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

課文以生動的筆觸,描寫了煙臺的還獨特的景觀: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輕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遠,以及煙臺人民的勞動與生活。

教學時,我用簡筆畫畫了一幅地圖,讓學生了解所在的地理位置,目的是爲了讓學生了解該地會形成特殊的海上景觀的'原因作一些初淺的認識。文章層次十分清晰,按季節描寫了景色,所以,我也讓學生分自然段找出每個季節煙臺的海有哪些景觀,喲什麼特點,通過自瀆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對文本有了進一步認識。三是精讀感悟,這一環節我也是分節進行,先讓學生充分地讀每個季節景觀的句子,在找出重點詞語理解,如春天這一部分,讓學生反覆朗讀“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從北面遙遠的地平線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邊,剛一觸摸到岸邊的礁石沙灘,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後又撲上來,像個頑皮的孩子。這個句子要讀出海浪的輕盈和孩子似的可愛,抓住“微波泛起、觸摸、摸”等詞語理解,然後總結春天的特點—輕盈。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2

《竹節人》記敘了童年時代的“我”和夥伴們自己製作竹節人,並不顧時間沉迷於鬥竹節人,以致兩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師沒收,結果卻發現老師也與他們一般,喜愛竹節人。這是一篇容易理解的回憶類文章,語言誇張又富有童趣,同時貼合學生生活,能夠激發學生自身情感的體悟。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課文的朗讀,掌握閱讀回憶記敘類文章的方法。

通過品讀文本,啓迪學生對於自己平時生活的聯想,感悟身邊事物的樂趣。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當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巧設懸念、或旁徵博引……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想學”“我要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第七自然段時,對遊戲發明者的猜測,充滿了童趣,表達了孩子們對在課桌裂縫中玩竹節人這種玩法的喜愛。五個連續的感嘆號,營造出一種緊張、熱烈的氛圍,烘托出孩子們躍躍欲試的激動心情,彷彿古戰場中英雄征戰的序曲,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將開始。表現了孩子們對於竹節人的投入、癡迷和深深的`喜愛。

3.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們多大的舞臺,他們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課堂上,老師“虎視眈眈”“大步流星”“怒氣衝衝”,似乎表現出的是老師不苟言笑、威嚴無比的形象。但這些誇張的描寫與後文形成強烈對比,更加突出了老師溫柔赤誠的內心和活潑親切的形象。

三、不足之處

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課前總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其實學生的能力很強,只要做法得當,學生會理解到位。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導入新課,接着畫面想象,尋找文中童年樂趣。作者是怎樣在童年時代尋找樂趣、度過這段時間的?然後利用時間地點人物,學習閱讀方法:雖然我們和作者玩的東西不一樣,但是每一個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處。請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讓你覺得與你的生活有相似之處,你彷彿也經歷過?作者又是如何描寫這段相似的經歷?最後總結全文,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閱讀記敘類文章,我們可以從時間地點人物進行分析,而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採用畫面想象,和聯繫實際幫助理解。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爲主,“我”的變化爲輔...

《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爲主,“我”的變化爲輔。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老教授的.語言、動作、神態,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上,不僅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關愛、鼓勵和幫助,還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教授那詩一般的語言,使語文課重語言感悟的同時,又注意語言的表達,語文課上充滿語文味。通過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被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動,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夠,學生沒能體會到當時作者找到一處練琴的好景緻而興奮的心情。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繼續在二班教六年語文。我已經教了一個學期了。在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我更加註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語文課堂上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溝通合作的能力。我在課堂上充分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例如,在課堂上,小組可以解決小組中無法解決的問題,讓小組合作解決,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瞭解探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還可以交流全班的收入和難題。這樣,學生可以在合作探究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學習的樂趣。

然而,在教學中也有幾個問題值得反思:

首先,閱讀指導不到位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學習語言的感覺和積累。朗讀是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生動的語言必須大聲朗讀,才能更充分地反映出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由於缺乏閱讀指導,學生的閱讀水平在學習後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平時課堂備課設計中缺乏閱讀指導。本學期教學結束後,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加強閱讀訓練環節。學生閱讀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閱讀技能的指導。閱讀課文的目的之一是通過閱讀來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通過閱讀理解它,除了理解課文材料外,還應該應用閱讀技巧,如處理邏輯重音。學生們也以各種方式處理壓力。我通常忽視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以各種方式對待學生。這樣,學生的閱讀水平就不會得到提高。

寫作指導不足,作文是一種需要教師創造的情境,讓學生有話要說,有話要說,有感情要表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然而,學生們往往對豐富多彩的生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寫作是非常困難的,他們覺得自己無法開始,空虛而生動。想象是從當前的人或事物中思考其他人或事物的過程。這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在消除刻板思維和拓寬思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並非易事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5

本課是語錄體文言文,每一則對自己或在求知態度,或在學習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幫助,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很多成語、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從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動講述導入課文,能激發學生興趣。原計劃用“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導入,但考慮到學生歷史知識不是很豐富,就取消了。

2、接下來我是採用三個環節貫穿始終:讀準讀懂、熟讀成誦、學以致用。在讀準上,我是先自己範讀,讓學生劃記一些聽起來有點異常的字。老師讓學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讀法),再讓學生說文言文除了讀準之外還要注意什麼,學生馬上作出了回答,讀出停頓、讀出韻味,接下來我讓學生來表演讀。老師重點強調幾個句子後,我繼續追問,一篇新的文言文應該怎麼樣才能讀懂呢?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紛紛回答:“看註釋、查字典、看工具書、加點法、換字法……”最後我補充還要多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接下來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問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來進行重點字詞的歸納,最後讓學生背誦並展示。最後一個環節是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運用論語中的句子。

3、在課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幾點收穫:一是如何調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教師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還要注意各個環節之間的連貫。什麼的樣課是好課?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話,就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下了課,就是一堂好課。二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十分重要。每一個學生舉手提問,都鉚足了勁、鼓足了氣,哪怕是一無是處,老師不能當頭一棒,要注意引發其思維回到“正確”道路。三是文言重點字詞必需落實,該讓學生展示的要展示,該板書的要板書,尤其是學生弄錯了的更要板書,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讓學生到黑板上寫。

4、是聯繫生活。《論語》本來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遊列國時就身邊發生的故事而引發的感悟。如果學生能結合當今生活學以致用,運用在平時的交往中,運用在平是的作文中,這就是我們的真正教學目的所在。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爲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這篇課文,爲了提高效率,我設想就是圍繞兩大問題開展教學:1、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2、老人死後,發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從中體會到什麼?教學的方法是讓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基本流程如下:默讀課文——畫出句子(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寫體會(批註)——小組討論——彙報(全班交流)——師生點評。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本內容,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寫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找的關於海鷗老人吳慶恆的故事;抓住“背已經駝了”體會老人年紀很大,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堅持步行二十餘里給海鷗餵食(因爲工資不多,全節省下給海鷗買餅乾——無私,對海鷗就像對自己的兒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就顯得水到渠成,因爲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品味詞句,理解情感了。

這節課帶給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隻要大膽放手,有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學得輕鬆,並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爲他們自己也能找到答案,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7

《花臉》這堂課要通過四十分鐘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對花臉的熱愛是對英雄的熱愛,也是對民族文化的熱愛。這是教學目標之一。同時,如何引領學生,走哪條路是設計教學環節的關鍵,也是課文的切入點。這堂課的第二教學目標從這點入手:抓文眼體會紅線串珠的寫作方法。既隨文滲透隱性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又體現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

實現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就是組織學生沉浸於文本,與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也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帶着這些理念,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是導入——演一演,展示花臉。一般來講,導入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爲主。我在課前,讓學生在網上找花臉,願意的還可以做花臉,體驗了戴花臉的感受。所以,導入中更有爲課文學習鋪設的情感準備。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理思路,使學生對文章的大致內容瞭然於心。“大抵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熟讀是閱讀感悟過程的第一步。我採用了默讀和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靜下心來真讀書。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即研讀課文。這個環節也是引領學生走向文章的精神實質的過程——先讓學生找出文眼“喜歡”,再和學生們一起分析感悟作者如何圍繞文眼表達對花臉感情的發展變化。於是,在這個環節設置了兩個大問題,貫穿於整個環節:每一段是如何表現“喜歡”的?每一段的“喜歡”有何不同?學生扣住了課文中精彩的語言,表達了個性化的體驗,有共識,也有異見。讀、品、悟,再讀、再品、再悟。師生在文本中前行,隨着課文內容從一般的花臉——特別的花臉——關公的'花臉——關公花臉的深層內涵的展現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發展軌跡:由喜歡——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知之越深,愛之越切。

學生是主體,老師必須要關注學生的需求,第四個環節更是爲他們設計的,那便是主題之外的多元解讀。“童真”、“童趣”、“對過年的渴望”、“傳統民俗”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讀出的,豐富多彩又各圓其說,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8

第二單元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分別安排了《詹天佑》《懷念母親》

《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主要是讓學生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從而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通過演講稿的形式表達出來。

可想而知,“愛國”“演講稿”這兩個詞對於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下筆,沒有豐富的材料支撐,一篇好作文很難湊成。於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課之後,我就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愛國人士的資料,再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蒐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

在學習《中華少年》一課時,我再次發現學生的課外積累非常欠缺。《中華少年》是一篇詩歌,這個因爲作者對祖國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讀性。然而,在講解時,學生並不瞭解,所以講起來比較費勁,即使他們讀得很起勁。因此,我又讓孩子查找了“四大發明、漢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飛船”等資料。

該有的材料有了,怎麼讓孩子寫好演講稿呢?在老師的建議下,我佈置孩子回家參考一篇優秀範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學習範文的寫法,再配合以前蒐集的材料,讓孩子先確定演講的一兩個觀點,然後再將相關的材料模仿範文進行改寫。這樣一來,學生的寫演講稿的熱情很快調動起來,一節課沒能完成,他們要求再給他們時間完成。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9

一、教後反思

傾聽着孩子們與文本的對話我的心時時感動着也被孩子們的解讀所折服孩子們的心中有着怎樣的一個豐富的世界啊有着怎樣的靈氣啊他們“在山風中聽到遠古的故事。”他們自在的與“彩色精靈對話”。他們“渴望隨着溪水流向遠方”這些正是學生與文本對話或生髮出的具有共鳴效應的情感波瀾。

反思整個教學環節從教師以動情的語言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到點撥學生想象畫面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指導朗讀一直到最後鼓勵學生背誦。整個教學環節中表現出以下幾點閃光點

1、教師創設作品情境喚起學生情感。心理學表明情感是對認知對象的態度的體驗它取決與認知對象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它總是在一定情境下產生的。教學中要着重訓練學生的語感藉此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銜接以滿足學生主體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一開始教師就創設了一種情境。這裏教師創設一種與被感知對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學情境以喚醒知覺表象從而過渡到對文本的體驗上。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對自然的感受被喚醒帶着相似的思緒走進課文。學生的情感體驗自然轉移到對課文的體驗上從而生髮出具有共鳴效應的情感波瀾對課文的學習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2、學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讀者教師只是爲學生創設一個自主閱讀的環境在學生充分自讀自悟後想象“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你感受到了什麼此時你最想做什麼”這些問題都不是針對文本的內容而提的而是一種不着痕跡的學法的指導。更是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的問題。而具體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自然產生。這樣即保持學生閱讀思維的完整性又保證學生閱讀的主體性。教學中教師若是忽視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針對文本內容提過多的問題就可能剝奪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截斷學生自己的閱讀思維流程了。

3、在學生紮紮實實地潛心會文後學生會產生個性化的閱讀感悟。不過這其中的感悟是存在明顯差異的有的模糊有的清晰有的淺顯有的深刻有的全面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此時教師給學生搭建一個生生、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平臺讓學生在這種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大膽地交流各自的閱讀感悟。在交流感悟之中學生彼此互相闡述互相傾聽在與別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感悟從模糊走向清晰淺顯走向深刻片面走向全面。在交流、互動中實現了自我超越。因此互動、交流是對話的核心環節。在這核心環節中教師應全身心的傾聽。與學生一起感動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

4、那樣對話內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價值也就不能稱其爲“對話”而是一種典型的問答式了。因爲那樣教師與學生就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而是學生圍着教師的思路轉了。其次“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讀者”表現在讓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的對話後的交流。閱讀是讀者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活動。學生若是在心浮氣躁的心境中與文本對話所得的僅僅是文本之“皮毛”。即使表面看起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熱熱鬧鬧實質上確是在進行“空中樓閣式”的教學。潛心會文是閱讀對話之本教學中缺少這一環節或者淡化這一環節就會使閱讀對話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學生的潛心會文也就沒有“流入孩子心中的溪水”沒有“洗滌心靈的溪水讓心靈變的如藍天一般的明淨的”對話了。

二、收穫與心得

反思後由心底發出感嘆語文課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着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學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爲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我以爲這纔是語文課的特殊意義所在。讓語文課多一些情感吧要引導學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讀、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豐富情感的文章。學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情感與思想感悟與理解。爲什麼我們一定要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強塞給學生呢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或許這纔是培養學生具有真正自學能力之根本途徑。在世紀之交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讓語文課堂成爲激盪、抒唱學生情感的海洋吧。語文教育應該呼喚學生情感的迴歸。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0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上課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想“看到題目,你猜課文寫的是什麼內容?”學生說:“看到題目,我想課文可能寫的是昆蟲的翅膀,或者是寫鳥的翅膀之類的內容。”“通過預習,你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什麼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讚揚了海島戰士怎樣的高尚品德?”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後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並在旁邊做上批註,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裏卻緊緊地抱着一隻紙箱子。“緊閉着嘴脣,兩眼直髮愣。”、“可是小高的嘴脣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爲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裏裝着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麼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着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爲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

整堂課中,由於總是怕學生不能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走,結果,一直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孩子們的積極性開始很高,後來慢慢減弱。在以後備課中,我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收穫者是學生,也是老師。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1

《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感染力極強的文章。全文以“美麗”爲線索,向我們展示了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 “美麗”,這種美麗既來源於她端莊的容顏,也來源於她用生命和信念換來的“鐳元素的淡藍色熒光”,更來源於她獻身科學,不惜用生命作代價所追求的人生之美,以及淡泊名利的人格之美。這篇課文跨度大,內容多,篇幅較長。尤其在材料運用上與同類文章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課上完了,感覺以下幾個地方自己還比較滿意:

一、目標清晰,重點明確

這個單元的重點是“科學精神”,本課的重點是讀懂居里夫人的精神,領悟“跨越百年的美麗”的含義。爲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我以“美麗”爲主線,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她爲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偉大的人格魅力。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學生的感悟和體會, 最後再聯繫全篇探討課題的內涵,懂得這種美麗不僅跨越百年,而是一種永恆的美麗。進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二、滲透學法,深度思考

這節課在學法上,着力點在於教給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結合課文,我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結合背景資料、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深度思考,從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句子中所蘊含的人物品質。例如,學生彙報的第一個比喻句,理解起來有點難度,開始學生說的全不對,後來我讓他們聯繫上下文體會尋藤問根到底指的是什麼?從上文中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指的是放射性和鐳。再比如描寫居里夫人成就的那個排比句,如果單純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計量單位、什麼是科學定律,什麼是里程碑”,學生肯定說不出來,於是我採用讓學生介紹背景資料的方法,再通過引讀加深,這個句子的真正含義就迎刃而解了。

三、刪繁就簡,開放課堂

對於這樣一篇長課文,要像以前一樣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顯然一節課完不成教學任務。於是,就得捨棄。這一課描寫居里夫人外表美那一部分我通過導課一帶而過,描寫居里夫婦對話那部分因爲不是重點,也沒涉及,檢查朗讀全文也不現實,所以,只能刪繁就簡,抓住幾個比較重點的句子進行指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居里夫人的講話,談自己的人生觀;面對居里夫人的`成果,說說自己的看法等,來開放課堂,深化情感。欣慰的是課堂上有許多生成的東西。

四、吃透教材, 點撥到位,。因爲課前我對教材內容瞭然於胸,對居里夫人的“美麗”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發言能及時進行總結與點撥。最後引發對主題“美麗”的提升,使學生對課題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從而突破重難點。

但整個教學過程,也有許多地方讓我感到很遺憾。

1、內容容量過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態。所以沒有給學生留更多時間閱讀、思考、表達。

儘管一再告誡自己課堂節奏應該按着學生課堂的發展韻律來把握,可是一到上公開課的時候就又犯了毛病,所以課堂上感覺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了。有許多同學想說,想讀,但因爲怕時間不夠,沒給他們機會。爲此,我覺得如何創建一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課堂,是我們教師目前確實值得深思的問題。

2、這節課雖說在自主學習時,學生有在書上寫批註的,但那批註還不夠深入。從學生回答中就可以看出,都是一邊想一邊說。平時也存在這種情況,讓學生預習時,學生總是應付,在書上簡單批註幾句話而已,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我想閱讀教學如何無痕地做好“讀”與“寫”的鏈接,這是我一直感到迷惘的地方。

3、由於總擔心時間不夠用,所以對課堂還不敢大膽的放開,整個課堂,教師還是引的太多。

4、 面向全體,做得不夠。這節課雖然大部分學生都發言了,但對於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關注的還不夠。

總之,對於語文教學,什麼樣的模式符合課改,什麼樣的模式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我一直都感到很迷茫。就這節課而言,肯定還存在着許多我沒有發現的問題,也一定存在指導不到位、設計不合理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謝謝大家!

(2)《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讚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與很多同類型的文章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抓住“美麗”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簡單的一點就是能超越天生美麗的容貌,而爲人類作出偉大的貢獻,實現自己最高層次的人生價值。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將“美麗”作爲本課的切入點,以“美麗”帶動學生縱觀全文,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畫句子、寫感受,從多個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抓住了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從文章中感受到居里夫人爲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敬重像居里夫人這樣獻身科學的人,認同他們對科學精神的追求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我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在課堂上一步步實現,可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在即將結束時,一個學習缺乏熱情的學生竟發出疑問:“老師,您能告訴我,鐳能幹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竊竊私語,教室裏一陣騷動。但是,學生對鐳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爲了不耽誤學生的時間,我建議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以便更全面地瞭解鐳的作用。可這個學生挺執拗,下課時又跑過來詢問這個問題。雖然我對鐳不能說了如指掌,但略知一二,可能得益於平時喜歡讀書吧,只好盡我所知:“鐳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它適用於工業、醫療和科研方面。在醫療方面主要用於治療癌症……”

後來,我又查閱了資料,把鐳的相關知識出示在大屏幕上:鐳是現代核工業興起前最重要的放射性物質,廣泛應用於醫療、工業和科研領域;把鐳鹽和硫化鋅熒光粉混勻,可製成永久性發光粉。到1975年爲止,全世界共生產了約4千克鐳,其中85%用於醫療,10%用來製造發光粉。鐳是劇毒物質。一般人最熟悉的放射線無疑是X射線。由電療機產生的X射線只是放射療法中使用的射線之一,其他用來治療癌症的射線由鈷、碘、鐳之類的放射性元素產生。由此可知,有不同的方式把放射線射向癌組織。鈷由一臺特殊的機器發射到人體內。放射性碘以“彈丸”或“導線”的形式植入人體,一天二十四小時連續轟擊癌細胞,放射性碘也可以直接注入血液,隨血流到人體各部分,集中於特別需要碘的細胞內,如甲狀腺細胞,因此是治療甲狀腺癌的有效物質。婦科癌症通常用鐳來治療,近來更常用放射性鈣。

如果把這些資料巧妙地使用在課堂上,讓學生認識到鐳對人類的貢獻,不是更能體會出居里夫人的“美麗”嗎?

反思這次課堂教學,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備課時沒有預知學生的“未知”。沒有設計“彈性區間”,爲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對過程多作假設,使預設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約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

(3)《跨越百年的美麗》講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鐳的偉大的科學發現的過程,表現了她獻身科學、爲人類造福、視名利如糞土的偉大人格魅力。文章字裏行間含着作者對居里夫人的滿腔讚譽、欽佩之情。我在備課時想力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中深刻意含,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學生的感悟和體會,進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上完課後,第一感覺就是沒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儘管對這班學生知之甚深,這種情況也在預料中,但這麼沉悶還是出乎意料,我很努力地用語言激勵、啓發,但是感覺孩子們一直很拘束,不能以輕鬆的狀態面對課堂生活,真是沒話說。

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自己感覺還算滿意的是儘管學生不能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但是從他們的眼神裏我感受到課堂內爲他們展示的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美麗還是征服了他們的心。如果在課堂上再多給一點具體的引導,再多給一點時間,讓他們從容地思考,從容地表達就更好了。很多習慣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課堂學習中慢慢滲透的。還有一個課堂上的臨時發揮覺得處理得較好。因爲考慮時間的問題,出示課文中的重點段落“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沒有主動去提問分析,而是讓學生自己默讀這段話,看看自己有什麼疑問?果然孩子們提出了文章的核心問題:“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原的追求,使瑪麗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人生意義的發現是什麼?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思維開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給他們時間去思考,智慧的火花就會綻放。其實只要順着學生的這個問題讓他們回到文中去細讀課文答案就會自然出來。課堂上給孩子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訓練。

一節課總是有很多的遺憾,盡力而爲,往理想裏走,望美好裏去。和學生共同享受課堂生活的樂趣應是我們教研活動的追求所在。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2

一、以賞識的教育喚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興趣,沒有信心也不能在學習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績差,因爲其在學習上沒有成功的信心。因爲很多老師課堂的目光多停留在優生身上,提問時不注意,好不容易給個機會學困生生,可能是道難題,只會讓其丟臉,沒有成功怎會開心?我提問會根據難度來,簡單的讓學困生回答,正確率自然高,讚美的語言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腦子不如人。即使答錯了,也要找個理由誇一誇。我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眼裏,大家都一樣,只是態度不同造成成績的差異。態度改變,成績一定進步。

二、夯實基礎知識,抓實基本技能。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夯實基礎,學生的語文成績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雖然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依舊不能忽視。這個學期,我要求學生從把字寫認真、清楚開始做起,明確了學生學習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平時加強了生字和新詞的聽寫,從源頭上堵住了出錯的概率。其次,分階段、分內容注重了對語文基礎的回顧和複習,如:結構相同找詞語,修辭手法、改病句、縮句的`操練,名言警句的積累、重點句的理解、把握課內外閱讀、加強了寫日記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對於語文的作業,要求上課專心,不懂多問,力求掌握於課內。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精講精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單元的過關,從字詞、段落到篇章,要求學生逐個過關。

三、重視學法指導,注重積累,提高學習效率。

語文學科尤其重視知識的積累,我曾多次告訴學生,語文課上,老師講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記憶,課外不去大量閱讀,積累好詞佳句,是無法寫出的好的文章來的。優生爲什麼經常有玩的時間,可成績卻不錯,這是爲什麼呢?我想:學習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學習方法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老師重視了學法指導,學習效率將會大面積提高。首先,我要求優生小結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班隊課中介紹給大家,其次,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專心聽課,及時作業,認真複習,平時要學會思考找規律學習。最後臨睡前好好回顧當天所學,到雙休日再重新溫固知識。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的成語,都必須熟練背誦,當然,如果不願意背誦,還可以選擇反覆地抄寫。背誦或抄寫,可以自己選擇,目的只有一個,牢記於心。數學老師常說舉一反三,語文一科中有些題同樣如此,同一知識的測試,有很多種方式,老師平時加以訓練,學困生纔不會再考試中束手無策。如把轉述的話變成引用的話,那麼又怎麼把引用的話變成轉述的話呢?人稱代詞怎麼變化,意思纔不會變化,練習多了,學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3

《美麗的規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人間天平。本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用心體會人物的情感與認識,從而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課文記敘了“我們”乘車從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出發,趕往南端菲律普島看企鵝歸巢的路上看到汽車“失衡”的'景象,讚頌了人們自覺遵守行車規則的美德。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落實教學任務的:

一、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作爲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預習的能力。課前我佈置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查找生活中有關行車規則的法規及人們是怎樣遵守規則的現狀,在課堂上與大家交流。從上課的交流情況看,學生們還是積極的蒐集了,同時我也把自己蒐集到的有關人們不遵守行車規則人而帶來的事故圖片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知道遵守規則的重要性。並以此爲突破口,讓學生讀課文,把課文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作比較,初步感受澳大利亞人的規則之美,人性之美。

二、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愛因斯坦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本篇課文事略讀課文,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課文中不懂得地方,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梳理,主要集中在一下幾個問題上:

(1)、“我們”從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出發,趕往南端的菲律普島看企鵝歸巢的美景的路上最擔心的是什麼?爲什麼?

(2)、在離企鵝島還有六十多公里的時候,對面出現什麼?後來,“我們”看到了什麼場景?有什麼感受?

(3)、爲什麼說“它留給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後來看到可愛的小企鵝還要深刻”?問題來自於學生,最終還要回到學生中,我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批註自己的閱讀收穫,然後與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最後在班內交流。

原想根據預設應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由於教師沒有合理把握教學時間,合作學習佔用時間太長,彙報時間過於緊張,導致一些細節性的內容草草了事,消弱了課堂教學的實效,這同時也說明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4

本課採納了新課標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課堂效果很好。聆聽學生們肆意揮灑着的暢想,欣賞着孩子們學習的那一分熱情與執着,我認爲這才真正放飛了他們充滿想象的心的翅膀。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課教學主要體現了兩方面的新觀念。

1.以學生爲主體,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節課我不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的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爲,適當引導。學生盡情的發言,抒發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2.體現開放式教學思想。本節課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課文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我們提倡多元化教學,這包括學生對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比如:學生出示的問題裏有這樣一個問題: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構建起了學生們美麗的想象。有的學生想到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的想到了水底輕輕搖曳着的美麗的水草,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水邊垂柳的婀娜多姿。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他們的眼神裏全然沒有了老師在身邊的拘謹。他們大聲說,高聲笑,使課堂成了他們的演練場。

總之,新課標、新理念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實踐。讓我們傾注愛的心血,使每一朵鮮花早日開放。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5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話77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在公開課這樣的活動中指教文言文,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做的比較好:

1、讀寫結合,滲透方法。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想充分體現“指向習作的閱讀性教學”這個理念,將學生的“讀”和“寫”充分結合,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我不斷地強化學生“說”和“寫”的意識,整節課一共有三次比較完整的讀寫結合點,比如,在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說一說課文大意,這就是對課文一次擴寫,在學生們的想象中,故事的人物或情節變得更加的生動、豐滿;在體會知音的默契和心有靈犀時,我讓學生仿照文中句式進行仿寫或者改寫,通過皎皎明月、徐徐清風、皚皚白雪等詞語,進一步體會了知音之默契。“授人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引導學生讀寫的同時,我也注意到了傳授學習方法,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並加以板書:擴寫 仿寫 補寫 ,及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2、反覆朗讀,體驗文言文之美。文言文的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尤其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有感情、有韻味的朗讀。本課的前半部分,引導學生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尤其注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的停頓,通過我的範讀讓學生體驗到了古文的韻味。文章的後半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子期死”這一句話,通過學生不同的朗讀,那種緩慢、沉重、悲傷的語調很自然的.就出來了,這時,再來感受人物情緒,更加能體會到伯牙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3、以樂帶情,聲情並茂。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本課的教學中,我加入了幾次背景音樂,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略帶悲傷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後,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音樂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鍾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4、拓補資料,豐盈文本。張偉教授曾經講過一個“拓補法”教學法,就是充分運用教學資料,多退少補,以期達到高效的課堂。本課的教學中,我就用了這種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誦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接着由同學讀出: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ō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這個補充資料雖然簡單,但它對學生體會課文人物情感及昇華感情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學生朗讀完這一段話之後,同學們的臉上開始有了豐富的表情,凝重、悲傷、哀嘆……整個課堂就像一個情景再現一樣,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

俗話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缺憾。首先,我對課堂語言的把握和設計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者說出自己的理解時,不夠沉着,不夠機智,而且過渡性語言說得不夠流暢,有點走教案的傾向。對於學生的回答,或者是課堂上的生成,我的評價語言就顯得匱乏、無效,這也是我的一個巨大的缺陷,張教授講的着三種方式(歸納式、引導式、激勵式)我就會用歸納式,也就是總結式,而恰恰這種方式是最老套和無效的,我想,這些應該是我以後改進和學習的一個側重點。其次,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關注不夠靈敏,沒有及時應對和改變教學方法。就像老師們所說的,學生在讀“峨峨兮若泰山”這句時,就是三番五次的不會停頓,一直把“兮若”連在一起,我沒有及時發現和糾正,這一點就沒有做好,這個問題我完全能夠發現和改正,但是卻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可能光顧着走教案去了。

講課雖然已經結束了,可是我的語文教學之路卻剛剛開始,相信每一次鍛鍊都會成爲我的新起點,我會一直努力,讓我的課堂更精彩,讓我的教學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