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學設計大綱

《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教學目標:

《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學設計

1、使學生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以及這些判定方法的證明。

2、能夠運用等腰梯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體會轉化的思想,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

3、通過添加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使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化的思想。

重 點: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並能運用。

難 點: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複習:

1、什麼是梯形?

2、什麼是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有什麼性質?

4、把梯形的問題轉化爲其它問題 時,上一節課我們主要研究哪幾種方法?

①平移腰 ②延腰 ③作高

如圖,由上一節課的例1作如下改動,如圖:?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作DE//BC,分別交AB、AC於點D、E。你們能說明梯形BCED是等腰梯形嗎?

二、激思探索,研究問題

教師用幻燈片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證明,然後演示證明過程。

證明:∵AB=AC,

∴∠B =∠C。

∵AD∥BC,

∴∠1=∠B,∠2=∠C,

∴∠1=∠2。

∴ AD=AE。

∴AB-AD=AC-AE。

即BD=CE。

∴梯形BCED是等腰梯形。

由以上的證明我們可以得到判定等腰梯形的定理:

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教師分析、講解例2 :如圖,梯形ABCD中,BC∥AD,DE∥AB,DE=DC,∠A=100°。

求梯形其他三個內角的度數。

分析:先由已知條件判定四邊形ABED是

平行四邊形,從而得到AB=DE=DC。所以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再由等腰梯形的

性質就可以求出其餘三個角的度數。

三、反思歸納,應用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對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作總結歸納:

1、根據定義:兩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例3(補充)求證: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教師根據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引導學生畫圖、根據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

已知:如圖,梯形ABCD中,AD∥BC,對角線AC=BD。求證: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證明本題的關鍵是如何利用對角線相等的條件來構造等腰三角形。在ΔABC和ΔDCB中,已有兩邊對應相等,要能證∠1=∠2,就可通過證ΔABC≌ΔDCB得到AB=DC。

證明:過點D作DE∥AC,交BC的延長線於點E。

又AD∥BC,∴四邊形ACED爲平行四邊形,∴AC=DE。

∵AC=BD ,∴ DE=BD ∴∠1=∠E

∵AC∥DE

∵∠2=∠E ,∴∠1=∠2

又AC=DB,BC=CB,∴ΔABC≌ΔDCB。

∴AB=C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可以當作判定等腰梯形的方法。

四、鞏固深化,應用問題

隨堂練習(教師展示題目,引導學生完成)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等腰梯形兩底角相等。

(B)等腰梯形的一組對邊相等且平行。

(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都等於90度。

(D)等腰梯形的四個內角中不可能有直角。

2、已知等腰梯形的周長25cm,上、下底分別爲7cm、8cm,則腰長爲_______cm。

3、已知等腰梯形中的腰和上底相等,且一條對角線和一腰垂直,求這個梯形的各個角的度數。

五、總結拓展,昇華問題

前面我們認識了幾種把梯形問題轉化爲其它問題來解決,經過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主要概括爲如下幾種:

探究:如圖,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24cm,BC=26cm,動點P從A點開始沿AD邊向D以1釐米/秒的速度運動,動點Q從C開始沿CB邊向B以3釐米/秒的速度運動,P、Q分別從點A、C同時出發,當其中一點到達頂點時,另一點也隨之停止運動,設運動時間爲T秒。問:t 爲何值時,四邊形PQCD爲等腰梯形?

教師引導學生要理解P、Q兩點同時移動距離的數量

關係,即AP=t ,CQ=2t,則PD=24-t。

先設PQ=DC,通過作高構造三角形全等,再根據矩

形的性質來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之後,由學生獨立完成解題過程。

六、檢測反饋,評價問題

(見等腰梯形的判定課堂配套練習)

小結:

一、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1、根據定義: 兩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二、數學思想

作業:

課本 P109-110 第3、4、7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