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必備)語文教學反思

(必備)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1

一,創設情景,感知趣。

這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六冊十一課《趕海》。這是一篇充滿童趣的課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了作者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我教的是第二課時,本課教案始終圍繞一個“趣”字設計的。課前演示課件,播放《趕海的小姑娘》歡快的歌來創設情景,感知趣。一下子就吸引學生注意力,他們的情感得到昇華,彷彿自己就是來到了大海邊,以情感共鳴的開端就牢牢把握學生學課文的興趣,隨即導入課題。接下來我想通過視頻來激發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但在這個環節學生沒有象往日一樣暢所欲言,展開想象。說的都是書本上的內容。

二,自主探究,尋找趣。

接下來讓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自主探究,尋找趣,當學生讀完課文後,我沒有給充分的時間讓他們交流,導致這個環節有點形式化。

三,彙報交流,體驗趣。

接下來的師生集體彙報交流,體驗趣的過程中,我能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式,學生說到哪件趣事,我就能靈活與他們共同探討其中的樂趣之所在,有時我通過各種幽默的語言,使大家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中體會更多的樂趣。比如:在講到“追浪花”的句子時,錢安其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當時我還以爲她對這句話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沒想到她冒出一句:“我覺得摸海星也好玩呀。”當時我很明白,連續點了她同桌兩次回答,都沒有說到她喜歡的句子,於是在我還沒有講完這一件事時,她已經等得不耐煩了。沒辦法只好說一句:“我浪花還沒追完呢,這麼可愛的.浪花,我要玩個夠,再去摸海星也不遲。”這樣不僅能正常進行,更爲這堂課增添了不少風趣。比如:當時的我穿得衣服比較厚,再加上那天突然比較熱,上課熱得我實在受不了,只好靈機一動說一句:“老師玩的好熱呀。”順便把馬甲脫了下來。以此來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引導他們從理解語言、感受形象入手,在各種自由表演、閱讀實踐中培養學生自己真正朗讀的本領,以便舉一反三,學生不僅學到知識,並真正體會文中的“我”爲什麼對童年的一次趕海這麼難忘。

四,整體回顧,釋放趣。

當四件趣事講讀完後,我採用的是整體回顧,釋放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把自己感到最有趣的一件事,讀給朋友或老師聽聽。

五,整體回顧,釋放趣。

最後以含情誦讀,深化趣來學習第四自然段。充分利用課件讓學生真正體會欣賞海邊的美景也是趕海中的趣事之一。老師的感情朗誦來激發學生對大海的熱愛之情。並引導學生先回憶詩歌,再創造詩歌,讓學生真正達到學而所用的本領。本來想邊演示各種海邊風景圖片邊播放《大海啊!故鄉》這首歌來結束全文。在欣賞完圖片這個環節中,我看時間還沒到,就順便問學生:“你想對大海說些什麼呢?”意想不到的是學生能用一些比較高級的語言來回答:“大海,您是我們生活的搖籃。”“大海呀大海,您是我們生命的源泉!”“大海,您像媽媽一樣哺育着我們成長。”這些無意中的生成把我的課堂又推向了一個高潮。

六,擴展思維,延伸趣。

佈置用這篇課文中的語氣詞回家寫一篇最有趣的一件事,來促進學生的表達和寫作能力。要他們回家看地圖找離我們常熟最近的沿海城市是哪個?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上完這堂課,心中總有不少的感想,既有發揚之點,也有不足之處,只是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希望聽了我課的老師多提提寶貴建議,讓我在今後的教學方面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讓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吧。

語文教學反思2

語文期末考試成績一出來,我發現一位平時學習吊兒郎當的學生成績居然非常出色,雖然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但卻又一次證實了我以前提出來的語文到底要不要教的問題,在我的觀點裏,我始終認爲語文不是學得的,而是習得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讀出來的,語文真是不可以教的,教師只能是感染學生、激發學生,而最終要有出色表現的話,還是要靠學生自己琢磨,不能死板應對。

這裏有一個學生本身素質的問題,人聰明、善於思考這是聰明的表現,但愛讀書就不僅是聰明所能達到的了。教師在課堂上講得頭頭是道,但學生不一定明明白白,相反,學生在自己的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卻可能悟到更多的東西。所以,許許多多的語文教師都肯定的一點就是閱讀是造就學生出色語文水平的基礎。但怎樣的閱讀才能達到如此效果呢?關鍵還在於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是在思考和運用中產生的,所謂的“死讀書”並不算數。比如有的孩子被家長逼着去看一些所謂的必讀書、名著之類的,這樣哺育出來的只能是書呆子,是被動地去吸收的傻子。真正愛讀書的`,達到茶不思、飯不想的,是因爲他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樂,在閱讀中他能將情感融入其中,或笑或悲,或懼或狂,並且讀後還會玩味一番,甚至在現實中再去求證一番,有時還與大人討論一下,也會在生活中引證一下,如此一來,書就讀到了骨子裏。這樣的讀不論是讀經史子集,或是讀日常小報,或是讀兒童故事,亦或是雜七雜八的東西,他總能引起自己內心的共鳴,這樣的理解與思考,這樣的語文運用是超乎任何說教的。想一想,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在大量地與那些心智敏銳的作家進行着閱讀的對話,他的語文成績怎麼可能不好呢?再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老師們爲了完成教學任務,爲了響應上級的規定、政策,或者唯恐哪一點不講到誤了子弟,總是兢兢業業地按部就班地將那麼多的知識教完,不厭其煩地爲學生分析這個、分析那個,一會兒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一會兒引導學生接受什麼主義教育、什麼思想薰陶,任務太多,孩子也無所適從,剛剛在一點上聽得有了味道,想出點東西來,課堂重點就又被轉移到了另一個地方。

語文爲什麼而教、教什麼的問題始終困擾着我們。我想就語文課堂而言,一是基礎的字詞句的積累和語法講解,二是引導學生愛上閱讀。但現實上即使孩子們很喜歡閱讀,教師們也不得不打斷孩子們的興趣,告訴他們“上課了”,然後就講一些孩子們並沒有多大興趣的東西。

興趣是要培養的,養成習慣更要花大量的時間,玩是天性,讀書卻並不是天性,要讓孩子愛讀書、愛學習並且善於思考是全社會的事情,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積極的教育引導,提供合適的家庭、社會溫牀,制定合理的教育方針政策,漸思漸行。

語文教學反思3

如今在深入開展素質教育,已跨進21世紀之際,我們有必要回顧十幾年來小學語文教學的客觀存在的種種誤區,我認爲須馬上改觀的幾點需求:

一、吃透課文感性到理性

作業這一課題,教師幾乎天天佈置,但大多數教師佈置作業時打無準備仗,隨定性太強。由於隨定打亂正常,難免作業重複機械,難免作業忽多忽少,難免放棄重點。這樣下去,會給學生帶來負擔過重。甚至會邊做作業邊哭泣的不良效果。如有些教師佈置作業:一到十課的生字抄寫十遍明天早上必須交上來。但有的交成了。也有一部分人未交成,效果交底,當教師聽寫時手忙腳亂的,做起來都交的九霄雲外。

我的觀點:

1、次要的放棄,精而少。

2、要設計有方,最好自己動腦動手做的。

3、改觀重複的現象。

二、提高師資隊伍的觀念

如過去的教學方法是重教輕學,只能想到教師怎樣教纔好,切備課,而不去想學生怎樣去學,重課本,輕實踐,只注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等等。

我認爲:

1、從思想上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2、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誘導,輔導相結合。

3、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去實踐。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

由於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實際鍛鍊,難以傳遞即時信息,難以照顧個性差異等方面的局即性。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將知識運用於實踐,讓學生廣泛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在活動中啓迪智慧,到課外中去實踐。通過拼一拼,捏一捏,剪一剪,縫一縫,使學生手巧,心靈,這樣才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教育戰線上的朋友們,讓我們共同手拉手,爲培養好人才而努力奮鬥吧!

語文教學的幾點反思

語文學科既應當是培養語言本事的學科,又應當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爲他們創設趣味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進取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啓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並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資料,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異常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僅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纔會興奮起來,纔會樂學,學習纔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應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僅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纔會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爲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和相同之處?因受《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我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樣。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經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積極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爲了激勵,爲了到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供給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夢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僅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經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語文教學的幾點反思

課堂上感覺到了幾個亮點,簡單做個記錄。

一、對比中理解

老師的態度前後對比、學生的態度前後對比,老師與父親的語言對比,在對比中感悟“是什麼樣,就畫什麼樣”,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對比、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

二、質疑在先,引導讀中思

這篇課文泡泡問題設計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如何邊讀邊思考,如何提問題,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怎樣圍繞課文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楊倩的一個問題“學生後來爲什麼吞吞吐吐的說話”打開了教學的思路,順着學生的疑問抓住課文裏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後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處前後態度的對比,繼而引發老師的態度對比,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後,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滲透習作,總結昇華

父親與老師的話進行對比發下,這些話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生輕而易舉地發現道理,“其道理僅適用於畫畫嗎?你是從哪裏讀出來的?”這一問讓學生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習作中總出現立意不深的問題,就可以從課後最後一段點明主旨這樣的手法中得以灌輸,像這樣的寫法要應用於自己的文中,不是嗎?

讓學生行在先,順着學生的思路來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和文本的解讀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4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這裏"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高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非常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衆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應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這裏,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衆,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剩下:盯着"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中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方面,作爲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一定,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一定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爲參照的;也就是說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高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能力"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閱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因此,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判斷"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一定的高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對比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對比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爲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學校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爲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可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初中小學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學校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裏、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爲,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爲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應該採用定性考覈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纔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爲爲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爲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同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能力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語文教學反思5

還記得與舊課標相識是在自己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xxxx年,充滿激情和鬥志的自己與舊課標牽手,在語文教學這個大熔爐裏磨礪着,成長着。在工作中舊課標就像老師,就像朋友,在我困惑時,它能爲我指引迷津,在我小有收穫時,它能激勵我繼續前進、、、、、、就這樣我與舊課標一起相知,相伴渡過了10年。10年的與課標的耳鬢廝磨,10年的教學實踐檢驗,我的老友-課標在10年風雨的洗禮下,以更加華麗端莊的容顏再現。我爲它的變化驚喜不已,因爲它沒有辜負我這個好友的期待。

一、驚喜1一——新課標降低了知識的難度

說新課標降低了知識的難度,那是因爲新課標降低了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依據新課標,三、四年級學生須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會寫1600個左右,而舊課標則要求學生會寫20xx個左右。新課標對一、二年級學生會寫字的要求也從原來的800到1000字統一成低限――800字。

作爲自己,一直苦惱的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從開始寫字起只寫3-4個字,可是到二年級上學期驟然增加到每課寫6—9個,下學期每課達到寫十二個字。字詞是一家,字不能單獨放置識記。作爲任教的自己每次都是將字和詞和句連在一起。但是不管你用什麼辦法總有一部分孩子他們識記字是比較辛苦的。打到舊課標的要求是有一定難度的。有時自己有一種衝動,不想讓孩子寫那麼多字,可是一想到這是課標要求的,知識是必考的內容。那種衝動慢慢平息。現在新課標要求會寫的字降低到了800字,很好,自我感覺壓力減少了許多。新課標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我們教學的實際。寫的少,孩子就會更加用心,才能達到熟練而且美觀。

不僅是字詞,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在學習得各個方面不僅能學到知識,學到本領,還希望他們能學得快樂,在學習中能體驗到成就感。但是在實際很多的壓力下,我們發現確實有很多孩子能達到課標的要求,可是還是有不少的一部分學生他們跟不上這些孩子的進度,學習起來很吃力,橫向比較起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遺憾在自己的班上也總有一部分學習得不是很快樂的學生,雖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我在很多時候還是期望我的老朋友課標還能在其它方面降低一點難度的。

二、驚喜2——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XX老師說: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在語文學習上沒有閱讀量的積澱是不可行的。我認爲尹老師的話和我們的新課標的方向是一致的,新課標給我們定的閱讀積累量只是一個底數,要讓孩子語文好,就要孩子多閱讀,多積累。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興趣和訓練。新課標認爲語文課就是要讓孩子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

其實我一直都不反對字詞句段的.訓練,我認爲在訓練中學生和我的聽說讀寫能力都能提高。但我在以前的教學中特別是在公開課時很少有讓學生字詞句訓練,好像做某些訓練就會割裂課堂的整體性。而把這樣的訓練集中在複習課上。雖然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知識、文體知識和文學知識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以往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機械的、煩瑣的、孤立的訓練,已經扭曲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積累重要字詞句、經典詩歌和文章等做法的興起,可以說是改革的一種轉向。現在的課標及教材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摘抄蒐集資料、背誦默寫類的練習大有提高。爲了避免那種機械的、死記硬背的、孤立的語文學習方式,避免學生從一個苦海跳到另一個苦海,避免語文教育從一種無效走向另一種無效,這些練習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讓學生領會它們的運用;在引導學生誦讀大量經典詩文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國內外文化、文學精華,並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在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他人,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關鍵是新課標還提倡讓孩子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增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重在教給學生方法,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個性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個性。“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多讀多悟中掌握課文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遠比“填鴨”學得更有價值,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新語文課程標準》給每一個老師提出了明確的教育方向,縱觀這個新標準,發現老師如果僅僅是提高認識不提高自身的素質也是難以達到,作爲老師要真正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不努力學習探索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前提是老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新課標的頒佈對自己是一種極高要求挑戰。不過人生因挑戰而精彩!在新學期的開始,我已經加快了學習的步伐,對適合自己教學的方法、好文章等都有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簿上。每天將好文讀與孩子聽,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收到美文的薰陶。每天總在思考如何讓孩子每天快樂的學習,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學習。思考讓自己越來越聰慧,衷心期盼自己在實施新課標的教學中自己能變成一個“新”老師!相信自己能接受挑戰!

語文教學反思6

一、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使他們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都有所進步,這種教學理念使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師的角色已經在不斷轉變。對學生的尊重應該是面向全體的,教學應該是面向每一位學生的,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權力,即便他在學習上有種種缺陷。反思到自己平時的教學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往往很容易特別是對於哪部分內向和總是沉默的孩子,往往容易忽略他們,總是忘記了去關注他們,其實這部分孩子更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實現自我,真正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孩子在每個父母的心中是百分百的希望,在教師眼中可能就只有幾十分之一的'希望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要達到這點不妨想想那些學習上的弱視羣體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會怎樣做?

二、教育理念應該是人本主義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師生關係正在悄然地發生變化信息化的時代爲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廣泛的獲取知識與鍛鍊思維的機會,因而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領先於教師;因此,新課程的教師應該承認青出於藍勝於藍,教師在啓迪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接受學生對他的啓迪。反思自己平時有時的語文教學中總是把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放在教學的首位,而忽略了學生世界。實際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的情感都直接影響他們的語文學習,作爲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育,發掘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最大的學習潛能。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課程標準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基礎上學生的文化意識與人文素養是能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有創造性的使用課本,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不斷的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自己很關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實踐的精神和語言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能力。

四、課堂活動的形式與教學內容要密切相關,活動要爲內容服務

新課程標準倡導通過表演、唱歌、遊戲、競賽和故事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初步運用語文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任何活動的設計都應是圍繞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而不是講究形式。而反思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自己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只是考慮到它的有趣性,和從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出發,沒有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使得教學活動偏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儘量真實化、生活化

課程標準提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爲出發點,內容和方式儘量真實並積極促進語文學科間和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平時教師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儘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的語言。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往往把教學重點側重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怎樣運用所學的語言,卻忽略了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語言和感受語言,使他們的思維空間得到發展。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不斷的去鑽研,不斷的在理論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昇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以新課程思想爲教學理念,不斷的在教學中去總結和反思,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新的突破。

語文教學反思7

今學期開學初,學校決定由我們四年級組研發《語文園地四》精品課,說實話當時覺得壓力挺大的。

一、磨課,破繭成蝶收穫成功

歷時三個多月的磨課終於結束了,用上“終於”這個詞可以想見我此刻的心情。磨課,那真是一個痛苦而又充滿了希望的過程。在精品課研磨團隊各成員的悉心指導下,我進行了多次試教。試教的那種感覺,常常讓我聯想到數學中的無限循環小數——周而復始,無休無止。可誰知,這種循環遠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每一次試教都是對教學設計和教師課堂調控能力的一次檢驗,一串串問題如列清單似的被羅列出來,問題的指向由最初針對每個教學環節和每個情境的創設,到最後哪怕是一句過渡語、一個神態動作都進行精雕細琢,力求精益求精。經過多次的磨課,使這堂課的環節也漸漸成形,雖然改過的教案還要再推翻,再修改,我們團隊經歷了多次磨課過程,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堂堂課的記憶,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種思想的碰撞,理念的洗禮,更多的是那些無形的浸潤。三個多月的時間,可謂是忙碌又充實。生活談不上有多麼精彩,卻處處溢滿激情與幸福。

曾經在《讀者》上看到一則“蝴蝶破繭而出”的故事:當蝴蝶還是一隻小小的蛹時,它被束縛在一個黑暗窄小的繭子裏。蛹爲了鑽出這個繭子,每日都要經受着巨大的磨難。爲了使自己的雙翼充血而更加有力,蛹用自己瘦小的身體努力的把繭子磨破。蛹鑽出了繭子,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怡然自得。

磨課的過程就像蝴蝶破繭而出的痛苦磨難。經過反思、修改、理念上的衝擊,最終“破繭而出”看到天地間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成功的滋味回味無窮。

二、評課,讓我直視不足之處

我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推銷員成功的祕訣就是經常花錢請別人吃飯,在飯席上讓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他把這些缺點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努力改正,一步步走向了完美。是的,人要學會反思,要

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讓劣勢發展成優勢。除了自我反思,還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反饋,常言道“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上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如果沒有別人指出來,是很難自己發現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的`。

每次上完試教課後,團隊的所有老師坐到一起,坦誠相待,相互評議,交換心得體會,一方面挖掘課堂的亮點,促進我的信心和熱情,營造和諧的教研氛圍。另一方面,聽課老師都十分誠懇地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沒有依綱靠本,把學習的難度加大,學生學習熱情被難題抹殺了;四人小組合作沒有達到老師的目的;學生對“明褒實貶”的表達方式體會不深;故事的趣味性沒有很好地體現:老師引導不夠細緻,學生沒能很好體會到待客之道??大家還滿腔熱情地幫助我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引導我改進教學行爲,可以使我有一個很大程度的提升和進步,而且毫不保留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和招數,促使我開拓思路,誘發智慧,促進反思。在評課的過程中,我感受着大家切磋技藝、交流心得的快樂,感受着在不斷思維衝撞中所實現的點點滴滴的進步。

回想磨課的經歷,我是幸福的,回頭看看這條路,也許沿着這條路我們無法走到頂峯,但是沿途的風景已經夠我欣賞的了。更幸運得是在這條路上並不是我一個人,有好多擁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和我一路同行,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不同風格教學經驗,在他們裏我學到了不少教學思想的精華。我相信這種磨課的教學歷練最終會化作我人生的修煉,她必將啓迪我在教學路上奮鬥不息,耕耘不止??

語文教學反思8

《語文園地》的教學,既能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點,夯實基礎,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揭示規律,拓展學習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園地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

《語文園地四》緊扣動物主線,安排了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讓學生在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時,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在“我的發現”板塊,編者都以“對話”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啓發。在日積月累板塊,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因日積月累板塊的存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將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運用。趣味語文板塊是個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學時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短文的趣味所在。教師鼓勵學生練習講述,課後講給別人聽,進行語言積累。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上好課:

一、回憶所學課文,歸納閱讀方法

首先,讓學生回憶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想一想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發現(說說爲了能使身邊的動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並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東同學的發現,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發現。然後,讓師生歸納小結閱讀方法。如:採用明貶實褒的方法能使句子變得更生動形象。最後,讓學生從自己的習作實例中總結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收穫。

二、積累關於動物的成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學習日積月累時,我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等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並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動物的成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小組裏自由讀,然後

讓學生說說這些成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使學生意識到這些成語中都含有動物名稱,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已對成語的理解,並從中選擇一些說說自己的理解,並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說話練習。

爲了使內容更加的豐富,在語文活動課時,我還設計了考考你環節,繼續交流自己平時積累的包含動物名稱的其他成語,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激發主動積累成語的興趣。

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這三大板塊內容的教學中,是否注意了訓練方式的新穎和鮮活,是否注意了“由此及彼”的適度拓展,因爲這類型的教材,在傳統教學中,一直被定位於“基礎訓練”的層面,教學的主要策略亦長期沒有跳出“熟讀強記”、“爛熟於胸”的怪圈,枯燥乏味之極;而今,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教學應賦予這些“死”的教材以“活”的情趣,讓它深深的吸引學生。

總之,《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進一步去實踐並不斷提升自己的。

語文教學反思9

三年級小學生就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而言,理解《揠苗助長》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我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引導學生在深切的感受中領悟寓意之所在。

一、凸顯形象,激活感悟。

引導學生憑藉想象聯想,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變抽象的語言感知爲具體的形象感受。我立足整體,讓學生以簡筆畫顯現揠苗助長的過程,將文字符號轉換成連貫的'生活畫面,如畫出了禾苗的不同生長狀態:沒有長高、長高一截、都枯死了。一幅幅生動簡明的畫面,正是學生動用了全部感官與心智去深入接觸語言材料獲得的感悟。同時形象的再現又激活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進一步感悟。

二、調動積累、促進感悟

豐富的理性與感性經驗是“感悟”的前提,讓學生儘可能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領悟寓意。讓學生運用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再現揠苗助長,讓學生用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解決農夫的困惑,讓學生聯繫讀過的《守株待兔》深入領悟《揠苗助長》的寓意。在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文本的信息激活了學生這種潛伏的“意念系統”,從而使學生能夠恍然頓悟。

語文教學反思10

《蒲公英》採用童話的形式,寓常識道理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活潑、淺顯,符合兒童朗讀特點。所以我將教學重點落在了閱讀上,並在閱讀的過程中達到積累的目的,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學語文、用語文。

執教時,我以心情作爲教學的主線,首先引導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轉換了角色。假設自己就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去感受小降落傘隨風飄蕩的愉悅心情,再引導學生體驗並讀出輕和柔緩的語氣。多媒體的生動直觀演示,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蒲公英自由飛翔的優美意境中。學生們的眼睛一下發亮了,臉上露出了微笑,學生帶着各自的體驗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們讀出了味,讀出了形。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課閱讀的`重點段落,主要是以對話的形式來敘述了太陽公公地囑咐和小種子們三種不同的選擇。想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好對話,必須先讓學生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他們當時的心情。(如:親切地囑咐、大聲地說、得意地說)在教學“太陽公公親切地囑咐”時,首先讓學生聽教師的範讀,潛意識地感受了“親切地囑咐”。再聯繫自己的生活說說“親切地囑咐”,這時,學生很快說出“媽媽親切地囑咐我上課要認真聽講。”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樣,學生不僅準確的理解了“囑咐”,還能用其造句,達到了積累的目的。我馬上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來當一回太陽公公並進行賽讀,學生讀書的勁十分足,讀出了慢且親切的語氣,體會到了太陽公公的語重心長。面對小種子們不同的回答,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勾畫、去朗讀、去感悟,志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效果並不理想,稍後做了分析)我把這部分內容作爲學生語言訓練的基地,讓學生自由讀、齊讀、指明讀、分角色朗讀,做到讀書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愛讀,沒有厭煩感。

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積累,朗讀則是積累語言材料的一個有效途徑。“新課標”對此有明確規定,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語段”。勤於積累,方能厚積而薄發。這個過程極其漫長,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這節課上也有所體現,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我抓住“黑黝黝、金光閃閃、銀花朵朵”這些形容詞設問:“誰還能說一些這樣類型的詞語?”學生們踊躍地回答着:“紅彤彤、綠油油、胖乎乎”,小手舉得象小樹林。但在說ABCC式的詞語時回答的同學只有幾個。隨後我出示了三組“ABCC式”的詞語讓孩子們讀一讀、記一記。雖然這個環節只用了兩三分鐘,卻擴充了學生的詞彙,做到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學習。

回想這節課,其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雖然也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多形式朗讀課文,學生讀了之後卻沒什麼提高。究其原因:當中讀的時間還不夠充裕,教師的引導也不到位,學生沒能靜下心來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自然無法快速的轉換三種不同的角色。其實,讀書不在於形式的多樣,只有把課文讀流暢,將書面語言轉化爲有聲語言,帶着感情讀書,真正把讀書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這些不足讓我認識到在朗讀教學這條路上,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磨練、不斷地總結,才能不斷地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11

《風箏》的作者是賈平凹先生。這是一篇極富兒童氣息,充滿情趣的文章。圍繞風箏敘述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詳細地描寫了孩子們的動作、神態、心情——做風箏時滿懷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風箏並不精美,仍滿心歡喜,高興地稱它爲“幸福鳥”;做好了風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地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羣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爲這份感情深深牽動着孩子們的心,四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一、教學效果

依據教材特點和孩子們的生活儲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能環環緊扣引導學生學習,效果比較滿意,先總結如下:

1、生活入手揭題激趣。

首先板書課題,齊讀兩遍之後便創設了交流環節:你見過哪些風箏?說說你放風箏的生活畫面?這一話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的參與度高。接着再現第二個生活場景:你遇到過哪些困難,怎樣克服的?一下子把孩子們的話匣子打開了,最後歸納總結放風箏時遇到的.幾方面的問題:栽跟頭、飛不高、斷線、纏線等等。接着引入課題,簡單介紹作者之後,引導學生趕快去讀書,感受作者放風箏的場景。這樣作者的生活學生的生活融爲一體,也讓學生和作者的距離進一步拉近。

2、初讀感知理清脈絡。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同桌當小老師互幫互助檢查讀書情況,在班內統一指導讀好易錯詞語,讀好長句子,爲閱讀掃清障礙。接着,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說說課文圍繞“風箏”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詞語,做風箏( )( )(即課後的問題)。學生自讀自悟,從語言文字中去處理分析,最後大部分學生找得很準確,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住了文章內容。也爲將來抓住關鍵詞句練習概括文章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3、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課件出示課後要求:課文第三自然段是怎樣把放風箏的過程寫清楚的?默讀標畫相關語句,小組內交流。學生認真閱讀思考,邊讀邊畫,留下了閱讀的痕跡。交流之後感受到了作者放飛風箏的過程。接着趁熱打鐵,比賽快速的背誦,把生動具體的語言材料牢牢地記在心裏,培養語感。自學尋找風箏的段落,從語言文字中感受作者的心情,好走進作者內心,感受那份童心,那份幸福與快樂!

二、成功之處

整堂課的學習興趣濃厚,參與度高,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

三、不足之處

對語言的品析略顯得倉促,課堂上的優勝朗讀體現太少。

四、改進措施

我會增加品詞析句的預設,增加學生展示自己做的風箏的環節,讓語文的學習更生活化。

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對於五年級,這個高年段的語文教學與我之前帶的三年級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更側重於品讀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因此,閱讀教學要由“誦讀”轉變爲“品讀”。教學方法由“教師的教爲主”變爲“學生自主學習爲主”。

在開學的.將來一個月裏。我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以學生爲主,以自學爲主,以讀書爲主”。

一、以學生爲主

教師和學生是構成教學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教應爲學服務。“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纔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纔可能獲得新知。“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現問題提出來。因此,在授課前我先讓學生讀書自學,提出疑難困惑。然後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來組織教學,這樣使教學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減少,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增強。

二、以自學爲主

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讀書習慣,習慣是人才素質的標誌。良好的習慣讓人受益終身。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閱讀的一種好方法。要求和激勵學生質疑,可促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腦子轉起來,思維活起來。“學而不思則罔”,要感悟內容,就必須一邊讀一邊想,一邊領會一邊揣摩。否則讀了之後,腦子裏只有一片空白,沒有什麼收穫。只有做到了邊讀邊思,讀後纔有獲。同時可培養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較推敲的良好讀書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並逐步內化成閱讀能力。

在教學中還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研究,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出更好的教學方法,把複雜的語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

語文教學反思13

【過程勾勒】

一、選用《海燕》原文,講解“鄭振鐸”名字的意思,“振鐸” 就是搖鈴鐺。引導學生說說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寫了怎樣的燕子?這是一種怎樣的鄉愁?重點指導學生理解“伶俐、湊”等詞語的意思,並通過與《海燕》中的原句比較等體會語句的情意及節奏特點。

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故鄉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麼背景下來寫的?重點抓住“爛漫、千萬條柔柳”體會春天的美麗;理解、體味“唧、閒散、痕”等詞語的涵義,並指導朗讀,體會語句的節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師:伶俐什麼意思?我給你們注好了。

生:聰明、靈活的意思。

師:對,伶:聰明,俐:靈活。伶俐:聰明靈活的意思。還有嗎?

生:活潑、可愛的。

師:這是怎樣的一個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師:讀,書上是哪一句話?

生:“加上一雙剪刀似的的尾巴”。

師:(手勢擺出剪刀形)“加上一雙剪刀似的的尾巴”,看過嗎?所以我們就叫這樣的形狀爲燕尾。還有嗎?

生: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師:這句話寫得多棒啊!語文書上怎麼寫的?

生: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

師:“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比較一下原文,“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師:這句話好,爲什麼?

生:這句話寫出了燕子的美麗。

師:(再讀兩句話,引導學生比較。)有節奏吧?你們喜歡扯着嗓子“嗚”地一下子?(做上揚的手勢)還是喜歡有起伏、有節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樣)

生:喜歡有節奏的。

師:我們要體現出這樣的節奏來,把這句話再讀一下。(師示範讀)

生:(齊讀。)

師:後面還有個詞叫什麼?

生:(齊聲)積伶積俐。

師:“積伶積俐”,讀這兩個詞,節奏怎樣啊?(師做手勢,高低起伏)我們再來讀,要像聽音樂讀一樣。(着重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奏。)

師:讀文章一定要讀出文章這樣的起伏節奏!故鄉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寫中顯得更加活潑,顯得更加可愛,這就是故鄉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麼背景下寫的?用作者的話說。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師:二月、三月是春天的開始?還是結束的時候?

生:(齊聲)開始。

師:開始的時候,叫什麼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師:春間二、三月間就是初春、早春的時候,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候呢?看看作者寫了什麼?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告訴我,體會一下作者的節奏,自己讀。大聲讀。

生:(自讀第一段中相關句子。)

師:讀後告訴我,這是一個怎樣的春天?

生:爛漫無比。

師:爛漫無比什麼意思?

生:顏色鮮豔,明亮而美麗。

師:顏色鮮豔,明亮而美麗,爛漫無比。無比什麼意思?

生:沒有什麼可比的。

師:沒有什麼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顏色豔麗,明亮而美麗。這是怎樣的春天?

生:美麗。

師:怎樣美麗的春天?有什麼?

生:有花,有草。

師:作者怎麼寫的?讀一讀。

生: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

師:作者爲什麼不寫“紅的白的黃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寫在一起,不是更簡潔嗎?爲什麼這樣寫啊?

生:這樣寫體現出春天的美麗。

師:哦,體現出春天的美麗。你有什麼感覺?春天好像在哪裏?(師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師:這個春天還有什麼?看,作者還寫了什麼?

生: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

師:(示範讀這句話。)齊舒什麼意思?

生:一齊舒展。

師:一齊舒展是什麼意思?(師做舒展動作。)

師:是很緊張地展開?還是很輕鬆地展開?

生:輕鬆地展開。

師:輕鬆地、放鬆地展開,一齊展開了。咦?柳樹有眼睛嗎?

生:(齊聲)沒有。

師:作者怎麼說它有眼睛呢?

生:這是它的嫩芽。

師:哦,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齊聲)眼睛。

師:齊舒了,就像人睜開眼睛,這又是什麼手法?

生:(齊聲)擬人句。

師: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擬人。千條萬條的柔柳,爲什麼不說千萬條柳?多簡潔啊!爲什麼不這麼說?你們聽,千萬條柳絲,千萬條柳條,千條萬條柔柳,感受到了什麼?

生:因爲這樣寫說出了柳樹的美麗。

師:怎樣美麗?

生:非常地柔軟。

師:非常地柔軟,對,非常地柔美。好,我們再來讀,讀出作者那種溫柔的感覺來。

生:(齊讀)“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皆如趕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來,形成了爛熳無比的春天。”

師:在這樣的春天,這樣的燕子,這樣的故鄉的可愛的、活潑的燕子,它們怎樣呢?把春天中故鄉的小燕子的樣子那些句子找出來,自己讀,然後用自己的話說給我聽,行嗎?

生:(自讀課文。)

師:讀好了,想好了,就舉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學想好了。春天裏的小燕子怎麼樣?它們都在幹什麼?

生:小燕子在飛來飛去。

師:飛來飛去,在哪兒?

生:在天空中飛。

師:它是怎麼飛的?在哪兒飛的?讀出來。

生:小燕子帶了它的雙剪似的尾,在微風細雨中,或在陽光滿地時,斜飛於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聲,已由這裏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

師:你們滿意她這樣讀嗎?能不能讀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這樣輕快地、飛來飛去的感覺讀出來,每個字啊,它都有節奏。

生:(重讀一遍。)

師:滿意嗎?有點意思了哦!是嗎?

生:(齊聲)是。

師:陽光滿地什麼意思?

生:陽光照在大地上。

師:大地到處都是陽光,晴朗的春。好,微風中的細雨是什麼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風,下着毛毛雨。

師: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風,不是颳風;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嗎?

生:(齊聲)明白了。

師:在這個時候,它斜飛於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曠亮什麼意思?

生:寬闊,明亮。

師:無比呢?

生:沒有再比這個寬闊了。

師:哦,沒有再比這個寬闊了,沒有再比這個明亮了,在這樣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個什麼字來寫它的飛?

生:唧的一聲。

師:唧的一聲,寫出了小燕子的什麼?

生:小燕子的叫聲。

師:飛的速度怎樣?

生:(齊聲)很快。

師:然後又停在了?

生:(齊聲)停在了高柳下了。

師:對了,所以第一句話寫得特別短,後面這句話寫得特別長。前一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得快一些。後一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讀讀看。

生:(齊聲)“唧的一聲,已由這裏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

師(示範讀。做手勢,飛出去了):飛出去了,這種聲音飛出去了。再讀一遍。

【教者感言】

這次之所以這樣來上《燕子》緣於我四五年前對另一篇課文《珍珠鳥》的印象,讀了馮驥才《珍珠鳥》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評論是多麼的妥貼,這從做過修改的課文《珍珠鳥》中是無法獲得的感受。因此我便開始以一種審慎的目光看待經過改編的課文了,這些年比較對讀的結果是——最好(說話還是留有餘地些,)使用原文教學,經過改編的課文往往會讓語文老師身處尷尬。

儘量使用原文進行教學,這是我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認識。我以爲小學語文教育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教材問題,教材改編原文之後的不忍卒讀絕非一篇兩篇的問題,在教材編寫中,用糟糕的語言改寫了優美的語言,翻譯文本病句連連,不恰當的斬頭去尾,莫名其妙的應景時文,這些都成爲現在小學語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礙。小學生的母語學習不同於外語學習,過分的擔心小學生的理解力實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爲用原文進行教學是一種重要的嘗試,同時也應該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趨向。其實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語文(小學生的國語或是中學生的國文)教材的課文基本未做過修改,上世紀之前的傳統語文教育就更沒有過修改的課文了。

就課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個未必恰當的比喻,經過修改後的課文《燕子》幾乎是生物課老師講鳥類“燕子”時的一幅掛圖,沒有背景沒有情感的生物課教具圖。當然原文很長,似乎不適宜小學課堂教學,但是否一定要在課堂上將一篇文章每個字都交給學生呢,這似乎是我們的一個誤區,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應該教什麼,這應是個重要問題,似乎在這短短千字中無法闡釋清楚。所以我嘗試選擇原文,提前一天讓學生預習。爲了幫助學生讀通原文,我爲原文《海燕》作了34個註釋,有這樣一些的註釋,學生讀通這篇文章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在註釋時我非常仔細地核對原文,比如後來選這篇文章一直出錯的一個字“(xùn)”,就連《鄭振鐸全集》也弄錯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糾正。

用了原文,學生有了整體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鄉的燕子,帶着鄉愁的燕子,學生的情感才能被調動起來。雖然學生未必理解這樣鄉愁的燕子是故鄉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湊成”的,但學生知道這樣的燕子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被說明的對象,於是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單純的說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當然沒有放過經過修改的課文,我讓學生比較“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和“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積伶積俐”這兩句話,顯然原文的節奏感是多麼的強烈生動而改變後的課文則很是平直,“烏黑的一身羽毛”,節奏緩緩一起,“光滑漂亮”,節奏略略一頓,“積伶積俐”,節奏又是一伏一頓,這是多麼美麗的句子啊!漢語文學文本很重要的特點是聲音美,這樣的音律美就是應該在母語教育的開始階段就潛移默化的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用原文,在課堂上我試圖領着學生通過語言文本靠近作者,通過文學審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爲用心地去讓孩子體會文中“湊成”的意味,甚至讓學生去想象作者在寫下這樣一個得意的詞的時候臉上露出的淺淺的笑容。在這一環節上我花了很多的時間,雖然結果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那樣完美,但我至少讓孩子有了一個自己去文學地體味文章中一些關鍵詞語的意識,不是簡單的記住一個詞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讓這個詞在閱讀中有了活力和溫度。

通過原文,我試圖讓學生去靠近那位被迫遠離家鄉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羣極像家鄉春燕的海燕時生出驚喜和愁思的作者,爲什麼把春天寫得如此的爛漫無比,爲什麼把燕子寫得如此的伶俐可愛,不靠近作者這樣的一種特定的環境是無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當時的情緒才能讀“活”文章中的那種輕鬆的筆調和浪漫的氣息及溫馨的情味,學生才能理解那個“唧”字的速度和輕盈,才能理解“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盪漾了開去”的舒緩而優雅的節奏。

最後說說我之所以這樣呈現《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學作品——作爲文學的文本——進行文學教育。我以爲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分家”是語文教育將來的方向,是語文教育的迴歸和必然!語文教育走到今天這樣一個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說“壞到極點”的地步)根本不是什麼“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問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論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歸因錯誤的假命題!這是一個漫天迷障!

語言和文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將有另文詳論)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觀現實,兩者在不同語文教育的階段當然會顯現出有所偏重的狀態。張志公曾提出過兩種分開:寫字和識字分開;語言和文學分開。這是一種睿智的構想!此問題非本篇主旨,不贅。

我在課堂上基本採用的是文學賞析貫講的方法,雖然失之瑣碎,但文學教育的嘗試還是比較成功的,如“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得樹葉”處的賞析學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當然,那時已經是課堂的“下半時場”了,看來到半節課時學生就已經從語言教學的頻道換到文學教育的頻道上來了,我當時很是高興的,而我真是期待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個軌道單行也儘快轉換成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雙軌並行!那將是更高興的事情,因爲漢語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音樂!漢語文學文本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樂章!

語文教學反思14

首先,從漢字的學習意義上講。

我們不能僅僅把漢字當成是一個工具,學習漢字更不能只是簡單爲了讀書,漢字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歷史很悠久,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開設了孔子學院。漢字的意美、形美、音美,這些美好的感受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孩子能夠體會到,並且喜歡上學習漢字,能夠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其次,從學習內容上講。

李春旺老師指出:要“讀好書、說好話、寫好字”。對於一年級來說,開學初學習的很多漢字孩子們都能夠讀準字音,同時也可以組成詞語,這就需要老師們在“寫”上多下功夫,如何讓學生把字寫規範、掌握字的.間架結構、注意書寫的筆畫順序、在田格本中的佔位等,這些都需要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做紮實;語文教學實際是一種語言教學,是需要學生交流與表達的,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李春旺老師着重強調了要引導孩子在課堂上說完整的一句話;隨着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好的閱讀文本便是孩子拓展眼界,增加知識積累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爲孩子提供豐富有趣的閱讀資料,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養分。

第三,從教學層面上講。

李春旺提出要注重一年級學生的習慣養成,從語文課的書寫習慣,到日常學習中的傾聽習慣、舉手習慣等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高效學習的基礎保障;一定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語文教學反思15

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