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隨着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髮展,學生感興趣的flash正悄悄走進我們的課堂,正改變着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爲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正努力嘗試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有機的整合,使信息技術更好的爲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

當今的信息社會,呼喚具有獨立性、敢於創新的人。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從小敢於質疑、有獨立見解、能獨立思考,同時又善於收集處理信息、善於合作、敢於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課內外相結合,拓寬學習語文的空間,爲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太陽》,這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文章初步介紹了太陽的特點,太陽與動植物、自然現象、人類的關係,使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太陽的知識,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教學中我利用flash課件,簡化知識理解上的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說明文同記敘文相比,語言比較枯燥,形象性不強。在教學過程中,我製作了一些flash課件,變抽象爲具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接受知識,從而增強學習效果,一舉多得。

例如:我在教太陽與雨、雪、風形成過程的關係時,製作了課件。利用flash課件演示。學生一看就明白了風、雨、雪形成的過程。知道太陽和氣候的關係確實很密切,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變抽象爲具體,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總之,在課堂中運用flash課件,它爲學生創設情境,提供事實,呈現過程,展示範例,能引起學生的的興趣和共鳴,激發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2

11、6日我校請到了山東省教學能手候文明老師到我校講課,聽了候文明老師執教的《番茄太陽》一課後,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淺談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一、巧妙的導課方法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開課時,候老師巧設懸念,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結合教學巧設懸念,誘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去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興趣十足地學習新課。候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看到了《番茄太陽》這個題目,你有什麼問題嗎”?通過設置疑問,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們產生了疑問“爲什麼把番茄和太陽兩個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呢?”“爲什麼把番茄比做太陽呢?”候老師適當地設疑置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了孩子們強烈的讀書慾望,引起了學生們急切想了解課文的內容的慾望,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爲下一步讀好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了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首先,候老師注重了和文本的對話。候老師課前通過獨立鑽研教材,看教材說明,準確深刻的領會了編者的意圖和背景,對所講知識的進行引入、分析、引申、鞏固,對知識點講解的先後順序,重、難點進行剖析,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準確的把握了教材。這也是引導學生和課文進行對話的基礎。

其次,注重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候老師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指名讀書、教師範讀、學生再讀,再次指名讀的形式給了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自由讀好文本,實現了學習目標。在自主讀書時,候老師給學生明確了要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情感體驗。在指名讀書時,教師給予了及時評價和鼓勵,記得有一位同學在讀一句比較長的句子時,沒有注意停頓,老師及時的指了出來,並進行了範讀,讓這位同學再讀時,候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再讀,你一定能讀的更好。”一句平常的話,卻堅定了學生讀好書的信心,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老師範讀時,我更領略了候老師讀書的功底,候老師那富有情感的讀書,把學生帶到了情境之中,讓學生從教師的範讀中獲得了情感和體驗,以至於讓學生再次讀書時,很快的體驗到了課文的內涵。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真正體現了候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幫助、指導、點撥學生學習;學生和教師一起跟教材進行民主對話,實現了“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個性化的自主建構。通過讀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纔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

三、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候老師在本次教學中,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也真正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候老師讓學生在標畫描寫明明笑的句子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笑中體驗課文的內涵,“咯咯的笑是什麼樣的笑?”“如果不是盲童……笑的像個天使”從這句話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每次從菜場經過……特別愛笑”從特別愛笑中你讀懂了什麼?“明明堅定自己看到光明的信念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來?”“從捐獻眼角膜,明明感受到了什麼?”等等一系列的引導,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從候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中,學生一步一步的理解了課文的內涵,感悟到了社會生活的美好,要熱愛生活,再接受別人的愛的同時,要學會去關愛別人。

候老師在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課堂上不斷地設置一些疑問情景,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啓發學生,讓學生自己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從而促使他們更加自覺、主動地對該課文深入地鑽研和學習,使自學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主體地位逐漸得到加強。所以說,候老師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還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啓動者,學生思維領域的開拓者。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3

4月2日和4月14日,我分別在四(2)班和五(2)班講了四年級下冊的《番茄太陽》。課講下來,自我感覺不盡人意。

給四年級講時,是想讓學生在優美的文字中,感受明明的純真與善良。課件的設計與課堂環節的設計,都感覺良好,可是一節課下來,學生沒有進入課文,學生狀態沒有進入。議課時,老師們說聽課的老師感動了。我覺得,沒有感動學生,這節課就是失敗的。

給五年級講時,是想通過課文這個載體,把課堂上升到習作的層面上,講一些有關習作的東西。可惜,學生是第一次配合,彼此不太瞭解,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更談不上思想的碰撞,正如李婧老師所說:“第二次情感的渲染沒了,而是理性的分析。”可是,課堂上對課文的分析不清晰、不深刻。當然學生也只是“霧裏看花”了。第二次,課上的是一敗塗地。

說實話,自己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四、五個年頭,而課堂教學的真諦卻一點兒也沒感悟到。一直以來,就是爲上課而上課,藉此機會,對前面的教學反思一下。

一、對自己教的順利太在意,而忽視了學生學的順利。

備課時,太注重教材、課堂的設計,而沒有真正的備學生。昨天上午放學時,李峯老師說學生對“番茄”是否瞭解,而我卻認爲學生都瞭解,我太高估學生了。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備課時要備學生。

二、語文教學是一個“走進文本→走出文本→迴歸文本”的過程,而這兩次課,只是就課論課、以課教課、學生是以課學課。

這樣長期下去,勢必會讓學生失去學生語文的興趣和信心,再說這樣也會束縛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僅僅拘限在語文課上。

三、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刻,作者的寫作思路還有些把握不準。

可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基本功還不夠紮實。如番茄太陽的開頭,作者心情的灰暗,到結尾作者心情的溫暖,沒有看出前後的呼應。

四、課堂上沒有對學生更好的進行“啓發、引導、合作、探究”。

一節課下來,只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感悟的少,教師講解的多。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

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樹立學習語文,掌握語言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真正做到:學生的課堂、學生作主,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樂,生活中學有所用。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四個太陽》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8課。文中作者憑藉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造力,畫出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分別送給“夏、秋、冬、春”,表現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時時美麗。處處舒適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願。課文文字優美,語言生動有趣,每個自然段結構相近,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愜意,琅琅上口,適合背誦。

一年級的學生非常熟悉太陽及一年四季的特點,對太陽與四季的聯繫有較爲豐富的生活體驗,所以由多媒體課件創設出情景去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然後在讀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抓重點詞,以學定教。

我抓住“清涼,香甜,溫暖,多彩”四個關鍵詞語,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如夏天你走在街道上有什麼感受,你吃過那些香甜的水果,播放一段寒風呼嘯的聲音,讓學生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小老師帶讀等形式,指導學生將這四個詞讀準,讀出感情,從而推進學生對課文內朗讀等形式,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美的情境中採到了“金黃的落葉”,聞到了“水果的香甜”,體會到了“金黃的太陽”給人的喜悅、歡樂。

二、情境表演,培養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發展語言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創造潛能。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這是學生髮展的根本後勁。針對我班學生表現慾望強以及本課內容的需要,我設計了表演這環節,在教學“金黃的太陽”時,我請喜歡這一段課文的學生讀完此段。通過讓學生回想秋天有哪些果子熟了,你最喜歡的果子熟了時你最想幹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猜落葉會邀請那些小夥伴來嚐嚐水果的香甜,爲後面的互動表演做好了鋪墊。然後我請學生上臺和我一起表演了“落葉邀請小夥伴長水果的情形。”這師生互動表演既起到了示範引導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看到學生的表演情緒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我馬上讓學生去邀請自己的好夥伴一起去“品嚐水果的香甜”,無論是師生互動表演還是生生互動表演,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美的情境中體會了“金黃的太陽”給人們帶來的喜悅。我覺得這個表演不僅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鍊,還使得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三、聯繫課文,拓展想象。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本班學生學前教育較好,在課堂上思維敏捷。活潑,想像大膽、奇特。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較強,而且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籍,常常會在課堂上結合自己的課外知識來理解課文內容,談自己的認識,因此,我在學完課文內容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想畫的太陽。經過本課的語言感悟、朗讀訓練後,學生的想像力無疑插上了翅膀,學生們的眼亮了,語言也閃光了。有的說要畫個紅太陽送給媽媽,讓媽媽的手在冬天不會被凍裂:有的說要畫個黑太陽送給白髮蒼蒼的奶奶,讓奶奶永遠年輕健康;有的說要畫個長着翅膀的太陽送給小朋友們,讓他們能像小鳥一樣在天空自由地飛翔……學生暢所欲言,一句句充滿童趣和愛心的話語,給課堂平添了不少生機與色彩。

四、朗讀感悟,注重積累。

在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我就設計不同要求、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以讀爲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會,讀中思考。如:在教學“金黃的太陽”一段時,我先請喜歡這一段課文的學生讀完此段後,讓學生說說“到了秋天,小畫家爲什麼把太陽畫成了金黃色?然後用課件演示了“秋日果園碩果累累,落葉飄飄”的景象。在邀請說話的情境中指導朗讀,促進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了“金黃的太陽”給人的喜悅、歡樂。又如在教學冬天“紅紅的太陽”時,我在充分讓學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情景後,藉助課件的演示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

我還在多個環節中注重學生的積累。例如:在教學夏天的炎熱時,我讓學生說說那麼熱的太陽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學生說出了“赤日炎炎”、“烈日當頭”、“火辣辣”等詞語。在教學春天的太陽時,鼓勵學生聯繫舊知,如背誦第一單元中《識字1》及日常背誦的關於春天的詩、文、詞、句,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春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感悟到作者想象之美,同時進一步鞏固了舊知,積累了詞彙。

當然,課堂還是有很多遺憾之處:在創設情境說說夏天的炎熱時,學生的思路比較狹窄,都只是說到說很渴、很熱,當時我沒有很好地引導,打開學生的思路。另外,在落葉邀請小朋友品嚐水果時,參與面太小,應該多請幾個學生來說,多些不同的說法可能效果更好些。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一、由於全文這四段結構基本相同,我設計指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學二、三自然段,通過檢查朗讀來檢查自學的效果。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可以自己操作課件,欣賞四季圖。最後一段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給春天畫太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春天的類。

二、以讀帶說,深思善感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覆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問題的形式用文中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思考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我向學生提出:“你有什麼疑問要問小哥哥嗎?”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後讓學生通過思考再回答:

1、小哥哥爲什麼要畫個綠綠的太陽送給夏天?

2、小哥哥爲什麼要畫個紅紅的太陽送給冬天?

3、小哥哥爲什麼要畫個金黃的太陽送給秋天?

4、小哥哥爲什麼要畫個彩色的太陽送給春天?

發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後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有利於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四個太陽》這篇課文,作者憑藉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畫出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分別送給“夏、秋、冬、春”,表現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時時美麗,表現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願。課文讀起來讓人感到很親切。上課時,我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來想像一下,夏天有多熱,你有什麼感覺?”我根據孩子們的回答,及時肯定。學生們爭相說着自己的感受。孩子們還想出了好辦法讓太陽不那麼熱。這時我出示書中的綠太陽圖,讓學生體會綠太陽給人們帶來的清涼。通過這一熱一冷的對比,增加學生們對綠太陽的喜愛之情然後接着用朗讀並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因爲課文中有四個太陽,而且每一個太陽都自成一段。所以,我在教學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太陽,把這一段讀得更好。學生喜歡哪個太陽就讀哪個太陽、說哪個太陽。這節課不足有很多,在生字教學上,我先帶拼音識字,去拼音識字,組詞。生字都是集中的,學生都是無意義的機械識記,以記住字形爲目的。並沒有進行字義或詞義的滲透。學生互動的環節比較少。

沒有重視學生的感悟與朗讀訓練。低年級的孩子,所認識的生字不多,所以讀課文及理解課文並不是掌握得很好。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孩子們的多讀、多練。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會,讀中思考。但我沒有重點抓學生的朗讀。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太陽》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神奇的科技世界”這個專題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增長自然知識,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接觸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

讓我們關注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關注大自然,關注宇宙空間。這節課我們就開始宇宙奧祕的探索。短短几句話,調整了學生情緒,並引導學生快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然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瞭解自學內容。分爲五部分:

1、理解詞語。

2、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3、抓住描寫太陽特點的句子,體會課文采用的說明方法以及好處。

4、大膽質疑。

5、課內外延伸(由一篇課文帶讀出後面三篇有關太陽的課文以及課外蒐集的資料)。

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競賽的方法,用不同顏色的磁鐵代表不同小組,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就畫一顆五角星,並向上移動一步,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一節課只完成了三項內容。什麼原因呢?課後反思如下:

1、平時訓練不夠紮實。比如:理解詞語一項,雖然學習目標中有提示:查詞典、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經驗去理解,但學生一上來都拿着詞典去查,不聯繫課文和生活實際去理解,耽誤了很多時間。

2、導學稿設計有難度。比如:理解課文內容一項。我是這樣設計的:課文主要介紹了有關太陽的哪些知識?方法:快速默讀課文,看懂構思圖,互相說一說。學生讀課文,抓不住每段主要內容,看不懂構思圖,這與平時訓練不到位有關,更與問題設計有關。如果鋪墊一下,給一個臺階,學生便會學得輕鬆。如:課文1—3自然段介紹了太陽的什麼特點?課文4—8介紹了太陽和人類關係如何?由此可見,深鑽教材,瞭解學情,制定適合學生自學的導學稿是多麼重要。另外,在第一環節自學階段應該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今天聽了四堂《晚上的“太陽”》,石鼓路小學的楊敬花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堂課——與衆不同!

1、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如揭題時模仿電視節目“奪標800”所出的聯想題;整體感知課文時用詞語串故事等,體現了教學的特色。

2、在指導朗讀,理解詞語時提出的問題精煉明確,如理解“猶豫”這個詞,體會醫生的心理,她不同於其他老師的設計,而是將一個“什麼意思?”分解成兩問:如果做會怎麼樣?如果不做會怎麼樣?這樣一問,既沒有直接將答案給學生,又讓學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分解了難點。

3、在指導體會愛迪生焦急的心情的時候,她利用嘀嗒的重重的鐘聲,加上敘述,這鐘聲好似敲在了學生的心上,這樣的設計說明這位老師是個怎樣的有心人!

4、在解決難點時,愛迪生的做法,如果完全地搬到課堂上有難度,但這位老師是將書上的步驟簡化爲生活中的常見品,但原理相同,有利於學生親自去做一做,學生做過了,便能說出方法好在哪裏,難點迎刃而解。

5、在指導讀愛迪生想出辦法,感到高興的一段語句時,其他老師基本是按照課文的順序,讓學生從上文中的情況緊急,愛迪生着急來體會想到辦法後的高興,讓學生讀出高興的口氣,但學生沒有什麼激情。而她的處理與衆不同,她打破常規,等學生從實驗討論中獲得喜悅後,再來指導讀,此時學生的情緒與愛迪生相似,便準確而又富激情地讀出了高興的感情。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在媽媽生病時,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明,讓醫生順利地做完了手術,救了母親。告訴人們遇事要積極動腦動手。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媽媽、醫生、爸爸和愛迪生各自的表現進行教學,提出相應的問題。特別對爸爸和愛迪生兩個人的手部動作進行了挖掘:從“搓”看出爸爸的心情怎樣?從“攥”看出愛迪生心情怎樣?理解爸爸無可奈何的心情並不難,但是要理解愛迪生此時攥着拳頭,手心攥出了汗水,不僅僅是因爲急,還說明他在開動腦筋想辦法。

要理解這“攥”的兩層含義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於是我讓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進行理解。並讓孩子把自己也當一回愛迪生。由此,讓孩子體會愛迪生的心靈深處。愛迪生用智慧救媽媽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採用了“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讀一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體會愛迪生的智慧。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太陽》是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文章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有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列數字等方法來說明太陽特點的。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激勵展示,激發興趣。上課之前,我提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太陽的資料,引導學生閱讀了選讀課文《妙不可言的位置》,增加對太陽的瞭解。上課時,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太陽的資料,學生都急於想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大家,學習積極性很快調動了起來。

初讀課文,理清思路。這一環節設置,意在理清文章條理,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自學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然後指名分節讀課文,糾正讀音,並說說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緊接着讓學生思考課文哪些自然段是講太陽特點的?哪些自然段是講太陽和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的?通過交流,學生對課文的條理一目瞭然。

瞭解特點,領悟方法。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列數字等方法來說明太陽特點的。因此,第1—3自然段的學習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我採用自學、合作相結合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第1—3自然段,看看課文寫了太陽的哪些特點,是怎樣把太陽的這些特點寫清楚、寫具體的。然後在同座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引導學生抓住具體的語句讀、體會,學生不僅對太陽“遠”“大”“熱”的特點理解的非常透徹,而且也知道了通過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來進行具體說明的好處。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課後鞏固,實踐寫作。文章在介紹太陽時採用了許多說明方法,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已經體會了這些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能夠在平時的習作中運用這樣的寫法。於是我安排了一 個小練筆:用一段話介紹教室或者黑板等,用上本課學的說明方法。這樣由課內向課外延深的設計,不僅發揮了學生創造思維的作用,也爲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機會。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太陽》是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說明文,具有科學性,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向我們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這篇文章的設計意圖是爲了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增長自然知識,學習用聯繫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也接觸、瞭解說明事物的方法,並初步學會運用說明方法說明事物。在教學時,我做到教學條理清楚、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盡力突破教學難點。我比較注意讓學生深入文本,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說明太陽的特點的。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等多種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和文本接觸。上完這節課,我認爲成功之處有一些,但更多的是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

一、成功之處:

1、本堂課前播放歌曲《種太陽》,讓學生可以一邊隨着音律舞動,一邊跟着唱,營造了寬鬆快樂的學習氛圍。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談自己對太陽的瞭解。(結合農村教學實際,學生資料蒐集途徑少,但對太陽的認知還是有很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學習新知也做了一個鋪墊,比如:一位學生說出了這樣一個句子:太陽像個大火球。我就及時提出了表揚,並說明這是一個比喻句。因爲文中“太陽會發光,會發熱,是個大火球”就運用了比喻說明的方法,即打比方。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時,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畫出把太陽的三個特點寫具體的句子。然後再選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仔細研讀。我深入小組指導,讓學生無拘無束、自由暢達地學習,使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彙報交流時引導學生體會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的好處。學習效果較好。

3、結合課文內容自制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感受陽光下這個充滿生機的世界,直觀形象。

二、存在問題;

1、在學生瀏覽完課文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都瞭解到了太陽的哪些知識時,學生基本不動腦,就是照本宣科。因爲這已經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了,我也未能及時引導學生總結概括地說,耽誤了太多時間,學生的能力未得到提升,知識收穫也不大。

2、舉例子說明的句子沒有引導學生體會其好處,比如:“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還有“130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這些句子不僅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還運用了舉例的說明方法。教師未能及時說明引導,屬於知識遺漏。

3、要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我們的各科教學,教師首先得具備過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我本人對計算機操作只是略懂皮毛,所以,我執教《太陽》一課時因爲播放器反應過慢,而誤以爲視頻播不出來。一連打開幾個,導致學生一片譁然。教學機智也欠缺,其實那時候教室窗外正是陽光燦爛,草翠花開,綠樹成蔭,蟲鳴鳥叫的景象,如能借機引導學生望望窗外,既能調節緊繃的神經,又能切實感受一下陽光下充滿生機的校園,也是很不錯的處理辦法,不至於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及教師的教學情緒。

4、學習第二部分時,已經不是課文的重點部分了,而且內容較多,仍然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學習目標不明晰,抓不住重點,教學效果很不好。

5、學習方法單一,時間把握不準,所以最後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聯繫實際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而是教師一語帶過,給人感覺課上得不紮實,有點兒浮。

6、整節課語文味不濃,比如體會用神話故事開頭的好處,還有對設問句:“這麼遠,箭哪能射得到呢?”的理解和設問句改陳述句的方法的感悟,以及過渡句:“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關係非常密切。”的作用,都未能點到。

7、其實這節課思路應該是十分清晰的,課文我也背過了,由於自己對教材鑽研不夠,加之基本功不紮實,所以細節處理上很粗糙,導致過渡生硬,不自然。

8、因爲擔心時間不夠,在學生讀課後資料袋的內容時就急忙出示了作業,顯得不合時宜。再說作業小練筆在將要下課時出示,顯然流於形式。(因爲是賽教課,不是本班學生。)

9、板書設計過於簡單,不能突出課文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

三、改進之處:

1、上課開始讓學生說對太陽的感知時,還可以讓學生唱一唱自己會唱的有關太陽的歌曲,讓課堂在輕鬆愉快中進行,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學生瀏覽完課文回答:“從文中瞭解了那些有關太陽的知識?”時就應引導學生概括地說。一是節省時間,二來能讓學生鍛鍊概括能力。第一部分是重點教學內容,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說說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這幾種說明方法的好處,而不是教師代勞。雖然說順學而導,但知識點教師應明晰,不可模糊,要及時做好引導。

3、讓學生說說用神話故事開頭有什麼好處,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以後自己的習作中也能借鑑這種方法。

4、朗讀指導和訓練還可以再強化一些。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在本次的課堂教學中,我似乎忽視了這一點,指名讀,齊讀似乎多了點。其實,我可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如對比讀,男女聲對讀,小組合作朗讀等形式,使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課文的說明方法。

5、應做到讀寫結合,語文是基礎性,工具性的學科,缺乏“寫”的語文課堂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我們應當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既要有聲情並茂的讀,也要有紮紮實實的寫。在學完第一部分時就可以增加個小練筆,比如可以指着教室窗外的那棵大樹說:“這棵樹很高!”然後讓學生用剛剛學習的課文中的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寫一寫。

6、學習第二部分時重點品讀相關句子,適當引導一下煤炭形成和太陽的關係,讓學生能用聯繫的眼光看事物。

7、最後聯繫實際談了對:“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的理解以後,可師生合作再讀第八自然段。還可指導朗讀背誦第八自然段。

8、拓展閱讀:,告訴學生要想知道有關太陽的更多奧祕,需要不斷地到書本中去尋找,教師可推薦教材後面的選讀課文《妙不可言的位置》,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關係非常密切。”的深層原因。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是組內講課,說來也是講過幾次了,來聽課的都是極熟悉的老師,可是還是不免有很多緊張。

講的是第21課《太陽》,條理極其清晰的一篇說明文。在課前讓學生們做了充分的預習,包括生字及課文大概內容,課文信息量其實是挺多的,但不準備在課上花費過多時間講字詞,計劃一節課給講完。上週在別班上課時候曾講過一次,但是沒有完成計劃,最後剩下一些內容趕得很急,所以本節課就加快了節奏,不過卻是有點兒過了,好像又太快了。

上課以謎語導入,較簡單,學生們一下子猜出。字詞預習檢查,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課文以“后羿射日”這個神話傳說開頭,讀故事問大家:“后羿到底有沒有這個本領能把太陽射下來呢?”走入課文,講了太陽“遠、大、熱”的特點,在講特點的過程中,由於一直想着千萬不能講不完,就“刷刷刷”特別快,在學生們回答完問題後,也沒有進行朗讀及指導朗讀,接着就進行下半部分了。下半部分是講“太陽與人類的關係”,讓學生們逐一找出,也基本是跟着PPT出示,幾句帶過。最後一段:“如果沒有太陽,我們的世界將會怎麼樣?“,由於時間還比較充裕,所以在這個過程讓學生們進行了短暫的小練筆,發言並進行了閱讀,有感情的指導閱讀。最後以”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結束。最後小練筆作業:以太陽的身份自我介紹。

課文講完,其實自己在講課過程中就意識到了問題,害怕一節課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節奏太快,每個程序基本都有,但學生們好像不能掌握的比較紮實。整體下來有點兒“趕”,還是因爲沒有合理計劃好時間安排,隨意性比較大,以後應該特別注意了。

課後和老師交流,同組老師提出的問題和我自己意識到的差不多,並且提出了更多有建設性的意見,比如說:語文課堂上一定要更多的朗朗書聲,一定要給學生更充裕的時間自己探討學習,老師一定要敢於放手給學生等等。

非誠感謝各位老師百忙中抽出時間來聽課,指出不足,提供建議,願自己以後課堂安排更嚴謹一些,講課能再放開一點,加油!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課堂上通過對話,走進學生的心靈,將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如何實現,我們先要去做一位讀者,初次接觸到這個題目,我覺得很奇怪,讀讀課文,還是有點不明,該怎麼來教呢?再讀讀課文,看看教參,才略有所悟。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盲童明明雖然生下來就看不見美好的世界,可是她活潑愛笑,美麗聰明,對生活充滿樂觀,重要的是她還有着一顆真誠的愛心,懂得關愛他人,作者在與她的相處中,被她清脆的笑聲感染了,被她美好的愛心感動了,讓作者感到溫暖。明明的愛心溫暖了作者,溫暖了我,學生能否也感受到這份溫暖呢?

在教學中,我抓住了“明明是個怎樣的孩子?”與“‘我’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這兩條線索,通過多次的朗讀、交流,讓學生從品味中受到感染,體會明明豐滿的內涵。

明明是個怎樣的孩子?文章字裏行間都體現了出來。比如:“夫妻倆忙碌;女孩安靜地坐着,說話聲音細細柔柔,特別愛笑。”“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媽媽也在旁邊笑。

“明明咯咯的笑聲銀鈴樣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學生通過找尋、探究、反覆深情地朗讀,感受到明明雖然是個盲童,但她絲毫不爲自己的殘疾悲傷,她天真、善良、幸福、好問、樂觀、富有愛心,她的快樂鼓舞和感染了作者。作者快樂着明明的快樂,滿足着明明的滿足。每一次的感悟都讓孩子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孩子從課中全方位的認識了明明,體會到了孩子那善良、樂觀的心靈。

“我'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在初讀課文後就提出要求:作者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找出有關詞語、句子,並交流歸納:灰暗——溫暖——喜歡——快樂——感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當時出現某種心情的原因。

教學中也有一點遺憾,這篇課文出現了三次“番茄太陽”,一次比一次內涵豐富,一次比一次溫暖人心。學生能大體瞭解三次“番茄太陽”不同的含義,但有一些學生不善於歸納表達,而且一些學生藉助學習的輔助資料照本宣讀,大大影響了學生思維、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一、創設情景,整體感知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確,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所以,這節課一上課,我首先巧妙地利用課文中的四幅插圖創設出情景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一看到這四幅圖,就馬上舉手問:“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是紅色的,小畫家爲什麼要把它畫成不同的顏色呢?”“是呀,趕快去課文中找找答案吧!”學生立刻有滋有味地讀起了課文,這是我引導學生第一次讀課文,並要他們從課文中找有關的詞句來驗證自己的猜測,目的是讓學生去觸摸,去感受語言文字。接着,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優美的詞語來讚美四季,引導學生與文本第二次親密接觸,並從中能積累一定的詞彙,以至於在後來的學習中學生的口中經常會冒出“清涼的夏天”、“溫暖的冬天”、“香甜的秋天”、“多彩的春天”……可見,這樣的積累落到了實處。然後,請每個學生自己練習朗讀全文,朗讀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多練習練習,邊練邊想怎樣才能表達出自己的喜愛之情,這是引領學生第三次與文本親密接觸。最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朗讀交流,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讀一讀自己喜歡的那個自然段,小組中的其他同學要認真聽,聽了以後說說這個同學讀怎麼樣,這項訓練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學會傾聽,培養合作意識。記得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本課伊始,我就設計不同要求、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以讀爲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會,讀中思考,發展語感,同時在思想和情感方面接受潛移默化的薰陶。創設了這樣好的課堂開頭,在上課一開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點燃起了學生求知慾望的火花,使他們能情緒飽滿到主動接受新知識。

二、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激發創造潛能

只有開放,纔有搞活,只有開放,纔有充滿生命力的課堂。語文的課堂不應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因爲學生作爲活生生的個體,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識底子、自己的生活積累,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會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邊性和複雜性。如在教學“彩色的太陽”這一段時讓學生說說“春天,太陽是彩色的,它照到哪裏,什麼變成了什麼顏色。”有的說:“春天,太陽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樹上,柳枝綠了。”有的說:“春天,太陽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樹上,桃花紅了。”有的說:“春天,太陽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黃了。”有的.說:“春天,太陽是彩色的,它照到大海上,海水更藍了。”這一設計使學生從書本世界迴歸於生活世界,任他們在自由創造的廣闊天地裏振翅翱翔,盡顯風采。當學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後,課件演示“春景”圖片,鼓勵學生用學過的四字詞組來描繪春天的景色,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春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感悟到小畫家想象之美。這樣既有新舊知識的聯繫,又有再造想象的昇華。

三、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綜觀本課教學,我在設計時主要立足於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這一基點,儘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想、去問、去說,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實踐出真知”、“多想出智慧”,力求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和小組合作精神,不輕易否定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中的主人,使學生能夠不惟書,不惟師,能夠用自已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能夠成爲一個獨特的自我。我想,只要作爲教師能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需要,構建基於價值引導與自主構建相統一的教學,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教學培養的學生會更加自信、樂觀,敢於想象,勇於創新,這不正是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嗎?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太陽》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作者運用了引用傳說、列數字、作比較等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特點:另外,還重點講述了太陽和我們人類的密切關係。

初讀課文,覺得文章的脈絡十分清晰,內容也非常簡單:太陽的相關知識及它與人類的關係。再讀課文,我覺得此篇課文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內容的教學上,更不能在這兩部分的內容上平均使用教學時間,其實,特點與關係之間既有主次之分,也有着必然的聯繫。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特點,我思考。

第一、教學並不能將兩塊內容完全割裂開,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髮現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第二、對於說明方法的教學不能由教師來灌輸,而應由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通過這些說明方法體會課文采用這些方法描寫太陽特點的好處,從而將積累語言,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第三、“太陽與我們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這一部分進行重點教學,在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文後,設計語言訓練“沒有太陽,就沒有XX。”幫助學生梳理文中較爲複雜的關係,而後借用媒體、借用文本材料、結合生活,讓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表述太陽與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繫,將自然科學知識的。獲得與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

由於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的能力,且對於說明方法在三年級時也有了接觸,所以在體會說明方法時,學生能夠結合課文中的語句去體會,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學生通過語言實踐活動既理清了幾個關係,體會到了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同時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教學完畢,反思回顧時突然想到,太陽不僅給人類帶來好處,也會給人類造成危害。用辨證的觀點看,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那麼,是否要在本課的教學時有意識地滲透一點呢?這也是觀察、思考事物的方法呀!但是,從教學目標、教學是來看似乎是不需要,我想,可以放在第二課時拓展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再說一說。嗨,教學無止境呀!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太陽》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對於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此種文體,學生比較陌生,因此,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將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上來。如本篇課文共分了兩大部分來寫,第一部分爲1——3自然段,重點寫了太陽遠、大、熱的特點,第二部分爲4——8自然段,寫了太陽與人類密切的關係。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瞭解用數字、比較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寫法,並能運用到寫作中。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編排目的,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太陽、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時,我能基本做到教學條理清楚、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盡力突破教學難點。我比較注意讓學生深入文本,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現太陽的特點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等多種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和文本接觸。同時我也注意在朗讀中體會、感悟。

教學設計時,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瞭解各種說明方法,以及它們的重要性。在講授說明方法時,從最簡單的“列數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來。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由於事先對說明方法的說明力度不夠,所以學生出現了“打比方”和“作比較”混淆的情況。所以怎樣讓小學生比較清楚地區分這些說明方法是一個難點,可能還需要老師用比較直觀的方法跟孩子們滲透。所以我覺得作爲語文老師應該將接受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接受新的知識時,要給孩子適當的點撥或示範,讓他們有較明確學習方向,從而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在教學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時,我旨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並未進行拓展。其實在後續的學習或課外的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聯繫生活,瞭解太陽與人類還有哪些聯繫、人類將如何合理利用太陽等等,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即寫一寫“我想對太陽公公說”再一步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但在課程實施及課後檢查中發現,效果不太好。

多年的語文教學,我的感悟是每一篇課文從設計上來說可以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情,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的設計。課堂的最終立腳點應該是“實”。課堂應該是真實的:變化的、生成的。課堂應該是有實效的:學生有所得。

從備課到講課,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講好一節課需要教師除了有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有深鑽教材,深鑽教法,體現新的理念,敢於做新的嘗試的精神。我想自己在這些方面還存在差距,課前已經想了很多次的語言沒有及時的表達,合作學習中還沒有很好的教給學習的方法,對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沒有很好的思考等等,這些都將是我努力的方向。

《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太陽》一課用一個神話故事來開頭多累贅呀?科學家怎麼知道太陽的溫度的呢?課題叫太陽,爲什麼還用那麼多文字寫它與人類的關係呢?在充分的預習之後,學生顯然對教材進行了一番思考。他們正是憑藉着疑問這把鑰匙開啓着智慧之門。

圍繞着一個個問題,教學活動展開了。當學生就太陽與人類的關係的話題進行小組討論時,課堂學習氣氛達到了高潮。一會兒,兩名學生提出要到黑板上板書課文的內容層次,我欣然應允。課堂本應該是屬於孩子們的,作爲他們學習的參與者和顧問,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推動和激勵其學習,才能爲其孕育創造的火花設好溫牀。

理解了課文內容,看了水的循環煤炭的形成風的形成等多媒體動畫,學生們又冒出許多新奇的想法:老師,關於太陽的知識,人類研究了多少年呀?我一時語塞。老師,根據本課的內容,我認爲課題不應該叫太陽,叫太陽,我們人類的朋友更恰當!我微笑着點點頭。老師,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太陽有多重,行嗎?我眼前一亮,順水推舟,建議道:如果讓你重新編寫這篇文章,那麼你打算怎麼做呢?話音剛落,幾隻小手舉了起來:介紹太陽時,我要把太陽的重量和年齡的知識加上。我仍要以太陽爲題,但是不講它與人類的關係,因爲這些知識大家都知道了。我要重點講人類關於太陽的新發現。創造無極限,教師要做好引路人。

第二天,我收到了幾份學生上交的作業,有《太陽系知識小報》,有《我的理想》鉛筆畫,有被改編的《太陽》多可愛的孩子們啊!只要你給他們讀書、思考、展示的機會,只要你給他們研究、交流、發現的時間,只要你能夠引導他們鑽進教材再從教材中跳出來,那麼,你就會看到一個個創造的火花在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