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匆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1

《匆匆》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材中一篇精讀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的刻畫了時間匆匆流逝的蹤跡,教育人們要珍惜時間。我在教學課文第三段時設計了仿寫,因爲它是課文的重點段,課標指出“詞句訓練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語句訓練。”我本着“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這一宗旨,我設計了仿寫。之所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爲兩次教學提出的.要求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第一次講時,我讓學生仿寫一句話,我想多讓幾名學生說一說,也可以起到互相學習的作用。結果給我的感覺是這個問題提得有些簡單了,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內在潛力。

經過深思熟慮,在第二次試講時,當學生讀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說:“同學們,時間既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從人們身邊匆匆流逝,作者是怎樣用它那豐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捕捉時間的蹤跡的呢?

學生紛紛在書中尋找答案,知道了時間在洗手時,吃飯時,睡覺時,遮挽時,嘆息時都會悄然而逝。我又相機啓發:“同學們,作者的語言魅力無窮,同學們的創作潛力無窮,願不願意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時間匆匆流逝的例子也寫一寫呢?下面請同學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仿寫一段話,小組交流,選擇最好的句子組成一段話,全班交流,看哪組寫得精彩。”同學們個個充滿寫作的衝動,筆下生花,你寫一句,我寫兩句,有的甚至寫三四句話。“當我躺在牀上不願起牀時,日子輕輕地從被子上飄過;上學路上,當我邊走邊玩時,日子大搖大擺地從我身邊跳過;課堂上,當我東張西望時,日子伶伶俐俐地從我眼前流過……。”

這種設計使我有很多感悟:

1、我抓住了語句訓練爲重點這一契機,讓學生充分在語言文字中暢遊一番,學生深深地領悟作者的語言魅力,這時纔會產生寫作的動機,進行仿寫,纔會產生“筆下生花”的效果。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仿寫效果更好,具體表現在: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集思廣益,擇優組段,纔會出現佳句連連的態勢,同時對字、詞、句、標點等方面也進行了訓練,真是一舉多得。這是第一次設計與它無法比擬的。

3、與第一次教學相比,第二次教學我更注重情感的薰陶,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推動學生的也是情,震撼學生的也是情。我在推波助瀾中點燃了學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發揮了語言魅力,用充滿激情的、生動的語言渲染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使他們情不自禁地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了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提升了語文素養。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2

有了第一次執教《匆匆》的經歷,聽了大家的建議,我重新審視自己。

教學中,過於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進行授課,面對中間出現的突發狀況沒有及時調整,因而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我沒有給予及時的示範引領。在交流句子中,有的孩子沒有聽清要求,一股腦地將從參考書中抄來的理解和盤托出;還有的孩子思維跳躍,交流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時,竟提到了“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面對課堂上出現的這些超出我預期的問題,我的陣腳亂了,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引領,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有那麼幾秒鐘我怔住了。從沒有像這次執教帶給我那麼大的觸動,帶給我那麼多的思考,也讓我真正體驗到“預設與生成”之間,會有那麼多的.意想不到。

說實話,當初進行《匆匆》設計時,我沒少犯愁。對於這樣一篇經典散文,感悟文中所流露出傷時惜時的情緒,學習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畫時間匆匆的寫法,對於十二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是關注內容理解,還是側重學習表達?經過一番斟酌,我將學習內容定爲從文中發現文字表達的奧祕,欣賞其中的精妙,領悟作者思索中帶來的啓迪——珍惜時間,不白走這一遭。

如何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處?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欣賞文字,品情悟理上。在簡單的導入之後,學生帶着要求自讀思考,勾畫批註,碰撞交流所思所想,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理解與感悟。在一層層的研讀中推進思考,發現作者寫作的精妙,推己及人,看看作者逝去的日子,想象自己的日子,仿照文中的寫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運用動詞展現時間匆匆,帶領學生經歷“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在練筆環節中,學生們的表現着實讓我驚歎。一個孩子寫道“玩電腦時,時間從噼噼啪啪的敲擊鍵盤聲中跳過;擦黑板時,時間從灑落的粉塵中飄走;思考時,時間從快速運轉的大腦中穿過。”“跳”“飄”“穿”無不生動地寫出了時間的匆匆。來自文本,豐富文本,超越文本,這不正是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體現嗎?我欣喜之餘陷入深深地思索。只有認認真真地讀書,紮紮實實地思考,循序漸進地引領,文本生活牽手,給學生更大空間,多元關注,纔有這妙筆文字的呈現。這正是“教語文”的魅力所在吧!

課堂上,我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更好推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交流“痕跡”之後,質疑“朱自清真的沒有留下游絲樣的痕跡嗎?”藉助24歲之前的資料展示,學生知道了“不是沒有留下痕跡,而是他認爲自己做的還不夠!”朱自清不滿足,不甘心,在思索,在追問,創設情境朗讀一連串的問句,與作者對話。出示24歲之後的資料,學生們一邊看,一邊發出驚歎,不斷思索、執着追求、不甘心虛度光陰的朱自清留在學生的腦海中。此時,在師生聲情並茂的對讀中,尋找自問思索的答案,與自己對話,表達珍惜時間的心聲。

課堂上的精彩讓我欣慰,出現的問題讓我深思。一節課下來,感覺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很矛盾,如果將教學內容進行取捨,是否可以重點抓住二、三段進行文字訓練。我也曾有過這樣的設想,但考慮到本單元的目標——領悟哲理,與編者對話,單元訓練目標不好落實了,讓我放棄了那個設想。

我想進行文字訓練,踐行語文的“工具性”,又想將“人文性”滲透在其中,實現單元目標?魚和熊掌兼得,不知可否?

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的思索沒有停止……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3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我教學中敬重又慎重。總不敢多講也不能多講,唯恐說多了褻瀆散文的美。於是我就和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釋題,什麼是匆匆?時間過得很快是匆匆,日子過得飛快再也回不來了是匆匆。帶着情感讀題,作者是怎樣寫日子匆匆而過的?生找到句子進行有層次有滋有味地誦讀,適時適當讓學生說一說讀中的感悟,再誦讀,情感積澱在心中時,讓學生寫一寫“——的時候,日子——過去了”。展示交流中分明感受到學生體驗日子匆匆了,難怪作者頭涔涔,淚潸潸了。理解了再誦讀。在誦讀中自然體會作者的情感,也自然掌握了語言文字的表達。第一段語言表達上通過對比誦讀知道日子一去不復返,有一種惋惜。第四段更是在誦讀中體會作者情感,爲什麼連說兩個“痕跡”,不能平的`,爲什麼白白走這一遭呢?誦讀中進行感悟體驗。

在這樣經典散文面前,帶領學生進行誦讀,在誦讀中體驗。誦讀有一定的技巧,老師要引導學生如何誦讀好是關鍵,用心靈來誦讀,從而體會作者用心靈傾訴,誦讀中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4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文章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採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五年級的學生要能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幫助自己理解課文。我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瞭解這一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其次,瞭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關代表作,又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有目的地佈置學生進行預習。這一環節的安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了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學生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遊離於作品之外。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組織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小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組,交流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人人發言,互相補充,可以是談對課文的認識,可以是通過朗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不懂的問題,互相切磋。在大組交流過程中,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進行有機的組織、點撥。對學生在朗讀中的處理,教師不必強調一致,只要他讀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處理。比如有學生提出“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時間”中的他們指誰,我先讓同學自己思考,讓他們各抒已見,有的說,這個他們是虛指,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人的壽命,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時間,那到底指什麼呢?我告訴學生,這裏的他們是代指時光老人所給予的一個人的壽限,但一個人究竟能活多久,我們彼此都無法知曉,朱自清也一樣,所以他在這裏用上“他們”一詞。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融入角色,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會受到情感薰陶,會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爲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爲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爲這個問題可以統領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5

我驚歎學生的出色表演,連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在課上,我僅僅觸動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並運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接着便把時間交給了學生,讓閱讀成爲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第一階段,提出能夠喚起學生體驗的問題,第二階段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感悟的問題,第三階段提出讓學生品味的問題,第四階段提出讓學生模仿練習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探究,進行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正是我要研究的問題。本節課,朝着研討方向,教學安排有梯度,形式多樣化。

這節課,正是我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興趣。正是我的放,才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將"如何教"轉變爲學生"如何學",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以情激情,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有所獲。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積累,運用語言,語言表達得以提升。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6

一、語文課必須是語文的

也就是要將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作爲核心目標,這是非常科學、全面的,但是我們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我們的語文課會走樣,會變異。我們看到的各種各樣的課堂都有,合作的、探究的,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都離不開語言的學習。我們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圍繞“語言訓練”的詞語。

這篇的第一個環節“聽寫詞語”,你所聽寫的詞語是有目的的,是要同學積累、歸類。要引導我們的學生,成爲我們學生自己的語言。“詩意”這個詞語是非常時尚的詞語,可惜學生沒有用起來。

第二個環節:提示閱讀方法,關注細節,感受語言。關注這篇課文當中,人物的動作、語言,讓我們的學生更重要的是課文中的語言,從語言中品味出蘊含的感情,透過字詞感受語言。這篇課文中的詞語很多,學生交流的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第八自然段中“爸爸直奔醫院”,這是多音字,這個“奔”字,能看出爸爸和媽媽心心相印,還有“叮囑”這個詞語,這個叮囑可以看出,爸爸對媽媽的話語中所提出的喜歡的一種關注程度。這篇文章中還有很多詞語是值得學生細細品味和感受的。 爲什麼要在課堂上要取捨呢?應該說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發現的能力是我們着力要培養的目標。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有了這樣一

個前提,我們就……在某種程度上,今天學生的發言是非常精彩的,讓更加經典的語言讓我們的學生來表達,不但能體現他們在思想上長進,還能看出他們在語文上的發展。

交流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評點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肯定他,你要充分地肯定他,不足的地方要指出,要加以完善,我注意引導。聯繫自己的體驗進行理解,聯繫我們學習過的知識,聯繫前文和後文進行思考。這些同學是會讀書、會學習的。學生的發言,如果老師不評點,你一點撥之後,他就會傾聽,他就會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的引導,在這篇課文中,第九自然段,要引起學生的注意,體現愛如茉莉的畫面,這個段落只能通過朗讀來進一步地感受。(我有三個不講,一個學生讀懂的不講,點撥一下學生就能讀懂的不講,你點撥了學生也不懂的,不講)

文章中還有一段景物的描寫,有特殊的含義,這是有情有意的景物描寫,要讓學生體會到這裏的景物描寫是有內涵,有感情的。這是培養學生的一種理解,一種語感的培養。

還有一處是“愛如茉莉,愛如茉莉。”我們學生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有的是多的,有的是比較幼稚的。有的學生回答的.很好,第一個是懂了,以前不懂得到這句愛如茉莉,後一個是強調,強調有的愛如玫瑰轟轟烈烈,也有的愛是平平淡淡的。其他的地方學生就讀懂了,有的理解得深,有的理解得淺。我有的觀點,有的學生就是有學習語文的天賦的。我們

整個教學都是應該圍繞語言文字的。愛如什麼?後面的話很重要,愛的理解、愛的比方是不一樣的。

本來我還有一個作業,愛如什麼,你能不能寫一個故事。我們的課堂就是要着力讓大家發展語言,提高語言素養。我們是語文老師。

二、語文課要簡單的、樸實的

語文課都要是簡單的,樸實的,不管是老師的、學生的,每一個細節都是規範的語文訓練。課堂上對於某些特殊的學生一定要給足時間。讀書要細心、要掌握方法。

我追求的課堂是不要花言巧語、不要甜言蜜語,課堂應該是安安靜靜的,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讀書,去體會語言文字。一直激動下去,學生遲早要精神衰弱。安靜地學習,才能融進他的心靈裏面去的,上課要樸素一點。

上課不要用過多的教學媒體,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現在的課都是用眼睛看,用肢體表演,沒有用頭腦的。課堂上要有一點深度,語文課要上得深刻一點,如果我們的語文課不追求深刻,沒有深刻的語文課是沒有厚度的,沒有分量的,是不能促進學生髮展的。

薛特舉了一個低年級教學《畫》的例子,說十分鐘可以把這篇課文上完,就是通過猜謎的方式進行。讀一讀,說說看,背一背,根本不需要一節課的時間。

語文課要簡單,語文是什麼?課文是什麼?要把握她的本質,需要深刻的簡單,需要老師要有深刻的底蘊的,老師千萬不能把簡單的搞複雜,老師要付出自己的教學智慧。沒有廣播的閱讀,沒有底蘊吸引學生,是不行的。老師的語言缺少思想,缺少個性,也吸引不了學生。

爲什麼學生不聽你,你講的東西,學生都懂了,你的語言不吸引人。現在的學生比學生懂得多了。課課通對學生的影響,老師一定要自己的東西,吸引學生的眼球,我們的語文課要有思想的魅力。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7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的心情,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手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抓重點句子,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能較好的創設情境:

導課時,通過課件一分鐘的展示,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分鐘,但緊緊扣住時間這一概念,激活了學生的情感,爲下面的學習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礎。接着播放《匆匆》一文的配樂朗讀,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傾訴和思緒的流逝,語言都很美。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儘量與本文一致,與課堂的基調相符。如:是啊,從這些句子中我們也感觸到了時光流逝的蹤跡,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時間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飛快的

閃過,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這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美好的時光,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第三,注意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激活學生的閱讀積累:說一說學了課文後,你想到的關於時間的詩詞或格言。教學中緊扣重點,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繫在一起。

第四,學會運用。即依照課本上的句式仿說寫句子。這種練習即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又鞏固了課文內容,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但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教學中,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還不夠,由於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引導學生比較與記敘文,說明文的不同,會有助於學生更好理解課文;設計中雖是以讀爲主線,以讀激情,以讀導練,但在教學中讀的還不夠,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8

《匆匆》這篇散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也表現了他的覺醒。本文有兩個特點:

一、文章用詞準確,描寫生動形象

二、字裏行間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依據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這堂以讀引寫的教學內容。其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領悟文章的精妙之處之後進行寫作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課分爲兩個大環節,首先是讓學生再次走進課文,欣賞語言文字的精妙以及細細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其次是學以致用,讓學生用上這節課所學的寫作方法寫一個片斷。

這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的地位,實效性較高,學生有收穫,但是也有兩點不足。其一,在第一環節要求學生彙報作者的寫作方法時,我把板書寫得太細了,太浪費時間了,把文章的寫作方法分割得太清晰,這樣在寫作時就會誤導學生,讓學生以爲寫“雨中”必須要用上比喻,反襯等方法,寫“雨後”必須用上動靜相結合,疊詞,誇張,聯想等方法,應該把寫作方法統一寫在黑板就行了,寫作時學生就可以靈活運用,在寫作前也可讓學生先定好目標再寫作;其二,在點評中,能做到生生互動,但是老師的指導不到位,老師應對每一份作品進行點評,起到示範和指導作用。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9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同學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優秀教案時,我採用讓同學自讀自悟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一、 有效的課前預習,促進了同學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規範》中指出:五至六年級的同學要能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協助自身理解課文。《匆匆》這篇文章寫於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當時的作者剛剛二十出頭,大學畢業,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但社會的動盪,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爲,但又找不到奮鬥的目標,心情特別壓抑,因此寫下了這篇散文。我讓同學在閱讀文章之前瞭解這一背景,對同學理解課文有很大協助。其次,瞭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相關代表作,又增加了同學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安排同學進行預習:a、通過資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以和朱自清寫《匆匆》的時代背景。b、自學課文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語言表達。c、劃出自身不能完全讀懂的句子,在書上提出自身的問題。這一環節的佈置,既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同學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進了同學的情感體驗,拉近了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同學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發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遊離於作品之外。

二、 讓同學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同學閱讀課文。“教學的一切效果都要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發展來體現,而學習者自身的發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課堂實踐的機會留給同學。因此,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便放手讓同學選擇自身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理解課文。有的同學提出可以根據課後考慮與練習去學習課文,有的同學則採取反覆誦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並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有的同學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把自身在閱讀中對局部詞句的理解批註在書上。我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一環節的佈置,充沛關注了同學的個性差別,尊重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絲毫沒有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同學,讓同學充沛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到了屬於他們自身的實踐機會。事實證明,同學的感受確實是獨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同學特別喜歡第一節,並在邊上批註“從這一小節的描述中,我發現作者是個心思細膩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陳凋謝,到了作者眼裏,竟成了他抒發情感的資料。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學根據課後習題要求,模仿作者來描寫一天裏時間轉瞬即逝的蹤跡,“遊戲的時候,日子從歡聲笑語中淌過;閒聊的時候,日子從閒聊的嘴邊滑過;敲擊鍵盤的時候,日子又從鍵盤上溜過……”有的同學在“八千多日”上打上問號,提出“這裏的幾千多日”是虛指還是實指?有的同學則對“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們”提出問題:這裏的他們指的是誰?我不時在行間巡視,瞭解同學閱讀情況,存在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在下一環節的指導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給予同學正確的引導和協助。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10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爲,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爲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裏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再者,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是爲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在學生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後讓學生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交流不夠:

課堂應該成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爲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爲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爲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11

我驚歎學生的出色表演,連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在課上,我僅僅觸動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並運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接着便把時間交給了學生,讓閱讀成爲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第一階段,提出能夠喚起學生體驗的問題,第二階段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感悟的問題,第三階段提出讓學生品味的問題,第四階段提出讓學生模仿練習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探究,進行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正是我要研究的問題.本節課,朝着研討方向,教學安排有梯度,形式多樣化.

這節課,正是我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興趣.正是我的放,才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將"如何教"轉變爲學生"如何學",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以情激情,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有所獲.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積累,運用語言,語言表達得以提升.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12

學習了《匆匆》一文,學生無不爲作者合理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準確地描繪出時間從作者身邊匆匆流逝的感覺而拍手叫決。寫作特色值得學生學習。抓住這一契機,我設計課堂上每人想一句類似的句子,請幾個同學爲一組連說,組成一段話,自然水到渠成。課後又讓同學寫下來,有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當學生讀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說:“同學們,時間既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從人們身邊匆匆流逝,作者是怎樣用它那豐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捕捉時間的蹤跡的呢?

學生紛紛在書中尋找答案,知道了時間在洗手時,吃飯時,睡覺時,遮挽時,嘆息時都會悄然而逝。我又相機啓發:“同學們,作者的語言魅力無窮,同學們的創作潛力無窮,願不願意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時間匆匆流逝的例子也寫一寫呢?下面請同學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仿寫一段話,小組交流,選擇最好的句子組成一段話,全班交流,看哪組寫得精彩。”同學們個個充滿寫作的衝動,筆下生花,你寫一句,我寫兩句,有的甚至寫三四句話。“當我躺在牀上不願起牀時,日子輕輕地從被子上飄過;上學路上,當我邊走邊玩時,日子大搖大擺地從我身邊跳過;課堂上,當我東張西望時,日子伶伶俐俐地從我眼前流過,玩電腦的時,時間從鍵盤上迅速地敲過;聽音樂的時,時間從耳邊漸漸地滑過;聊天時,時間從語言裏慢慢的溜過;走路時,時間從腳步中很快地走過;玩遊戲時,時間從笑聲中歡快地度過;打籃球時,時間從籃框邊飛快地擦過。游泳的時候,時間從水面上漂過;玩樂的'時候,時間在笑聲中度過;打羽毛球時,時間從球拍的洞上穿過;登山的時候,時間從疲勞的腳底閃過;玩電腦的時候,時間在鍵盤上劃過;看書的時候,時間在文字上條過。時間實在是走得太快了,我沉思着:爲什麼時間走得那麼快呢?

這種設計使我有很多感悟:

1、我抓住了語句訓練爲重點這一契機,讓學生充分在語言文字中暢遊一番,學生深深地領悟作者的語言魅力,這時纔會產生寫作的動機,進行仿寫,纔會產生“筆下生花”的效果。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仿寫效果更好,具體表現在: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集思廣益,擇優組段,纔會出現佳句連連的態勢,同時對字、詞、句、標點等方面也進行了訓練,真是一舉多得。

課堂上,我在推波助瀾中點燃了學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發揮了語言魅力,用充滿激情的、生動的語言渲染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使他們情不自禁地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了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提升了語文素養。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13

曲廣會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手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抓重點句子,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的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通過課件一分鐘的展示,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分鐘,但緊緊扣住時間這一概念,激活了學生的情感,爲下面的學習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礎。接着播放《匆匆》一文的配樂朗讀,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傾訴和思緒的流逝,語言都很美。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儘量與本文一致,與課堂的基調相符。如:是啊,從這些句子中我們也感觸到了時光流逝的蹤跡,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時間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飛快的閃過,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這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美好的時光,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注意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激活學生的閱讀積累:

說一說學了課文後,你想到的關於時間的詩詞或格言。教學中緊扣重點,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繫在一起。

不足之處:

1、教學中,沒能準確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由於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引導學生比較與記敘文,說明文的不同,會有助於學生更好理解課文。

2、關於作者朱自清的資料,不應出自教師之手,這樣便失去了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能力的大好機會。

3、設計中雖是以讀爲主線,以讀激情,以讀導練,但在教學中讀的還不夠,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14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詩歌般的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足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舊時代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內容趣味性強,運用了大量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具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將自己的情感、內心體驗、思維方式帶入閱讀過程中,讓學生在讀書中感悟課文語言生動細膩的美,讓學生在讀書中獲得獨特的感受。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悟情,悟理,悟文”。

在初讀的基礎上,抓住課題“匆匆”,從題入手,看看課文是怎樣寫我們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帶着這個問題,通過讀,找出有關的片段和句子進行品味。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這一節課,我認爲有幾點較成功的地方:

1、我擴展了讀書領域: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時也是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爲了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我擴展了讀書領域,課前讓大家收集有關作者的資料,加深瞭解;課後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進一步感悟時間的珍貴。

2、反覆誦讀,積澱感悟:

朱自清先生說:“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此篇散文最爲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傾聽作者的無奈,傾聽作者的傷感……及對人生的思索。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這節課上也有較好的體現。

3、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仿寫: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多不足之處,如:

1、個別學生參與不夠主動,依賴小組其他成員。

2、還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形成系統,表達不夠明確,有的地方支離破碎。

3、還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

4、拓展延伸這個環節上得有些急促,沒有把首尾呼應的句子點出來。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15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採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一、有效的課前預習,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五至六年級的學生要能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幫助自己理解課文。《匆匆》這篇文章寫於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當時的作者剛剛二十出頭,大學畢業,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但社會的動盪,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爲,但又找不到奮鬥的目標,心情特別壓抑,因此寫下了這篇散文。我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瞭解這一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其次,瞭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關代表作,又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有目的地佈置學生進行預習:

1、通過資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寫《匆匆》的時代背景。

2、自學課文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語言表達。

3、劃出自己不能完全讀懂的句子,在書上提出自己的問題。

這一環節的安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了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學生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遊離於作品之外。

二、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課文。教學的一切成果都要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發展來體現,而學習者自身的發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課堂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

因此,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便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理解課文。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根據課後思考與練習去學習課文,有的學生則採取反覆誦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並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有的學生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把自己在閱讀中對部分詞句的理解批註在書上。

我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一環節的安排,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絲毫沒有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到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實踐機會。事實證明,學生的感受確實是獨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學生特別喜歡第一節,並在邊上批註從這一小節的描述中,我發現作者是個心思細膩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陳凋謝,到了作者眼裏,竟成了他抒發情感的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學根據課後習題要求,模仿作者來描寫一天裏時間轉瞬即逝的蹤跡,遊戲的時候,日子從歡聲笑語中淌過;閒聊的時候,日子從閒聊的嘴邊滑過;敲擊鍵盤的時候,日子又從鍵盤上溜過有的學生在八千多日上打上問號,提出這裏的幾千多日是虛指還是實指?有的學生則對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們提出問題:這裏的他們指的是誰?我不時在行間巡視,瞭解學生閱讀情況,存在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在下一環節的指導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三、重視有效交流,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因爲未來的社會裏,所有密集性產業都需要通過員工的精誠合作來完成,合作既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又能讓學生學會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

因此,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組織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小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組,交流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人人發言,互相補充,可以是談對課文的認識,可以是通過朗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不懂的問題,互相切磋。實在在小組裏無法解決的,就暫時擱下,等大組交流時再提出來。

以上是小組交流的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就是協商推選大組發言的人選和內容,這一環節由小組裏的組長負責,首先決定發言人選,其次根據組內的學習情況,把理解的最好的部分進行整理,讓發言人練習發言,如有問題也請他一起在彙報時提出,這一輪合作就注意了全體學生的參與與鍛鍊,做到了人人有發言權,人人有發言的機會,然後進行大組交流。在大組交流過程中,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進行有機的組織、點撥。

比如,第一組的發言人悟的是對第一節的理解,那麼其它小組有沒有也是準備談這一節的?如有,就應該再讓他們來發言,補充對第一節的認識,如果老師覺得學生對部分關鍵詞語忽視了,那老師可以先問同學在這一節裏是否提出了問題?有,就讓學生提,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對學生在朗讀中的處理,教師不必強調一致,只要他讀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處理。

比如有學生提出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時間中的他們指誰,我先讓同學自己思考,讓他們各抒已見,有的說,這個他們是虛指,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人的壽命,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時間,那到底指什麼呢?我告訴學生,這裏的他們是代指時光老人所給予的一個人的壽限,但一個人究竟能活多久,我們彼此都無法知曉,朱自清也一樣,所以他在這裏用上他們一詞。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爲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讀得太少:

盲目追求學生的自讀自悟,重視學生的感悟,而缺乏朗讀指導,其實課後想想,此文的教學也可採用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此課教學後,我提醒自己,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多讀書,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