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心聲》是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一篇兒童小說,情節簡單,語言淺近。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1

核心提示:

我的這節公開課是安排在了一個普通班級。授課的內容爲黃蓓佳的《心聲》,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深刻意義。學習本文通過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

我的這節公開課是安排在了一個普通班級。授課的內容爲黃蓓佳的《心聲》,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深刻意義。學習本文通過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質。我首先讓學生快速閱讀,然後按照我下發的學案,先自主學習,而後小組合作研學,交流討論,討論後由小組選代表展示他們的答案。對於閱讀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各小組自行解決,屬於共同的問題,由我來負責解決。課堂上,同學們你查我找,相互討論,即使學科底子薄弱的學生湊到一起說說。在理解“心聲”的深刻意義這一環節,部分學生完成起來稍有費勁,我就讓他們主動請教其他同學。最後,我進行總結並指導學生反饋。我的疑惑是如何能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照顧好學生的差異兼顧整體和部分,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呢?

自我評價:

合作的價值應該是要建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平等互助、教學相長”的師生合作關係,尋求更好地學生與學生的影響方式,在學習內容不拘泥於課本的情況下,促進學生在智力、道德、心理上的發展。在課堂上,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得學生取他人之長來補己之短。在“案例”中,我很大的程度上是受到了“績效考覈”影響,總覺得通過教學直接看到學生知識方面的提升,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片面的理解課堂合作學習態度。

首先,尊重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方能贏得學生參與合作的主動意識。事實上,我通過“快速閱讀”及“提示性的問題”爲學生的有效合作進行了導引。我還依據學生情況,將合作梯度展開,允許他們相互請教,讓學生在他們自己的高度上都能摘到想要的桃子。“小組選出代表展示成果”激發了小組成員的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進而帶動和感染學生。

其次,不要使得合作的形式化。約翰遜兄弟認爲,教師“不能只是把學生放在一起,然後告訴他們要合作”,這樣的話,學生可能會盲目地、無序地“參與”,甚至會由於害怕出錯而出現尷尬的“獨角戲”。我在案例中“屬於共同的問題,由我來負責解決”及“進行總結並指導學生反饋”就是恰當地介入。所以,教師要更好地當好諮詢師,要放下教師的架子來積極地參與並針對性地告知並和學生一起享受其過程,讓學生知道老師是和學生一夥的。

再則,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合作學習。不要眼睛就盯在學科的知識層面,更不要專門盯着幾個所謂的好學生,那樣就窄化了合作學習的概念。我在“案例中的疑惑”只是實施過程中的一位傳統教學中走出的心聲。拿破崙.希爾曾說過“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協助與合作,任何人都無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2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深有體會:它不僅是一篇小說,更是一篇用文學的筆法寫成的教育論文,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啓示,給語文教學以啓示。

第一:要以學生爲主體。作爲教師,我們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不應有好壞之分。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作爲老師應該尊重、關心、相信每一位學生,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教學中不宜弄虛作假,不管是給誰聽,都應是最真實的。常在各種公開課上看到,學生回答問題時,答案非常準確,簡直是標準答案,讓每個老師都驚歎這學生素質真高;以及回答問題時就那麼幾個人,在朗讀時,久經訓練的聲情並茂的齊讀,還有一堂課下來,看着學生仍是很乾淨的書頁,讓我感到現在很多公開課都變味了,這都是爲了出新片面追求課堂的表演性,忘了語文課爲何物。用一些令人炫目的“花招”代替了腳踏實地的語文訓練。這樣的“表演”學生反感,對語文教學無益。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只有真的,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有真的,才能讓學生受益。作爲公開課,應是一種教學思想的體現;應是一種課堂實踐的引領;應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創新;應該是高效優質的課堂。

第三:課堂上要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爲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願我們在教學中更多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改進教學,使之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3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在一種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寬鬆,樂意進取、樂意參與,情緒很高亢的狀態下進行。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就是說,學習方式轉變首先要考察的內容,就是課堂的教育氛圍、環境:學生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學習的?教師會設計什麼樣的教學情景,設計什麼樣的課堂氛圍?

進一步來說,新課程課堂該有什麼樣的教育氛圍?學生要什麼樣的學習狀態?我覺得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學生要自由。我們要求課堂要有規範,要有紀律,但是課堂規範和課堂紀律最核心的實質與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謂自由就是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心理,放飛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無拘無束,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第二,要有寬鬆的氛圍。所謂寬鬆,我想就是允許學生說錯話,說真話,把它自己的經驗、最個性化的東西充分表達了出來。日本的一所小學流行一種這樣的理念,他們認爲“教室就是讓孩子出差錯的地方”。在日本,離開了學校你就不能犯錯誤,但是學生在學校是允許犯錯誤的。我個人的理解,犯錯誤就是讓學生打開心窗,把他心裏想到的、碰到的經驗和體會充分地表露出來,一時我們的教學真正進入孩子的心理。我們的課程,如果不能夠將孩子的經驗、孩子的認識真正整合起來,那麼孩子的經驗就無法完成再構,形成新的體驗,更談不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

第三,就是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像這節課上,我寫錯了一個字,學生立即給我主動的指了出來,這點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平時的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那是一種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它已經成爲習慣,再這樣既寬鬆、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圍之下,學生纔敢於指出老師的過錯,這也正說明了學生處於一種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之中。我們的課堂就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轉變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習方法的轉變。

學習方法轉變的關鍵是提升學生學習的本質,解決的是怎麼學的問題。比如說朗讀,可以有學生自由讀,教師領讀,全班齊讀;還有對課文的分析,怎麼理解等等。像教讀《心聲》這篇文章,主要通過“閱讀— —解讀——拓展”幾個環節,第一是理解性的讀,把課文讀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課文中有可爭論的東西挖掘出來進行探究,因此需要設計有思考深度的問題,但又不能過多,防止出現“蜻蜓點水”,分析布頭,加講解不透的問題。因爲此前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是理解性的,學生的整體感知大都一樣,現在學生就要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個性化的理解,這正好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與思考進行解讀。當然這節課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文章中李京京現象透視出來的有關教育的深層問題。但不管怎樣,新課堂教學一定要秉承新課程理念中一切以發展爲本的精神,一切以學生爲本的理念,就是說教學的所有任務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願我們教師能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