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觀察空氣》教學設計

《觀察空氣》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教學分析】

《觀察空氣》教學設計

在一年級上冊《五官兄弟》單元的感官觀察能力的訓練和一年級下冊《水和溶解》單元對水的觀察活動的基礎上,《觀察空氣》一課活動的難度就不大了。因此,本課的教學,我們在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蒐集證據——得出結論等)引領學生對空氣的一些基本特徵觀察認識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地、有意識地給學生多留一些時間和空間,教師可以嘗試將此活動放手由學生自己去觀察尋找證據,並描述取證過程,同時發展學生描述與交流的能力。

此外,雖然一年級學生年齡還小,但是在空氣單元引導學生對空氣污染現象進行適當關注還是必須的,特別是霧霾現象對於小學生來說已經不再陌生,他們對於霧霾現象是有一定生活經驗和淺顯認知的,因此對學生進行霧霾的自我保護的教學目標還是可以達成的。

【教學目標】

(1)知道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物質。

(2)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證據的意思,提高學生蒐集證據的探究能力。

(3)關注生活中空氣被污染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並滲透環保意識的培養。

【教學準備】

(1)材料準備:

白紙(驗證“空氣是白色的嗎”);

透明礦泉水瓶(保持乾淨);

其他材料(根據教師指定的觀察空氣的特徵內容調整活動材料);

資料:關於空氣污染,尤其是霧霾的相關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

(2)活動場地:教室。

【教學過程】

(1)回憶舊知,聚焦話題,提出猜想

師:不久前的科學課上,我們一起觀察了水,還記得水有哪些特徵碼?

生: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物質。

生:水還是可以流動的。

師:水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物質,空氣也是一種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空氣又有哪些特徵呢?哪位同學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

生:空氣是白色的。

生:不對,空氣是無色的。

生:空氣和水一樣,也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

生:空氣有時候有氣味。有人放屁後,空氣就會變成有臭味了。

(全班鬨堂大笑)

(教師沒有批評這個學生,等學生笑聲止住後,對這名學生提了一個問題)

師:在我們聞到臭的氣味之前,你聞過空氣本來的氣味嗎?

生:空氣本來是沒有氣味的。

生:空氣有時還有香味呢。

(教師沒有繼續追問這名學生,及時轉移了話題)

師:還有哪位同學發表一下自己關於空氣特徵的見解?

生:空氣也會流動,會變成風。

……

師:我們需要將我們的關於空氣特徵的猜想記錄下來,請把你自己的猜想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18頁裏,怎麼想的就怎麼記。·

(2)蒐集證據,證實猜想,得出結論

師:我們已經把我們的猜想記了下來,這些猜想是不是正確的呢?我們需要對空氣進行仔細地觀察,找一找證據。在上節課,我們已經找到了空氣,下面就請同學們認真仔細地觀察觀察空氣,我想你們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用觀察水的方法觀察空氣,如果需要材料,可以找老師協商。

學生小組活動,觀察空氣並相互交流。

師:老師注意到大家的觀察活動都很認真,下面我們要開始展示我們的觀察發現了。同學們介紹時可以先說一說自己是怎麼做的,有什麼發現,然後說說你的發現能證明空氣的哪條特徵。其他同學要注意聽,等發言的同學說完,再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我們觀察的是礦泉水瓶裏的空氣,我們是用眼看的。

師:能具體地給大家表演一下你們是怎麼做的嗎?

生:(邊做邊說)我們把書放在礦泉水瓶的後面,從前面看,能夠看清書上的字。

師:這說明什麼呢?

生:這說明空氣是透明的。

師:其他組同學對他們的觀察有什麼建議?

生:還說明礦泉水瓶也是透明的,要不書上的字就看不到了。

師:你們真棒!不僅觀察得仔細,用的觀察方法也很巧妙,想得還很全面。其他組呢?

生:(邊做邊說)我們是用眼看的,我們隔着裝有空氣的透明玻璃瓶觀看白紙,看到的顏色還是白色的。

師:這又說明什麼呢?

生:這說明空氣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如果空氣有顏色的話,我們看到的白紙的顏色就不會是白色的了。

師:你們真像一名小偵探!

生:我們是用鼻子聞的,用手把空氣往鼻子下面扇。

師:那鼻子聞到的空氣的氣味是怎樣的?

生:空氣是沒有氣味的。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的交流彙報越來越規範流暢,氛圍也很寬鬆,教師開始將時間全部交給了學生。

……

師:我們的彙報交流先到這裏,哪位同學能用一句話把我們觀察到的空氣的特徵說出來。

生: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物質。

教師指導學生將結論填在《學生活動手冊》19頁裏。

(3)認識被污染的空氣,進行環保教育

師: 大自然裏的空氣總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嗎?請大家觀看一組圖片。

教師出示幾組霧霾前後的風景圖片。組織學生談一談關於霧霾的已有認知與經驗。

師:霧霾天裏,我們怎麼保護自己?你能給你身邊的人一些愛心提醒嗎?

生:霧霾天請戴上口罩。

生:要戴那種霧霾天專用的口罩。

師:那種口罩什麼樣?是這樣的嗎?

教師出示圖片,並做簡單講解。

師:爸爸每天開車送我們上學,在霧霾天裏我們給他什麼愛心提醒呢?

生:開車慢一點。

生:關上車窗。

生:打開霧燈。

師:爺爺這兩天咳嗽得很厲害,又趕上霧霾天,能給他一點愛心提醒嗎?

生:趕緊吃藥呀!

生:應該在家裏休息,養好病再出去。

師:謝謝你們的建議。

……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最主要的活動是觀察空氣,認識空氣的一些基本特徵。課堂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認識會進一步加深,特別是對於猜想與證據、證據與結論的關係會有更深的瞭解。對於空氣的觀察活動不是獨立展開的,它是在本冊第一單元《水的特徵》和上冊《“五官”兄弟》的學習基礎之上的,這就加強了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重視了能力訓練的逐步強化,使得教材結構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得以有效體現,這也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

【總結點評】

本教學案例中,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其一、自由開放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使用的教學策略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將一段較長的時間給學生,鼓勵他們較完整地完成一段他們自己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時就會有一個問題擺在老師們的面前,學生的活動熱火朝天,老師們做什麼呢?聽之任之?本案例中,教師採用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得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獲得了一定的實效。

活動前,教師幫助學生明確了活動要解決的問題,並使他們對自己活動的效果進行了預期的估計,這樣學生的活動纔會是有目標的、有明確方向的。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活動中,對探究所需的實驗材料教師不是一次性全部交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活動需要主動找老師協商之後才能獲得。這樣,一方面避免了學生的思考受到材料的暗示與影響,另一方面避免了學生活動只停留在玩的層面。

活動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彙報,往往在現實課堂上,這時會出現冷場的現象,學生玩得很開心,但是一讓他們說說自己的發現就啞火了。這是因爲我們沒有對學生進行怎樣說的細緻的訓練。本課,教師一步步引領學生從彙報的內容、順序,包括交流的態度等方面進行了榜樣式的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必將敢說、會說、能評、善表達。

其二、科學教育中關注德育因素的教育理念

本課教學過程中,有一次進行德育教育的契機,即以霧霾爲例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教育的意圖越明顯,就越容易引起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或對抗心理。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越是善於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藏起來,採取隱蔽、間接的方式進行教育,就越容易奏效,對主體性和獨立性較強的中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有時候,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有的教師生怕學生體會不到自己教學中的教育因素,就過於露骨地進行道德訓話,硬生生地把學科課堂變成了德育課,這反而強化了學生對教育的反感,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爲。因此,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必須講究方式方法,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條策略就是:隱蔽教育的“教育”意圖,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