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我們所說的“專注力”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我們所說的“專注力”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導語:專注力的缺乏,意味着夢想無限期的拖延。分享一篇最新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我們所說的“專注力”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我們所說的“專注力”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文 |Paul

現在,如果要評選一個嚴重的病症,那麼 ,“ 注意力分散 ” 可以名列前三位之一。事實的確是這樣,看看下面的圖片:

這是一張在網絡上傳播較爲廣泛的照片

我想大多數人都有共鳴,這或許是曾經的你,或者就是現在的你。我們總是鬥志昂揚抱着書本,與書中的文字來一場邂逅,來一場思想的碰撞,總想着自己一直在奮鬥的路上。可惜,我們總被各種信息佔領着專注力。

  ● 外在干擾:

職場上,我們有同事、上司的工作信息的輪番轟炸;私底下,手機的娛樂信息、朋友約會總在呼喚着我們 ……

 ● 內在干擾:

我們自身的目標飄忽不定,想得到的太多,既想得到長足的進步,又不想放棄自己的精神娛樂,最終在努力與懶惰中掙扎,蹉跎了歲月 ……

專注力的缺乏,意味着夢想無限期的拖延。我們偶爾會定下這樣的目標:這個星期,我要把這本書讀完。

於是,你在某個下午癱坐在沙發上,耳機裏播着音樂,翻開了書本的第一章。忽然,音樂裏播放了一首你很喜愛的歌曲,於是,你不自覺地哼唱起來。當這首歌播放完之後,你注意力再次回到書本上面;這時候,你家人回來了,帶來好吃的。你在食物的呼喚下,左手拿書、右手拿着美食,邊咀嚼着、邊跟親人聊起了天。

當你再次意識到自己要看書的時候,微信發來了一條朋友約飯的消息,你看着外面的天色已經不早了,最後心想:今天就算了吧,明天再看。吃飯要緊,民以食爲天……

就這樣,每天總有不同的干擾,讓我們推脫着我們原本定下的目標。雖然我們許下了承諾,卻在目標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相反地,消滅各種干擾,意味着你已經領跑着大多數。在我看來,專注力的缺乏背後意味着很多:

●目標及目標意義的缺乏(沒想明白爲什麼要做);

●目標分解的缺乏(怎麼去行動);

●缺少儀式感或免干擾機制(導致外界干擾不斷融進我們的大腦);

●目標過程中的獎懲機制(每次專注過後得到正向的反饋,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形成習慣);

那麼從問題來看,只要解決以上,也就等價於解決了我們專注力的問題。

 1、 明確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即目標是什麼)

對於那些在某個領域上頗有建樹的人,他們都有着一個共同點:目標明確、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堅持。

● 所以,第一個一連串的問題是:

沒有目標,那就該問問自己我想得到什麼,我要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或做什麼樣的事、想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如果目標太多,那麼目前哪一個目標對於我來說是最重要的,列出優先級。

其實這是一個最值得深思的問題,他代表着我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在生活上或者在職場發展上。

01 把手段誤解成目的

好比如:我們願意努力,所以選擇了看書。但看書只是努力的途徑,不是目的,前期看過一兩本書會帶給我們一種內心虛榮的滿足感:“我今天看書了,感覺很充實”,但這種與書本的 “ 蜜月期 ” 的假象不會維持很久。別把途徑當作目的。

02 積極探尋目標的線索

回答我想要什麼,其實是一個不容易的問題。因爲我們往往對目標一點感知也沒有。例如拿互聯網興起的運營來說,如果對於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運營的人來問話:“你喜歡運營嗎?”你這樣問,他會一臉懵逼,因爲沒有“運營”這個概念,即使未來的他真的喜歡運營。因爲感知一樣東西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你起碼要看到事物的部分面貌,哪怕是冰山一角。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許多大學生都沒想過自己的職業可能性:攝影師或者營銷策劃?這些往往只能停留在口中,因爲沒有接觸過,不知道具體是要做什麼,所以永遠只能保持着敬畏和不確定。這也是高校倡導大學生多接觸外部活動的原因之一。多接觸未知事物,或者感興趣的事物,積極尋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另外,對於我們普通人,目標往往都是物質導向的(即興趣爲次要因素),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是應該看清楚自己的職業能力偏重,你的性格適合做什麼,在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不斷深耕,這也是一種尋對目標的方式。

 2、 分解目標(即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

明確了自己的長期目標,就像找到了一個支架支點,我們應該找來更多的支點,不然你的目標很快就會散架。換句話說,長期目標具有導向意義,但不具備現實的具體指導意義。所以要分解目標,找到合適的短期目標,指導我們的日常學習、工作。

下面我以 “ 互聯網產品運營總監 ” 爲例子簡述一下。

假設 “ 成爲一個牛逼的互聯網運營總監 ”是我們的長期目標,那麼我們就可以將目標進一步拆分,運營總監需要哪方面的能力呢?從某一個維度進行劃分:用戶運營、活動運營、內容運營、數據分析、統籌規劃、其他……

這些都是我們要涉及到的能力,再進行下一步劃分。比如上述所說到的活動運營,那麼它可能需要你懂得:活動策劃、資源整合、渠道合作、活動推廣……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獵級的細分能力。

根據以上能力細分,用表格表現出來,然後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的着重點去考慮。比如:你一直接觸公關活動的事,那麼你可以從活動運營這個能力着手,去向你的最終目標邁出第一步;如果渠道拓展是你的能力優勢所在,那麼你就可以基於此去拓展其他的能力。

在詳細考慮清楚、定位好之後,你的目標感就會變強。

  3、 合理規劃任務分配

01 什麼能力做什麼事

我們倡導學習者,從舒適區跳出,進入學習區。但這並不意味着一蹴而就地盲目提高。一個剛要一心學好英語的零基礎學生,如果一開始就拿着雅思英語單詞去背,那麼他很快就會放棄;一個不會走路的小孩,不可能學會跑步。

同樣地,在任務分配量的處理上,我們不能太高估一天能給我們空出的時間。有些人往往一天給自己佈置了很多的學習任務,結果每天的任務都沒有完成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挫敗感。在這個時候,其實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定的任務太多了。

02 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在能力訓練的安排下面,我們需要儘量安排相關性比較大的能力放在同一段時間,那麼就可以達到1+1>2的效果。這是加速成長的一條 “ 捷徑 ”。

在相關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假設是A和B,在兩者交叉進行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你能從A的知識上帶來B知識的新啓發,反之亦然。

這也是學習的一種樂趣,別少看這細節,就是這些細節拼湊成我們的專注力。

 4、 建立學習的儀式感,爲專注力的形成創造環境

在我們的生命中,很多場景都需要儀式感:結婚、生日慶祝,學習也是。

在你學習之前,整理好書桌前的一切雜物或關掉你的手機,兩小時斷絕一切外界信息或找一個寧靜的地方、一張正經的學習桌椅,拿起筆,開始。

回想起我們日常的學習狀況,就是缺少這樣的儀式感。癱坐在沙發上、喝着飲料、叼着食物、聽着音樂,這一切都是需要我們正視的陋習。

 5、 獎勵和督促

目標的成效往往是不容易在短期內看見的,或許是一個月,長則半年或以上。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相當於我們不斷地摸黑,看不到自己想看到的;時間長了,就很容易放棄。

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應將注意力放在“做事”的 “ 做 ” 本身。只要我們做了、堅持了就應該得到獎勵。

那麼,你每天列出的 to do list 完成之後,是不是應該也適應地獎勵一下自己呢?吃飯加雞腿或出去偶爾Rap一下。

相反地,沒有完成任務的時候也應該有懲罰。至於怎麼懲罰?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許多人建立主題社羣,像讀書、早起….每天在裏面打卡,如果沒完成就當天發紅包,這不失爲一種好的懲罰方法。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6、最後要說的

當我們開始靜下心思考,當我們學會專注於一件事,我們的生活會變得不一樣。

有這麼一句: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那種能量的振動頻率,然後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後來,我終於明白,當你無比專注地去做某件事時,效果就會顯而易見地好,那些你想要的、渴望的就會與你不期而遇。當你無比專注地去付出、去投入時,在不經意間,你也會邂逅那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