習以爲常的事情如今看來都似乎變得不對了。他似乎是個瘋子,他總認爲他周圍的人沒安好心。都要把他吃了,他說他三十多年沒有看見月光,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足以證明他是個瘋子。他在書本上寫滿了吃人二字,更甚至於在飯店吃魚的時候把魚看成是那些要吃他的人。看病時又把醫生看做是劊子手,假借看病名目分一片肉吃,他不看病反而要養養。他認爲自己的大哥要吃他並且認爲妹妹是被哥哥吃的,母親應該也吃的妹妹是被哥哥吃的,他是一個瘋子一個精神病患者。但另一方面,他是一個站着時代前沿的反封建禮教的啓蒙者和覺醒者,他認爲吃人的人應該改變,從真心改起,他在文中是這樣說的。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的而且要曉得上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們要不改自己也會吃盡的,即使生的多,也會被真的人除滅了,同獵人打完狼一樣,他的這種思想又體現了他先進,想改變並且呼籲人們改變,但是當時那個極爲封建的時代,他想改變的行爲被人們看做是一個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瘋子。

《狂人日記》狂人的形象令我震撼不已,我也體會到了狂人所蘊含着多重意義。這篇短篇小說是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文,這本書包涵着魯迅小說藝術上的開拓意義,這種日記體的形式在當時文壇上許多文人墨客的關注,甚至於矛盾這樣評價“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說”。

讀完魯迅的《狂人日記》令我受益匪淺,對我在學習上的幫助也很大,我知道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描寫是怎樣的,並且《狂人日記》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對封建禮教的批判精神令我熱血沸騰,好似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封建時代是茶毒人的時代,也是塑造先進知識分子的時代,什麼時代塑造什麼樣的人,處於現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的我們或許會對那時候的他們同情不已,有新思想的人在封建社會中生活是十分痛苦的,他們不被當時的人們所理解包容,反而遭到封建禮教,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排擠與批判,孤獨的生活在那個吃人的時代,從狂人吃人代表着舊思想對社會的茶毒之深,反映了封建主義對當時勞動人民的壓榨與剝削。

何爲狂人,狂人吃人不爲狂,人人吃人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