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通用1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

看着這搖搖晃晃的索橋,腦海中不禁開始想象關於索橋的故事……

《索橋的故事》講述了幾個和索橋有關的小故事,但是作者主要通過講述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也就是文中所說的“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爲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

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介紹索橋、站在橋上、走下索橋、點明主旨。全文脈絡清晰,所以在教學本課時,在學生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去自讀自悟。

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在解決“寫索橋爲什麼還要寫都江堰”這個問題時,張碩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何公何母修建索橋都是爲後人造福,都勇於克服困難。”看似沒認真聽的他,回答得非常到位。這樣的驚喜比什麼都好。

但是本課的設計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雖然我的目的是啓發孩子,培養閱讀能力,但是並沒有給孩子一個太大的想象空間,比如“當同學們站在這樣的'橋上會想到什麼?”“索橋給你什麼樣的啓示?”等等,當同學們把書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聯繫起來的時候,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2

《橋樑遠景圖》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傑出的橋樑設計師,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滿想象力,有着很強創造能力的人。在教學這一課時,怎樣讓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情從事學習和思考,會迸發出無窮的智慧火花呢。

我在課前,先佈置學生蒐集茅以升先生的有關資料,閱讀童年書架。瞭解他的故事,使學生明白茅以升正是因爲小時候看了家鄉橋倒塌造成的悲劇,而從小立志建造更大更好更堅固的'橋樑;瞭解茅以升不但是橋樑專家,還是愛國者。使學生的心靈產生對茅以升的敬佩,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對學習此篇課文的興趣。新授後讓學生再去搜集各類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科學故事。能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在課上,我緊緊圍繞課改的精神,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如介紹茅以升的生平;“說古道今”對橋的知識交流;通過“小小辯論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等等。

因爲《橋樑遠景圖》本身就是一篇對未來橋的想象,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想象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自然成了教學的重點。我同樣的讓學生以研究小組開展學習,在第一堂課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說說橋的模擬圖;在第二堂課上,請學生設計除書上以外,你設計的將來的橋樑是什麼樣?圍繞“將來的橋樑”這個話題進行想象說話。力求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使小組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橋樑圖,使學生直觀地瞭解我國的從古到今的橋樑。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於這一課也是非常重要的。

讀寫結合是教學這一課不可缺少的,在最後我讓學生圍繞着“將來的橋樑”這個話題進行想象,把自己的設想寫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朗讀自己的設想,並說出它的特點和可行性,評選出組內的“小小茅以升獎”。

這一課的教學效果不錯,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也可能是孩子們喜歡科學的緣故吧。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3

《橋》採納了新課標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課堂效果很好。聆聽學生們肆意揮灑着的暢想,欣賞着孩子們學習的那一分熱情與執着,我認爲這才真正放飛了他們充滿想象的心的翅膀。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課教學主要體現了兩方面的新觀念。

1、以學生爲主體,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節課我不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的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爲,適當引導。學生盡情的發言,抒發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2、體現開放式教學思想。本節課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課文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我們提倡多元化教學,這包括學生對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比如:學生出示的問題裏有這樣一個問題: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構建起了學生們美麗的想象。有的學生想到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的想到了水底輕輕搖曳着的美麗的水草,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水邊垂柳的婀娜多姿。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他們的眼神裏全然沒有了老師在身邊的拘謹。他們大聲說,高聲笑,使課堂成了他們的演練場。

總之,新課標、新理念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實踐。讓我們傾注愛的心血,使每一朵鮮花早日開放。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4

《橋》這篇課文聲情並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是我黨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一、我在備課時特意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1、快速讀文,瞭解內容。

(課文爲什麼用橋做題目?課文主要任務是誰?)

2、再讀課文,探究人物。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詞來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老漢說的話,從而體會老漢不徇私情、捨生忘死、臨危不懼,堅定果斷。如:引導學生體會老漢從剛開始惡狠狠的“揪”到最後危難關頭又“吼”又“推”,急於求生的`小夥子到最後危難關頭又“推”老漢先走,學生髮現矛盾與疑惑。

3、研讀課文,學習寫法。

我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二、遺憾之處

1、在課文最後讓學生用上“橋”來讚美老漢,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學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將這個問題分解一下,先讓學生髮自內心的讚美老漢,然後再讓學生用上“橋”,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2、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關注面不夠廣,要想方設法將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除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還要讓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更活躍些,這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5

《橋》是一篇表達手法很特別的課文。尤其是老支書與小夥子的關係到課文結尾處才用兩個自然段點明: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丈夫和他兒子。”

這種新穎別緻的構思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我問學生:“小夥子一出場就點明他是老支書的兒子和課文這種結尾揭示懸念的表達方式,哪一種更能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爲什麼?”學生只知道最後這兩句話打動人心,更能體現老支書的高風亮節,注意力沒有放在表達方式上。我解釋了一番學生似乎仍似懂非懂,我只好藉助於生活的'類似感覺來幫助學生體會:“比如說,我們從教室出去,走過長長的走廊下樓去。你事先知道就在五樓的樓梯口有個人在你經過時會跳出來嚇你,你會不會很害怕?不會。如果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你事先根本不知道有人,突然從角落裏竄出一個黑影朝你一‘嘿’!你會是什麼感覺?當然是嚇得魂飛魄散了!這種情緒上的衝擊力就相當於包袱在最後時刻被抖開時給人的震撼!”這樣一來大部分學生明白過來了。但是,這是不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方法呢?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6

《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組的第三篇課文。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這節課有這樣一些想法,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議和幫助。

一、以生爲本組織教學,抓住課文重點,以“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從孩子們那躍躍欲試的神情,我覺得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機已成熟。在交流“老漢是怎樣一個人?”時,由於這是一個開放型的問題,學生可能從多方面去回答。果然,學生一開始就直接到15自然段,也就是老漢揪出兒子的場面,我馬上調整思路,爲更深刻地體會老漢的行爲,我緊緊抓住了洪水的變化:老漢揪出小夥子時,洪水已肆虐到什麼程度?當洪水沒胸深時,老漢又是怎樣做的?從老漢的一“揪”一“推”中,讓這個人物更豐滿起來,感受老漢平凡中的不平凡。文中還有幾處也對老漢進行了描寫,在學生交流體會老漢是怎樣一個人時,根據學情相機引導學生感受洪水的肆虐、橋的危機、人們的慌亂,從而更能體會到老漢人格的偉大,老漢做法的可貴。在引導學生了解老漢這個人物的過程中,相機滲透文章的表達方法,如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作者結尾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感受文章設置懸念的表達方法等。

二、注重朗讀訓練,以讀爲本。在課文的學習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注重了讀的層次,使讀書紮實有效。比如學習文中描寫洪水的部分,就有四讀:一讀,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洪水的句子;二讀,在學生彙報並初步體會後,自由練讀句子,試着把自己感受到的讀出來;三讀,展示讀,老師及時進行評價。四讀,師引讀句子,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受。

三、以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聽”,注重培養學生聽的習慣,我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並及時做出恰當的評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要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訓練學生聽能力;“說”,在學生讀文或回答問題時,遇錯及時糾正,鼓勵學生說話不緊張,把話說完整,注意說話的條理性;“讀”在課文的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讀的形式多樣;“寫”,本來設計中有練寫短句的訓練,考慮到時間關係改爲練說短句。

我感覺這節課中學生對老漢精神的偉大有較深的感受,同時落實了聽、說、讀、寫的訓練。但我對文中短句的處理過簡,沒達到預期的目的。對教材的把握欠靈活,還有很多不足,請批評指正。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7

培根曾說:在所有的知識當中,關於方法的知識最重要。課標也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滲透,是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實踐當中對學生進行技能的培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巧妙利用“金鑰匙”,抓住訓練的重點交給學生方法,培養能力。

看課題猜內容是三單元語文天地裏的金鑰匙的內容,是學習方法的提示,讀一篇文章的技能訓練。看課題猜內容其實就是讓學生明白課題很重要,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課題上隱藏着很多的信息,通過讓學生看課題猜內容一來讓學生掌握看一篇文章應先從題眼入手,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二來是讓學生初步感受整個文章所選取的內容都是爲表達自己的中心而服務的.,怎樣謀篇佈局,怎樣選材等等。因此我通過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瞭解並嫺熟掌握這種方法。

二、抓重點詞句,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就是通過學文來理解“飛”和“奪”的含義。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備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分析,想採用先整體感知飛的內容,再提煉飛的含義,可能這時候學生的理解不太到位,於是我再引導學生通過勾畫表現“飛”的句子,引導學生讀和感悟這些句子的含義,從而明白紅軍戰士在遇到很大困難的情況下依然用驚人的毅力克服,目的就是爲了搶在敵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軍。在敵人都無法克服的困難前,紅軍戰士做到,並及時到達瀘定橋。引導學生讀議這些句子後在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內容來理解“飛”就比較容易了。通過一系列的訓練,逐漸讓學生明白什麼樣的句子纔是重點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教材在第1單元,第3單元和第5單元做了詳細的指導,因而通過具體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這種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感情朗讀要講法,並在實踐中得法。

這個班的孩子在朗讀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着讀,沒有感情,平平的朗讀猶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絲漣漪。究其原因,除了平時的習慣以外,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理解不夠,感情不夠投入,學習課文沒有激情和興趣。“文章不是無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蘊載着豐富的情感,每一篇課文的語言都是孩子們學習和積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達的在載體。特別是紅軍攻佔瀘定橋的場景很感人,很有氣勢,很容易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於是我在課堂中用語言充分渲染氣氛,將孩子帶入到那激奮人心的戰火中,我激情飽滿的範讀,將學生的感情之火點燃,學生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內容,走入了情境,於是真的是讀出情,讀出意,讀出精彩,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總之,我們的教學是爲了達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學法的指導,不斷地訓練學生,讓學生掌握閱讀的各種方法,就能形成各種語文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8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裏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爲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回想自己剛拿到課文時和組內老師一起研究,覺得文章中的這個老支書真是一位高風亮節捨己爲人的好支書。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後來同組的徐老師先在一班講了這課,她在講課中讓學生先找描寫洪水大的句子然後再理解老漢的言行,朗讀課文。聽課後我想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爲割裂開。於是我設計了“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用“——”標出;然後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語句用“~~”標出,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這樣一個大問題。然後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着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備課中,我自己既是老師又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假裝學生的樣子畫一畫,答一答。有時還故意答錯問題難爲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麼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夥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做完這些後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備課中也存在着很多疑問。對於文章的結構,課文最後四個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驚感嘆的效果怎麼能自然的引到課文中以及關於洪水的小錄像片什麼時候用最好都還沒有想的很明白。課上,對於“老漢像一座山”這句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總之,備好課是講好課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備課的根本。自己的想法還有很多不妥之處,希望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9

《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着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的情節非常感人。因此,我針對這篇文章的特點,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品味語言中深刻感悟老支書在危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首先,我先是從字詞入手,先是引導學生學習有關描寫洪水的詞語,接着學習有關描寫老漢的詞語,最後聚焦文中的重點詞語“祭奠”。讓學生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掌握了這個詞語,也感受到了中華漢字的博大精深。

其次,我從“祭奠”一詞入手,讓學生說說是誰祭奠誰,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了,自然理清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我放手讓學生在默讀課文中整體感悟,並讓學生抓住老漢的言行展開教學。如“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通過體會“衝、揪、兇得像豹子”等詞的感悟,學生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爲人,並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最後,我還關注文本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真正做到讀寫結合。如“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讓學生想像,老漢會喊什麼呢?從而爲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文本。

應該說,這節課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濃厚,始 終與老師密切配合。在理解句子時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突出了重難點,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但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預設總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殘酷,還存在些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詞語的`教學不夠豐滿。如教學有關洪水這一組詞語之後,還可以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者圖文結合,讓學生加以體會想像洪水的可怕,可以更好地體會老漢的大公無私。

2.課文的引讀有點牽強。在教學“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這一句話時,我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老支書想讓羣衆更好、更快脫離洪水,沒有必要說那麼多話。我進行了三次引讀,但學生並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沒有體會到老漢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我在進行引讀時就顯得有點牽強上,還只停留在表面上。

3.讀寫結合還有待完善。當學生從老漢的言行中感受到老漢的大公無私之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筆:讓學生寫一寫洪水淹沒了小夥子,老漢可能會會對誰喊,會喊什麼。可以說,讀寫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讀寫結合更應該關注一課一得,這節課在寫作上是很有特色的,如短句,設置懸念,比喻擬人等。因此,我們要在讀寫結合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進行小練筆,這樣的練筆纔是有效的。

教,然後思不足,方能進步!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0

《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 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

一、巧妙呈現,讓詞語教學“有味”。

好的詞語教學在考慮音形義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到詞的意象、意味、意韻,考慮到詞語拓展、運用,考慮到詞語的文化內涵,這樣的詞語教學纔不會單一單調,才更有“語文味”。所以,我們在詞語教學中要有機整合,多形式呈現,以提高詞語教學的有效性。在本課教學中,我先出示三組詞語:咆哮、狂奔而來、獰笑、放肆、勢不可擋;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清瘦、像座山、像豹子。在指導學生掌握音形基礎上,請學生邊讀邊思考老師爲什麼把這些詞語分成三組。接着讓學生展開想象,透過詞語想象當時洪水的兇險畫面和人物的形象。最後要求學生把這三個場景連起來,簡要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運用想象把詞語轉化成畫面,讓學生想象詞語蘊涵的意象,有了質感的畫面,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把詞語教學和概括課文內容整合起來,爲品讀課文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讓詞語教學更有語文味。

二、注重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我以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當時危急的情況,對人們當時的恐懼之感就體會更深刻了。之後,我播放了洪災視頻,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利用視頻播放洪災正好與文本內容更爲接近, 再來讀,緊張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老漢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爲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1

一、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人教版第十冊第四組,本組課文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瞭解那可歌可泣的事,體會那令人震撼的情,學習本組課文重點是抓住那些感動人們的地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橋》這篇課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二、教學成功之處

1、情感渲染

引領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纔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爲一體。這樣,對於“老漢的偉大精神的感悟”這一教學目標而言,引領學生的.情感無疑就是一貼催化劑了。

2、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

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通過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地讀,層層深入地讀。特別是抓住“洪水不斷上漲的三個階段,老漢的每個舉動”,感受他在危急時刻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精神與人格。 例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

正是採用了“以讀爲本,讀中感悟”的策略,所以本節課激起了學生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

三、教學不足

1、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師的講解少一些,那麼就可以給學生多一些時間進行讀寫訓練。

2、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放在最後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由於前面花的時間太多,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

3.課堂上漏掉了讓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沒有做到很好地理清文章脈絡。

4.對學生學區掌握不好,忽略了中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須深入解讀文本,教師解讀文本的程度越深,領悟文本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相信只要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善於改進,教學水平一定會上一個臺階。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2

《趙州橋》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第五冊中的一篇說明文,着重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最後寫作者由衷的讚美,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課文語言準確簡練且不乏生動,它從建築藝術這個側面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篇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我們要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構造特點,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適值學校開展三課活動,我主講《趙州橋》一文,課上我大膽嘗試,挖掘文

一、自主學習,課前做好充分準備。

課前,我佈置全班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可查找課外書籍,上網查詢等)搜尋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橋或與趙州橋的資料,並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以待上課教學時用。這次的課前預習,我沒有讓學生做單調的查字、組詞等練習,而是儘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並加以整理、歸納,無形中就給了他們課外閱讀、分析歸納能力的鍛鍊,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質疑解疑,輕輕鬆鬆學課文。

教學時,一開課,我就說要帶他們到趙州橋去看看,並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趙州橋的全景,這樣馬上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讀完課文後,都知道了什麼?待學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後,我又提了一個問題:“你還想知道什麼?”問題一提出,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把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我將這些問題進行整理、歸納。隨後,就讓同學們分成小組,將課前收集的資料拿出來,看看能用自己現有的'資料解決哪些問題。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相互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同時也領略到了成功的喜悅。給予充足的時間討論後,接着學生在班級進行交流。通過小組進行合作解決問題,學生能夠知道趙州橋的建築特點和設計上的最大特點是拱上加拱,這樣的構造既堅固,又節省石料。

本情感因素,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上的教學要求,以及重難點,就在同學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輕輕鬆鬆地完成了。當然,這樣的教學要求老師有較高的素質和應變能力,來及時幫助學生解答難題和糾正學生在問答中不對的地方。

三、一扶一放,突破重點理解句子。

教學過程中,對於句子的教學我採用的是“一扶一放,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因爲文章的“雄偉”、“壯觀”兩段都是採用先總後分的寫法。

“趙州橋非常雄偉。”是一個總起句,本段圍繞“雄偉”展開具體描寫。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這種圍繞一句話把內容寫具體的方法,而後學着這種寫法,進行練寫。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即前面講的內容是“堅固”,後面講的內容是“美觀”。作者用這種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脈絡清晰。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白“這句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課文怎樣具體描寫橋的美觀?”(這樣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還鍛鍊了學生品評語言的能力。)

四、激發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學生察覺。教師要適時撥動文章之情,引領學生之情,通過教師的情感,在學生情感和文本情感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樑,而文中第一段中的詞語“世界聞名”則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都是它得以世界聞名的原因。因此,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一語言因素,從文字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因素。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3

《橋》這篇課文聲情並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篇課文情節跌巖起伏,扣人心絃,在表達方法上有四個突出特點,根據本課特點,我將這課分兩課時上。第一課時: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體會老漢的高大形象;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課文中有特色的表達方法進行小練筆。針對第二課時的公開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 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課文處處充滿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課時上完後,學生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預習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交流自己感動的句、段並談體會;然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最後,讓學生先發自內心的去讚美老漢,然後再用“橋”去讚美老漢,這樣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難點,理解了“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二、 讀、法、寫相結合

本文在表達上也有很多特色之處,在指導學生談感動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去體會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及這樣表達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現象十分普遍,特別是我們農村課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訓練,因此,這節課在體會了課文的表達方法後,我重點抓了“環境描寫”這種表達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練筆,整節課真正做到了以讀學法、以法促寫、讀寫結合。

三、 情感渲染

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的加溫,傳授過多,你的學生可能將變得越冷漠。因此,在備課時,我精心設計過渡語、總結語,整節課保持着釋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爲一體。

本節課也存在着許多遺憾之處,教學設計只重視課文內容,沒有把文本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通過尋找身邊的感人事蹟,拉近與文本的距離;作爲教師,沒有很好地處理既尊重學生的體驗,又能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藝術。另外,如何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如何多樣化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我要思考的問題。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4

《橋》是五年級人教版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着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着冷靜、捨己爲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

20xx年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剛纔看了一些有關《橋》的資料,不是很多,有很多預設是失敗的,畢竟課文中的人與事,和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這篇課文可挖掘的內容很多,比如語言特色上,語句簡短,洪水描寫擬人化;老漢言行中“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沙啞地喊話,冷冷地說”都可深入挖掘,還有人們的反映,小夥子“瞪了老漢一眼”等處都可研讀。可如果這樣每處都分析,又是不可能的事。我喜歡這樣有深度的文章,可就是因爲有深度,所以在公開課上不敢嘗試,怕自己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這些東西講出來。

這次決定把這篇課文進行公開教學,真的下了很大的決心。若不是因爲聽了虞大明老師的略讀課教學,我也不敢這樣嘗試,幾番考慮,還是決定東施效顰。

如何在一課時內完成略讀課的教學任務?再讀課文,總覺得一課時的時間不能完整地把體現教學構思。洪水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5

《橋》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爲一篇微型小說,記敘了一位村黨支部書記面對暴發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於職守的信念和沉穩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在黨性面前,他一視同仁,要求同是黨員的兒子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兒子先走,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他用一位共產黨員的信念和一個父親的愛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作爲一名青年教師,在教學時時常要借鑑名師的教學設計,蔣軍晶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採用羣文共讀的方法,在故事情節上,將課文通過分析老支書與船長做法的區別來理解人物形象,在文章寫法上,與《在柏林》進行對比,來理解微型小說設置懸念,結局意外的特點。

所以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我也採用了蔣軍晶老師的教學設計來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針對環境描寫,通過對“舔”、“獰笑”、“潑”等詞語的的分析,讓學生理解當時環境的危機與緊迫,理解洪水的可怕。以此突出人物的可貴品質。在這個環節,學生暢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與《諾曼底號遇難記》進行比較的環節,通過讓學生對比兩人做法的異同,深層次的分析老支書的人物形象,在這方面,學生更是從人物的身份入手,來分析人物的做法。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從老支書要求不守規則的人退黨,結果所有人都按要求排隊來體會在人們心中,黨員身份的神聖,理解的更深刻。

最後,在與《在柏林》進行對比分析的.時候,學生不僅體會出微型小說結尾設置懸念的好處,也模仿這種寫法,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進行寫法指導。對於羣文閱讀的嘗試則讓我看到了課堂的轉變:不再是圍繞一篇文章的繁瑣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課時初讀文本之後,結合語文要素的一個知識點,去以一篇帶多篇,讓課堂容量增大,學生接觸更多同類型的文本,學會方法的同時也能夠增加閱讀量。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6

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據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爲割裂開,於是我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談一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然後圍繞“課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細讀課文,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註,之後與同學交流自己對老漢的認識 .

在學生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我又讓學生畫出課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句段,談一談原因,然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朗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出洪水的肆虐,情況的危急,人們的慌亂和老漢的沉着、鎮定。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加深對老漢的理解,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還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我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不過教學這篇課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對於“老漢像一座山”這句話,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六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 17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所以題目“橋”有着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於《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通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衝、揪、兇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爲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說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後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裏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麼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讀促說,讀說寫結合,學生纔會感到易於動筆,只有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才樂於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