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吳留村文言文的翻譯

吳留村文言文的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文言文閱讀是語文考試中的重要內容,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吳留村文言文的翻譯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吳留村文言文的翻譯

吳留村文言文原文

吳留村,中順治五年進士。其明年,即選江西萍鄉縣知縣,升山東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補無錫縣知縣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①立取庫金三千兩。吳疑之,詰以數語,其人伏罪。乃告之曰:“爾等是極聰明人,故能作此伎倆。若落他人手,立斬矣。雖然,看汝狀貌,尚有出息。”乃畀②以百金,縱之去。

後數年,閩寇日熾,吳解餉由海道至廈門,忽逢盜劫,已而盡還之。盜過船叩頭謝罪曰:“公,大恩人也。”詢之,即向所持札取庫金者。由是其人獻密計,爲內應,將以報吳。時閩浙總督爲姚公啓聖,與吳同鄉,商所以滅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閩既復,姚上聞,特 擢福建按察使,旋升兩廣總督。

留村在無錫既膺殊遇,夙駕將行,錫之父老士庶被澤蒙庥③者,自縣治以至河干,直達於省城之金閶門,八九十里,號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數萬人。其縉紳及受知之士,則操舟祖道,肆筵設席,鼓吹喧闐;或有執卮酒以獻於道路者。連檣數十里依依不捨使君爲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吳留村文言文的註釋

①札:文書。

②畀:bì,給予。

③庥:xiū,保護。

吳留村文言文的翻譯

吳留村,順治五年考中了進士。第二年就被任命爲江西萍鄉縣知縣,後又升任爲山東沂州府知府。後因事被降職任命爲無錫知縣,執政十三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官員百姓都感恩戴德。一日,忽然有一個好人拿着制府的文件要求立即提取庫金三千兩,吳留村認爲他可疑,僅盤問了幾句話,那人就認了罪。吳留村就警告他說:“你們這些人都是極聰明的人,因此能用這樣不正當的手段。如果落到他人手上,立即就會被斬首。雖然這樣,但是,我看你身形外貌,將來還是會有所作爲的。”於是就給了他一百金,放他離開了。

幾年以後,福建一帶的盜匪一日比一日猖獗。吳留村押解糧餉由海路到廈門,突然遭遇盜賊搶劫,但是不久就全部還給了他。盜賊到船上(拜見),叩頭謝罪說:“您是我的大恩人啊。”詢問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領庫金的那個人。於是,這個人向吳留村獻密計,想做內應,來報答吳留村。當時的閔浙總督是姚啓聖,和吳是同鄉,二人商討能夠消滅盜賊的辦法。康熙十五年的冬天,福建平定以後,姚啓聖向皇帝報告了吳留村的功績,皇帝特別提拔他做了福建按察使,很快又升任爲兩廣總督。

吳留村在無錫就已經獲得了特殊的禮遇。早年車馬將要出發(離開無錫)的時候,蒙受他的恩惠和保護的無錫的父老鄉親、士人百姓,從縣衙到河岸,一直到了省城的金閣門,綿延八九十里,都哭着挽留他,送行的人摩肩接踵,不下幾萬人。那些達官顯貴和被他賞識知遇的人,就駕着船祭祀路神,設宴餞行,吹奏鼓樂,熱鬧非凡;有的人端着酒在道路上向他敬獻。送行的船隻綿延幾十裏,人們依依不捨,吳知縣感動得流下了熱淚,老百姓就是這樣感激他的恩德。

延伸閱讀:文言文翻譯方法

增補法

文言文言簡意賅,故省略成分現象較突出。文言文翻譯的增補法,就是要把語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補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中心詞等,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中就省略了主語“異蛇”,翻譯時如果不增補齊全,意義就不太明確。特別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語和兼語,不增補全句子成分就譯成“叫進來,讓拜見夫人”,直接譯出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補後的句子應該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譯成“左光斗叫史可法來自己家裏,讓他拜見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調換法

文言文中許多句子結構和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經常出現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統稱倒裝句),如果原封不動地按照原句順序翻譯出來,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琵琶行並序》)譯成了“曾經學習彈琵琶向穆、曹兩位樂師”,讓人不知所云,調換成正確的語序“嘗於穆、曹二善才學琵琶”後就譯爲“曾經向穆、曹兩位樂師學習彈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譯。翻譯文言文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國號、帝號年號、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專有名稱直接留用,不用翻譯。如“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一句中,“慶曆”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須翻譯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關的詞語代替現有的詞語,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沒有現成的字詞,只得借用相關的字詞來寄託所要表達的意義(即許慎在《說文》中稱之爲“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在文言文翻譯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無法翻譯的。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國殤》)和 “顏淵蚤死”(《論衡》)兩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會“借”,你將無法翻譯通這些句子,不信試試?

刪減法

文言文雖以言簡意賅見長,但有時爲了表情達意,會增加一些字詞,刪減法就是把多餘的文言詞語刪除。有兩種情況較常見:一是偏義複詞或同義連用中,要刪除這些詞中陪襯的詞素。像“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中的“異同”就是偏義複詞,意義偏重在“異”字上,翻譯時要把“同”字刪去,譯爲“不應當有所不同”。類似的有“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後序》)、“我有親父兄”(《孔雀東南飛》)等,都偏重在加點的詞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無實義的句首發語詞或句中助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刪去不譯。如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中加點的“蓋”字就不用翻譯。

互聯法

文言文中有時把幾件事情(或幾條線索)中相關的詞語並列在一起,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或起強調作用,這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叫互文並提修辭手法,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並不是說“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邊關”,而是說“秦漢時期的明月啊秦漢時期的邊關”。翻譯這類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應、補充或並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層意思一層意思進行翻譯——即“聯”。像“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並序》)、“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到影。 ”(《三峽》)之類的句子翻譯都要注意到這一點。

需要引起同學們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學習過程,文言文的翻譯又是文言文知識和現代漢語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只有在夯實文言基礎知識之後,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譯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