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初三上冊第《心聲》教學反思

人教版初三上冊第《心聲》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人教版初三上冊第《心聲》教學反思一

《心聲》是九年級第三單元的課文,是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一篇兒童小說,情節簡單,語言淺近。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爲有着和課文《萬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別想在程老師的公開課上朗讀一段課文,並在課前主動向程老師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啞,老師怕影響公開課的效果,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沒有放棄,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了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的機會,他情真意切的朗讀,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老師和同學。這篇課文揭示了社會生活和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小說以其深沉的思想內涵,清楚的人物形象,纖麗的情節敘述和令人傷感的語言表達,感染着讀者。也告訴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願望遭到他人拒絕或嘲諷時,不要灰心沮喪,更不要輕言放棄,而是要執著追求,用努力爲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

人教版初三上冊第《心聲》教學反思

我於12月22日同課異構大賽時給八年級的學生上了《心聲》。上這樣一節課的本身,對我們就是一次挑戰和考驗,在對“心聲”多重含義的挖掘中,我能循循善誘,適時點撥,使學生思維清晰化,大有撥雲見日,水到渠成之感。

教學過後,我反思這堂課的得失,深刻意識到,對此類文章不必要面面俱到。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從幾方面把握即可,如:(1)快速瀏覽全文勾畫標示主要角色、主要事件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的語句。(2)自己概括故事。瀏覽時着重考慮以下幾點:a、這個故事主要寫哪個人?這個故事敘述了什麼事?重點應在感悟小說人物形象上,如:萬卡的故事爲什麼讓李京京感動?你喜歡小說中李京京這個人物形象嗎?

課文中,老師極爲重視對“優秀學生”的教育,並給予了他們過多的機會。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優秀學生在學習中的帶頭作用,是對的;但實際情況是,教師對更多的學生指導和關心不夠,對像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常常忽視。小說《萬卡》引起了李京京強烈的共鳴,他要以此發泄心中的鬱悶,所以他對朗讀課文無比執着。但是,老師對他動輒“呵斥”、“不滿地盯住他”、“皺起眉頭”,最後以他嗓音不好爲理由拒絕了他的要求。我們也許不能給程老師扣上歧視差生的罪名,但這種做法嚴重地打擊了李京京的學習積極性,挫傷了他們的進取心和自尊心,並使他再次感到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和壓抑。這對類似李京京的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作用。

程老師的做法警醒我們: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純粹培養一批尖子學生,我們的教育是大衆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每個教師不能只見幾個優秀學生而忽視更多的教育對象,要關愛所有學生,尤其要關愛後進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特別要尊重那些因特殊環境而形成獨特個性的每個學生,並給予他們以更多的呵護,溫暖他們的心靈,激勵他們的意志。

教學需要智慧,教師須不斷在實踐中進行反思。經過反思,我有以下心得:

教學需要預設,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我們多少年來追求的是循着課前精心設計的程序牽着學生去接受一個又一個結論,不允許課堂教學出現意外和“錯誤”,教師不敢越“案”半步。事實上,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中隨時會出現預設之外的意外和驚奇,教學也有可能因此充滿生機和魅力,所以,我們更需要把握複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和問題,處理教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成的環節,還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另外,對文本的解讀一定要深刻,才能應對千變萬化的課堂生成,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只有真的,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有真的,才能讓學生受益。作爲公開課,應是一種教學思想的體現;應是一種課堂實踐的引領;應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創新;應該是高效優質的課堂。

課堂上要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人教版初三上冊第《心聲》教學反思二

每個人活在人世,最渴望的便是得到別人的瞭解。如能得到一兩個人讀懂自己的心聲,那邊是高山流水般的難得,知己難求啊!

李京京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以前的他十分平凡,甚至是一粒塵埃,引不起任何人的關注。所以程老師對他是不喜歡的,是看不起的。然而,從萬卡進入他的世界,李京京就開始成長了,他因爲萬卡和自己相似而成長,他因爲要訴說自己的心聲而成長。當李京京執着地用生命在朗誦講義的時候,萬卡已經改變了這個平凡的不惹人注意的京京。當李京京在一次又一次的遭拒絕之後,他屹立不倒的那隻手就是他想訴說的心聲。李京京堅持不懈地渴望朗讀,學生說他是打不死的小強。是的,小強最後取勝了。

孩子們對於這個同齡的京京是存在好感的。他們各抒己見,在李京京身上學到的可貴的品質。當孩子們舉起一雙手渴望被傾聽的手的時候,我似乎看到了十個二十個李京京。孩子們因爲認識了京京也成長了。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學習,思考自己的做事了。

最後我想聽聽孩子們自己的心聲。我才發現,孩子們的要求真的不多,就是希望多點課外活動,少點應試壓力。他們只是孩子,他們應該享受自己的時光。

以後,我要做一個勇敢訴心聲的人,一個樂於聽心聲的人。

  人教版初三上冊第《心聲》教學反思三

這是一堂暑期調動時所上的課,抽籤後備課1個小時,馬上上課。抽到《心聲》,我很高興,是我喜歡的類型。上過課後,當時感覺還是可以的,覺得能把學生從懶洋洋狀態調到積極學習狀態,自己比較滿意。後來知道評委老師也是贊同的,給的是最高分,說明評委也是認同的,那麼,我這堂課的成功點應該在哪兒呢?不禁引起我的深思。

《心聲》是現行人教版初三教材選用的一篇新課文,它是一篇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文章,作者黃蓓佳以其審視人生的獨特的視角,透過一節常見卻不該常見的公開課向我們發出了沉重的質疑:“公開教學課難道是上臺表演嗎?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裏讀他喜歡的課文嗎?”“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嗓子嗎?”她一次又一次藉助細緻的心理描寫表達着李京京的心聲,表達着她對教育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而這一觀點正是作者力圖通過她的作品告訴我們的。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們首先要關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過對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題含義,進而結合實際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師生觀。

作爲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將在學生的眼底下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給學生一個冷眼,收穫的將是無數個輕蔑;你給學生一張笑臉,收穫的將是無數個尊敬。特別是在新課改形式下,老師更須推倒心中那堵已並不牢實的“師道尊嚴”的籬笆,給每個學生以寬容和愛,讓師生成爲一對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語)吧!我想這堂課的成功應該包含以下的因素吧。

一、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我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改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爲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爲是暑期,學生都是放假了被老師叫回來特地上這樣的課的,所以學生積極性本不是很高,再加上天氣的熱,學生累是肯定的,於是我就以這個爲話題,充分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但對我而言,這堂課是我的唯一,也許一輩子就這麼一次給大家上課,所以我是很重視的,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的緣分。說的學生心裏暖呼呼的,勁頭一下子好起來,於是進入課堂教學。

二、營造民主寬鬆的氛圍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作爲讀者的學生,同樣擁有對文本進行闡釋的權利。而教師的責任,就是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出發,通過學生自己的知識構成、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對文本進行閱讀和理解,使學生成爲具有獨立學習、思考和表達能力的閱讀者。所以當學生在對文本進行一定的閱讀、思考和討論之後,有看法需要表述之時,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意願,讓他們暢所欲言,說出了自己想說的心裏話,讓心與心的交流在對話中得以展現。

三、有效指導個別朗讀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可見在新課標下,朗讀已成閱讀教學的“熱點”。但是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xxx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於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於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環境中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本課教學主要抓住朗讀技巧訓練,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朗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審美能力。我把朗讀定位在隨心上,朗讀不做作,心裏是怎麼想的,就怎麼讀;把朗讀定位在結合語言環境進行“說”上,學生讀後,獲得了同學們陣陣地掌聲,讀書的積極性空前地高漲。

四、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第五條中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感情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學生站起來回答之前,我先在下面聽學生的理解,並指導她,然後問他等會叫你起來說是否可以,得到學生的同意後,我才叫他起來回答。充分地尊重學生,所以後來,我在下面指導過的學生站起來的越來越多,學的積極主動又投入。

五、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本堂課能做到預設僅爲預設,隨課堂變化而拋開。我教案中設計的第四個環節,學生找出句子與預設不同,我就撇開教案,思路跟着學生轉,讓學生領着課堂走向結束。效果挺好。

  人教版初三上冊第《心聲》教學反思四

在把握小說情節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性語句把握文章結構,關鍵性語句一般表現爲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時間、地點轉換的句子等,這篇小說其實就是四個情節、四個場景,按時間順序聯繫在一起,逐層推進,波瀾紛呈。

教學目標是明確的,教學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預設和實踐有時相疏,甚至相詭。這節課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問題是課堂氛圍較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只有那麼兩三位同學,我覺得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又有意點了沒有舉手的一位同學,那位同學沒進入狀態,卻“鬼機靈”的說“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學一樣的”,我也不便點破。自由發言時,大部分學生也不是那麼積極參與。有老師說“虧得你心態自然,有條不紊,不斷地啓發誘導”我對他說“你可知道我當時心裏磨得多苦,差點求他們了!”。評課的時候,有老師安慰我“到了九年級,學生都那樣,比不得小學和七年級學生”。其實,我知道這個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這節課上我不會激發學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學中,認爲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習慣,索性以灌輸爲主,在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方面做得不夠。越是學生欠缺的好習慣、好方法,我們越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缺乏長遠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最終是苦了教師自己,阻滯了學生髮展。當全體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思考,纔會達到“教得輕鬆,學的輕鬆”的效果,客觀的說,現在一部分學校、一部分教師無法擯棄“時間加汗水”以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重學生負擔爲代價的這種模式。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徘徊者。

其次,還未能將多媒體完全有效的使用。這主要表現在自己製作的課件達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時候,都是下載別人的,或者下載後略作改動。但是,別人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教學。有時候爲了用上多媒體,讓別人的課件“牽着鼻子走”,受到了侷限和約束,反而削弱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