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蝦趣》是作者秦牧對齊白石大師蝦畫的高度讚揚,同時也是對藝術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課文寫了作者一邊養蝦,一邊欣賞大師的蝦畫,在對蝦的仔細觀察中感受到無法言傳的樂趣,表現出齊白石大師精湛的繪畫藝術和作者對生活,對蝦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整體入手,感知課文內容

雖然有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也有所瞭解,但學生掌握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在提示課題後,我讓學生通過觀看生動的畫面,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獲得直觀感受。

 二、以生活體驗情境

課前已經讓學生觀察蝦,找一些有關蝦的.資料,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身田賽就可以體驗到美的存在,從面爲體會課文描述的“蝦趣”找下情感基礎。

 三、多媒體創設情境

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爲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學習資源,以稀有和特有爲主,讓學生大開眼界,學生瞪大眼睛觀察,還情不自禁地發生一聲聲讚歎,看完後讓他們互相交流,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慾望,還爭相說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以及每種蝦的重要特徵。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課改要求我們打破語文教學原來的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定勢,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

基於這一點,在設計本節課教學過程時,我注意融讀、議、說、寫等多種實踐活動於一體,使學生的自主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發揮。我想這或許就是學生們在學習中情緒較爲高漲,氣氛較爲活躍的原因。

在本堂課的授課中,我強烈地感受到:教學必須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內容到形式都應是適應學生的特點,富有吸引力;必須讓學生成爲活動的主人,必須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自主實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活動,必須要包含着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長知識、長才幹。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第六單元爲環保篇,是關於保護環境、改造環境、美化環境的教育。由《沙漠中的綠洲》、《雲雀的心願》、《古詩兩首》、一個習作和一個練習組成。這一單元是教材編寫組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心設計的,發揮着接通課內外語文學習的功能,用不同的文學樣式表達了同一個主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沙漠中的綠洲》一文體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後的所見所聞,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習作6要求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和別人討論,也可以留心報刊雜誌上有關這個問題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認識寫篇文章,從而落實“自主習作,樂於表達”的理念,透出濃濃的人文情懷。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在每個孩子們的心中確立這樣的觀念: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練習六中安排了處處留心、讀讀背背、寫好鋼筆字、口語交際、學寫毛筆字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在本單元教學中,我結合《語文課程標準》,認真做到“三淡三重”的教學設計

一、淡化技能訓練、重視感悟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急功近利地對學生進行枯燥的技能訓練,以免敗壞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而是應重視薰陶感染,引導感悟、積累,重視閱讀。本單元文章形式多樣,記敘文的教學要抓住課文的.要點和關鍵,設計幾個主要問題,合作探究,通過生生互動式的讀讀、畫畫、比比、議議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體會到文中的“情”。如《雲雀的心願》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人物對話,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進入情境,較好地把握語言包含的情感。

二、淡化知識傳授、重視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不只是爲了考試,課外語文素養的提高更不是隻看考試,課堂的觸角一定要伸向課外、伸向生活,爲學生創造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本單元的主題是環保,課後可根據班級實際組織學生通過調查、採訪、查閱資料、辦環保主題的手抄報等,引導學生了解本地區的環保情況,力圖提出自己個性化見解的環保建議。如在教學《沙漠中的綠洲》一文時,我組織學生課後收集有關阿聯酋的資料,以“沙漠綠洲之旅”爲主題,結合課後習題,開展“小導遊”活動。讓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實踐中增強,讓學生的環保行爲在課後落實。

三、淡化教法的新奇、重視學法的指導

課程改革實驗教學的確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新的東西,但也存在片面追求教法創新、追求“表面繁榮”的誤區,我們的教法應該爲學生更輕鬆、有效地學習語文而因地制宜。就這一單元而言,我們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啓下”的問題。而本單元課後練習有了較爲明顯的體現。如在教學《雲雀的心願》時問:“爲什麼說‘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條理地說說,再寫下來。”既引導學生進行概括重點段落內容的訓練,又訓練了學生把握文章的要點,理清文章的條理,爲高年級的閱讀“瞭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鋪墊。

小學語文教學在美育方面重視的是不夠的,我們也清楚美育的內容並沒有寫入語文課程標準,我在實施三維目標時,那情感的訓練,其實內涵着美。這一單元的教學,我把美育的內涵引進來,通過反覆的閱讀引導,學生就能感受到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體的,美是要靠人類創造、保護,美是有規則的……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做到“三淡三重”,才能真正地教好語文,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核心提示:《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感受最深的詞句。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感受最深的詞句。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學習興趣和形成獨到見解。

(2)指名朗讀課文2、3自然段。聯繫上下文理解“疲憊”一詞,讓學生從課文的內容中去理解詞語,引導學生髮現和探索。

(3)找出描寫小紅軍外貌的句子,學生自主發現,“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脣,鼻子有點兒翹,兩隻腳穿着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 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練讀,然後引導學生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紅軍。當對小紅軍有了一定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反覆讀,讀出小紅軍的可憐來,在讀中昇華對小紅軍的憐惜之情。

我一開始就抓住“倔強”一詞,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找出表現小紅軍“倔強”的'詞句,學生通過對這些詞句的品讀,對小紅軍的形象從整體上進行感知。小紅軍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體現了小紅軍的倔強。任何人見了小紅軍的舉動都會認爲小紅軍精神好、體力足、乾糧多,陳賡同志終於被小紅軍說服了。體會“終於” 一詞,從“終於”可以感受到小紅軍和陳庚相互關心,捨己爲人這一高尚品質。

本文的細節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小紅軍的精神品質:外貌描寫從小紅軍的處境危險襯托他捨己爲人的品質;對話描寫從人物的良苦用心體現人物的高尚品質;陳庚同志上馬後的心理活動,類比出小紅軍的可貴品質。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自己感動最深的句子,讓學生自由發問。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但願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於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願的情懷。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佈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 教學時,我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後,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想想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後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一節課上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

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以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原來教案上有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麼?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後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裏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麼?這樣就把蘇軾那複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

二、對詩句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對於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覆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後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繫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後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覆深情誦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後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繫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五彩池》是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是一組寫景的課文,語言優美,結構清晰,要求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景色的美,並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這篇課文描述了五彩池的美麗神奇,本節課,我通過鑽研教材,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感悟語言文字的優美,體會五彩池的美麗神奇,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從課題入手,切入主問題。

出示課題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預習課文,誰能根據自己的感受,給題目加上一個修飾詞()的五彩池?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我便抓住時機讓學生再讀課文,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個更準確,後來在多次研讀的基礎上一致定爲“神奇”。抓住神奇,我便切入本課的主問題:課文從哪些方面聲介紹了五彩池的神奇之美?請你選擇一二處感受最深的'與全班交流。主線問題的提出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方向,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讀書便有了目的性。

二、讓學生練說,訓練語言。

本課語言優美,生動,正是一個很好的練習說話,積累語言的好機會。如,當學生從第二段末的幾個“有的”中感受到了五彩池還有許許多多奇特的形狀,我便讓學生加以想像,模仿課文的比喻句進行說話訓練,“五彩池形狀各異,有像( )的,有像( )的,有像( )的。”學生說出了各種不同的形狀,彎月、手掌、雲朵、扇子……想得既奇又妙;當學生從“檸檬黃”“天藍”“咖啡色”“橄欖綠”等詞中體會到了五彩池的顏色美,我便讓學生用上這種“物+色”式的詞(如:孔雀藍、葡萄紫、橘黃……)繼續想象五彩池還有哪些瑰麗多姿的色彩?此時學生說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我便增加語言的難度,讓學生用“像……像……像……”來仿照課文說話時,大多數學生一時語塞,只能斷斷續續地說出一個,如:“荷葉像一個又大又圓的碧玉盤,晶瑩的露珠閃爍着五彩的光芒。”我繼續引導,“荷葉還像什麼?咱們以前學過《落葉》這篇課文裏,落葉落在水中,像什麼?並用肢體語言做撐傘的動作,學生頓時由落葉聯想到:“荷葉像撐開的綠油傘,成羣的魚兒在傘下自由穿梭,快樂嬉耍。”漸漸學生的思路被打開,想象更加豐富。“荷葉像綠色的大舞臺,可愛的青蛙在這舞臺中央,盡情地高歌。”……

三、創設情境,實踐語言。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能夠“運用”。本課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是在學生讀透課文的基礎上,把語境轉換成情境,讓學生用各種形式爲五彩池做廣告。學生們興致較高,積極地做準備,有表演小品的,有寫廣告語的,有寫詩的等等,在交流中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積累的語言在實踐活動中實現了再創造。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接到這次活動任務後我就開始選課,這學期我教的是三年級和六年級,在反覆考量之後,我選擇講四年級的課文內容。這對於我來說是個機遇也是挑戰。在備課過程中,我積極向本校老師學習,我們共同探討教學設計和流程。並在本校試講了一次,但其中的問題很多。這就反映出自己的教學能力不足,尤其是課堂應變能力的欠缺。試講後,我對教學設計做了一些調整。後來在武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教學設計又進行了微調。

昨天的課前準備不足,對學生情況和學校的作息時間沒有充分的瞭解,導致提前十五分鐘就開始講課了。在和學生交流過程中我才發現學生已經把生字學完了,這和自己準備的內容有些重複了。而課文的前七段學生似乎還沒有充分的.學習理解,我只好臨時加入了“回顧上節課內容”的設計,但從後來的課堂反映看來效果不是很明顯。整個課堂氣氛不活躍,原因如下:第一,教師情緒調動不夠,沒有用自己的情緒感染給學生;第二,教學設計存在問題,小組學習展示部分被老師牽着走;第三,學生準備不充分,不敢展示自己的風采。

經驗總結:通過此次教研活動,老師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我今後的改進很有益處。尤其是鄭老師的意見特別中肯,自己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活動時間有限,自己感到意猶未盡,還有很多問題沒有來得及向老師們仔細學習和交流。希望能借助博客這個平臺能向老師們多多學習,也希望老師們能不吝賜教。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以學定教,還原學生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地位——主體性。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漁在突“‘我’父親在爲人處事方面遇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德難題’呢?和“爲什麼說這是一個‘難題’呢?”這兩個問題時,我指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實現“自得”“自悟”。爲了引導學生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讀到“第二天,庫伯先生派人來,把奔馳汽車開走了。”一句時,以“讀寫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補白“我們”一家人的情感空白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在讀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要養成“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的好習慣。在結課時昇華文章的主題,並佈置寫關於“誠信”的故事,實現讀到寫的遷移,讓學生在書面表達和情操陶冶方面得到雙贏。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轉眼間,開學已經一個月了。在這個學期的初始,對於剛剛擔任班主任和語文老師的我來學,新的職責新的主腳多少是有點怯懦,有些手頭無措的。在教師節那天,學校貼心的爲我們這些新老師安排了教學指導。接下來,我將對我的這節課進行反思。

《一個豆莢裏的五粒豆》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一個豆莢裏有五粒豌豆,它們每粒都有自己的志向,一粒想飛到廣闊世界裏去,一粒想飛進太陽裏去,另外兩粒想飛得更高更遠,還有一粒對世界沒什麼奢求,隨遇而安。而這其中也只有這最後一粒隨遇而安的豌豆活得最有意義,它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拯救了一個發育不全,多病的女孩。而其他有遠大志向的四粒豌豆有的掉進了臭水溝裏被泡的大大的,有的被鴿子吃掉了。通過這篇課文,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你索取了什麼,而在於你爲別人付出了什麼。

而我在這節課圍繞這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了12個生字,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並且分角色朗讀,體會童話魅力。在這節課結束後我對我這節課進行了反思,因爲在這節課中明顯能感受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沒有被激發出來,通過時校長的指導後,我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是在於心中無課標。例如,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佈置學生一個學習任務:五分鐘的時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首先在備課中,我自身沒有去計算這一千多字的童話故事四年級的孩子應花費多長時間,在時校長的指導下我才明白就因我對課標的學習不夠,所以才導致我的課堂沒有明確的目標,我的教學過程才充滿了不足。所以,通過此次教學指導,我深深的認識到課標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如果想要把學教好,心中必須要有課標!課標就像我們新老師的“導航”,它會給我們這些新老師指路,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上,我一定會結合課標有目標的去設計自己的課堂,有方向的引領孩子學習。

教育確實是一門藝術,值得用更多的精力去鑽研,在此也感謝學校對於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祁黃羊》是一則根據歷史故事改編的課文。着重講祁黃羊讓位薦賢的故事,表現了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崇高思想境界。

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含義

2、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爲國,做事出以公心的人。

圍繞教學目標,我採用了以下三種教學方法,力求達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

當同學們初步瞭解了祁黃羊“外舉不避仇”時,我創設了“乘坐時光列車,回到春秋時代”這樣的情境,讓學生變成故事中的人物,走進歷史,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親自參與故事發展,進行角色體驗。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體會、感悟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崇高思想境界。這樣處理,既注重了教師引導,又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我緊扣文本,依據學情、以學生爲主體,巧妙點撥、層層深入,將學生的體驗引向縱深,充分領悟了文本的內涵及價值取向,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的有豐富細膩感情的祁黃羊就這樣在同學們的情感體驗中“誕生”了。同時,我認爲,體驗的結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學生全身心投入的過程,他們獲得的不僅是較爲明晰的結論,還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法遷移,小組自主合作學習。

指導研讀“祁黃羊外舉” 這部分內容後,我由扶到放,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激勵和相信學生,“授之以漁”,採用學法遷移,放手讓他們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教師參與進來,瞭解學情,及時調控,點撥引導,學生最大程度地得到了發展和提高,感受到了自主研究性學習的快樂。

三、以交流分享的方式,昇華經驗。

在學生充分獲得感悟的基礎上,我以填空的方式:你眼前出現了一位( )的祁黃羊,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平臺,讓學生暢談個人看法、獨特體驗,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價值取向。最後,讓學生帶着感情體驗再讀點題性的語句,即晉悼公誇獎祁黃羊的話,再次點出“中心”、“精髓”,收到了昇華體驗的功效。

學生在分角色評價祁黃羊的做法時,部分孩子不敢講實話,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他們總是在想法設法迎合老師,說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懂,甚至不相信的套話、空話。我想,這是不是和我們一直以來語文教學中過分關注思想教育有些關係。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念、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教材的價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與靈魂,教師怎樣理解和把握,關係到在教學過程中能否正確指導,關係到學生在閱讀中汲取怎樣的精神食糧。這兒就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該怎麼把握,值得反思。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樸實而含義深刻,因此,引導學生從樸實的語言中感悟語言背後蘊涵的豐富內涵,領悟文章說明的道理,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課,我以參與式教學理念爲指導,讓學生與教師、文本深入對話,在簡單樸實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現在我就從以下幾點和大家交流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

一、引發質疑,激發興趣。有一位名師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課前我創設了一個兒童喜聞樂見的聽力遊戲引入,然後話鋒一轉,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課題上,激起了他們的.好奇,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

二、以讀悟語(語言文字),以讀悟情。我們知道,閱讀教學要以讀爲本,以讀代講。在這節課中,我以讀代講的特色就在於:指導學生有層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讀,課題中出現的“遊”字,蘊涵着豐富的內涵,我就從“遊”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複着這個字,一步步引領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走向文章的深處,領悟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三、動靜結合,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受參與教學中的要素組合課型方式的啓發,我想,一節課如果恰當運用動與靜的結合,學生就會學得不累,才能提高課堂的效果。居於這樣的考慮,在課堂中我就設計有了小動,如小組開火車讀,有全班的大動,如:表演當時人們聽到小女孩驚奇地叫喊後的場景,有靜心細想的,如閉上眼睛聽朗讀,想象青年畫魚的情景。做到在動中學,在靜中想,動靜結合,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以上幾點我自認爲我還是做得比較好的,能在簡簡單單中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呼喚和平的詩,它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揭示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發出對和平的呼喚。全詩共五個小節。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節)描述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第二部分(第五小節)發出祈盼,讓戰火中的孩子和我們一樣在鮮花中讀書,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二、教學策略及反思

1、緊扣“春天”,激發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意情感體驗,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當中,我緊緊抓住了“享受春天”──“春天幻滅”──“再享春天”這一情感主線激發學生憎惡戰爭,希望和平的情感。先讓學生學習改編的詩歌《享受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再學習課文1~4小節體會戰爭的苦澀,將其原有的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因戰爭遭破壞的景象加以對比,併發出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爲什麼?最後,在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後激發學生說出心中的希望,停止戰爭,還孩子一片純淨的天空。

2、“讀悟”爲主,促進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設計中,堅持“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通過讀有所感悟,通過感悟促進內化。本課教學設計中,閱讀形式多樣,我原想注重學生個性化朗讀,但實際教學中,因爲開課初我提出在本節課中與學生PK聲音的大小,學生爲了贏我“大合唱”的`時候居多,沒有實現個性化朗讀。

3、展開想象,仿寫小詩:

在學生多種方式朗讀,熟悉內容及詩歌結構後,我讓學生想象:戰爭還讓我們周圍的那些地方發生了改變,展開想象,4人小組合作,仿寫詩歌。我事先把仿寫的格式打印好分發給學生,仿寫的內容分爲兩部分,仿寫第1——4節和仿寫第5節。

讓小組合作完成的原因:一是小組成員是按好中差搭配的,合作完成降低了差生仿寫的難度;二是可以節省時間;三是便於仿寫後組合成一首詩歌。在學生寫時,我趁機出示“詞語超市”,給學生4組詞語供學生選擇使用,也降低了學生仿寫的難度。最後,我讓學生把自己寫的詩歌組合成像課文一樣的一整首詩,並誇他們是小詩人,極大的激勵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從學生的作品看,這個“詞語超市”的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

這種感情色彩比較濃重的課文,我想依託音樂和圖片來渲染氣氛,創設情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原想用自己的語言來給學生作很好的典範,可因爲教案不熟悉,說起話來前言不搭後語,沒有起到示範作用,以後還要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做到簡練而有感染力。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爲“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小事例中蘊涵着大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描寫竺可楨動作的詞語,以及竺可楨與小姑娘的兩次對話,抓住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通過學生朗讀、討論、評議,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動態。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言文中人物對話過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爲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得到素養。

但是我認爲文中杏樹評價家的那個小女孩對學生的啓發應該更大,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孩子和三年級的孩子年齡差不多,是他們的同齡人。因爲這個孩子記住了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之後完成了竺可楨爺爺交給的任務,使竺爺爺能精確的記錄下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這種遵守承諾的精神是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認爲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讓學生談做人,談誠信,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她是我的朋友》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精讀課文,執教此課後,我對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感觸頗深。"在教學中,我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已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等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因爲,承擔了教師風采展示課任務,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從試教到公開展示,經歷了五遍的磨課過程,主要有如下感想。

一、建立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中,較好的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育思想,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圈畫、思考、討論、彙報...... 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

二、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們要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還得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我們常說的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也是這個道理。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如,在引導學生抓住阮恆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的句子體會他當時的內心活動時,我以課後思考題3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學會通過抓住關鍵詞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方法來體會阮恆的心理活動。然後引導學生學法遷移,運用這種方法學習其他重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了較好的學習方法,再加上寬鬆的學習環境,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一個個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閃光。

三、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激發創新慾望。

一節閱讀課教學是否成功,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自已的感悟和體驗,是否有創新的慾望。在教學中我首先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通過深入的研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然後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機會,通過鼓勵和誘導,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比如,讓學生通過讀阮恆獻血時,神情和動作的句子,體會他內心的想法時,我引導學生畫、讀表示阮恆獻血時神情和動作的詞句,通過對錶示神態和動作的詞句質疑,來了解他內心變化過程,從而體會阮恆對朋友的真誠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感悟深刻。課堂上,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課文插圖(課件出示),再次想象阮恆心裏是怎樣想的,醫生會怎樣安慰他,他會怎樣說。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充分揮想象,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課後我還安排了一個寫對話的小練筆。把醫生和阮恆的對話寫成一段話。這樣,讀寫結合,學生不僅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阮恆當時的內心思想,同時也達到了以讀促寫的目的。

在教學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了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成爲學習地主人,在語文課堂上纔能有所收穫。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今天,我教學了略讀課文《永生的眼睛》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受感動的人物,學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兒,從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感到學生讀書的細緻。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同齡人之間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父親、母親進行了分析,感到他們是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人。同時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讀這些人物的對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很透徹,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我想,主要原因是我沒有用更多的問題限定他們,使他們自由感悟,有感而發,談得開心,悟得深刻。

在理解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主題,“永生的眼睛”指什麼呢?楊澤琨說:因爲是外公捐獻了眼角膜,雖然他死了,但眼角膜還在,就好像他還沒離開家人一樣,還活着。在她回答的同時,高雨蘇急着答到: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質,學生總結的非常到位,讓我非常感動。

在課的結尾我給孩子們讀了這篇課文的沒有編在課本里的`結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後的第二週也不幸因車禍而死,媽媽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讀着結尾我留下了眼淚,幾個女孩也留下了眼淚。此時,我與孩子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了撞擊。我想心靈的撞擊之後,一定會有心靈感悟的昇華。

我希望自己能經常上出這樣的自己也爲之震撼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