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奇異的激光》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文章。在教學初,我引導學生交流查找的相關資料,豐富瞭解,激發興趣。接着,我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層次。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的時候,我適時地把課後思考題“爲什麼說激光是奇異的光?”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從讀中感悟,然後在全班交流,進一步體會激光的奇異及激光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在讓學生交流學習收穫時,我引導學生弄明白:爲什麼說激光是當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它們分別有什麼用處?鼓勵學生結合課外知識補充自己的'發言,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科學的奧祕,激發探索的興趣。在交流學習收穫時,我還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介紹:我是激光,我的特點是……這樣一來,單調的說明文字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心裏很妒忌。想要加害於諸葛亮,就讓諸葛亮十天內造十萬支箭,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說只要三天就能造好,還立下了軍令狀。

周瑜派魯肅探聽消息,可魯肅卻私自拔了二十條船,根據諸葛亮的`要求,兩邊排上一千多個草把子,並用青布幔子遮起來。且答應對周瑜保密。

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和魯肅祕密地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都用繩子連接起來,朝北岸駛去。這時大霧漫天,船已經靠近了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又命令軍士們擂鼓吶喊。曹操聽到鼓聲就下令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諸葛亮又下令把船頭調過來。天快亮了,諸葛亮下令返回南岸。

周瑜得知借劍的經過,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金錢的魔力》是世界知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的節選內容,課文主要講了“我”到裁縫鋪買衣服時,先遭到冷遇,而後由於拿出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又備受關照的故事。這篇文章主要採用前後內容對比的方法,通過託德和老闆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細緻刻畫出兩個市井人物的見錢眼開、惟利是圖的醜惡嘴臉。文章本身的內容比較好理解,對於人物形象學生也容易把握,因此作者“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變化來刻畫人物形象”這一方法成了這節課的重點。

一、適當補充資料,激發閱讀興趣。

因爲是節選,又是外國作品,所以學生在初讀時由於不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因此難以理解,讀不進去,更不用說體會寫作特色啦。所以,在備課時,我搜集了許多資料,對原文作了更全面的'瞭解。在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一下小說《百萬英鎊》的故事起因,否則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怎麼會擁有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一個百萬富翁怎會連買一件最蹩腳衣服的零錢也沒有?在教學結束後,我又以問題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去看整本名著,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當我們把這篇課文放在完整的故事背景中時,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會自發地產生進一步的閱讀需求,由課文轉向小說,由單個故事走向多個故事。這是我本堂課首尾如此設計的意圖,應該說完成得較好。

二、體會人物內心,不夠深入。

《金錢的魔力》這篇課文的最大價值在於它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畫。無論託德還是他的老闆,其一舉一動,一言一顰,無不是金錢力量的化身。在教學中,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反覆體悟,並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由表及裏,走進人物充滿銅臭的內心世界,從而真正理解金錢所煥發的巨大“魔力”。在教學中,我覺得我對於託德這個人物的講解不夠到位。只在於從文本的表面句子加以體會,沒有深入托德的內心。託德在對待“我”的前後動作、語言、神態變化中,心裏在想些什麼?沒有以此爲切入點,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對託德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不夠深入,沒有進入他“認錢不認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感悟不到金錢的巨大“魔力”。本課教學的最大遺憾也正在於此。文字對託德和老闆的描寫極爲精彩,應安排學生在品味之後形象地將其展示,讓文字鮮活起來,學生的收穫會更大。

講完此課,在讚歎馬克?吐溫深厚的文學功底的同時,我不由地想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教育孩子,金錢買不到親情、友情------很多東西,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要。

三、存在的疑問

內容實在是太多了,環節又不想捨棄。結果拖堂4分鐘,還要思考哪些環節可以再精簡些。略讀課應該放手讓學生學呢?還是教師要抓重點進行指導?這也是我迷惘的一個問題。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根據五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一定要多讀少講,要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我眼中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並找出相關的句子談一談。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繽紛和無限生機。並通過朗讀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

通過朗讀,學生充分感受到園子裏動物植物的自由後,我讓學生抓住“願意······就······”來把作者在院子裏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心情體現出來。比如說:我願意栽花,我就栽花;我願意鏟地,就鏟地;我願意把穀穗當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這樣一來,學生既走進了作者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鍛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正因爲作者有了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寫出了富有孩子氣,富有詩情畫意語言。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海倫.凱勒的遭遇(雙耳失聰,雙目失明)是健全的學生所無法體會到的。而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她那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必須在走入那種絕望的境界才能激起共鳴的。如何讓學生走近海倫的生活呢?反覆思考後,我在幾個環節作了小處理:

1、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交流完感受後,我讓學生閉緊眼睛,然後所有的同學都不發一點聲音,這樣持續三到四分鐘後,讓學生睜開眼睛。此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感嘆起來:

“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

“聽不到聲音,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說什麼?這種感受太難過了。”

在學生感嘆之餘,我馬上讓他們再次交流,如果此時你就是海倫,你會怎麼想?怎麼做?許多同學都說她可能會想到命運對自己爲什麼這樣不公?會自暴自棄、會想到死等等?還有的同學說,她肯定很絕望、很無助……是啊!剛開始海倫就是這樣想的?引讀“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讓我們帶着這種複雜的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2、當學習課文第6自然段薩勒老師教海倫說話時,我又嘗試着讓學生閉起眼睛,然後同桌或者是前後的同學相互合作:一個同學張嘴發音,另外一個用手放在對方的臉上,通過感覺來判斷對方所發的音是什麼?一開始,學生躍躍欲試,認爲這很簡單,但不一會兒,一個個臉上就都呈現出困惑的神情。停止合作後,我問學生:“你們有幾個能猜出對方的發音?”結果,沒有一隻手舉起來。我馬上又問他們有何感受?學生由衷地說,這怎麼能學會說話呢?齊讀“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接着讓學生讀海倫所說的話,從中感受到些什麼?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這時學生基本上能結合剛纔的感受來談。

總的說來,學生的閱歷不深,有很多時候要讓他們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就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相似的場景,讓他們“親自”有所體驗,有所感受,這樣纔能有效地掌握文章中蘊涵的“深意”,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習得。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一課的第一個片斷。這個片斷主要寫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議摔跤,在摔跤的過程中,他時時處處想使巧招,結果反被胖墩兒摔了個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頑皮、機靈、爭強好勝、富有心計的個性特點。教學時,我初步設計要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的詞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而拉近學生和文本主人公的距離。

教學時,我主要圍繞“小嘎子給你留下了怎麼樣的印象?你從哪裏感受到了小嘎子的這些性格特點?”來展開教學。當然,課堂上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特反思如下:

1、趣味讀詞,激發興趣

由於本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生字詞不是很熟悉,再加上本課北方方言特別多,兒化音不易讀準確,很多詞語理解困難,所以在讀詞這一環節,我就採用了趣味讀詞的方法,要求學生在讀準音的基礎上,讀出詞語的味兒。所謂詞語的味兒,就是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把詞語的意思表達出來,學生初次這樣讀,所以興致勃勃,讀得是有滋有味,調動了他們的興趣。

2、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篇課文中有很多詞語運用的生動形象,抓住這些關鍵詞語,有利於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比如:學生品讀“猴兒似的蹦來蹦去”一詞時,我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走近小嘎子,用眼睛去發現,去觀察,結合表演,體會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嘎子,我讓學生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中去,放到它所在的那句話中去,一邊細細品讀,認真品味。“猴兒似的蹦來蹦去”就是作者運用的很準確的一個詞語。學生從字面中的“猴兒似的”,看到了嘎子機靈敏捷、富有心計;從眼神揣摩心理,想到了其豐富的內心活動。這樣一來,學生彷彿看見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小嘎子。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可以更形象地解讀文本,這樣學語文就覺得很有趣了。倆人對陣:猜猜,此時此刻,小嘎子心裏到底在想些什麼?這一問,孩子可有話說了。有的說,他在想:我得出奇制勝;有的說:他在想:我不能跟胖墩來硬的,我得智取;還有的說,他在想:我要找出胖墩兒的破綻,好一舉把他摔倒。如此深入地體會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特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3、理出文章精彩的表達手法

當學生說到胖墩兒是一個很有實力,難以對付的對手時,我再一次追問:你是從哪裏看出胖墩兒是個慣手的?請將體現胖墩兒是摔跤能手的詞畫出來。於是,孩子們圈畫出了“塌、合、鼓”三個動詞並談了自己的體會。此時,老師小結:從這些具體的動作描寫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膀大腰粗”的`胖墩兒。寥寥數語,卻不露痕跡地指導了寫人的技巧。再如,摔跤過程中,兩人不同的動作描寫“推、拉、拽、頂、扳”和“推、別”,更是準確、生動,讓學生抓出這些關鍵詞,體會不同的動作體現不同的人物特點,作者用詞準確,並相機梳理寫作方法,進行歸納。

文章中還有大量比喻句,如“倆人把‘槍’和‘鞭’放在門墩上,各自虎勢兒一站,公雞鵮架似的對起陣來。”“兩個人走馬燈似的轉了三四圈,終於三抓兩撓,揪在了一起。”我讓學生一一找出來,並集中出示,讓學生通過讀,悟出形象的比喻可以使人物特點更加鮮明,歸納寫法。

4、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五年級的學生,已是小學高段的學生了,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也進一步得到了提高,而且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在感悟的同時,也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學以致用,續寫第二回合的比賽。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第二次摔跤,仔細觀察兩人的動作,再在腦海中回憶摔跤的經過,運用準確、生動的細節描寫和形象的比喻寫一寫第二次摔跤比賽的過程。爲了讓學生寫得快寫得好,我還採用男、女生習作PK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最後展示了兩位孩子的精彩習作,得到大家的稱讚。

但是一節課上下來,總還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重在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特點和寫法,就忽略了朗讀的指導,文中有些精彩的句子沒有指導讀出感情,所以我也在思考怎樣才能做到朗讀、寫作兩不誤。還有由於時間關係,在續寫的訓練中也略顯不足,只點評了兩位成績比較好的孩子的習作,大部分孩子的習作沒有來得及指導,課後又抽了點時間來指導,這樣對習作能力較差的孩子的指導才落到了實處,真正有所獲。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珍珠鳥》是一篇閱讀課文,描寫了“我”爲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主要採用了自主學習、分組交流,理解感悟的方式。

一、自主學習。

教師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文,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通過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的“真愛”。

二、小組交流。

在小組內交流:我爲珍珠鳥做了哪些事;珍珠鳥是怎樣一步一步挨近我的。學生找到相關的句段反覆體會、交流。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是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是一種勾通,是一種欣賞。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纔有了“信賴”,纔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三、重點感悟。

引導學生重點感悟:“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你經歷過嗎?有的說自己家養的狗如何與自己親密,說明狗信任我;有的說媽媽出門把錢包留在茶几上,說明媽媽信任我;有的說大家常常把錢放在書包裏,說明同學互相信任。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他們的感悟多麼可貴啊!

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着不足之處:教師指導較多,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小組交流時間較短,重點句段交流的不夠透徹。今後一定注意揚長避短,使教學效果更好。

另外,課文中的垂蔓(màn)讀音注錯了,因爲在本文中指法國吊蘭的莖葉,應該讀(wàn)。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是五年級上冊課教材中出現的一個新的單元,它同以往的課文學習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主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在初步瞭解漢字的特點和發展歷史,加深學生對漢字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確運用漢字的自覺性的同時,積極培養學生策劃和開展活動、查找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因爲這次活動開展時間比較長,爲了保證活動的有效性,活動前我首先佈置了制訂活動計劃的作業,而且是以小組爲單位制訂計劃,學生們熱情很高,不僅在課上認真討論,根據全班學生居住地點進行了分組,確定各組組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推選組長,課後還積極進行小組活動,有時間、有地點、有活動內容、有活動過程,還有組員分工,各個小組發揮組員的不同特長,有的製作了紙質的活動計劃,有的製作了彩色圖畫的活動計劃,還有的的製作了PPT的小組活動計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漢字語言文字的熱情,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即將結束,回顧過去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處。爲了搞好今後的工作,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啓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紮實的語文基矗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有很多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寫字不規範,寫作積極性不高。

3、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儘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4、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5、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6、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藉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7、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8、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總之,要提高本班同學的語文成績,需要很大的功夫,我決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改正之,並且一如既往地深化課堂改革,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日積月累的句子安排了關於誠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幾句話蘊意豐富而深刻,不過讀起來卻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澀,難以讀懂。

鑑於備課時的感受,於是不敢掉以輕心,讓學生自行試讀前,便佈置用字典查出敦篤明致等字在詩句中的意思,初步掃除部分閱讀障礙。學生放聲練讀了三遍,詢問結果,還有約五分之一的同學不能暢讀。於是讓不會讀的跟着其他同學齊讀,混個耳熟也好。然後請同位的讀給對方聽,並互相幫助。接下來抽查了幾位剛纔自感讀不好的同學,都讀正確了,不枉剛纔一遍又一遍地讀啊。

雖然並不要求學生對這些名言警句有透徹的理解,但我個人覺得還是應想辦法引導學生讀懂其涵義。可能在引導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但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的所獲也是顯而易見:有理解作基礎,背誦會更省力;理解的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理解體會的同時亦感悟如何做人。因此雖然會在理解這一環節費時較多,但我仍覺值得。

爲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採取的方法就是把這些源於生活高度凝鍊的`名言警句,通過恰當的引導,依舊還回到生活之中。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兄弟之間怎樣才叫做和睦相處?朋友之間怎麼相處纔算得上是彼此誠心誠意,注重誠心?

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⑴這句名言是講哪一方面的?⑵告訴我們怎樣孝敬父母?(小結:這樣發自內心充滿敬意和愛心地孝敬父母纔是質樸實在的,這就是孝在於質實)能講出幾個古代孝子的故事嗎?⑶那麼不在於飾貌告誡我們什麼?你在生活中見到過這樣只在禮節上做得周到,實際上卻並不發自內心孝敬父母的嗎?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⑴這句話又是講哪方面的?⑵警句告訴我們怎麼愛父母呢?⑶其實這句話並不是只講愛自己的父母,意思是要愛自己的父母,必須愛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須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將是怎樣和諧的畫面?(提示:公共汽車上超市裏人行道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⑴聽說過淡泊名利嗎?能不能說說怎樣對待名譽和利益纔算得上淡泊呢?⑵淡泊名利纔可以怎麼樣?(明確志向)相反呢?⑶寧靜是指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只有排除了外界各種誘惑的干擾,纔可以怎麼樣?(達到遠大目標)⑷能借諸葛亮的人生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學生們在思考、交流、探討、思維碰撞中逐漸由困惑到釋然,眼神也逐漸明亮起來。

剩下用於背誦的時間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帶過這一環節,佈置學生把名言警句抄寫兩遍。我鼓勵他們每一遍都邊抄邊記,提高學習效率。

因爲課堂上用於背誦的時間過少,課後心中略有遺憾。可中午,竟有許多學生爭先恐後到我這裏來背剛學的這幾個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學習吃力者。看來,注重理解功不可沒啊。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飛奪瀘定橋》是教科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以“紅軍與長征”爲主題,選編了《飛奪瀘定橋》《豐碑》《草地夜行》詩歌《七律長征》。“能說會寫”和“語文七色光”圍繞長征主題,讓學生通過蒐集講述長征故事,閱讀革命故事書籍,寫讀後感等,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學習長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以方面處理較好:

1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古人云“學貴有疑”,因此在齊讀課題後,我就引導學生“課題中哪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們馬上抓住“飛”和“奪”提出:爲什麼要“飛奪”瀘定橋?怎樣奪橋的?故事中是誰向誰奪橋?然後馬上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入課文,展開學習。

2努力滲透寫法。本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的',教學中我在組織學生交流回答課前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就逐漸滲透了按照起因經過結果這樣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作的方法,實現了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

3整體處理課文。在精讀部分,我緊扣課後習題,提出:默讀課文,說一說,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過程中,哪些場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爲什麼?用這樣一個大的問題統領全文,實現長文短教。在交流中學生們能夠抓住紅軍奪橋時的表現體會紅軍的勇敢,能夠抓住紅軍冒雨行軍的場面體會紅軍的機智和不怕困難,理解文章主旨。

仔細思量,我覺得還有以下地方處理不當:

1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由於課文較長,在自由讀和指名讀後就已過去了十一分鐘,再交流主要內容就一堂課過半,所以後面精讀部分時間很緊,沒有指導學生把一些重點語句讀細讀好,如描寫橋險的句子,描寫紅軍飛速行軍中生動的比喻句,只是讀了戰士們冒着槍林彈雨鋪橋前進的句子。如果充分指導朗讀,不僅對理解文章有幫助,更爲後面複述和習作中的縮寫奠定基礎。

2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爲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說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3本節課提問的數量不多,但在交流中碎小的問題還應減少,感覺越是急於讓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就越急於提示追問,就顯得碎了。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提升不夠及時、到位,有時急於搶說。學生課文預習不夠好,回答問題的完整性、條理性有待於加強訓練。

4如果能用課件補充一些資料,如關於飛奪瀘定橋的背景資料,播放飛奪瀘定橋的視頻就能將學生帶入情境,課堂氣氛會更熱烈些。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艾滋病小鬥士》這一課,寫的是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對可怕的艾滋病,一邊頑強地與病魔作鬥爭,一邊關心和他一樣患病的兒童的動人事蹟。課文雖條理清楚,但篇幅較長,描寫也不是那麼有趣,在學生沒有理解意思的基礎上,學生整篇通讀十分乏味。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課前,我讓學生查閱關於艾滋病的資料,在學生對艾滋病有所瞭解後,再進行學習,這樣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艾滋病小鬥士》這一課,我上課時的思路如下:從小鬥士引出文章的主人公恩科西,再簡單介紹恩科西,在學生對艾滋病有了瞭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從文中找出體現艾滋病可怕的語句進行分析理解,從而使學生體會恩科西的不幸。接着由恩科西的不幸過渡到他如何於疾病抗爭,再次體會文眼“鬥士”。學生學習有針對性,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降低了學習難度,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會更深。最後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恩科西爲大家做了三件事。在課文學習完成後,引出關注艾滋病防治問題的國際性標誌“紅絲帶”,讓學生增長知識,瞭解它的象徵意義,最後說說我們今後該如何面對困難。

本課的目標是讓學生在三個明確而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指引下,真切感受恩科西坦然面對病魔、面對生活的具體畫面。然而審視教學不難發現,學生在表達情緒上顯得膽怯而平淡,在表達內容上不免空洞與膚淺。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心靈沒有“進入”文本,而是在文本情境之外無助徘徊。那又是什麼滯礙了學生心靈的“進入”呢?我經過認真思忖,總結爲以下三點:

1、文本感知不到位。

我一直草率地以爲這段文字比較簡單,沒有“嚼頭”,這種輕視文本的意識致使我傾心於三個問題的表述,卻“閒置”了文本。學生只是讀了一遍課文,說出了“坦然面對”的意思,找到了“坦然面對”的內容,對文本的感知可謂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而我卻迫不及待地試圖以三個問題引發課堂的精彩生成,這顯然是緣木求魚、求成心切。學生由於與文本接觸、磨合時間倉促,對文本尚未加以深入的把握和細緻的揣摩,自然難有深切的感悟和體會,這樣交流中的遲疑、重複、膚淺以及背離主旨、偏離話題就不足爲怪了。

2、生活體驗不到位。

學生的心靈裏顯然匱乏文本所需的生活體驗,他們不瞭解艾滋病兒童的生活,也就難以在情感上與文本產生認同、共鳴、迴應等。雖然我在教學中也讓學生交流了一些關於艾滋病的資料,但他們交流的都是類似“艾滋病的症狀”、“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等常識性資料,而沒有涉及艾滋病病人、尤其是患病兒童生活的典型事例和具體細節。恩科西的感人事蹟因爲遊離於學生的生活體驗而黯然失色,學生因爲未能真正進入恩科西艱辛而痛苦的生活世界,自然難以“情動而辭發”,只能被動地“傳話”、“答話”、“蒙話”了。

3、教師引領不到位。

在學習過程中課堂上只有教師的問話、學生的答話,卻不見應有的師生“對話”。我固守着自己精心爲學生設計的問題不放,讓學生在我的“問題”裏思考、想象、表達,自己卻“聞而不語”、“評而不力”。這種作壁上觀的做法,不僅漠視了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對學生心靈“進入”文本失卻了“情緒”感染和震撼;也缺乏方法的指導和思維的開啓,錯失了諸多點撥的契機,影響了學生心靈“進入”文本的程度與效度。

在深刻的反思後,我清醒地認識到,基於文本解讀的“自主參與”,其實是離不開文本、生活和教師的`力量的。那麼,怎樣在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讓學生的心靈“進入”文本,在文本的世界裏充分體悟和感受呢?帶着這樣的自覺拷問,我再度構想《艾滋病小鬥士》的教學。

1、文本細讀:撐起一道門。

“蠶食桑而後吐絲,蜂採花而後釀蜜。”文本是學生心靈“進入”的憑藉和歸宿,文本細讀就是以認真、虛心的態度去研讀文本,把握文本所營造的情感和意境。教師可抓住“恩科西的身體非常虛弱,隨時可能死去”這句話,讓學生品讀“虛弱”,從體重、外貌、體質等方面想象恩科西此時的狀況,讀出“非常虛弱”、“隨時可能死去”中所飽含的痛心與憐愛。

同時,聯繫上文“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讓學生透過“挺”字想象恩科西這些年來所遭受的折磨;聯繫恩科西報名上學時的“軒然大波”,想象其可能遭受的歧視和嘲笑、疏遠和排斥,體會其生活的艱辛、殘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對恩科西頑強抗爭的由衷敬佩。如此細讀於文本的字裏行間,心靈的“進入”纔有堅實的支撐。

2、生活參與:推開一扇窗。

學生與“艾滋病小鬥士”的生活相距甚遠,與文本存在着一種先在的隔閡。只有推開窗兒,心靈才能“進入”文本,飽“覽”無限景緻。本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喚醒和激活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豐富和擴充學生缺乏的生活經驗,打通文本與生活的聯繫。如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艾滋病的細節化、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具體資料;讓學生觀看一組身患艾滋病兒童的圖片,通過骨瘦如柴、口吐白沫、滿身針眼的兒童畫面,讓學生直觀認識艾滋病魔的嚴重危害;聯繫生活中一個“隨時可能死去”的人的表現,體會恩科西“坦然面對”的難能可貴等。生活體驗的參與將使心靈直抵文本深層,激發學生更爲細膩的體驗。比如問到:“當恩科西遭受艾滋病魔的百般折磨時,他會怎麼做?”時,學生自然會聯想到“咬緊牙關默默地忍受着,不喊一聲疼”等。

3、教師融入:架設一座橋。

讓心靈“進入”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自身的情感和智慧達成的。在學生交流時,教師要以精當的引領觸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思維的律動和內在的表達。比如指導性引領:在學生說到“我覺得他會微笑着去面對”時,教師可及時引導:“你看到了他微笑的神情,其他同學還看到了什麼呢?”啓發學生從新的角度思考、想象。再比如提升性引領:“是的,恩科西用?默默地忍受?詮釋了另一種堅強。”“微笑着承受一切,這是多麼動人的場景,這又是多麼感人的境界!”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課文內內容上有些散,正如一些學生談到的剛開始讀文章的時候,有點摸不着頭腦,怎麼一會兒寫“香”,一會兒寫三味書屋,一會兒寫梅花,一會兒又寫“早”字的來歷。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恰是“散文”所具有的特點。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盡力不按照我自己的想當然。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問問學生讀書的感覺。大家都感到很“散”,於是我們就先感受其“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學生很發現,“‘早’的來歷”和“梅花”最能與題目掛上鉤,於是我們認真地研讀這兩部分。待這兩部分的內容學生感受到了,再引導發現其他的內容有什麼聯繫嗎?學生重新完整地讀文,這時他們的着眼點在於文章的聯繫上,是不是真的“散文”就“散”呢?這樣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再接下來的閱讀中學生感受到了其中的過度,而且感受到了其中的過度的自然巧妙。

文章不但按照參觀的.順序,而且還有花和人的聯繫,三味書屋的擺設與當時老師教學情況的威嚴的聯繫。原本感受的“散”,現在變得處處有了聯繫。有的老師質疑,本節課中學生對於魯迅先生的時時早、事事早,要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學生進行一下思想教育,你在教學中這一點爲什麼沒有這樣做,會不會是丟掉了一個很好的“人文”教育點呢?說到此,也是我要說明的,語文教學中的人文薰陶是需要的,學生讀書的過程就是身受感染的過程,而把他單獨拿出來,我的感覺是要麼錦上添花,要麼畫蛇添足。對於本文的教學來說,如果這樣,效果可能會是後者。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松鼠》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因而在上課前,我採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性趣,讓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軌道上來。通過看課文動畫,加深了學生對松鼠的印象,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後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同時明白了文章是從外形、生活習性這兩方面給我們介紹松鼠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我的教學設計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首先讓學生猜謎:樣子像耗子,尾巴當被子,爬在樹枝上,忙着摘果子。學生一下就猜出來了,積極性很高。然後讓學生看松鼠的圖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既顯示了松鼠的特點,給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尊重個性,自讀自悟

在學習松鼠外形的美麗的過程中,我採用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松鼠的美麗。如果能夠對照松鼠的圖片,讓學生體會它的外形的美麗可愛,可能會效果更佳。在學習松鼠是怎樣活動的內容時通過觀看了松鼠活動情景的動畫,再次讓學生體會到了松鼠的可愛。在學習松鼠搭窩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表示順序的詞,鼓勵學生用這些詞說一句話,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並能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複述塔窩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口鬥表達那能力。學習最後一段時,讓學生自讀自悟。我問:“你從中知道了什麼?”學生把知道的踊躍表達,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最後讓學生進行小練筆。

這節課讓學生以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爭辯中點燃思維的火花。

三、巧妙設計,激活思維

爲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不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體會:

1、個人思考到教師小結——讓學生先讀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後出示課件填空,教師進行對本段小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2、找時間詞,加以運用——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表示順序的詞,並出示順序詞,鼓勵學生運用這些詞說一段話,可以同桌試說,再在班上說。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爲了把學生的認識與創造結合起來,我設計了採訪,表演這一環節,使學生體會交流、合作的快樂,並加深對課文的感悟,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提高了語文素養。

在提問“松鼠怎麼活動呢?同學們想知道嗎?他們吃什麼呢?到哪兒去住呢?”時,讓學生去思考,使學生知道了松鼠的特點:機靈。從而又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認識到松鼠沒地方住了,沒東西吃了,體會到着急,擔心,害怕的情感,再帶着這種情感讀文。

總之,我覺得還有許多不到之處,比如抓重點詞語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學生回答完問題應該注意適當的引導。如果讓學生課前再蒐集一些有關松鼠的資料,對松鼠會有更深刻的瞭解,也許效果會更佳。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瑛所作,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學完後有了以下思考:

 一、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梅花魂的理解,體會華僑的愛國之情。

二、爲學生搭建“對話平臺”。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被動地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文本對話”:比如在這堂課中,在最後學完課文,我問道:“對於這樣一個思念祖國的華僑老人,此刻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爲了不教。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梅花魂》的教學後,我讓學生欣賞《鄉愁》,引領學生閱讀現代和古代詩人所作的幾首詩歌,一方面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他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這一課講述的是華僑老人的思鄉之情,愛國之情。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回憶寫梅花的詩,展示梅花圖片,而後,我便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他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文章的倒數第13段,字裏行間都滲透出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與喜愛,同時也是要求背誦的段落。在品味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我設計了一個填空練習,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把文章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了。

3、把他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人生,懂得有價值的人生和有意義的生活。“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