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蘇軾《蝶戀花·春景》全詞翻譯鑑賞

蘇軾《蝶戀花·春景》全詞翻譯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導讀:《蝶戀花·春景》,是由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作。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蘇軾《蝶戀花·春景》全詞翻譯鑑賞

  蝶戀花·春景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註釋]

①花褪殘紅:殘花凋謝。

②天涯:指極遠的地方。

③笑漸不聞聲漸悄:牆外行人已漸漸聽不到牆裏盪鞦韆的女子的笑語歡聲了。

④多情:指牆外行人。無情:指牆裏的女子。惱:引起煩惱。

  譯文:

  蝶戀花·春景

春日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之上已長出了小小的青澀果實。

不時還有燕子掠過天空,這裏的清澈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

眼見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請不要擔心)

不久天涯到處又會再長滿茂盛的芳草。(春天還會到來的)

圍牆之內,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着鞦韆,她發出動聽的笑聲。

圍牆之外的行人聽到那動聽的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

慢慢的,牆裏笑聲不再,行人惘然若失。彷彿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譯文2: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

圍牆之內,少女正在盪鞦韆,發出動聽的笑聲。圍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忍不住想象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慢慢的,牆裏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譯文3:

杏花退紅瓣已凋,枝頭杏果青又小。燕子飛來尋舊巢,綠水潺潺把人家環繞。風吹柳枝絮花漸少,芳草長到天邊能不傷春老?

牆裏鞦韆搖,牆外有行道。行人牆外過,聽見牆裏美人笑。歡聲笑語漸不聞,但覺牆裏靜悄悄,可憐牆外多情人,枉被笑聲撩拔聲煩惱。

  【簡析】:

《蝶戀花·春景》,是由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作。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麼一首傑作。

「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爲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爲之。「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後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於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雲歌此詞。朝雲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牆裏鞦韆牆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於綠水之內,環以高牆,所以牆外行人只能聽到牆內盪鞦韆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着鞦韆。這裏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牆裏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牆,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嚮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於豔,感情真率而不落於輕,難能可貴。

從「牆裏鞦韆牆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牆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牆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後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裏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鞦韆,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牆裏、牆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賞析]

《蝶戀花·春景》,是由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作。其作於何時,各方莫衷一是,有蘇軾密州、黃州、定州、惠州時期等諸多說法,然皆苦無證據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詳考。作爲宋詞豪放派先驅的蘇軾,一生之中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豪放派詞作,這容易讓人誤以爲蘇詞盡皆豪放之作,但從蘇詞的總體來看,其婉約之作反而是佔大多數的,此詞便是其一。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這是一首描繪晚春的感懷之作。上闋寫暮春自然風光,春去夏來,自然界發生了許多變化。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色彩感和運動感。“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對暮春景色的描述,又點化遊春少年的惆悵。下闋寫春遊途中的見聞和感想:一道短牆將少年與佳人隔開,佳人笑聲牽動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煩惱。“多情卻被無情惱”,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有聲有色而又婉媚綽約。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他的婉約詞同樣有勁氣流動,不同於花間詞的軟弱。詞中包蘊的意趣亦爲詞家推重。《古今詞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正所謂“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還有人評價它富有“禪趣”,那阻隔有情與無情溝通的,不僅僅是綠水環繞的圍牆,而更是人們的“心牆”。作者的一生雖歷經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執着人生,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是說紅花已所剩無幾。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層,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傷之情更濃。睹暮春景色,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不過一般人寫傷春意緒,總會把那種悽迷寥落之感表達到極致。蘇軾則更多了一些曠達。有繁華就有衰落,有凋謝就有新生。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着,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向不遠處更加開闊的地方。只見燕子掠着水面低飛,綠水環繞着人家的牆院。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春意未盡的鄉村圖景。飛動的燕子爲畫面增添了動態之美;“綠水人家”則帶來了生活的氣息,併爲後文“牆裏佳人”的出現作好了鋪墊。“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爲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着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爲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即便如此,這兩句還是蘊含着許多辛酸和悲哀。據《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記載:“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聯繫當時蘇軾的遭遇,是頗耐人思索的。蘇軾一生漂泊,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牆裏有人盪鞦韆,牆外有條小道。牆外小道上走着行人,牆裏飄來佳人清脆的歡笑。

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裏,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裏”、“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我們已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

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認爲是行人心存愛慕之情,而佳人卻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無情”,心中無可奈何,故十分煩惱。這儼然是一個單相思式的喜劇。倘若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許可以說是借愛情來寫人生普遍存在的這樣一種矛盾。但詞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寫照,其中“情”的內涵也是極其豐富的,絕不僅限於愛情。作者飽經滄桑,有惜春遲暮之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爲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去回味,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