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通用6篇)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經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通用6篇)

詩經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⑶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2、能力目標:

⑴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⑵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

3、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一、導語設計

我國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在這裏有數不盡的文人墨客,讀不完的詩詞曲賦。今天,我們將在璀璨如星的詩的長河中,擷一顆最遙遠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詩經》,來一同欣賞她那雍榮典雅、古老質樸的獨特魅力。

二、資料助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爲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爲“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衆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會的樂歌和史詩,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多是宗廟、頌神的樂歌,有“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爲《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

睢鳩(jū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這裏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芼(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範讀,爲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關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條條,哥兒想和她成雙。水荇菜長短不齊,

採荇菜左右東西。好姑娘苗苗條條,追求她直到夢裏。追求她成了空想,睜眼想閉眼也想。夜長長相思不斷,盡翻身直到天光。長和短水邊荇菜,採荇人左採右採。好姑娘苗苗條條,彈琴瑟迎她過來。水荇菜長長短短,採荇人左揀右揀。好姑娘苗苗條條,娶她來鐘鼓喧喧。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爲它是愛情詩,那麼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鑑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爲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夥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嚮往着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爲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

所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願: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採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

板書: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爲它作爲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啓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複歌詠的一種形式。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爲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爲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爲它是“興”,因爲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爲是“比”,因爲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爲兩者兼而有之。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着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爲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佈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註釋,串解大意。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電視連續劇的一首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後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有未讀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爲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濛,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着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悽迷之景,惆悵之情。

4、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指名給下列詞語中粗點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躋坻涘

5、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蒹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變成霜。越走越高道兒難。

心上人兒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兒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逆着直水去找她,繞來繞去道兒長。一片蘆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陽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兒她在哪,隔河對岸看得清。

蘆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兒不曾幹。曲曲彎彎道兒擰。

心上人兒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灘。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三、美讀全詩,重在鑑賞

1、教師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學生暢所欲言。

生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生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悽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爲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生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

教師總結: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爲極富張力,意蘊深遠,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明確: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具體賞析詩歌的美:

教師把全班分爲六個組,每兩組負擔一個方面的鑑賞任務。圍繞“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個組爲主。另一個組補充、評價。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餘音繞樑。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⑵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①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②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③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爲一。

④“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緻烘托出來。

⑶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採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讀。

四、比讀全詩,問題探究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手法相同嗎?

明確:

《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五、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淨。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嫋嫋娜娜、款款盈盈遊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迴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淨淨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六、佈置作業

1、《蒹葭》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蒐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

2、背誦這兩首詩,併爲其中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朧美

詩經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瞭解作品所運用的反覆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覆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爲《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爲儒家經典,才定名爲《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爲“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爲“六義”。《詩經》由於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學習《關雎》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

2、學生看註釋,藉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首章從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採荇起興,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遊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

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4、主題歸納: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僞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三、學習《蒹葭》

1、老師範讀,學生跟讀,然後自讀。

2、學生看註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⑴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後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⑵虛實相間,富於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爲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悽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⑶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複“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爲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並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悽迷的興味。

⑷《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爲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淒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於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⑸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

⑹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

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如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

四、小結

五、佈置作業

詩經教學設計 篇3

一、設計意圖

《詩經》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年代久遠,不易理解。《詩經·采薇》閱讀起來難度有點大,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就沒法在一節課內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務。但如果佈置好預習,學生預習工作抓得好,這節課就可以把主題很好地挖掘出亮點來。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於忍受悲傷和痛苦、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並不“小”。從他無能爲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爲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

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着就會被迫捲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嚮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

所以本課可以以探究的方式來深入解讀其中的奧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研讀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2、培養學生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能自行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2、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鑑賞。

3、適當延伸拓展,啓發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本,由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並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瞭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爲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四、教學過程

步驟

教師行爲

學生行爲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提出預習要求。

2、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並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通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通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佔用課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導入

《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3、積極回憶《論語》中寫到《詩經》的相關條目。

《論語》是高一年級必讀的經典,分散在各節課堂之前講解,能培養學生每日讀論語的習慣,同時,通過老師的解讀,更明白經典的精髓。孔子與《詩經》有着非同小可的關係,所以,這節課前解讀《論語》可以作爲導入,自然引入課堂。

課文探討

溫故知新

(1)《詩經》和“《詩經》六義”。

(2)《采薇》的背景

複習學過的知識,瞭解本篇課文的背景。

通過複習這些知識,能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好這些知識點。

重點探究:戍邊思鄉主題

列出六個題目作爲探究臺階: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麼特點?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情有何關係?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麼內容?與濃濃的鄉愁矛盾嗎?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裏?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麼理解這首詩交織着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複雜心理?

學生結合問題以及自己預習的情況展開討論,師生互動,逐步推進討論的進程。

學生可以暢談自己的獨特理解,並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複雜的心理。

重點研讀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通過教師設計小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如何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問題。

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邊關思鄉(征戰不歸,身不由己的天涯羈旅)

柳中庸《徵人怨》

李益《從軍北征》

范仲淹《漁家傲》

李白的《關山月》

高適《塞上聽吹笛》

學生重在朗讀體會,學習一些鑑賞技巧,同時,學會知識遷移,運用所學的知識探究類似主題的詩歌。

適當延伸拓展,啓發思考。

通過同一主題相關詩歌的拓展,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喚起學生的比較閱讀的意識,瞭解邊塞詩歌的特點。同時,通過縱向比較,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思辯意識,更深入地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導:

文本探究:翻譯改寫概括每章內容第六章解讀藝術特點本詩主題

拓展性探究:

1、《詩經》戰爭詩探究

2、文化背景探究(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戰爭的影響)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採摘植物的行爲作爲思念意象)

學生重在初步瞭解探究內容,可以在課後進行小組協作探究。

旨在示範,引導。

示範一篇文章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可以從深度考慮,亦可從廣度考慮。《詩經》作爲詩歌的一大源頭,可研究的內容很多,此內容的設計,可以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簡單指導,以引起部分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歸納:

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樂觀豪邁、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渾厚,筆勢豪放。

與教師一起回顧,總結。

旨在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知識點。

佈置作業:“半個百姓半個兵,半碗黃沙半碗風,多少將士思鄉夢,盡在萬古荒原中。”——烏魯木齊“西北邊境第一連”

問題:當今戍邊戰士的家園之思有何深遠的根源?

課後作業。學生獨立完成。可以調查,可以查找資料

詩經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三首詩歌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思想情感。

2、瞭解《詩經》概況、代表作及其賦比興的手法。

教學重點:

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教學難點:

瞭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課時安排:

2課時

一、導語

由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導人新課。

學習重點:在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領悟古體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瞭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

二、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305首,又稱“詩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它的內容以反映勞動人們生活的“國風”爲主,文學史上把這類詩歌稱爲“風體詩”。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十五“國風”佔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家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

《詩經》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賦”:鋪陳敘事。“比”:借物託情。“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全班齊讀三首詩

1、(詩中生僻字、難讀字比較多,學生誦讀比較困難。)

2、老師範讀,要注意誦讀節奏:本文三首詩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詩歌,每句兩個節拍,節奏整齊。

四、板書正音

第一首《衛風氓》

氓:méng蚩:chí愆:qiān將:qiāng垝:guǐ垣:yuán筮:shì咎:jiù於:xū說:tuō組:cú湯:shāng漸: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咥:xì隰:xī泮:pàn

第二首《秦風無衣》

澤:zé戟:jǐ偕:xiě

第三首《邶風靜女》

邶:bèi姝:shū隅:yū見:xiàn踟:chì躕:chú孌:luán煒:wěi說:yuè懌:yì歸荑:kuìtì洵:xún

五、作業:

讀背課文

詩經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並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學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瞭解《詩經》,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那麼,你們知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嗎?

生:《詩經》。

師:嗯,很棒!那麼對於《詩經》,你們又瞭解多少呢?查過資料嗎?

生答:

師:好,老師這裏有一道練習,一起來做做看。

課件出示:《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305首,漢前稱《詩》或《詩三百》;漢時被尊儒家經典,乃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萇曾註釋,又稱《毛詩》。爲《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師:《詩經》根據音樂的不同分爲“風”“雅”“頌”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選自“小雅”裏面的一篇經典之作,可謂千古絕唱。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先來分析課題,“采薇”是什麼意思呢?“薇”字比較難寫,伸出手寫一下,看這個“薇”字,想想是什麼意思?

生:----

師:偏旁?

生:草字頭

師:是跟什麼有關?

生:-----

師:“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隱居生活。

3、師:那麼有學生會問了,題目是《采薇》,爲何書中的詩句沒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爲啊,我們課文中選錄的只是采薇的節選,其實整篇詩歌前面多次提到過采薇,寫了薇這種植物由發芽到長大再到長成的生長過程,暗示時間的流逝和戍邊的漫長。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你也讀讀!你學學他讀讀)

3、同學們再結合註解讀讀?指名個別讀!(問聽衆,你聽出了什麼?——說一說詩表面意思。)

4、師:老師這裏還有一段話,相信你讀了會更有收穫。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飢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鼓勵讀的動情者,借勢導: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想到要這樣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麼特點呀?(師板書兩組反義詞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依依”是什麼意思呀?

師:(配樂《自然之聲》)同學們閉上眼睛,除了楊柳你還看到了什麼?還聽到了什麼?

2、真美!此時你最想做什麼?

3、出示《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4、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臥剝蓮蓬。而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願意嗎?(課件:往否?)

5、爲什麼?故園情難了!沙場血腥、殘酷!

6、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的動亂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師:什麼叫“侵擾”?

師:此時,往否——?爲什麼?

7、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捨不下的是什麼?(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8、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捨”。

9、(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

10、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

(課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着對家園的思念,帶着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後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同學們隨便說一說。

師:要是我吃飽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這就是一幅美麗的雪景圖!

3、課件播放“雨雪霏霏”聲效圖,同學們感受。

師:聽着這風聲,雪聲,你心裏怎樣?(打冷顫——好冷!)

師:引導學生讀。

師:(調侃)你現在餓嗎?渴嗎?

師:你知道嗎?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生齊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4、你體會到了什麼?(征夫冷,餓……)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悽慘、悲涼……)

5、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迴歸故里怎能如此悽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應該有些什麼?

6、可是掌聲、鮮花、親人的迎接……有嗎?卻只有——雨雪霏霏。(接讀)(課件出示:昔日_____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師:昔日幸福的家園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恩愛的親人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嫋嫋的飲煙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楊柳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可以讓一組同學連成一個排比句,讀出傷悲)

7、師: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倖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爲什麼?爲什麼?征夫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爲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隻有那——雨雪霏霏!他徹底絕望了,他的心猶如飛舞着的雪花一樣冰冷!猶如低沉着的山風一樣哀吟。

生接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雨雪霏霏”不正是這位回鄉徵人內心悽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樣有誰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許也只有這“雨雪霏霏”知道了!(課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訴我哀!)師: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1、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2、師:好,原詩很長,我們今天學的只是節選,有興趣的同學把全篇找出來讀一讀。

作業設計:讀讀《采薇》整首詩。

板書設計:

詩經采薇(節選)

昔往楊柳依依——不捨

戰爭之禍

今來雨雪霏霏——悲涼

詩經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詩經》的基本文學常識。

2、分清《詩經》中特有的語助詞和語氣詞,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的詞義與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變化,鑑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忠貞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落實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鑑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女主的感情變化過程。

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誦讀法、啓發法、多媒體展示法。

一、《詩經》相關常識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詩經六義:風、雅、頌(體裁),賦、比、興(藝術手法)。四言詩,朗讀節奏:二二拍。

二、歌曲導入

1、課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歡這首歌嗎?爲什麼?這首歌講述的是一對情侶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特別是那句“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難道你不曾回頭想想昨日的誓言”,纏綿悽惻,令人動容。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也將要把我們帶入古代一個纏綿悽惻、充滿怨情的故事裏去。下面讓我們走進課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間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由於年代久遠,要進入這個故事的話,需要我們先用現代漢語將這個用上古文言記錄的故事破譯出來。下面,進入破譯關。聽朗讀錄音,注意生僻字詞的讀音與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聽朗讀時用心體會女主情感的變化。

3、播放錄音後用多媒體顯示重點字詞的音、義。

氓之蚩蚩、夙興夜寐、垝垣、自我徂爾、湯湯、漸車帷裳、靡、口至、隰則有泮、于嗟鳩兮、猶可說也、載笑載言、體無咎言、匪我愆期、爾卜爾筮、以我賄遷、三歲食貧、將子無怒、無食桑葚。

重點:學生找多音字,教補充:將、裳、漸、載

通假字:匪、無、於、說

實詞:氓、夙、寐、靡、體、咎、愆、筮、賄、食貧、嗤

4、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情感變化。

5、這是一首敘事詩,大家注意找出敘事線索。敘事線索是什麼?

6、明確:女子的感情變化。具體來說就是女子的怨情變化。

7、下面我們進入故事來看,怨情變化的過程。

三、賞析課文

1、男生齊讀第一、二段,女生講述其大意。

2、這時女子的怨情還沒有出現,她追憶當年戀愛的甜蜜,幸福感洋溢於字裏行間。

3、這時女子的性格:熱情、溫柔、癡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實:抱布貿絲——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應?爲什麼?

6、明確:沒有,因爲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須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當的被認可的婚姻。但是,女子與氓約定“秋以爲期”,並且“將子無怒”,充分體現了女子的溫柔。

7、第二章,女子開始了又喜又憂的相思。“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望穿秋水,淚雨闌珊···笑靨如花——瞬息間的喜怒哀樂,只爲意中人的來去變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寫出了戀愛期間女子相思成災的種種心理。(簡要介紹卜、筮,當時的婚俗,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齊讀,注意讀出第一章回憶時的渺遠、纏綿之感,似低低絮語。第二章熱戀要讀出熱情之感。

9、女生齊讀三四章。男生講述大意。

10、通過“比興”手法,從“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轉入議論,轉入“婚變”怨情開始出現。“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顏潤澤美麗,她和男子的愛情也十分滋潤。“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暗示女子容顏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愛情也逐漸進入枯竭。用“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比興,勸誡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愛情。因爲“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句話如何理解?請大家討論,再請一位男生來回答。

11、男生回答後,再請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總結:在以男子爲中心的社會裏,往往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女子情感專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這是女子在婚後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愛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廣大的姐妹發出的呼喊,告誡她們千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每當讀到這幾句話,我都會心驚不已。這是受過怎樣的創傷劇痛纔會發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嘆啊?)

13、怨情產生後,女主怨的是什麼呢?請大家一起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她勤勞善良,不畏貧苦,與氓結婚後,真誠地把幸福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她一片癡情,品行也沒有什麼不對,而男子卻變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縱無度。女主的感情是憤怒、怨恨。

15、那麼女子的性格,通過這兩章她的自述,可總結爲:癡情(三歲食貧),勤勞、忠貞。男子的性格,對比可知:薄情、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齊讀,讀出回憶深入、深重痛惜、強烈憤慨之感。

16、生齊讀五六章,讀出第五章的歷歷數來的切責之聲,第六章的如泣如訴的哀嘆,齊讀幻燈片上的翻譯。這兩章畫面感很強,請大家想象一下,在腦海裏構築一下這兩幅畫面。一幅女子“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畫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圖。然後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

17、教總結:第一幅——是夜,她坐在牀上,眼淚婆娑,嘴角抽動着,只因忍着不讓淚掉落。修長而乾瘦的雙手不停地擺弄着衣角。心裏想着:初爲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這是怎樣的輾轉辛勞?爲只爲曾經對幸福的憧憬,爲了維護自己劃定的這個地牢——愛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勞,換來的卻是‘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於暴矣。’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傷,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親如兄弟者,不責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卻只譏笑自己。這世道是多麼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個憔悴女子佇立在淇水河畔,江風吹動她的裙角翻飛,髮絲有幾許散亂。此刻無數往事涌上心頭:這裏曾經是自己翹首盼望男子來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時無憂無慮地玩耍,男子發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獵獵江風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還傻傻地記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這樣付出又有什麼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長嘆,轉身翩然而去)

19、此時女子的性格發生了什麼變化?又可間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較之婚前發生了什麼變化?請大家討論後回答。

20、明確:女子——清醒、堅強、剛烈,男子——暴虐、卑鄙、無情無義。

四、至此,我們已經完整地解讀完了這個故事

那現在我們來回顧下這個故事的線索,女子的情感變化,在詩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提示,注意課文所用到的表現手法:賦、比、興,表現方式:記敘、議論、抒情的作用。)

五、生討論回答後教總結

一、靈活多樣地運用了比興手法。

二、成功地運用了邊敘事邊抒情的手法,敘事、抒情、議論融爲一體。充分表現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卻,又無法徹底擺脫的矛盾心理。三、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六、小結

《氓》敘述了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無數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過女子自述中歡喜——悲傷——哀怨的感情變化,塑造了一個溫柔、癡情、善良然而卻深受不忠愛情的傷痛,之後變得清醒、堅強的女性形象。今天我們讀着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因爲時代的遙遠、題材的常見而厭倦。這正是因爲它並沒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發展,自然而然生成詩歌跌宕迴旋的佈局。其實,文學的真諦正在於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達最樸素的感情。由此我們也可以獲得啓迪,在我們寫作中,也應該拋去那些浮華的外表,用我們手中的筆,去展現真實的生活,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感情。

七、作業

1、課後背誦並默寫全詩。

2、將本詩改寫成現代詩歌或小小說。

3、推薦閱讀《詩經》《人生若只如初見——古典詩詞的美麗與哀愁》,注意比較《詩經》以後的詩歌對其有何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