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廢琴的表現手法

廢琴的表現手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廢琴是一首雜體詩,是一首關於寫廢琴的詩作,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廢琴的表現手法,歡迎閱讀。

廢琴的表現手法

廢琴的表現手法

一個孤獨苦悶,鬱郁不得志的一個人物形象,手法是託物言志,對比,借被廢的古琴,來表明心智,因爲羌笛和秦箏,這都是邊塞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樂器,聲音悲涼哀傷,其實是說大家都戍守邊塞,國家危難。

廢琴原文:

絲桐合爲琴,中有太古聲。

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不辭爲君彈,縱彈人不聽。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講解

“絲桐合爲琴,中有太古聲。”

是言制琴之材,以絲桐制琴。並言琴起源於上古之時,又悠遠滄桑之聲。

“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

琴聲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聲,故知音稀少。 “玉徽光彩減,朱弦塵土生。”

玉徽、朱弦,此處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盡,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層灰土。早已經沒有人去彈奏她們了。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中古以下,聖樂多廢。遺音泠泠則言其尚有傳承。 “不辭爲君彈”者,琴爲禮器,不可輕率,不可妄作。 “縱彈人不聽”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識亦不好。 (羽按:泠泠弦上聲,自彈還自聽,寧向山間月,莫對世上人。)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釋其原因,都是因爲羌笛秦箏這些俗樂也。

廢琴背景: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創作的詩。《廢琴》是詩人寄寓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詩。

廢琴賞析:

雖然在當時的社會,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內的古琴音樂仍顯生氣盎然。他們以極大的耐心與毅力來堅持正聲,使人能聽正聲,喜歡雅音。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勢來寓意自己在這個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視聽,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學的人才“光彩減”,“塵土生”。

這首詩開始四句說到以絲絃與桐木製成的琴,保存着古代的音聲,淡而無味,不爲今人所所賞。”於徽〃四句寫古琴久被棄,以致玉徽暗淡,朱弦蒙塵,但音聲如舊。末二句謂世人愛好箏笛,致使古古琴被厭棄。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