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芳容至孝文言文翻譯

芳容至孝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知識的鞏固在於平時的積累與準備,備考需要用心去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芳容至孝文言文翻譯,歡迎來參考!

芳容至孝文言文翻譯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華亭人。其父文榮,遊楚客死歸州官舍矣。芳容十四歲,祖父母相繼死,臨終撫芳容嘆曰:“安得汝爲尋親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負骨歸葬之念。芳容自顧年已及壯,可跋涉險阻,乃自奮曰:“天下豈有無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廟曰:“此去不父骨,誓不歸矣。”

自出都後,芳容日行風霜雨露中,寒燠(燠:讀yù,熱)失度,飢飽無時。投止旅店,頭暈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見芳容病狀,懼不敢留,欲徙置鄰廟。芳容乃曰:“吾病雖劇,心實瞭然,藥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爲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當告以故。”未幾里正至,聞言色動,邀醫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風雨驟至,往往淋漓達旦。或赤腳行山蹊中,踵決膚裂,流血不已。終至歸州,賴老役指迷,獲父骸。

芳容負骨登舟,半月餘竟達里門。葬父於祖墓旁,得報祖父母遺命於地下。

【《世說新語》介紹】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唐時稱《世說新書》;漢代劉向也曾經寫了一本書叫《世說》,但早已亡佚。大約宋代,後人爲了與劉向的書區別,才改名爲《世說新書》。宋代陸游重新刻印此書,董題語也都只有稱作《世說》。是何時又改稱爲《世說新語》的,則沒有人知道。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選錄魏晉諸家史書以及郭澄之的《郭子》等文人筆記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此書原八卷,劉孝標註本分爲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三十六門。其前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見《論語·先進》),取材於孔門四科,三十六門略依“由褒到貶”的順序排列,內容或描寫魏晉名士的道德修養、才能稟賦,或描寫不同人物的情感特性、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十分豐富又略帶諧趣。因此總體而言,三十六門的設立充分反映了此一時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不完全是一般人的人物傳記,其中也有一些虛構的故事,是一本小說書而不是一本歷史書,但這本小說書含有大量的事實是可以肯定的'。《世說新語》這本書可以說是魏晉黑暗政治之下的貴族哲學,是當時名士的自由讚歌,是知識分子脫離思想的牢籠所產生的自我覺醒。因爲有《世說新語》這本書,使我們瞭解魏晉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種種風貌,在許多故事的背後,展現的是魏晉時代所有政治、社會與人文的整個縮影,它不似其他史書一樣動輒長篇大論,而是以最清麗、簡約與瀟灑的短文形式作畫龍點睛式的描繪,往往在簡約的文字背後,有餘味無窮的空白,這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繼承《論語》、《老子》等短文傳統之後的傑作。

《世說新語》所寫的雖然只是生活的片段,但其文學價值則更高於志怪小說。其主要特色包括:一、記述東漢末年至兩晉時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二、善於把人物的語言和情態結合;三、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技巧,如比喻、對比等,使文字更爲生動。

【譯文】

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華亭人。他的父親(周)文榮在楚國遊歷求官時客死他鄉在歸州的官吏住處。芳容十四歲時,祖父祖母相繼去世,臨終時撫摸着芳容嘆息說:“怎能讓你成爲尋找親人(骨骸)的孝子,讓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閉眼。”芳容哭泣着立下志願,從此開始有背(父親)遺骨回來安葬的念頭。芳容認爲自己快成人了,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難艱險了,於是自勉道:“天下怎能有沒有父親的人!”於是在家族的宗廟裏燒香說:“這次出去沒有找到父親的遺骨,就發誓再也不回來。”自從出了都城,芳容每天無論天氣如何都會趕路。時冷時熱,時飢時飽。到旅店投宿時,頭暈目眩,渾身熱得像着火一樣。第二天就病得起不來牀了。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樣子,害怕不敢讓他留宿,想要把他搬運安放到附近的廟中。芳容於是說:“我的病雖然嚴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藥治療,馬上就可以痊癒。何況我有重要的事沒有完成,(請您)爲我叫來里正,(我要)把事情告訴他。”不久里正來了,聽到他的講述後被感動,請來醫生(爲他治療)。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

(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有時遇到風雨突來,經常冒雨趕夜路到天亮。有時赤腳走在山間小路上,腳跟裂開,血止不住地流。(芳容)終於到達歸州,依靠長年打雜的人指點,找到父親的遺骨。芳容揹着(父親的)遺骨上船(回家),半個多月終於到達里門,把父親安葬在祖墓旁,回覆去世的祖父母的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