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在我對公開教學《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後,有幸得到了學校教師-們的指點,才發現自己課堂出現的問題還不僅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慚愧了。經過整理,我對自己的教學作了二次反思。

總結如下:

一、整個教學過程偏離了自己預設的主旨。課前設計中,我的整堂古詩教學課是圍繞“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設計的,這個出發點得到了宋校長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卻嚴重偏離自己預設的“軌道”。詩人背景沒有介紹清楚,讓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該抓的'字眼沒有抓住,上完課之後還有很多學生一知半解。特別是對古詩詩意的理解也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中描寫的是畫中的梅花,在詩意的解釋中,我卻沒有交待清楚,讓學生疑惑重重,誤認爲是現實生活中的梅花,這是一個嚴重的失誤。

二、沒有抓信課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氣滿乾坤。”《墨梅》的靈魂就在“清氣”二字上。清氣指的是清高純潔的氣節。該名可理解爲:“只希望把它清高純潔的氣節永遠留傳人間,”也可理解爲“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純潔的氣節充滿天地人間。”只有抓住這句,古詩的意境才能得到昇華。

最後,老師們還教了一套如何領會古詩詩意的方法--擴、補、調、換、連。擴指的是單音節擴爲雙音節;補即爲補充省略的詞語;調是調移、顛倒順序;換是古語換新詞;連就是將詩意連貫起來理解。

有了這次經驗,我相信今後的古詩教學一定會比這次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案例與反思

在第一次與新教材接觸的過程中,我對小組合作學習也曾經迷茫過、徘徊過,也曾經步入了誤區。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探索,有了些許的心得和體會。以下是我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個案例及反思。

1.探究過程中的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

請學生圍繞問題“文章中讓你最感動的是哪裏?爲什麼?”展開討論。

這個探究過程需要各組員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並且就問題展開討論,所以小組成員需要適當搭配,否則有些學生會被冷落。因此根據組內學生的相對特長,進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記錄員、彙報員、檢查員等,每一角色在組內活動時有不同的職責:主持人負責小組全局、協調小組學習進程;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學習結果;報告員負責向全班同學彙報結果;檢查員檢查小組學習情況。組員各盡其職,完成探究。在整個學生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必須起指導作用,否則學生小組合作效果不明顯。教師也可適當地激勵學生:看看哪組配合得最好、發表得最有見解。經過討論,由彙報員彙報小組成員集體合作的結晶,其他各組補充或糾正。

反思:在學生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充滿互助與競賽。同時教師應當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樣組織,怎樣傾聽,怎樣發言,怎樣質疑等。整個課堂人人蔘與學習、個個互動補充。合作促進了互動,互動昇華了興趣。

2.表演過程中的小組合作:

教學內容:

《兩小兒辯日》教學片段

教學過程:

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文時,選擇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的方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兩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進行辯論,由朗讀到脫離課本。經過演練,從中推選出三組在全班進行辯論賽。一小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圓,語氣強烈。一小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次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節奏明快,針鋒相對。孔子曰:“吾不能決也。雙方鬥爲平局,不分勝負。”“哦!”全班發出熱烈的喝彩聲。我接着說:“孔子當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實事求是的態度。假如孔子現在還活着,他老人家會怎麼樣裁判呢?”學生搶着答:“仍然是平局。”“爲什麼?”“因爲兩個小兒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兩個小兒觀察事物光憑直覺,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太陽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罷了。”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各自尋找自己的有利證據,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反思:合作學習認爲,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並且強調,只有願意學習,才能學得好。在排演中,學生相互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學生在趣味盎然、快樂無比的表演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習自覺性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無論是誰,都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學習任務,他們不僅會做,而且樂意去做。也可以將學習任務從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一項,完成任務後相互交流。同時在合作過程中由於小組成員各有其職,職責分明,因此每位學生都會主動投入。

3.作文評改過程中的小組合作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之所以對寫作不感興趣,甚至逃避作文,這與教師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單一不無關係。多數學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師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標準否定,因爲教師面對幾十或近百份作品,在短時間內都給予恰到好處的承認是困難的事情。爲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學的思想,在作文評改中開展了小組合作。

反思:在批改和講評這一關鍵環節上,我充分相信同學。分小組輪流批改作文。我要做的是:活動前,將作文互批的宏觀要求告訴給學生。活動中,精批三分之一的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習作爲講評作準備,對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面批。在作文評講課上,教師擔任主持人角色,學生爲主評人開展評講活動。教師在中間對講評人進行鼓勵性評價,對被評作品進行適時、適量的二次評價,溝通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這種課型不僅改變了教師在評價作文時的單一模式和定勢心理,而且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把修改講評的過程變爲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積極性和批改作文的效率。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思考與建議

初次接觸小組合作學習,只感覺到這種學習方式的新穎,並嘗試着去實踐,但從中發現許多次的合作只流於形式,沒有真正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漸漸地悟出教學中不能爲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建議:

1.明確分工,各盡其職

教師在組建合作小組時,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則。一是小組成員人數要合理,以4——6人爲宜。人太多不利於學生間的交流和個體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動不足;二是可以採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優勢互補”的原則。依照學生的'組織能力、語文學習能力、性別等方面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組都有各個層次的學生,爲各小組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三是成員的角色分工應該是動態的,採取輪流擔任的方法。每小組大致確定好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檢查員等職位。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興趣,也可以改變學生在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給每個學生都提供發展的機會。

2.適當介入,關愛弱勢

首先,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寬鬆的交流氛圍,要求合作小組的同學對每一位發言者都給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們支持你,你大膽表現吧!”“某某必勝!”讓學生大膽表達。

其次,教師要適當地介入合作學習。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小組合作學習極容易成了“優生唱主角,差生跑龍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熱鬧不求實質的弊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特別要關愛那些極少發言的“弱小者”。對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有自己的看法,卻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表達。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常會發現一些總是沉默的學生,他們有的是不敢表達,對自己的見解有種種顧慮:自己的意見會不會讓同學笑話?和大多數同學有沒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長表達,他們的表達總是隻有片言隻語。另外,俗話說“一鳥入林,百鳥壓聲”,在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時,如果是學習優秀的學生先發言,另外的學生就會不敢再發言。因此,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重視激發“弱小者”的自信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鼓勵,創造機會讓他們多表現、先表現,善於捕捉、放大他們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使弱勢轉化爲優勢,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如果老師不斷地發現弱勢,真誠地關愛弱勢,不懈地轉化弱勢,那麼必定能使合作學習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3.有機結合,靈活調控

目前,許多教師爲了趕時髦,活躍課堂,取悅學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導致合作學習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師對一些簡單易懂、不容質疑、無需討論的內容也開展合作學習,使合作學習氾濫成災,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而且影響了課堂紀律;也有的教師把一些脫離實際、玄而又玄的內容讓學生討論,從而讓學生失去自信,喪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節制,要把合作學習放在有討論空間的問題上,放在學生易混淆處;難度要適宜,符合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規律,這樣的小組討論才能讓學生有收穫、有發展。

總之,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啓幽閉的心智。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呼喚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時刻把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根主線,讓小組合作學習在新課標的改革中煥發獨特的魅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

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

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 “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白鵝》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篇課文,作者對白鵝的特點描寫得惟妙惟肖,字裏行間也洋溢着作者對白鵝的疼愛。我認爲到了中年段,理解詞語和句子仍然是中年段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低年級所習得一些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加強學習方法的遷移,這節課我就做到了這一點。

第一、能善於運用多媒體課件理解詞語,比如:淨角京劇中的一個人物造型,地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多媒體把這些抽象的和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就達到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效果。

第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聯繫上下文理解了關鍵的詞句,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三眼一板”即白鵝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再幹什麼,這是白鵝吃飯時的一規矩,任何時候都不變的規矩叫“三眼一板”,這都要聯繫上下文才能理解。

當然,生活在現代城市的孩子,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白鵝,所能見到的是動物園裏池塘中戲水的天鵝,它們的叫聲,動作,樣子和生活習性與課文中的家鵝形象很難進行比照。要體會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有一定的難度,再者作者是典型的中國古典文人,課文的寫作時間是上個世紀的中葉,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和作者生活的時代差距很遠,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文人心態以及成人化的審美情趣,對孩子來說缺少親切感,課堂上,不管我怎麼引導,學生都讀不出“味”。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穫: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並且我太着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髮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其他老師建議我對於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於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新課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擋之勢走進了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心頭。懷着對新課程教學的學習、探索、思考,我兩次執教了人教版第六冊《寓言兩則》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兩次教學中的反思和點滴想法,坦誠相告,以求得發展,求得進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評價

1、課堂氣氛不活,沒調動起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

2、課文朗讀不夠,不到位。

3、課文複述時,沒能緊扣課文,學生髮散的東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順利領會寓意

4、學生評價粗淺,老師沒有進行引導。

5、教案設計面面俱到,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重難點不很突出。

6、課堂教學時間安排前鬆後緊,導致重點部分的訓練時間不夠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課堂氣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個較簡單的寓言故事,絕大多數的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話比較完整地加以講述。原以爲導入時就讓學生簡單地講一下故事,會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但由於講故事的同學聲音不夠洪亮,講述不夠生動,所以一開始就營造了課堂的沉悶的氣氛。後面出示了五幅圖畫,原意是要求學生圖文結合複述課文,希望可以掀起一個高潮的,且這也是老師在設計教案時動了腦筋的地方,誇張一些的說,是老師苦心策劃的一個環節,但學生明顯興趣不大,複述時隨意且無內容,說者激昂,聽者淡然。少部分學生甚至開起了小差,見此情景,老師也沒了激情。

2、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沒能充分把握教材,總想面面俱到。結果是在教學中指東指西,盲目教學。儘管老師全場奔命,極力煽情,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卻是氣定神閒,任你風狂雨驟,自是巋然不動。就別談完成和落實朗讀、複述課文,領悟寓意的教學目標了。

3、拔高要求,總喜歡要學生進行評價。學生評價時,老師應抓住最佳時機給學生予以點撥。大多數時候,教師成了一個洗耳恭聽的觀衆,沒有窮追猛打,乘勝追擊。一味對孩子講的東西表示認同,似乎是不管你講什麼,只要你能說就行。局面失控,變成了老師被學生牽着走了。

4、對學生情況估計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時,我在五幅圖後出示了一幅空白圖,原意是想通過學生自行補充的內容,又能達到更深刻地挖掘,領悟寓意的教學目標。沒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邊勞動,一邊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獵人等一類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無奈之下,老師只好硬生生地拋出了自己準備的問題。這次原以爲學生又會順藤摸瓜地回答,沒想到學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幾個孩子都說他的親人、鄰居、朋友都會鼓勵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與原先料想的回答整個兒不挨邊。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隨意,說明了老師平時沒有做過這樣有方向性的訓練,學生也沒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統的訓練。我姑且把它叫作學習過程中導定向的訓練吧!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既是平時訓練的體現,又是訓練效果的檢驗,更能充分體現出老師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的藝術。新課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個綱,七個性。一個綱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面對這些自由程度極強的孩子,老師還是要拿出農人種莊稼的精神來開荒、耕耘的。在孩子心靈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有行爲的收穫;播上行爲的種子,就會有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穫。這樣做的好處,受益的絕不僅僅只是學生。

5、忽略了朗讀的重要,以致複述不能順利進行,寓意的領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和複述課文是重點,生字教學完全可以緊扣課文進行教學。但在這一環中,老師忽略了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這樣做,學生表面上得到了機會,得到了鍛鍊,因爲他們去想了,有發散的東西了。順應了現在一再強調的要讓學生自由地學習,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要求,老師也可以樂得清閒,這樣做不是很好嗎?但實際上卻背離了課本。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口若懸河、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學生一節課之後,到底能收穫什麼?可能是課本上的東西知之甚少,課外的東西也淡而忘之。以讀爲本是近幾年來教育界

呼聲很高的一種教法,也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學法。牢牢抓住朗讀,扣住重點朗讀,讀好、讀懂,加強感受與體驗,使老師在課堂上能遊刃有餘地教學,學生也不會總是在大門外徘徊,舉足不前;老師可以勝似閒庭信步,學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關老師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問題:到底該怎樣做才能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老師決定學生的思維,牽着學生走不對,但學生自由發揮,老師跟在學生後面走似乎也不對。老師和學生誰纔是課堂上的主體?這個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的路子是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還是套用某種固定的模式?是給個問題,然後小腦袋一碰,你們討論去吧,再找幾個人彙報彙報完事?還是你一句我一句熱熱鬧鬧來個大討論、大辯論?如今開放的教學課型如百家爭鳴,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質疑式、討論式、辯論式、茶館式、小組式、採訪式、主題式……到底是套用?還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3、有關語文學科性質定位的問題:語文課堂上到底是突出讀?還是突出演?是突出讓學生去想(即發散思維)?還是重點引導學生去悟(在讀中悟)?老師能不能在課堂上對知識進行蔓延?這個度又應該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評價

《守株待兔》這一課我前後共備課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師的主體地位;第二次倒是訓練了學生,但目標又不夠明確;到第三次時,我將教案重新做了較大的調整,思路變得更清晰,

重難點更突出,目標更明確了。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爲了三個:

1、學會生字和詞語。

2、朗讀、用自己的語氣有感情地複述課文,領悟寓意。

3、拓展想象,訓練口語交際。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三個目標進行教學,這節課條理清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字教學自然、靈活,學生完成了從積累到運用的過程。

第二、以訓練爲主,訓練學生讀書,說話。老師所設置的每一次的練習,都結合課文朗讀進行。

第三、學生的提問,學生的回答離教學目標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較自然地帶出寓意。

第四、問題的設置帶有層次性,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第五、老師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學生,讓學生自己體驗,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開課?如何營造開課的氣氛?如何掀起開課的高潮?排球運動中,扣球手在扣殺時要做到短、頻、快,老師是不是可以借用並充分運用?

2、在梳理問題進行點撥時,老師的語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話。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親人、鄰居、朋友紛紛勸他說這個問話設置爲:假如你就是他的親人、鄰居、朋友,你會怎樣勸他?這樣更直接,更有針對性。

3、學生所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應該給予及時的回答。對一些很明白的問題,應該當時解決,涉及到課外知識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通過課外查有關資料獲得,而對牽涉到文章主要內容,即本節課教學目標的有關問題,則放在學課文當中去解決。

4、當學生在表達不清楚時,老師該怎麼辦?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小時,老師又應該怎麼辦?放大學生優點,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善用讚揚和鼓勵,才能引發學習動機。

5、在教學的最後兩個環節出現失誤:一是點明寓意時,老師太苛求學生的寓意儘量靠準老師心中的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正如《畫楊桃》一文中告訴我們的一樣: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着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蘇軾也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維的發展,等於爲孩子和老師畫地爲牢。老師應該如何去把握好這個度?二是拓展想象時,因爲已下課,學生半

天不往老師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爲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一着急,腦子出現瞬間空白,忙不迭地追問學生:他們應該怎樣說?似有你今天說不出來,就休想下課的架勢。學生早被嚇回去了,那裏還會有言語?欲速則不達,破壞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新課標提出要尊重學生,倡導自主性,加強實踐性,作爲新時代的老師,應該努力往這方面靠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應該充分把握,有備無患,老師也不會自亂陣腳。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學生主體應該圍繞教學問題來進行。引而不發,助人自助,教師無論是帶還是跟,都應該視情況而定。目標中說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會學生怎樣學,比讓學生學會什麼重要。學的過程比獲得的結果重要。孔老先生在兩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誨我們: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過程中學會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結果自會水到渠成。

2、要強化問題意識。在任何教學活動中,師聲雙方均是主體活動者,任何單一的答案都應該得到否定。但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導引。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提問題,不能漫無邊際。這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導定向的系統訓練。

3、有關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問題。情感濃烈的課文要引導學生以讀和悟爲主,故事性強的課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明確教學目標,一切教學環節都應圍繞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的確立要簡潔、突出重點,而切忌枝蔓太多。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要做到有的放矢。點、線、面都想顧及,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樣既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又使得教學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詞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發展的階段,具體到教學中來,就是要能使學生興奮,老師興奮,體現出一堂課中最精彩、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一部影視作品能否引起觀衆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編劇的精心策劃,導演的精彩拍攝,適度引導,演員的出色表演。同樣的道理,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導演是老師,演員是學生。這部作品的.好與壞,老師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因爲老師面對的是一羣特殊的演員,是一羣沒有接受過專業化訓練的演員,或者說是一羣正在接受訓練還不夠成熟的演員,高潮的出現絕對要靠老師的引導。一節課的高潮可能出現在四十分鐘的每一分鐘裏。具體的問題是如何引起這個高潮!開課時需要高潮,課中時需要高潮,課尾時仍然需要高潮。講故事、遊戲、表演、唱歌、猜謎……種種種種都不失爲一個好的辦法,關鍵是看老師如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讓這種積極性充滿整個課堂,乃至自己的每一個課堂。換句話說,就是老師要給學生永遠的新鮮感,而這個新鮮感的保持確實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別是經驗尚淺的年輕教師.

兩課之後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轉變和觀念的蛻變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新課標帶來的新觀念對我們習慣了傳統教學的老師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面對衝擊,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度?是退縮?是無畏?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怎樣才能讓這種衝擊成爲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一種束縛?通過兩課兩反思,使我逐漸進入蛻變的過程。終於把讀書擠進了課堂,終於向傳統教學發起挑戰了,終於把訓練學生作爲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課時,總想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展示,結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卻沒一樣落實了,活活給自己上了一副枷鎖,導致第一節課的失敗。第二次上課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這個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教學,得到的結果是:它只給我指出了前進的大方向,至於如何邁步則是我自己的事情。於是我思考,我改進,我努力。雖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輪廓。如果進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學,我相信我會使雕像更趨完美。

由此可見:理想的教學設計與教師的課堂實施總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會帶來困惑,更會帶來衝突,但困惑使人奮進,衝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靜候在冷靜的思考與溝通之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都明白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資料。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持續注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資料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此外,朗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潛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資料具體、清楚等。朗讀能夠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透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夠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潛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帶給閱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資料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盼產生,期盼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盼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理解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啓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盼。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盼,成爲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纔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用心主動的進行學習。

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着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爲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擡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彙,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着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後,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自從我校提出了開展高效課堂教學活動以來,我個人認爲高效課堂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出發點:

一是如何遵循教學規律,迴歸教學本質,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二是如何落實新的課程理念,是否真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不能遵循自己的意志講,而不注重學生的多種學習方法的體現;三是學生目標達成度檢查的方式,信息的反饋方式。其次,評價一堂高效課的標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容量要大;

二、目標達成度高:包括過程達成度,結果達成度;

三、看學生的參與面。提問時看學生的參與面,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小組交流時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主動性。以下是我在平時課堂教學上的一些體會和幾點做法,跟大家交流一下,敬請批評指正: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數學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螺旋式方向前進的,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手段是逐漸積累的,因此課堂上對簡單的內容應少講,應更多地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己吸取知識的習慣,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通過對問題的引導討論,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以學生髮展爲本,有效地調動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學生

學習興趣。

其次,少講大多數學生不能接受的內容,許多數學教師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津津樂道地將一些綜合性強,技巧性高的習題講給學生聽,至於有多少學生能真正接受,則考慮的很少,這種處理教學內容的方法脫離了現狀,給大多數學生帶來的是苦惱,有些學生正是在這種不科學的'處理數學問題的挫折中,產生

了害怕數學的心理,把學習數學當成了沉重的精神和心理負擔。最後,在課堂上要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根據教學內容、課時要求,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和安排新穎別緻的課題導入方式,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

二、數學課堂教學注重題組教學

所謂題組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爲了達到某一方面的目的,根據學生的接受知識的規律,合理有效地選用一組數學問題組織教學,並且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除了解決單個的數學問題外,通過幾個問題的前後聯繫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的變化,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方法。

三、提高課堂提問效果

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對課堂提問重視不夠,表現爲提問目的不夠明確,所提方式隨心所欲,提問效果不盡人意。作爲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相互

交流,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步驟。

1.提問要有序

問題的設計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要考慮學生的認識序,循序而問,步步深入。前後顛倒、信口提問,只會擾亂學生的思維順序。

2.提問的內容要有度

淺顯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並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超前的深奧提問又使學生不知所云,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

3.提問語言要有啓發性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式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達要準確、精煉,若用符號語言提問要輔以適當的解釋。

4.要給學生思考時間

提出問題後適當的停頓便於學生思考,學生答完問題後再稍微停數秒,往往可引出或他人更完整確切的補充。幾秒鐘的等待可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忽視。

四、重視小組合作教學

小組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四人一組或同桌二人小組,小組合作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小英經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應對生活”。課文經過小英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

《掌聲》這堂課我主要用比較的教學方式:如原先的小英和之後的小英比較,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比較,由淺入深,從而使學生理解“掌聲”的意義,從而理解課文資料,受到思想教育。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兒童的情感容易激發,也容易變化,所以,在生情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把情感的體驗上升爲理性認識。從情到理是認識上的昇華。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着教學資料和教學實際的需要,給學生進行場景的'描摹,或情境再現,或傳遞情思,或渲染氣氛,力爭讓學生如臨其境,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對文本主旨的理解。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引導學生進入主角,使教材描述的客觀世界成爲學生自我的主觀感受,融入情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主角參與、主角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資料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昇華了思想認識。

教學中更存在許多遺憾,讓學生經過朗讀品讀感悟到小英的前後變化,從自卑、憂鬱、膽小到開朗、自信、勇敢,在朗讀指導上,品讀上做得不夠到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也不不夠及時與機智。作爲低年級的學段,識字寫字教學時間不夠充分,受限於文本教學任務的完成,對於識字寫字教學的力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學生書寫的指導並有效的落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初次嘗試古詩詞教學,收穫頗豐。這收穫,包括個別教學環節所達到的教學效果,讓我體驗到了些許成功的愉悅,讓我對這個以前所懼怕的“未知的領域”不再望而卻步,而更多的,則是通過這節課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聽課老師們給我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明確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浣溪沙》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作品,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懷。上闋主要是對意境的品味,爲了讓學生深切體會到詞中的景,我採用了聽、讀、想象結合的方法,通過範讀、欣賞音樂、想象畫面等途徑,學生還是比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而對於下闋的抒情,確實是教學的難點,也沒有達到讓學生站在主體地位去感受、表達和感悟的目的。用姜老師的話說,就是“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而如何把這樣說理性的抒情內容上得“有理有趣”,正是我最需要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鑑於以上要求,我認爲“古詩詞的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反觀我的課堂,下闋的教學完全是“植入式”的,沒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孩子手上,所以孩子的感悟不深,課堂也出現了“萬馬齊喑”的現象。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爲要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情有趣”,可以從以下方向去努力。

一.通過課前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都有好勝之心,在預習時拋下一兩個能勾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不僅爲學生的預習提供了方向,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更能讓課堂中的學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氣氛也會隨之熱烈起來。

二.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在教學《浣溪沙》時,我也運用了對比欣賞的方法,把陳著的《續侄溥賞酴勸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來與蘇軾的詞對比,意在突出蘇軾對於“時間一去不復返” 的特殊解讀,體會蘇軾豁達的襟懷。但是效果卻不明顯,原因是,這三首詩詞的`解讀,完全是我一個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而沒有留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品析。如果讓他們根據對詩詞的理解談談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課堂效果肯定會更好。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古詩詞教學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手段中融入音樂、錄音、錄像、動畫等,營造出與古詩詞內容相吻合的情境、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品讀的興趣,使他們的身心沉浸於古詩詞的美好境界,達到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

作爲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國,優秀詩篇合着中華民族的脈搏,時時刻刻撞擊着國人的靈魂,滋養着國人的性情。所以,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讓古詩詞教學課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遠。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我回顧了自我在本學期裏所做的工作,認真反思,總結積累經驗,期望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更是一位班主任,不僅僅要抓好自身的教學工作,更要肩負起班級的管理和學生的教育工作。

社會、家庭把一個個天真活潑,充滿朝氣的孩子送到學校,交給我們老師,這是對我們當教師的多大信任啊,那麼我們就就應懂得如何去愛我們的教育事業,乃至於愛我們眼前的每一位學生。有了對教育事業的愛,有了對班級、對學生的愛,才能憑着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深入、細緻地開展工作,用恰當、靈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養好學生,尤其是後進生。

工作中,我虛心向他人學習,努力積累教育教學經驗。經常閱讀教育教學雜誌報刊,學習《新課標》,用心參加校本培訓,認真備課,教法力求靈活有實效,讓學生自主性地參與學習,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在上好課的同時,細緻地批閱作業,並幫忙學生及時訂正。課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

讓學生學好文化課的同時,我努力培養學生潛力,想方設法讓學生用心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的管理與建設中。與學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一個決策者,而不再是一個執行者。”對於班級管理,我們不能“一手包辦”,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應建立以學生爲主體、全員參與,以教師爲主導、協助管理的合作關係,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透過民主、自主的競選後,在班幹部上崗前,要作好崗前培訓,使他們明確自我的職責和工作範圍,以及要到達的目的(或效果)。學生在工作中總會表現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師去指導、去組織。因此,在班幹部日常管理中,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解決。同時,透過每週的班會和其它渠道,對班級現狀瞭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亂、嚴而有度,並根據實際狀況做出下一步決策。

柏拉圖說:“教育者的品質爲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於言教。我努力從小事抓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低年級兒童缺少自主意識,教室裏有時粉筆掉地上或地上出現果殼紙屑,很多學生都不會自覺地去撿,於是我就以身示範,自我撿、自我掃。學生看到後,紛紛跑來幫忙,我就趁機表揚、引導,讓他們意識到維持環境的潔淨是大家的職責,是大家的光榮。以後,學生都能很自覺地持續教室的潔淨。

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卻更需要耐心和細心。我熱愛每一位學生,他們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們,也努力地去了解他們。平常課前課後,儘量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聊天,聽學生反映,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和情緒變化。誰進步了,給予表揚和勉勵;誰退步了,給予點醒和鞭策;誰生病了,給予關心和愛護;誰有困難,給予幫忙和安慰。讓學生親近自我,使自我成爲他們的朋友。在工作中,我發現與學生交談,個性是進行思想教育時,需要把握學生心理,運用必須的談話技巧。這一點受自身年齡、教學經驗影響,我還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潛心研讀相關的心理學和教育教學資料,學習他人寶貴經驗,努力使自我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上方的五彩斑斕總是慢慢積累,此刻的底色將註定其基礎色調。紅則愈紅,黑則愈黑。而我期望我帶給學生的的一片晴空、綠地、清水……這些最純潔、最美麗的畫面擺在我面前時,我會更加努力地邁好每一步。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讓學生學得趣味、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必須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本事。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構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本事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學校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進取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學校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爲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學校廣播站進取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完美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爲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本事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到達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趣味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相機返顧或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本事,這是從文章的資料方面相串聯的;還能夠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能夠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

,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本事得到了培養。

(二)開發課程薰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異常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臺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學校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學校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我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教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爲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裏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爲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回想自己剛拿到課文時和組內老師一起研究,覺得文章中的這個老支書真是一位高風亮節捨己爲人的好支書。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後來同組的徐老師先在一班講了這課,她在講課中讓學生先找描寫洪水大的句子然後再理解老漢的言行,朗讀課文。聽課後我想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爲割裂開。於是我設計了“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用“——”標出;然後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語句用“~~”標出,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這樣一個大問題。然後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着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備課中,我自己既是老師又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假裝學生的樣子畫一畫,答一答。有時還故意答錯問題難爲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麼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夥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做完這些後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備課中也存在着很多疑問。對於文章的結構,課文最後四個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驚感嘆的效果怎麼能自然的引到課文中以及關於洪水的小錄像片什麼時候用最好都還沒有想的很明白。課上,對於“老漢像一座山”這句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總之,備好課是講好課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備課的根本。自己的想法還有很多不妥之處,希望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隨着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我認爲,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裏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爲,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爲教學理念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兩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爲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爲教學行爲,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爲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爲便於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爲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爲以下兩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覆,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羣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爲,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課前我讓學生從不同途徑,如網上、書籍、向家長了解等方式瞭解孔子。在教學本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充分朗讀課文,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我安排不同的朗讀方式,如初讀時可自由輕聲朗讀,可同桌互讀,細讀時採用默讀、齊讀、依次指名讀、分角色讀等方式,讓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情態。

2.抓住重點詞句段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學習孔子的生平概況這部分是我抓住介紹他是什麼家,介紹了幾個關於孔子的故事,進行理解。通過朗讀一些關於孔子的言語行爲,神態心裏的描寫,讓學生了解了一些孔子的思想主張,形象風貌,如:推己及人,厭惡偷盜,善於自省,勤奮讀書等方面的品德。

3.對反映出孔子思想的一些話語進行評析,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孔子的一些爲人處世的方法原則並運用於生活實際。

回顧自己整堂課的教學,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講課的過程中,我重點講了第一個小故事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通過交流,明白這個故事所要告訴我拉的爲人處世的道理,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寬容。並讓學生自己平時的生活實際說說到對人要寬容。在講完第一個小故事後,我引導學生總結學法,並指導用同樣的方法讓他們自學後面的幾個小故事。想法是好的,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做得很不夠。我先是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後是談自己的感受,這時,我沒有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引導,而是靠自己的講灌輸給學生,沒有把發言權留給學生,雖然老師講了很多,但學生不一定能夠真正理解,這是很不可取的',今後要注意。還有就是對課文讀的太少了些,雖然在設計這堂課時也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讀,可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很好地落實。由於怕讀得時間太多而完不成教學任務(自己的心理素質太差,緊張。),對課文的讀也就不到位,這或許也就是學生不能很好地談出自己的感悟的原因所在吧,其實文本所在表達的內容很多時候在學生的讀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

總之,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今後還要多努力,爭取讓自己的教學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