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大綱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1

今天這節課的內容是《面積的含義》,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的推理,來認識面積的含義,並學會比較物體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認識面積的含義。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物體,練習本的封面,課本的封面、課桌面、黑板面,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的基礎上認識面積的含義。對於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比較(課前準備好的一條邊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先讓學生估一估,再操作驗證。學生能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進行比較,(重疊法、用直尺量一量、折一折後再重疊比較(折的時候注意,長方形中以哪條邊來折),用同一張紙條比一比(課前我發給學生一張正方形紙、一張長方形紙和一張小紙條),通過小組交流、彙報,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把握面積的含義,以致於想想做做中的第三題,學生能明白:利用數方格的辦法能比較面積的大小,關鍵要看裏面包含的正方形個數的多少就可以了,這也爲後面探索有關的面積計算公式做了一點準備。思考題的練習中,學生能知道要求哪塊空地用的方磚多,就是利用畫一畫的方法即“鋪地磚”,數一數左邊、右邊各要多少塊這樣的方磚。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的生活化,鍛鍊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2

  一、學生的現實基礎

學生在一、二年級及三年級上學期都接觸過一些平面圖形,而且會算平面圖形的周長,知道並理解周長的含義,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並瞭解其特徵。預習設計僅僅是讓學生說一說“什麼是黑板表面的大小”,“課桌面的大小是課桌面的什麼?”等等,學生並沒有十分直觀的感受,通過這樣的預習,我認爲學生是將“周長”與“面積”進行了嚴重的混淆。於是進行了下列教學。

  二、教學過程的預設與調整

1.找周長與物體表面的面積

課始,我直接出示課題,學生提出問題:什麼是面積?“周長和麪積有什麼不同?”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面積的認識,並用黑板面作爲例子來指一指。學生一連上來三個,指的都是周長,下面的同學雖然知道不對,但也不知如何用語言表達。於是我就直接讓學生做書後的習題,先描出物體的邊線,問:“描的是物體的什麼?”明確是周長;再讓孩子們塗出物體的表面,問:“現在圖的是什麼?”學生:“物體的表面。”

師:“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這個物體的面積。”舉例說說。通過這樣直觀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分辨清什麼面積?通過舉例進一步進行感性的認識,以便下面的抽象。

2.比一比周長和麪積

周長指的是長短、面積指的是面的大小本沒有可比性,但是在孩子的思維中它就是纏繞在一起的,在建立足夠的表象之後適時地比較顯得尤爲重要,就剛纔的題讓孩子們說說周長和麪積一樣嗎?

3.建立初步的比較面積的方法

教材兩次進行比較:一是比課桌的面與數學書的封面的大小,只要一看學生就會知道,我們稱之爲觀察;二是兩張大小差不多的長方形紙片的大小比較,必須用“量一量”或重疊的方法才能比較。

  三、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周長和麪積概念的混淆是意料之中的,是因爲學生從一維的空間過渡到二維的空間是認知上的飛躍,需要一個過程,同時預習案的設計又過於抽象。應該從淺顯而又直觀的表象入手,讓學生先塗一塗,有了豐富的表象的支撐,再揭示概念。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3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時,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爲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適時認識面積的含義,學生直接使用“面積”進一步去觀察、比較和描述。

重視對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在比較中完善和強化對面積含義的認識。學生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有較多生活經驗,但對平面圖形大小的認識相對陌生一些。教學時,啓發學生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把握面積的含義,爲後繼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4

《面積的含義》這一課是學生以後學習面積單位和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因此本課的學習對學生的後續學習有着很大影響。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等活動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小;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鍛鍊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本節課我創設了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理解含義。

二、操作實踐,比較大小。

三、分層練習,綜合運用。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先以故事導入,讓孩子通過故事中兄弟二人圈地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積的大小。

然後讓學生看——看課件中的乒乓球桌面,荷葉的面,美麗的.湖面。然後讓學生找教室裏的面,體會物體都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課本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

摸——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說——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

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然後再通過平面圖形認識面積。

出示這幾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先讓他們認一認是什麼圖形,再指一指它們的表面,然後讓他們比一比大小,說一說每個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各自的面積。

學生充分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第二環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難點,要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比較兩種不同顏色彩紙的面積。學生邊演示邊彙報,他們有的用的是觀察法,還有的學生想到了重疊法,(課件的演示將這一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

那這兩張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重疊)有的學生認爲黃紙的面積大。有的學生認爲紅紙的面積大。意見有分歧,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我抓住了“究竟誰的面積大呢?”這一矛盾,向學生提出: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嗎?這樣把學生置於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給學生一個較爲寬闊的探索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學具來測量,於是以小組爲單位動手實踐,有的用長方形的小紙條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擺,還有的用橡皮等身邊的物品去測量,有的利用課前準備的方格紙去測量,最後通過組織彙報,引導學生總結出常用的3種方法:觀察、重疊、測量。

這兩環節的設計美中不足的是:適時的小結偏少還有適時練習的設計太過於強調周長和麪積的區別對比,使本課面積概念未得到強化。應該減少兩題周長的練習,另外再增加兩題關於面積的練習。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5

本課是在具體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獨立的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的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理解面積指的是物體表面的大小,在實際的“摸一摸”活動中,讓學生體會面積與周長含義的不同,爲下面幾節課做好了鋪墊。在練習中,我要求學生比較給出的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和自己畫出的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重視啓發學生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豐富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使學生體會了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單位計量。

在教學時,不能把眼光僅僅放在課本上,而是應在把握、分析、鑽研課本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本進行再加工、整合,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使課本變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材料。在讓學生認識什麼是物體的面積時,我沒有簡單地出示書上的兩幅畫讓學生觀察,而是先讓學生觀察老師是如何用手摸的、摸的是一個物體的什麼地方,從而使學生產生想親自動手試一試、摸一摸的好奇心,然後在我的引導下,由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找一找。學生在系統的摸、說、找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6

自學導航中的前兩道題目是非常的簡單的,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習的知識解決,最後一題需要預習書上面積相關內容,才能提出問題。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爲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以信封引入,既幫助學生區分周長和麪積,又自然地引出面積。認真預習的同學能提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體現了我校“善問”的課堂教學模式。然後,我從生活入手,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進行初步的物體面的大小比較,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再通過說一說,摸一摸活動,形成對面積含義的認識。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教學面積大小的比較時,三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教學面積大小比較時,以小組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發現比較方法爲主,使學生掌握常用的比較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鞏固練習教學時,主要讓學生認識體會到比較面積大小方法的靈活運用。尤其是設計16個方格的軸對稱圖形,開放的習題更是讓學生鞏固應用本節課所學。

這節課上完後,自己也發現這課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1、儘管我已注重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但在學生說什麼是面積的時,語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後的教育與教學中還要進一步加強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2、在感知面積的大小,初識面積的大小時,還應該讓學生多實踐、多摸,而且要讓學生摸得到位、摸得具體,從而使學生體會面積的含義,體會面積有大有小。

3、整堂課的教學顯得很平淡,沒有波瀾,沒有激情,沒有高潮,在駕馭課堂和調節氣氛方面做得還不夠。

4、通過《面積的含義》這堂課的教學,我覺得學生說得還不夠,要儘量讓學生多說,要相信學生,要多給學生機會。

5、教學內容不能侷限與課本表面。如在練習想想做做2時,不能只爲完成習題而練習,應該給予學生練說的語言環境,四川省比江蘇省大得多,安徽省的面積和江蘇省的面積差不多……這樣的訓練,既鞏固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認識,又聯繫了學生的已有知識,豐富了學生的語言。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7

《面積的含義》是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的面積》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用觀察、重疊、數方格等方法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的特徵,知道了周長的含義,並且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本課時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面積概念既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之所以成爲教學的難點,主要是因爲面積概念的抽象程度比長度概念高一些,確定面積大小的方法也不像確定長短那樣簡便易行。此外,學生先前已經建立的長度概念也會對面積概念的建立造成一些干擾。因此,面積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自然也就需要學生在不同的問題情境和活動過程中逐步明確認識、加深理解。在此之後,學生還將學習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以及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正確區分周長和麪積的含義,知道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的常用方法,爲學習面積單位和麪積計算做好準備。

通過解讀教材,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並結合自己的認識,我設計以“選菜地”爲切入點,引出“面積”的概念。在此期間,學生會提到周長。在以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我把感知“周長”和“面積”的區別滲透在問題中,引導學生感知二者的區別。接下來,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並通過觀察、想像、操作、估計和直觀推斷等活動,初步掌握比較簡單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不同方法。

第一,我通過聽故事並提問“爲什狐狸選了第一塊蔡地?”引入今天的新課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這樣一來,學生樂學,達到良好的預設效果。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如果學生說是因爲菜地2的周長大狐狸才選的,那就出示兩塊菜地長、寬,並計算周長。通過具體的數據讓學生意識到周長不能衡量菜地的大小,從而引出“面積”這一詞,第二個環節是,如果學生根據生活常識直接說出第2塊菜地的面積大狐狸才選的,就讓學生直接上來摸一摸,菜地2的面積是指什麼,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面積的含義”。

第二,通過學生在教室裏找一找自己所熟悉的物體,摸一摸它們的表面,並選擇其中的兩個物體表面比一比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在這一環節中,指出“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通過不斷反覆地提問“誰表面的大小就是誰表面的面積”、“誰表面的面積就是指誰表面的大小”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深刻理解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在此期間,既要肯定學生的正確回答,又要給回答錯誤的學生解釋的機會,讓學生在解釋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對面積的含義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三,在探索比較等高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活動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會用觀察、重疊和找一個標準去量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但是在接下來不是等高的長方形比較大小中,學生會發現已經不能用觀察法和重疊法來比較,我直接出示了方格紙,沒有給學生說說應該怎麼辦,這一環節我處理得不周到,學生應該能說出,剛剛的標準已經不適合去測量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應該找一個更適當的標準——小方格來測量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第四,通過相應的練習,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並能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在以後的問學路上,我將會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讓教學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讓每個學生在問學中成長和學習。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8

《面積的含義》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使學生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鍛鍊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能主動探索多樣的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通過《面積的含義》這堂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首先,我通過談話,創設比較凝重的情景,聯繫學生的所見所聞,爲新知的學習做好準備。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能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學生在說的同時,通過模仿和知識的遷移,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進而將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便於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清晰的認知。

第三,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認識手掌面、找生活中物體的面,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再通過物體表面的形狀引出平面圖形,再通過比較得出平面圖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第四,在講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時,我爲學生提供了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

上完《面積的含義》這節課後,我也發現一些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

1、數學講究的是科學,注重的是規範的語言。儘管我已注重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但在學生說什麼是面積的時,語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後的教育與教學中還要進一步加強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2、在感知面積的大小,初識面積的大小時,還應該讓學生多實踐、多摸,而且要讓學生摸得到位、摸得具體,從而使學生體會面積的含義,體會面積有大有小。

3、整堂課的教學顯得很平淡,沒有波瀾,沒有漣漪,沒有激情,沒有高潮,在駕馭課堂和調節氣氛方面做得還不夠。

4、通過《面積的含義》這堂課的教學,我覺得學生說得還不夠,要儘量讓學生多說,要相信學生,要多給學生機會。

5、對於學生作業的對錯沒有及時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