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花的勇氣》是一篇略讀課文,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生動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於草下時的驚喜,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後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作者在愛花——尋花——盼花——看花的過程中,被小小的`花兒傲風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此課時,首先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初讀課文,說一說作者在維也納經歷了一件什麼事?(這篇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教師本打算要學生根據黑板上的板書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但學生也許預習透徹吧,直奔主題說出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氣。)然後畫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聯繫上下文想一想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情感線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味。這篇課文的語言準確生動,耐人尋味,如“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撥開草一看,原來青草下邊藏着滿滿一層小花”、“我想他們剛冒出來時肯定很壯觀”、“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兒一下子全冒了出來,頓時改天換地,整個世界鋪滿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學時,教師讓學生找出兩次作者看到花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談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教學時以讀爲主,特別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失望——驚喜——遺憾——驚奇——怦然一震。

通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鬥爭的故事,歌頌了抗日根據地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地和敵人鬥爭的優秀品質。這篇小說,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小學生讀。教學之後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強。體會雨來的英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二、他小小年紀,爲什麼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內容比較集中,教學思路很清晰。

2、讓學生廣泛收集課文外的其他英雄故事,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雨來是一個英雄,但不僅僅是一個人。讓英雄的故事激勵孩子們奮發向上。

3、這篇課文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是很值得學生效仿的'。周立波先生曾評價說:這篇文章寫得有骨頭有肉,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在課堂上,爲了讓學生能很好地領悟這個寫作方法,引用了周立波先生的這句話。但在分析,理解課文的同時,這個寫作特點的滲透不夠,感覺沒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怎樣在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自然而又有效地滲透寫作指導,將是我以後的教學中值得探究的一個方向。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誰說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作者創設了富有生活氣息、司空見慣的四個場景,告訴讀者生活中不是沒有規則,但有的人就是不能自覺遵守。教育學生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樹立人人遵守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有四個小節,結構相同,語言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模仿創作。讓學生學習創作詩歌,理解現代詩不受字數和押韻的侷限,而自由表達的特點。

一、利用圖片,激情導入

教學伊始,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大量不遵守規則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圖片內容以及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從而自然而然導入新課。同時這些不遵守小小規則而引發的大災難的慘不忍睹的悲慘畫面,讓學生不寒而慄,初步建構起違背規則會產生可怕後果的意識,激發學生從小要遵守社會規則良好慾望。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自由地讀、“開火車”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字型結構,來鞏固生字詞。如讓學生說說“喂”“序”字的書寫該注意什麼,“搶”與“掄”的區別,做一做“瞪”的動作,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及寫字能力。讓學生說出已經讀懂的詞語,並選出所喜歡的詞語造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三、注重朗讀,合作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在這個環節中,我先放時間讓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通過指名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再抓住重點語句“回頭一笑”、“滿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進行品讀,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在讀中,引入評價機制,以生生評價、師生評價促進學生感情朗讀詩歌。

爲了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詩歌,我採用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圍繞“這節小詩寫了什麼規則?”“爲什麼不遵守規則?”進行討論。很快地小組長在彙報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見解。以此爲契機,並要求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我們該如何遵守規則?

四、發現規律,仿寫課文。

爲了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我課前佈置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在生活中收集有關規則的資料,讓學生對身邊的規則有個大概的瞭解。同時在備課中我也蒐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用以補充寫作資源。課上我先讓學生髮現是個有規律可循。同時我採用了給出材料,全班合作,小組合作,個人仿寫的三步法,讓學生有話可說,會說,愛說。學生創作的詩歌,內容豐富,情感高昂,他們對違反規則的事憤憤不平。

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師生配合和諧,教學效果良好。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時間匆匆流逝,在惋惜和感嘆過後,才發現自己前面走過的路,收益甚少。聽了一些優秀教師、教育專家、教研員的講座。我的心裏豁然開朗,對語文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想法。

回顧過去,勞累、着急、無奈,一直困擾着我。自己每天晚上都像學生寫作業一樣備課、批作業到九點多,課堂上又聲嘶力竭地大聲訓斥。可學生呢?課堂上多數在擺弄小東西,很少有回答出有價值的答案。課後作業完不成。一篇課文要上三節課。考試結果卻不盡人意。爲此,我着急上火,可學生仍然無動於衷。作文更是隻佈置學生觀察、寫,根本不會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寫出的文章要麼乾巴巴的不具體,要麼兔子尾巴式的。看了張主任的作文教案,聽了相關專家的講座,我感到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在體內涌動。

展望未來,自信、希望、有效一直激勵着我。認真鑽研教材,做到集思廣義,及時與同學科老師進行集體備課。針對教研室提出的教學模式,理清思路,按照教、扶、放的思路,提高課堂效率。把預習課文放在課前,讓學生做到四會,即會讀生字、會組詞、會讀課文、會做批註。當成作業佈置給學生,抓好信息反饋,及時瞭解情況,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作文指導儘量細一些,讓學生有內容可寫。作文批改借鑑任君梅老師的方法,抓兩處亮點,提一點建議。讓每個學生都對作文有新的認識:只要我努力,就有收穫!我沒有白忙活,老師表揚了我呢!原來寫作業並不難啊!

我堅信:有我的不懈努力,有領導的英明指導,有好學上進的學生,就沒有不高效的課堂!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一、創設情境,學生在情境中品讀。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的過程中,要聯繫上下文,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這其中的聯繫上下文,我想就是要讓學生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仔細地閱讀品味,那要想真切地感受詞語的意思,就要將詞語與其所在地課文情境緊密結合,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咬文嚼字”。

《一路花香》主要寫“破水罐”總是把水灑在回家的路上,從而讓挑水工白費功夫,但最終在挑水工的細心開導下,他發現了自身的價價值。在這篇文章中就寫出的破水罐的心情的變化,從一開始的慚愧,接着感到一絲快樂,還是傷心,最後感到欣慰。在教學課文時去,我結合課文情境,抓住了這個感情線,從“慚愧,一絲快樂,傷心,欣慰”入手讓學生咬文嚼字,學生的感受由淺入深,理解變得深刻,最終情感得到昇華。

二、抓住空白,學生在引導中說話。

所謂“空白處”指的是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對文中的某些情節想交代又不必進行交代的部分。對語言文字的“藝術空白”進行想象或補充,對言猶未盡的語段進行想象延續,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一劑良方。補白能夠培養學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對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發展創造力等都很有幫助。

作品的藝術形式要求精練含蓄,這就決定了作者對情節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緊針密線,鉅細無遺的抒寫,總要給讀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補充的天地。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文本的“空白”,啓發學生用想象個性化的“補白”,以激活學生的經驗和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結合經驗回味,通過想象體驗,從而溝通與作者的對話,這樣既收讀懂課文之利,又獲發展想象之益。在教學《一路花香》一文時,我抓住了三處空白,對學生進行了說話訓練。

1、第一處:

當學到“這樣日復一日過去了兩年,那隻完好的水罐不禁爲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我讓學生想想看,此時,它會對破水罐說什麼呢?“如果你是破水罐,聽了這些話,你心裏會怎麼想呢?”通過這樣的引導說話,讓學生體會到破水罐它心地善良,爲自己總是漏了一半的水而內心滿懷愧疚。

2、第二處:

課文的第三段是重點,特別是破水罐看到的一路花香的景象,課文中沒有用多大的筆墨來加以描述,於是在教學中,我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路花香的美景,同時用自己的話說說如果你是破水罐時,看到這樣美的景象會說些什麼?當挑水工每天看到這樣美的景象會說些什麼?當路人走過這條小路欣賞到這樣美的景象又會說些什麼?通過這一系列的想象,更體會到可那隻破水罐的價值。

3、第三處:

挑水工說了一番勸說破水罐的話後,課文到這裏就戛然而止了,但是教學卻不能結束,我抓住這一空白讓學生來想象一下:“聽了挑水工的話,破水罐的'心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會怎樣想,怎樣說呢?完好的水罐又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聽了它們的交談挑水工又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樣一引導學生對課文寓意的理解更深了,因爲這時兩個水罐都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

三、挖掘價值,學生鼓起自信風帆。

由於本班學生中有爲數不少的自卑者,我決定充分利用這一優秀教材資源,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教育。因此,在充分朗讀了課文,表達了感受之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長處和弱點,但有的人卻爲此很自卑,那是因爲他們沒有充分發現併發揚優點,現在,讓我們每個人都來做一回“挑水工”,透過你的慧眼,你發現了哪些平時默默無聞、不太起眼的同學也給別人帶來了“一路花香”呢?用“我想對( )說,雖然( ),但是( )。”說一說。

也用這一句式對自己說一說。由於句式的出示,降低了學生說話的難度,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都想來說說自己心中的那隻“破水罐”,課堂氣氛一下子達到了高潮,充滿了濃濃的情誼。在此基礎上,我乘熱打鐵,又出示了《欣賞自己》中的““也許你想成爲太陽,可你卻是一顆星辰;也許你想成爲大樹,可你卻是一株小草;也許你想成爲大河,可你卻是一條小溪;”這三句話,請學生來說說,如果你成了一顆裏星辰,一株小草,一條小溪,你會怎樣做?“是啊,長大後,也許你在一個普通的崗位上是個不太出色的工作者,當我們再回想起《一路花香》時,你會想……”通過學生的集體交流,讓學生相互啓發,相互碰撞,產生領悟受到感染,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加深了對這則寓言的理解和體驗,獲得了啓迪,享受了其間的學習樂趣,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我想只要我們用心經營,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一定會一路花香,在讀書活動中讓學生自由感悟,獲得收益,愛上我們的語文,樹起學好語文的信心。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桂林山水》是本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它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整篇以總分總的寫作手法,向讀者介紹了桂林的山和灕江的水,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本文開頭用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教學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二是讓學生通過品味詞句,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整體結構工整,句式相似,很容易找出桂林山水的特點,這對於學生背誦課文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在感悟課文之前,我先範讀了一遍,關於課文中幾處啊的變音,我也重點強調。學生們對啊的如此變化之多感到驚歎,這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之後在學生們讀文的過程中,他們也非常準確的讀準了字音。

對於沒走出過自己家鄉的同學們來說,光從想象美景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因此,在課前給同學們看一些桂林山水的風光圖片,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更能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義了。

在教學中,讀是主要的,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對整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通過讀爲學生展現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師生對讀,學生品讀、評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朗讀是理解內容的最好方法,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最佳途徑,在今後的教學中,依然要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主要從普羅米修斯“拿取火種——遭受懲罰——重獲自由”三方面來寫。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普羅米修斯所說的話“爲人類造福,有什麼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讓學生反覆誦讀,從而感受普羅米修斯爲人類拿取火種後所遭受的痛苦,已經普羅米修斯所做出這一切的偉大之處。

課文中普羅米修斯個性鮮明,主要是從他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的,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讀來表現人物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本次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優秀品質。

朗讀指導中,我重點注意到這些句子:“看到人類沒有火的悲慘情景,決心冒着生命危險,到太陽神阿波羅那裏去取火”一句,要讀出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決心。因爲從一開始,他就已經看到了盜火的後果——冒生命危險,但他還是毅然決定去爲人類盜火。每學習一段文本,都讓學生回到普羅米修斯的語言“爲人類造福,有什麼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中來,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他的“堅定”,感受他甘願爲人類犧牲自己的決心。對於“儘管如此,普羅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採用師生接讀的形式感受普羅米修斯的不屈不撓,利用引讀“許多年來,普羅米修斯一直被鎖在那個可怕的懸崖上。”突出普羅米修斯的所承受的苦難。

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層層推進的朗讀訓練,讓學生感悟普羅米修斯,幫助學生不斷完善對普羅米修斯的認識,學生的.感受十分豐富,真正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內心。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自己沒有真正投入到課堂中,致使後期學生也不夠投入了。課件的製作不夠精細,有不少失誤。這一節課的內容設計較多,爲怕時間不夠,在讓學生回答問題上,我沒有充分的讓學生髮揮,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有種牽着學生走的感覺。一節課下來,讓我學會了很多,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許多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須繼續努力,豐富自己的內涵,讓自己的課堂精彩一些。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遊山西村》是一首古詩,作者陸游,是宋代著名詩人。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村民純樸的民風,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後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爲千古傳頌的名句。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讀了古詩之後,談一談自己對題目的認識。學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寫了自己到山西村遊玩的事。那麼,作者遊玩的高興還是不高興呢?我請學生自己讀古詩,根據自己的朗讀說一說自己的感覺。結果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爲是玩得很高興;另一種認爲玩得不高興。

我沒有及早下結論,而是要求孩子們自己再次閱讀古詩,通過對詩中的詞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玩得高興不高興。

學生利用抓字眼的方法來學習前兩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莫笑”就是“不要笑話”。我趁機追問:“這是誰說的話?”孩子們說:“這是詩人說的。”有的說:“這是村民說的`。”我啓發他們想象:“當你在家裏招待客人的時候,會講一些什麼客氣話呢?”孩子們馬上頓悟:這是村民對客人講的客氣話。有的學生甚至爲我們模仿村民說的話:“不要笑話我們農家的臘酒渾,雖然不好看,可是味道很好。不信你們嚐嚐。”讀了這句,孩子們把村民們好客的熱情體會出來了。

“豐年”是豐收年。孩子們想象到:農村豐收了,臘月間就要殺豬宰羊,準備臘貨,到過年時一家人歡歡喜喜聚集在一起。甚至還有個孩子通過“雞豚”二字想到:這裏的雞豚並不僅僅指“雞”和“豬”,“雞”還代表了鴨、鵝那些有翅膀的家禽,“豬”還代表羊、馬、牛等一些家畜。這是我備課時沒有發現的。

學到這裏,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詩人在山西村玩得高興嗎?”這時,所有的孩子都認爲:玩得高興。我特意問開始認爲詩人不高興的孩子,他也同意了這種說法。

教學結束之後,我感覺這個教學片段是成功的。從這裏我感悟到:

1、“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這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布魯納)”。當學生的認識沒有統一,或是沒有達到教師認爲的高度或深度時,教師不必端出正確的答案,更不必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師此刻要做的是,將學生的答案擱置一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通過對文本的深層次的閱讀,使他們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蘊含的情緒。此時,教師再稍加引導,學生的認識就會更加清楚。

2、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所營造的意境。課文中所描寫的情景,由於學生生活閱歷的限制,導致他們對文中的一些自詞句難於理解。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要通過恰當的辦法,或簡練的講解,或巧妙的點撥,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理解“莫笑”這個詞語時,有的學生一度認爲是詩人說的話。然後我結合生活中小主人招待客人的情景,使學生悟到:這是主人——村民說的客氣話。接下來的理解就順利了。

3、當學生有了新的見解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前面提到一個學生對“雞豚”的新見解。本來學生已經理解了“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意思,可是這個孩子還是舉手要求發言。如果我當時拒絕了他的發言,那麼我們就不會聽到那獨特的見解了。

如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可能會更好:

1、學生在學習古詩時,教師要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方法。如:查字典理解詞語,小組討論體會詩句蘊含的情感,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感受詩人的詩情。

2、誦讀方面不夠充分。例如在學習了前面兩句之後,我讓孩子麼讀出高興的語氣,部分孩子做到了,還有部分孩子們沒做到。但是爲了趕時間,沒有進一步要求孩子們誦讀。在朗讀時,沒有注意詩歌的節奏,而且誦讀的形勢比較單一,齊讀較多,個人讀較少。應該多種形式來誦讀:同桌互讀、師生合作朗讀、小組朗讀等。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容以寫景爲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爲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境中複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繫時代背景。

教學之後,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爲我班學生髮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爲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佈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藉助註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彙報交流。因爲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現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難時,及時引導,實現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節,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羣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爲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律——這是我執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瞭解詞的知識,從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指導學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江南好”。然後,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爲以及之後回洛陽後的生活的簡單瞭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爲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彙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疑問難環節。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啓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個性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資料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此刻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主角,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簡單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主角,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用心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

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搞笑,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透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務必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到達“入境”的效果。之後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資料;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忙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能夠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到達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到達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透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簡單,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潛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被譽爲“農民詩人”“草根詩人”的現代作家劉章的作品。本文語言質樸純真又簡約韻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而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於默默無聞中凸現。

在教學中,我從課文的整體入手,以“美”作爲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按照“發現美----感受美----體現美----表達美”的閱讀思路,緊扣“景美、情更美”這一主題,層層遞進地展開教學。整個課堂努力做到激情滿懷地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學生朗讀美文的情感激發起來,力求實現課堂和文本交相輝映的融洽與和諧。這篇課文借搭石歌頌鄉親的美德,所以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體會到景與人統一的和諧之美。將自然美和人性美全部融合在“風景”中,緊緊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展開全課的學習。通過巧妙的師生對話、詩化的朗讀指導、教師適時的語言渲染,引導學生去感受這道特殊的風景,讓學生的心間奏響這曲愛的旋律。 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直白,但字裏行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四年級語文上冊《搭石》教學反思集錦》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文中哪些語句流淌着美呢?”這是一個頗具難度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會文,完全可以得出極具個性的閱讀體驗。以“美”爲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我便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目的。

如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助人爲樂之美、無私美);

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節奏美、聲音美、和諧美、畫面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過程中,感悟到風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諧之美,感悟到樸實的爲人之美。

三、以“想象美”延伸課文

想象課文探究人物內心,當這位搭石人急着趕路卻發現石塊不穩時,他是怎麼想的呢?出示課件:當上了點年歲的人,發現(),他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腳步,擔心地想:()

師:多麼純樸善良的搭石人啊!他不僅這樣想着,還這樣做着:(出示課件)他首先(),接着(),然後()。看到石頭穩極了,他滿意的(),彷彿看到人們()

我要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填空、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的想象豐富,只要合情合理,我就給予肯定。從而達到了學生學習語言來源於文本但超文本的目的。

走過“搭石”,我收穫了,也成熟了,但是更多的是感到惶恐了。這次領命在學校研討週上這節研討課,真的是硬着頭皮上陣,因爲從一個村級點小學飛躍到縣實驗小學,本就意味着諸多東西是我要學習要加強鍛鍊的,可是我還未完全進入實驗小學快節奏的工作角色中就要去展示,我那點兒可憐的自信上哪兒找去啊?!

不管怎樣,我終於從研討課的戰場上下來了,我長吁短嘆:書到用時方恨少。雖然課前我幾番修改了教學預案,在心底不知道演練了多少遍教學過程,可是那些全沒用,在課堂上,我完全跟着感覺走,有些“預設”沒完成,有些“生成”事先壓根兒沒預料過,如在理解“理所當然”這個詞語的環節,課堂上曾出現這樣一個小插曲:

師:生活中哪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呢?

生(我班學習委員):爸爸媽媽服侍我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全班學生神情驚愕,齊呼:“啊?”

我當時心裏有點慌亂更有點不悅,但是我還是不顯山不露水地引導道:“同學們,你們認爲爸爸媽媽服侍我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我想啊,這位同學一定是說反了,應該是——?”“我們孝敬爸爸媽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學生高聲喊道,這個小鬧劇就此告一段落,可我心裏總覺得憋屈,就好像“愛的溪流”撞到了“礁石”,雖然激起了美麗的浪花,可是愛的勁道已打折扣,要知道本文的教學重點就是感受到搭石上的美並受到薰陶和感染,可是我怎麼覺得學生的理解有點背道而馳了呢?當然,這僅屬個別現象,況且該同學向來就喜歡製造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情景,或許我有點“過慮”了吧……

最令我難忘的還是那道“協調有序”的風景:我欣然借用了知名特級教師王玲湘的巧妙設計即加入了表演讀的元素,創造出似“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文本情境,通過一波一波的層次朗讀訓練,使得孩子們讀出了“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美感,在朗讀中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鄉親們過搭石時的和諧之音,如詩如畫,如歌如訴,酣暢無比……

令我最開心的是,這節研討課之後學校專門召開了研討課評課活動,活動中,親愛的同事們精闢獨到地剖析了我的課堂教學,使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尤其是我們同年級組的鄒老師給了我極高的評價,將我拋到情感的高度——興奮;而教研組長的'一席點評,及時地讓我回到了理性的終點——反思。衷心地感謝她們字字珠璣的指點,有了這些,我上路的底氣更足了,方向更明瞭。是的,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只截取了幾個典型的畫面來帶着學生去感悟,對後面兩個自然段的學習略顯時間不夠,對文本整體的迴歸也顯不足,感覺缺了點整體迴歸文本的大氣;二是,板書沒有及時跟上,只書寫了“人、景、情”。如果能在課的開始檢查預習的環節中,開門見山直抓課題讓學生說什麼是搭石,當學生作答時,能在黑板上隨機畫上生動的簡筆畫:幾塊形態不一的石頭平正的跨過小溪(簡筆畫),不僅喚起學生對“搭石”的直觀感知,而且也讓聽課的老師能明白“搭石”的含義。會比課前畫上的效果更好。還有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應該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上的搭石上寫上“……美”。如:助人爲樂美、尊老美、和諧美、謙讓美……使簡筆畫與板書有機結合,也許會給人錦上添花的感覺。

記不清哪一位教育哲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想我會咀嚼着這份缺憾,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努力地去創造一個又一個教學的藝術。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是一篇很好的科普說明文,說明思路清晰,邏輯性強。主要介紹了納米技術是什麼、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以及納米技術可以給人們帶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並在最後強調納米技術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刻的變化。本文要求學生能夠提出質疑並善於與他人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還能根據課文內容結合查找資料,生成自己的理解。

對於這堂課的教學,我做出如下幾點反思:

1.教學效果

文章中的一些科技知識對學生來說很模糊但是卻很有趣,針對較爲單調而枯燥的說明文,吊起學生胃口是首要任務。尤其是對於孩子們無法想象的抽象概念,我們要化深爲淺,化抽象爲具體,幫孩子們理解。上課開始後,爲了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爲形象的理解,我用身邊活生生的例子來說明問題。比如解釋“納米”的大小,我讓孩子們摸摸自己的頭髮,藉此問他們一根頭髮到底有多粗,學生答不上來。爲什麼答不上來,因爲太細了不好測量。我順勢告訴學生一根頭髮大約是5萬納米,把一根頭髮平均分成5萬份,每一份就是1納米,學生情不自禁地叫起來:納米到底有多小哇!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再順勢給他們看幾幅圖,他們對納米技術的興趣就完全被調動起來了,然後我們便順理成章地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2.教學收穫

我總是鼓勵孩子大膽去想象。在講到第二自然段時,學生們在我的鼓勵下,大膽想象納米技術還會在我們身邊哪些地方:有的說,納米技術可能被用到服裝上,穿一件納米衣服,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冬天再也不用穿得厚厚的,像個大面包了;有的說,我希望納米圖書館的出現,它能夠減少建築面積,比如一個書包大小就可以是一個國家圖書館;還有的說,我要發明納米除塵掃把,它能夠自如地爬高下低,清掃房子……學生的.思想多麼豐富,他們由猜測到希望最後到發明,可以看出孩子對科學研究的嚮往。我想,正因爲敢想,人類纔不斷跨越一個又一個想法,走到今天。古人說:異想天開。今人說: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大膽想象,就可能爲國家培養更多的科學家。

3.不足之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結束後,我覺得留下了很多遺憾。有時候我不相信學生的能力,時時帶着學生走,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有時候,生怕學生不能理清思路,結果課上花了許多時間去提示、引導。另外,在教學方式的運用上過於單一,沒有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等合作式學習方式,致使這節課大半時間都是在跟着教師轉,沒有開動學生的腦筋,只是在最後環節,學生的想象力才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才終於活了起來。

4.改進措施

四年級在小學教育中正好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這時的孩子們開始轉變思考問題的方法,從過去籠統的印象轉變爲具體的分析,偏重對自己喜歡的事物進行分析。所以老師要相信學生,勇於放手,重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享受樂趣,獲得成長。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學習《“掃一室”與“掃天下”》,瞭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積累詞彙。

3、熟練認讀本課的生字新詞。

4、體會作者寫作過程中語言的簡潔,用詞的精確。將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感受反問句表達意思的力度。

情感態度目標:

熟讀課文,領悟“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特別含義。

二、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煉易懂。共有六個自然段,可分爲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爲第1段,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陳蕃的情況,突出了它的兩個特點:心存大志及生活懶散;第二部分爲2至5段,通過薛勤與陳蕃的一番對話闡明小小的屋子都不打掃是掃不了天下的道理;第三部分爲第6段,寫陳蕃的感悟。

課文以“掃一室”寓意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以“掃天下”寓意轟轟烈烈的偉業,兩者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繫,成就大事必然要從小事做起,一件小事完成的好壞往往影響到大事的成敗,從這個角度上想,可以說事情本來就沒有什麼大事小事之分,只要是該做的就是大事,“轟轟烈烈的偉業”與“平凡小事”之間應該畫等號,甚至很多時候小事大於大事,因爲沒有小事的一步步積累就無所謂大事。所以,我認爲本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小事的重要性。

三、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第一步,聯繫實際,談話導入

在導課時可以從單元主題入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心目中的大事和小事是什麼?這裏如果讓學生直接回答,學生可能不知從何說起,老師可以利用課件出示一些事情,如:實現理想、考上好的大學、撿起路邊的紙花……讓學生按大事和小事進行分類,然後進行補充。這一環節爲接下來的討論埋下伏筆。

第二步,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檢查完生字預習情況後,學生自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兒?使學生對課文結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第三步,精讀課文,體驗感悟

圍繞“陳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展開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下幾個重點來品讀討論:

a討論:陳蕃的志向是什麼?理解“掃天下”的意思。

b辯論:“掃一室”是大事還是小事?

c通過前面的討論辯論來體會“大事”與“小事”的關係。

第四步、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閱讀“語文天地”中自讀課文《少了一個馬掌釘》,積累有關名言警句。

四、學情分析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容易理解,課文內涵對於學生來說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爲了更好地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不讓道理只停留在學生的嘴上,而是真正地指導學生的行爲,我認爲在教學本課時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繫。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積累詞彙。複述課文,感悟反問句的意思,將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難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領悟“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特別含義。

六、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實現理想、撿起地上的一片紙花、考上好大學、每天堅持鍛鍊身體20分鐘、做好一次值日、寫好一次作業)請大家將這些事情按大事小事分分類。

2.你心目中還有哪些事算大事,哪些是算小事呢?說一說,寫一寫。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2.指名分段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兒?

(三)精讀課文,體驗感悟

1.自讀課文,想一想陳蕃是一個怎樣的人?

2.你認爲陳蕃是一個怎樣的人?

a當學生談到陳蕃志存高遠,喜好讀書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想一想陳蕃的志向是什麼?算大事還是小事,理解“掃天下”的表層意思,並把它歸到大事欄中,理解它的特殊含義。

b當學生提到,陳蕃生活很懶散,他的房間很亂時;

(1)引導學生抓住“骯髒”、“污濁”以及“着實”、“不禁”等詞來體會陳蕃房間的亂,同時感受作者用詞的精煉與巧妙。

(2)提問:陳蕃爲什麼不打掃房間?學生找到陳蕃的話“大丈夫活在世上,要乾的是轟轟烈烈的大事業,要掃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裏會花心思去清掃小小的一間屋子呢?”(指導朗讀)

(3)組織學生圍繞“‘掃一室’到底是大事還是小事?”展開辯論,體會“掃一室”的特殊含義。

c你能給自己在開始時寫好的“大事”“小事”再分分類嗎?說說你的感受。(可以引用二年級學過的課文《特殊的考試》以及許多學生生活中的例子來說理。)

3.現在你想怎樣勸勸陳蕃呢?

a學生先列發言提綱,之後交流。利用這個環節,讓學生將“心存大志也不能忽視小事,要從小事做起”這一道理內化。

b我們來看看薛勤又是怎樣勸說陳蕃的呢?學生讀句子“年輕人,你連一間小小的屋子都不掃,又怎麼去掃天下呢?”體會反問語氣表達的力度。

(四)拓展閱讀,深化主題

1.快速閱讀“語文天地”中的《少了一個馬掌釘》,講了一件什麼事?談談讀後的感受。

2.課件出示名言警句,聯繫生活實際討論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深化主題。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溪,無以成江河”

“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七、課後作業

以“我和陳蕃”爲題,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學完這篇課文後的啓發。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今天我們學了第七課《小獅子愛爾莎》。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講述了“我”精心馴養失去母親的小獅子愛爾莎,最終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

課文語言樸實,描寫生動,細膩的刻畫了我和愛爾莎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了“我”對愛爾莎的真誠呵護以及愛爾莎對“我”的無限依戀,反映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表現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主題。

上課時,首先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學生們被課文中的故事所吸引。每個人讀的都非常認真。就連平時最調皮的劉志超也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認認真真得趴在 課桌上讀課文。而且當我讓學生們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的時候,劉志超第一個把手舉得高高的。雖然說的有些吞吞吐吐,但還是說的比較正確。我抓住這個 機會,好好地表揚了他。致使他整節課都異常安靜的聽着課,真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課後的拓展練習,我讓孩子們講一講自己所喜歡的動物,以及和動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孩子們說的都是和家裏的小狗、小貓之間的故事,還說如何去關心和保護它們。孩子們說的非常的樸實、天真,但也能看出它們懂得與動物和諧相是一件美好而有意義的事情。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蘋果裏的五角星》中的第五自然段,也是整篇課文的重點。我覺得這段話中,“魅力”這個詞不太好理解。而就本課學習而言,如果孩子不能真實地理解這個詞,就很難理解本文作者告訴學生的創造力。所以我要求學生藉助字典並聯繫上下文來體會。通過小組討論學習。

聽了學生的一系列回答,我覺得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五角星”的魅力,或者說是創造力的魅力。於是我想請學生談談爲什麼攔腰切蘋果的人那麼少,大家爲什麼不攔腰切呢?於是我又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因爲從頂部切到底部美觀、公平,人們習慣了也就這麼做了。是啊,因爲好看、美觀,人們發現不到醜拙之中也有美;因爲公平,人們少了發現;因爲習慣,人們缺少了思考,少了創造發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陷入一定的思維定式。假如有人掉到水缸裏,我們的常規思維的把他從水缸里拉出來,使人脫離水。但幾百年前,就有司馬光“砸缸救人”,使水脫離人,成功地救出了他的夥伴。可見,古時候的就可以打破常規,救人脫險,那麼我們就更責無旁貸了。

那麼什麼是打破常規,什麼叫創造力呢?“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即換一種思維方法。它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創造出獨特的、新穎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如何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

一、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個充滿友好、民主的教學氛圍,往往能培養出智慧超羣、思維敏捷、具有獨創精神的學生。允許學生提意見,創設一種民主氣氛。無論學生的意見正確與否,我們都必須給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權利。不要以爲學生提意見,甚至否定我們的觀點,是輕視我們,覺得有損我們的尊嚴和威信。最有威信和最受學生尊敬的'老師,首先應該是最能以自己的美好言行爲學生指引成長道路的老師。如果老師能做到尊重學生的意見自由這一點,那麼,學生會更尊重老師,對老師的意見和批評也能愉快地接受,更加熱情地投入學習之中。教師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民主空氣,使他們敢說、敢想、敢提意見,便會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就如如本課的教學,有的學生回家也去試了,不過卻沒有發現蘋果裏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所以學生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能拘於唯一的回答。

二、多鼓勵,激發學生興趣

對學生的意見多加肯定和表揚。允許學生提意見,實際上也是允許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疑問纔有創新。當老師的切不可因爲學生提意見,就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勃然大怒起來,那樣會打擊學生的銳氣,甚至會使他們從此再也不敢提意見了。開通、明智的老師們,如果你的學生向你提出不同觀點的意見,你應該:聆聽、接受或者表揚,而且饒有興趣地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學生就會認爲他的意見是有價值的,他是受人尊重的。這種尊重給他一種自我價值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如同本課的教學,有的學生回家也去試了,不過卻沒有發現蘋果裏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對他們的意見多加肯定。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想象力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着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從而爲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隨着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創造力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又必須認識到一點,創造之路並非處處鋪滿鮮花,其間肯定是佈滿荊棘的。所以打破常規有時也會失敗。但如果不嘗試的話,我們永遠都不能取得成功,就像一些發明家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才完成那一項項令人矚目的發明創造的。所以,我們要正視實踐路上的點點滴滴,說不定下次發現另一個“五角星”的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