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的教學反思1

展示課程:《雨巷》

不足之處:

1、板書過於簡單,未給學生一個詳細的板書展示,對本節課的內容未能起到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

2、PPT背景顏色和字體顏色對比不明顯,對同學們觀看PPT有些影響。

3、講課語速有點快,未達到讓同學們對知識有很好的接收效果。

4、教學設計在辯論這一環節中未能全面考慮到時間因素,設置時間過長,可能會使自己其他的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5、講課一開始有些緊張,講課手勢有點多,有時還會重複前面剛說過的話。

6、前面的內容過多,給結尾留下的時間不多,顯得結尾很匆忙,本節課想強調傳遞的.主旨的可能會有所影響。

優點就不再多說,我覺得講完一節課,好壞似乎沒有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在這節課中成長,找到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當然,好的方面還是要保持下去,然後補足不足之處,這樣你就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講課中學到很多。

語文的教學反思2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1、爲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2、後來爲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爲: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2、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爲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爲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爲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爲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爲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語文的教學反思3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爲了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從“聽說”一詞,讓學生體會觀察不僅是知道,還得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得出結論。作者在試驗準備中,做了好幾個準備工作,分別是做記號,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着,走了兩裏多路纔開始做試驗,問學生,能不能不做這些準備,讓學生體會,觀察前要設計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問,爲什麼會這樣推測,從而讓學生了解在觀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後,蜜蜂只有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我問學生,能不能爲了讓讀者喜歡,而完善數據,寫成全部飛回。從而得出觀察必須要實事求是的結論。

以這篇文章爲基點,教導學生觀察的要素和方法,讓孩子們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情況,去觀察身邊周圍的事情,並以小練筆的形式來呈現,結果還是讓人挺滿意的,這樣的教學嘗試,我還會再繼續。

語文的教學反思4

崔老師曾經說過“紮紮實實打基礎,簡簡單單教語文”。語文課的性質是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向45分鐘要效率,這是每個語文教師在新課程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紮實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如果教學目標不紮實,那麼教學的手段再新穎,也僅僅是皇帝的`新裝──沒有任何的價值。李老師在課堂上很明確地將目標定格在對詩歌內在的把握,特別是注意其意象和手法的剖析。而有些課堂只注重悟和品,對於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說,一遍兩遍三遍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結果整個課堂雖覺得滿耳是聲美、畫美,卻沒有任何實在的收穫。

二、紮實課堂過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就是爲了達到不需教”,紮實的課堂沒有演變成老師牽着學生走,而應該是師生共同走。語文課堂如果僅僅是xxx爲標準,大量地進行訓練、輔導。這勢必會導致學生對語文課越來越感到厭惡,從而不想學。所以課堂不是一味地灌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有興趣地學的過程。將必要的知識訓練和專題輔導滲透在教學課堂中,這樣才能達到體與練的結合。李老師在課堂上用讓學生朗讀和聽錄音等等方法來促進學生對詞的興趣,從而引發出詞本身的婉約、淒涼的美。但是她沒有忘記對學生的訓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清晰的可以看見高考考點的滲透,知識點的講解和鞏固。又在佈置作業上巧下功夫,足見其備課的認真、仔細,和對一堂高一語文課集鑑賞和訓練於一體的把握。

總之,新課程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但也需要注意知識等的滲透。

語文的教學反思5

《蒲公英》採用童話的形式,寓常識道理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活潑、淺顯,符合兒童朗讀特點。所以我將教學重點落在了閱讀上,並在閱讀的過程中達到積累的目的,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學語文、用語文。

執教時,我以心情作爲教學的主線,首先引導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轉換了角色。假設自己就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去感受小降落傘隨風飄蕩的愉悅心情,再引導學生體驗並讀出輕和柔緩的語氣。多媒體的生動直觀演示,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蒲公英自由飛翔的優美意境中。學生們的眼睛一下發亮了,臉上露出了微笑,學生帶着各自的體驗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們讀出了味,讀出了形。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課閱讀的重點段落,主要是以對話的形式來敘述了太陽公公地囑咐和小種子們三種不同的選擇。想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好對話,必須先讓學生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他們當時的心情。(如:親切地囑咐、大聲地說、得意地說)在教學“太陽公公親切地囑咐”時,首先讓學生聽教師的範讀,潛意識地感受了“親切地囑咐”。再聯繫自己的生活說說“親切地囑咐”,這時,學生很快說出“媽媽親切地囑咐我上課要認真聽講。”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樣,學生不僅準確的理解了“囑咐”,還能用其造句,達到了積累的目的。我馬上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來當一回太陽公公並進行賽讀,學生讀書的勁十分足,讀出了慢且親切的語氣,體會到了太陽公公的語重心長。面對小種子們不同的回答,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勾畫、去朗讀、去感悟,志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效果並不理想,稍後做了分析)我把這部分內容作爲學生語言訓練的基地,讓學生自由讀、齊讀、指明讀、分角色朗讀,做到讀書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愛讀,沒有厭煩感。

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積累,朗讀則是積累語言材料的一個有效途徑。“新課標”對此有明確規定,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語段”。勤於積累,方能厚積而薄發。這個過程極其漫長,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這節課上也有所體現,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我抓住“黑黝黝、金光閃閃、銀花朵朵”這些形容詞設問:“誰還能說一些這樣類型的詞語?”學生們踊躍地回答着:“紅彤彤、綠油油、胖乎乎”,小手舉得象小樹林。但在說ABCC式的詞語時回答的同學只有幾個。隨後我出示了三組“ABCC式”的詞語讓孩子們讀一讀、記一記。雖然這個環節只用了兩三分鐘,卻擴充了學生的詞彙,做到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學習。

回想這節課,其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雖然也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多形式朗讀課文,學生讀了之後卻沒什麼提高。究其原因:當中讀的時間還不夠充裕,教師的引導也不到位,學生沒能靜下心來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自然無法快速的轉換三種不同的角色。其實,讀書不在於形式的多樣,只有把課文讀流暢,將書面語言轉化爲有聲語言,帶着感情讀書,真正把讀書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這些不足讓我認識到在朗讀教學這條路上,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磨練、不斷地總結,才能不斷地進步。

語文的教學反思6

還記得與舊課標相識是在自己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xxxx年,充滿激情和鬥志的自己與舊課標牽手,在語文教學這個大熔爐裏磨礪着,成長着。在工作中舊課標就像老師,就像朋友,在我困惑時,它能爲我指引迷津,在我小有收穫時,它能激勵我繼續前進、、、、、、就這樣我與舊課標一起相知,相伴渡過了10年。10年的與課標的耳鬢廝磨,10年的教學實踐檢驗,我的老友-課標在10年風雨的洗禮下,以更加華麗端莊的容顏再現。我爲它的變化驚喜不已,因爲它沒有辜負我這個好友的期待。

一、驚喜1一——新課標降低了知識的難度

說新課標降低了知識的難度,那是因爲新課標降低了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依據新課標,三、四年級學生須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會寫1600個左右,而舊課標則要求學生會寫20xx個左右。新課標對一、二年級學生會寫字的要求也從原來的800到1000字統一成低限――800字。

作爲自己,一直苦惱的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從開始寫字起只寫3-4個字,可是到二年級上學期驟然增加到每課寫6—9個,下學期每課達到寫十二個字。字詞是一家,字不能單獨放置識記。作爲任教的自己每次都是將字和詞和句連在一起。但是不管你用什麼辦法總有一部分孩子他們識記字是比較辛苦的。打到舊課標的要求是有一定難度的。有時自己有一種衝動,不想讓孩子寫那麼多字,可是一想到這是課標要求的,知識是必考的內容。那種衝動慢慢平息。現在新課標要求會寫的字降低到了800字,很好,自我感覺壓力減少了許多。新課標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我們教學的實際。寫的少,孩子就會更加用心,才能達到熟練而且美觀。

不僅是字詞,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在學習得各個方面不僅能學到知識,學到本領,還希望他們能學得快樂,在學習中能體驗到成就感。但是在實際很多的壓力下,我們發現確實有很多孩子能達到課標的要求,可是還是有不少的一部分學生他們跟不上這些孩子的進度,學習起來很吃力,橫向比較起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遺憾在自己的班上也總有一部分學習得不是很快樂的學生,雖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我在很多時候還是期望我的老朋友課標還能在其它方面降低一點難度的。

二、驚喜2——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XX老師說: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在語文學習上沒有閱讀量的積澱是不可行的。我認爲尹老師的話和我們的新課標的方向是一致的,新課標給我們定的閱讀積累量只是一個底數,要讓孩子語文好,就要孩子多閱讀,多積累。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興趣和訓練。新課標認爲語文課就是要讓孩子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

其實我一直都不反對字詞句段的訓練,我認爲在訓練中學生和我的聽說讀寫能力都能提高。但我在以前的教學中特別是在公開課時很少有讓學生字詞句訓練,好像做某些訓練就會割裂課堂的整體性。而把這樣的訓練集中在複習課上。雖然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知識、文體知識和文學知識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以往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機械的、煩瑣的、孤立的訓練,已經扭曲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積累重要字詞句、經典詩歌和文章等做法的興起,可以說是改革的一種轉向。現在的課標及教材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摘抄蒐集資料、背誦默寫類的練習大有提高。爲了避免那種機械的、死記硬背的、孤立的`語文學習方式,避免學生從一個苦海跳到另一個苦海,避免語文教育從一種無效走向另一種無效,這些練習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讓學生領會它們的運用;在引導學生誦讀大量經典詩文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國內外文化、文學精華,並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在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他人,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關鍵是新課標還提倡讓孩子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增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重在教給學生方法,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個性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個性。“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多讀多悟中掌握課文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遠比“填鴨”學得更有價值,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新語文課程標準》給每一個老師提出了明確的教育方向,縱觀這個新標準,發現老師如果僅僅是提高認識不提高自身的素質也是難以達到,作爲老師要真正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不努力學習探索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前提是老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新課標的頒佈對自己是一種極高要求挑戰。不過人生因挑戰而精彩!在新學期的開始,我已經加快了學習的步伐,對適合自己教學的方法、好文章等都有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簿上。每天將好文讀與孩子聽,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收到美文的薰陶。每天總在思考如何讓孩子每天快樂的學習,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學習。思考讓自己越來越聰慧,衷心期盼自己在實施新課標的教學中自己能變成一個“新”老師!相信自己能接受挑戰!

語文的教學反思7

去年,我加入了課改的行列,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門應該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的精彩。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爲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爲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爲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爲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夥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隻會失去方向,無所適從。

對於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於此我們就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爲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繫。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爲聯繫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後,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侷限於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並且要結合生活,用於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爲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於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於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於學習階段,並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爲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爲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鉅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於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讓我用下面的文字鞭策和勉勵自己吧,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新的語文教學應爲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爲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

——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當孩子的聲音觸動了我們的耳鼓,那就是音樂。

當孩子的行爲觸動了我們的眼睛,那就是繪畫。

當孩子的故事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那就是戲劇。

雖然我們的工作很繁重,但她仍然可以成爲一種樂趣,雖然我們的改革很艱難,但她仍然可以成爲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用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語文的教學反思8

本節課學習內容爲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三個板塊,教師以剛舉行的旅遊導入,並以一次特殊的.旅遊貫穿全文,設計新穎,思路清晰。三個板塊的內容均通俗易懂,尤其是日積月累中有關動物的成語和趣味語文中的小故事趣味橫生,學生學習饒有興趣。通過自由讀、分角色朗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很快就能熟讀成語。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上網等方式瞭解詞語意思,課堂上小組交流、反饋,加上教師適當引導,學生也較快理解詞語意思。課堂上,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了一些訓練,學生積極踊躍參加。趣味語文的教學,教師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待客之道。教學之後,老師深深體會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

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成長。

語文的教學反思9

"日積月累""趣味語文"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在"以誠待人"這一主題的統籌下安排的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欄目。目的是豐富學生的積累,瞭解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要以學生自己閱讀理解爲主,並組織學生交流。通過本文的.學習,意在使學生感悟到誠信這一主題。

課文的要求非常明顯:讓學生積累有關誠信方面的古詩文名句和由"信"字組成的詞語,這不僅能豐富語言積累,而且能使學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激發學生待人誠懇、講信用的思想情感,並把所學延伸到課外。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在課堂上呈現出比傳統教學更有情趣、更有活力的教學場景,它的意義遠遠不止在於讓學生會讀會背有關誠信方面的古詩文名句和由"信"字組成的詞語,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它對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性、積極性的激發,在於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還有意識地進行了應用,同類拓展。這樣設計的意圖是:既能強化語文的教學重點,又激發學生待人誠懇、講信用的思想情感,爲把所學延伸到課外埋下伏筆。

反思我研磨的課堂,看到了我的誤區:

一、課前沒有佈置學生預習,致使課堂中學生不能理解古詩文名句,在此耽誤了太多時間,不能達到預定的"按時完成教學內容"的目的。

二、在備課方面備得不夠細。在講到"日積月累"指導學生讀古詩名句我範讀時,有學生指出"論語"中的"論"不是讀第一聲,而是讀第四聲,而且還振振有詞地說是查過字典的。課後一查,結果是學生在說假話。

三、留意度不夠。在課後的評課中,老師們提出:在教學中,有兩次學生讀錯拼音,我留意到,並沒有及時糾正。

語文的教學反思10

《我爲你驕傲》這篇課文記敘的是一件很生活化的小事,故事雖小,卻真實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文中的孩子“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儘管當時沒敢承認,但愧疚的心理始終伴隨着“我”。內心的懊悔,擔心“做賊心虛”似的心理及自我解脫的辦法描寫得細緻而動人,而老奶奶回贈的那句包含着疼愛寬容和鼓勵的話更是出乎意料。

教學中,我以小男孩的心理變化爲線索,讓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情感。在出示課題後,我採取的是從問題入手的方法。引導學生先整體朗讀課文,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先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小男孩的感情線索。這一環節,既符合二年級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也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抓主要內容的意識。然後再逐層深入研讀。抓住小男孩“開心——害怕、擔心——不自在——一陣輕鬆”的句子,再讓學生從句子中找出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和體會情感,並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與訓練。

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引導者,引導學生按照理清的先後順序來自主交流,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通過學生髮言,抓住學生所說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多元理解。如在理解小男孩擔心的內心世界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此時你就是那位小男孩你會擔心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我會擔心老奶奶批評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打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後討厭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後不讓我給她送報紙”,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去我家告訴爸爸媽媽”,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讓我陪錢”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真正做到了與文本對話交流。並啓發學生談“不自在是什麼感覺”“你遇到過像課文中的小男孩這樣的事嗎?你是怎麼做的?”,這樣也就把文中的人物情感轉移到學生自身上,表裏結合,自然宣泄。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數星星的孩子》是新教材中的一篇傳統課文。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爲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敘,突出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着童趣,顯着童真,又蘊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着無窮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科學知識介紹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1、鼓勵多種方法識字,充滿情趣,體現識字效率。

新課程背景下,二年級的孩子的識字量已有近兩千字,他們有自己的識字方法,識字教學是重點,但已不是難點。故在課堂上要提高識字的效率,力求紮實有效。在初步感知課文時,要求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交流時讓學生充分觀察生字,談談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有什麼好方法記住它?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不但能談到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識字方法,而且談到了在生活中是怎樣識字的:如:在象棋盤上有“楚河漢界”就認識了“楚”和“漢”,在冷飲包裝紙上認識了“傻”···還有通過查字典認識了“衡”···

2、圖文結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灑在碧玉盤裏。”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句子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感受了什麼?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將這句話讀美了,讀出感情了。接着我又請孩子們看圖自已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們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觀察、說話,“滿天的星星像”。有的學生說像眼睛,有的說像螢火蟲。最後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將文本內化的同時,又引領學生們產生新的感受。讓學生對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

3、情境中體驗,讀讀悟悟,深化學生的感受。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裏,靠着奶奶,仰起頭,指着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體驗爲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自己做一做、自己數一數,在情境中體驗。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情境體驗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學生們表演讀,數完星星之後對張衡數星星體會得更深刻了,他們不僅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中體會到了張衡的認真,耐心,甚至於還體會到了他對星星的喜歡,他數星星時的困難,星星不停地在動,眼都看花了,手都酸了……接着問孩子們想對張衡說些什麼?孩子們就有話可說了,因爲他們有了這樣一種情感的體驗。這種感受也就深了。

4、自讀、自悟、自得,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張衡數星星的決心和對星空的認識。

在進行二、三兩小節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奶奶對小張衡的疼愛,學着奶奶的語氣笑着勸勸張衡。從中他們體會到了張衡不是第一次數星星,體會到奶奶認爲星星是數不清的。讀讀張衡的話問問學生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讀中去感悟張衡數星星的決心之大。讀懂他已經知道了一些關於星空的知識,這與他不停地數星星,認真地數星星是分不開的。最後讓孩子們進行角色體驗,分別讀讀奶奶的話和張衡的話。

語文的教學反思11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是教師們在往年的小學二年級教學實踐過程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尤其是處在二年級的孩子們,他們經過一年級一年的啓蒙教育,對數學上一些簡單的運算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數學也最容易培養出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及時根據反饋信息,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我們提供的小學二年級上全套教材視頻,相信會給您在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上一定的幫助。

一直以來,小學二年級求平均數就是一個難點,對此,特級教師進行如下反思:

一、合理並充分地創設情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首先通過創設老猴子給小猴子分桃子讓學生讓學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對主題圖的觀察、討論,在學生說出“移多補少”方法的時候,我緊接着提出:13是他們實際收集的結果麼?進一步強化求平均數和平均分的區別與聯繫。讓學生清楚的看到並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個相當於把我們組收集的礦泉水平均份,在用計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情境教學是特級教師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之一。

二、口算、估算、筆算相結合教學例1時,我忽略了“估算"這一部分,因此我認爲在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得信息後,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學,應該在這裏要學生們想一想:平均數會大於15嗎?會小於11嗎?那應該在什麼範圍內呢?先確定平均數的範圍,再計算,更突出了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這樣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後進行簡單的檢驗,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在後面的`練習中雖然也讓學生先估一估,但重視不夠,因此在後來的作業中學生出現了求出的平均數計算超出所給的數和最小數時也不知道是錯了。因此強化估算能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後進行簡單的檢查。現在《課標》越來越注重口算、估算、筆算三者的結合,口算能力時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動對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促進發展。所以我們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發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選擇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給學生創設運用口算和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多次經歷口算和估算的過程,形成相關的技能。所以注重培養學生口算、估算的習慣和意識是特級教師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之二。

三、在生活中體驗平均數,並從平均數的數量中得到信息讓學生經歷求平均體重的活動,經歷測量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獲得信息這個過程。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數據求3人平均體重,求2人平均體重,再求5人平均體重,這樣可以在活動中加強鞏固練習。我十分注意在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練習的設計注意了現實性,聯繫了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了數學的工具性。根據求出的各項平均數和標準體重進行比較,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和統計的知識,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師生的關係更加融洽,同時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映。所以真正理解數學就在來源於生活,數學問題就在身邊,讓學生在課下蒐集了很多關於平均數的信息,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的大用途,是特級教師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之三。

總之,瞭解小學二年級學生年齡及理解能力的特點,理論聯繫實際,實時調整教學方法,定時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才能幫助孩子對數學感興趣,才能真正教好這門課。

語文的教學反思12

《秋遊》這篇課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着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爲主,串起看圖、想象、說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用心體驗。不足之處就是學生讀的還不夠多,學生在感悟的時候不夠深刻,讓學生說的少。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總寫了老師帶領學生去郊遊。我讓學生用“誰和誰什麼時間去哪兒幹什麼”這個句式說話,先整體感悟整篇課文的內容。學生能簡單的把話說完整,把句子表達清楚。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通過寫景來展示秋天的美,在這兩段,我通過播放圖片和範讀,讓學生感受秋天,感受各種色彩。並在讀和理解的過程中去思考與顏色有關的詞語,如“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中的“黃、紅、白”相關的詞語,拓展了學生的詞彙量,並用這些詞語來說話,如:稻子黃了,像————,這樣也鍛鍊了學生說話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說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說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啓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纔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悅!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寫了秋遊時的人物的各種狀態,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但是這句話讓學生說的有點少,我自己也沒有完全給學生點透,可能有些同學沒有完全掌握。

我想,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自己把教材研讀通透纔是最重要的,這樣上課也會更流暢,學生接受的時候才能更輕鬆,老師才能上好一節完美的課!

語文的教學反思13

期中考試已告一段落,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對自己兩個月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個總結,進行反思。

兩個月來本人在語文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備課

新學期伊始,學校嘗試用電子備課,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老師用手抄備課的時間,我主要通過下載別人優秀教案,然後通過自己的修改每週按時上交教務處,但這只是完成上交備課,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備課。在每節上課之前,我都認真鑽研教材,選擇合適的教法。雖然這些課文並不陌生,但爲了上好每節課我要閱讀多方面的輔助資料,抓住每課的精講內容,儘量吃透教材,在上課之前對每節課教學內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根據教學需要精心準備課件,便於上課的直觀性。

二、上課

我課堂教學的特點是:輕鬆、活潑、細緻、透徹,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閱讀方法,科學的設計問題,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大多采用啓發式教學。語文教學重在品讀感悟,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真正教會學生學語文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融會貫通,以一當十。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相機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

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評價與改作

及時批改作業,瞭解學習情況,做好批改記錄。嚴格要求,耐心輔導,及時查缺不漏,重點抓差生的作業批改,儘量做到當面批改,及時補差。

四、組織好每次單元測驗,及時批改、總結、評價、更正

當檢測不理想時,評價儘量用肯定讚揚的語氣,少批評,多教育,因勢利導,巧妙婉轉的提出學生存在的問題,並幫助他們改變學習方法。

五、輔導

班上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差生人數多,補差是一個更加艱難的任務,我力求通過輔導優等生培養學習尖子,更主要是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爲班上樹立學習榜樣;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主要是尊重愛護他們的自尊心,逐步培養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改掉學習上的懶惰、散漫、厭學的壞毛病,逐步提高學習成績。經過努力,終於在期中考試時及格率達到100%,洪秋成能考及格,取得了很大進步。

通過這兩個月的教學,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爲了今後的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好習慣。

2、抓好語文知識能力的訓練,進一步加強理解和閱讀能力。

3、在寫作指導上仍應多下功夫。隨時引導督促學生動筆寫一點,方式方法可以靈活多樣一些,多進行習作交流,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寫作習慣。

4、重視對優生的拔高,前段時間重在輔差,所以在這次考試中我班成績突出學生爲數不多,在年級前五名中我班只有一名。

我相信,六一班通過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語文成績一定會進一步的提高。

語文的教學反思14

1.恰當地安排教材。

有餘數除法這部分知識教材一共安排了5節課,這是最後一節。這節課是有餘數除法知識的綜合應用,應該讓學生拓寬應用視野,放手活動,在活動中充分打開思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並掌握用進一法求商的近似數的方法,通過多種方案的設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應該有節約意識,而這位老師的教學則出現了面面俱到與收得過緊的情況,忽視了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個人感悟,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備課是功在課前的教學工作,樹立處理教材的整體意識,明瞭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最近發展區,靈活處理教材與設定教學目標,對教材要走得進去、跳得出來,是考察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指標。

2. 教學應抓住契機把靜態的教學預案,轉變爲學生動態的`知識生成過程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案是課前的教學預案,學生是不同的,它進入課堂不同的學生會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抓住學生對數學學習材料的不同反映及時地調整教學的進度,把靜態的知識轉變爲鮮活的、有意義的、可以觸摸的數學學習活動,展示掌握、運用、整合、實踐知識的過程,使不同學生在課內實現不同的發展。比如這節課在學生設計派車方案時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想象力來設計方案,學生可以都乘麪包車,也可都乘小轎車;可以兩種車都乘;每種車可以乘滿達到限乘標準,也可以不乘滿。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出發點不同,設計的派車方案是不同的。教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找到合適的派車方案,這個過程既可培養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達和傾聽,也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悟精打細算、不鋪張浪費的重要性。

3. 數學教學要滲透語文教學的因素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學生學習數學是靠問題引路的。問題的的引入、發展、解決等過程要靠語言文字的支撐,學生只有理解了敘述問題的一些生澀的詞彙,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在低年級尤其要注意這個問題。本節課限乘這個詞學生是第一次見到,由於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理解起來不會很難,但是作爲教師一定要引導到位。麪包車限乘8人可以理解爲它可以容納乘客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最多隻能容納8人。每次乘坐的乘客人數不同,設計的方案是不同的,學生只有理解了限乘的含義,才能拓寬問題解決的思路。教學是潤物無聲的藝術,教師教學中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可能影響着學生問題解決的水平,也可能影響着學生對數學由愛好到興趣,由興趣到樂趣,由樂趣到志趣的轉變。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如果是和諧的,就可以在課堂上看到人性光輝的閃爍,可以看到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實現對數學知識的不同解讀。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功在課前---充分備課。只有充分備好課,教學過程才稱得上是讓學生真正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真正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方法也才能在這個舞臺上得到實踐、展示與昇華。教學的過程是藝術演繹的過程。藝術的過程的實現需要操作者不斷的學習與思考,只有將自己的教學感悟不斷地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才能實現教與學藝術的協調。

語文的教學反思15

一、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使他們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都有所進步,這種教學理念使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師的角色已經在不斷轉變。對學生的尊重應該是面向全體的,教學應該是面向每一位學生的,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權力,即便他在學習上有種種缺陷。反思到自己平時的教學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往往很容易特別是對於哪部分內向和總是沉默的孩子,往往容易忽略他們,總是忘記了去關注他們,其實這部分孩子更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實現自我,真正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孩子在每個父母的心中是百分百的希望,在教師眼中可能就只有幾十分之一的希望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要達到這點不妨想想那些學習上的弱視羣體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會怎樣做?

二、教育理念應該是人本主義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師生關係正在悄然地發生變化信息化的時代爲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廣泛的獲取知識與鍛鍊思維的機會,因而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領先於教師;因此,新課程的教師應該承認青出於藍勝於藍,教師在啓迪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接受學生對他的啓迪。反思自己平時有時的語文教學中總是把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放在教學的首位,而忽略了學生世界。實際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的情感都直接影響他們的語文學習,作爲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育,發掘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最大的學習潛能。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課程標準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基礎上學生的文化意識與人文素養是能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有創造性的使用課本,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不斷的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自己很關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實踐的精神和語言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能力。

四、課堂活動的形式與教學內容要密切相關,活動要爲內容服務

新課程標準倡導通過表演、唱歌、遊戲、競賽和故事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初步運用語文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任何活動的設計都應是圍繞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而不是講究形式。而反思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自己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只是考慮到它的有趣性,和從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出發,沒有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使得教學活動偏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儘量真實化、生活化

課程標準提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爲出發點,內容和方式儘量真實並積極促進語文學科間和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平時教師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儘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的語言。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往往把教學重點側重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怎樣運用所學的語言,卻忽略了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語言和感受語言,使他們的思維空間得到發展。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不斷的去鑽研,不斷的在理論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昇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以新課程思想爲教學理念,不斷的在教學中去總結和反思,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