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3篇大綱

人教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他對窮苦人民悽慘遭遇的深切同情。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3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人教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3篇

  篇一:人教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一課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前爲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象。這種種幻象與她飢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這篇課文,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品讀並理解課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奠定學文的感情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圖片,相機介紹他的背景及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蒐集並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二、自主朗讀,圖文結合渲染氣氛。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淒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讀,朗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發揮教材的課程功能,依據教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機重組,以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多媒體找出作者安徒生給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一個怎樣的結局,並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着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說明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幻想過後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學生彙報時,配以多媒體演示加深體會,加強理解。教學中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四、自由創作,理解再現,昇華主題

給學生時間與空間進行創作,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寫散文、寫對話、創編歌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還鍛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教學內容安排過多,使朗讀教學顯得有點蜻蜓點水,不夠深入,有些學生只能淺顯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卻不能由內容想開去。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課呢。我想,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種生活的樂趣,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能夠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展,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也算是一種真正的語文課吧。

  篇二:人教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教學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爲了能讓學生理解這一點,在教學中我從幾句重點語句的理解入手,通過分析體會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處境和心情,以此爲切入點來體會理解作者所寄予的對窮苦兒童的深切同情。爲了更好的理解小女孩的這一處境,我讓學生與自己在過春節、中秋節時喜慶熱鬧、家人團聚的情景做了個比較,通過對比學生更加深了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後,我讓學生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幾句心裏話,學生的踊躍發言和他們的種種設想超出了我的預想。這節課結束後,我在總結得失時又發現,雖然在解決重難點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朗讀方面卻做得不夠,應該在朗讀方面加強指導,讓學生在樸素自然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小女孩的形象,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篇三:人教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紀丹麥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傑作。這篇童話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通過學習課文的第二大段。學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種種幻象。從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領悟作者基於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靜下來的時候細細反思這堂課。總結了以下幾點成功之處、需改進之處以及困惑之處。

  一、成功之處

1、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慾望。推動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因此。我們在課堂中。努力創設情景。上課前。欣賞火柴《天堂片斷》。精心設計開課導語。上一節課。我們從安徒生的筆下認識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後一夜。小女孩還在大街上賣火柴。讓我們把思路拉回到19世紀那個寒冷的夜晚……另外。藉助音樂。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景中來。

2、文本對話。

領悟課文內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時。能夠反覆讀。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領悟課文的內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慘。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裏。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夠引導學生去體會。幻景越是美好。現實越讓人感到悲涼。學生也能領悟到小女孩只能通過幻想來滿足一下她對幸福的渴望。太可憐了。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中。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一次次從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現實生活中。深刻體會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3、反覆朗讀。

昇華學生情感在突破難點。領悟課文內涵之後。通過配樂朗讀。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從而對她產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須改進之處

1、教學目標的第三點——領悟作者基於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這一點達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學中。如果適時的點撥一下這種寫法。應該會更好。

2、課的結尾可以適當有一些拓展。培養學生的愛心。激發學生用筆去表達自己的感受的願望。

  三、值得思考之處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語文的人文性則要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領悟和把握課文中的人文內涵是開展人文教育的前提。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雖然明白這一點。但是上課時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卻很難。總有一種眼高手低的感覺。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課上達到完美統一。教師該如何操作是我在將來的教學中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