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精選6篇)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成功就是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成功人士成長經歷,歡迎閱讀。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精選6篇)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 1

蔡良勇:一個溫州商人的巴黎奮鬥史

一位17歲就闖蕩巴黎的溫州人,在生存壓力和致富夢想下不斷創業,又不斷受挫,最終歷練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的故事,是15萬溫商在巴黎的生存縮影

蔡良勇近兩年一直頻繁地在國內晃盪。每到一個城市,他最先去的地方總是當地的電子產品市場。這已經成了他多年養成的一個習慣。

他今年42歲,長着一個獅子鼻,面相忠厚,總是在店鋪密集的街道上低着頭走路。一般人很難想到,他是個在巴黎闖蕩了25年的溫州商人,還在國內擁有自己的工廠、衆多的合資公司,並投資於房地產業。

在巴黎的複雜經歷,讓他對命運這個東西一直感到不可捉摸。最近的一天,他在巴黎遇到一位神祕的算命先生。這位算命先生曾經是商界的風雲人物,一日破產,改行研習占卜。他面色凝重地告訴蔡良勇兩個祕密:人的錢財富貴是前世註定的;你命裏有橫財。

“這兩件事我都相信。”蔡良勇咧着嘴呵呵笑了。他笑的時候總是盯住你的眼睛,笑臉伴隨着身體無聲而持久地搖晃,直到確認他的快樂信息已經抵達了你的感知系統。

但在20年前,他怎麼也不會有這種笑容。“那時巴黎的街道永遠是霧濛濛的,看不到很遠;人走路的時候是輕飄飄的,心慌得很。”他回憶說。

“天堂”裏沒有陽光

蔡良勇25年前萌生去法國的想法,完全是由於同鄉的鼓動和誘惑。他那時才17歲,在溫州一家建築公司工作。那時單在法國巴黎的溫州人就已經有15萬之多,同鄉們不斷寄明信片回來,讓他無法安心。

那是1982年,他終於說服父母,從他們手中蹭到了飛往巴黎的機票。

第一次坐飛機去巴黎,那份緊張與激動,他現在仍記憶猶新,他說現在每年仍然在兩地往返飛行,卻已經沒了感覺,但他那時沒有想到的是,就從他走下飛機的那刻起,漫長的窮日子就正式開始了。

在到達的第一年裏,他不但沒看到想象中的“天堂”,就連巴黎的太陽都沒見過。他坐在親戚家灰暗的皮包工廠裏,望着眼前的剪刀、繩子、膠水,終於發現了現實的殘酷。他也從此背上了跟所有海外溫州人一樣艱鉅的使命包袱——當老闆、發大財。

“我的青春是在苦悶中度過的。”瘦弱的蔡良勇此前根本沒動過車衣機,更經受不起日夜趕工的折騰。他做的活兒,質量差、速度慢,根本無法讓當老闆的親戚滿意。畢竟親戚接他出國安排他進廠,也是計算了成本的。

一年後,在親戚的埋怨聲中他告別了那家皮包工廠。他先是借了別人的裁縫機,又問其他鄉親借了一點皮,自己設計了一個包,拿到街上去賣。但根本沒有人買,他只好挨個找雜貨店去推銷。一個金邊老闆抵不過他的軟磨硬泡,收下了這個包,付了幾個法郎。

“出了店門,我直奔一個食品店,買了一包山楂片,在路上一邊吃一邊跳。”這是他在巴黎做成的第一筆生意。以後的無數樁生意,都沒有這次交易更激動人心。

但他的皮包夢很快落空了,他接下來做的包都無人問津。房租和生活費的壓力開始逼得他在街上亂轉。他先是發現了一家法國人的成衣工廠,就跑去那裏縫衣服,但他天生不是踩機器的料,笨手笨腳地幹了幾天就被老闆趕走了。好在講信譽的法國人還是給了他50法郎(一週的工資)。

他後來又找到了一個金邊人的工廠,幸運地遇到了同爲工友的大玲、小玲兩姐妹,兩個姑娘雖然技藝不錯,卻也跟他同病相憐,就想辦法保護他。一個月過去了,老闆看到蔡的工作狀況不佳,想趕他走,兩姐妹就挺身而出,她們威脅老闆也要辭工。老闆無奈,只好勉強留了他半年。兩姐妹於是開心地拉着他去歌舞廳慶祝,可到了地鐵口,他卻很難爲情地站住了——口袋裏的錢連買地鐵票都不夠。

蔡良勇發現:成衣工廠在巴黎有很多家,大家都要吃工作盒飯。於是他就跟老闆們毛遂自薦,說自己是國內來的大廚,可以供應晚飯。每個晚上到別人的成衣工廠送菜,他都精神抖擻地跟別人說自己是開車送來的。然後,出了廠門,趁人不注意,拐個彎跳上公共汽車就回家了。可惜一個星期後,他做的菜味道差又變不出什麼新花樣,很快就被揭穿了真相。只好再次面臨失業的窘迫。

一次次創業,一次次破產

到巴黎兩年後,他跟另外一個製衣技術嫺熟的同鄉一起看中了一處店鋪,終於打算要合夥開一家服裝店,各出一半資金。

溫州人當中有個非常流行的“標會”制度,就是大家出錢幫助一個想做生意的人,省去他積攢原始資金的時間,然後這個人再以每月固定的額度還給其中一人,直至還掉全部負債。這種方式在貸款困難的民營小企業中非常有效,同鄉之間也互相信任。

蔡良勇絞盡腦汁,把所有認識的人都找到了,標了一個會。但他籌到的錢距離投資的需要還差5萬法郎,無奈之下,他把自己租來的一房一廳以每月300法郎的價格租給了別人,條件是對方要出押金5萬塊。

他出的租價實在非常低,但收押金的主意卻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新的店鋪日後也可作爲臨時住所。出租合同終於在他的租店鋪合同簽約的前一天落實了,不過按規定,新房客要在搬進去之後才最終付錢。

爲了能順利簽到第二天的店鋪,他決定提前一天搬出去,讓房客入住。那是一個難熬的無家可歸的夜晚,他揣着押金,提着行李,在巴黎燈火閃耀的大街上整整走了一晚。

店鋪落實了,但買設備的錢還不夠,他就跟廠家爭取到了分期付款。然而,由於沒有開店經驗,他們還是吃了虧。當時店裏請來的.工人都是“黑工”(沒有申報工作合同的僱傭工),由於工人不報稅,完全以現金的形式支付工資,而收入的貨款基本上是法國人明碼標價的支票。一年下來,公司賬面上的利潤非常高,需要上繳高額的稅款。扣除成本費用,基本上沒賺到什麼錢。

那位合夥的同鄉認爲這樁生意的利潤還不如自己以前的收入,決定放棄跟蔡良勇的合作。但蔡此前標會的負債還未還清,如果退出就喪失了還債的機會。於是他咬牙退還了對方的資金,一個人把這間店撐了下來。但這種掙扎是沒有意義的,他的經營如雪上加霜,沒多久就把店鋪關門賣掉了。還了剩下的債,就已身無分文。

“我從那天起非常理解地鐵裏的乞丐。”蔡良勇後來說。他那時坐在地鐵的過道里,抱着膝蓋,呆呆地看着那些悠然自得、彈唱討錢的乞丐。

但他還是很快振作起來,重新租到了一個工廠,仍然加工衣服。這時,他發現自己陷入了管理困境中。他給的工資低,工人做工就很慢,效率上不去。後來,他提高了工資,速度馬上快了起來。但工人們的心眼兒也隨着經驗在積累,有時他計件算好了工人的工作量,但趁他出去接電話的幾分鐘,有的工人又偷偷拿回來幾件,算在新一輪的工作裏。

生意慢慢發展起來,他手頭開始有了十幾萬法郎的資金,想發展更大的工廠做自己的產品。他在華人集中的巴黎3區晃了幾圈,就決定生產男士游泳褲。因爲他看到泳褲店的生意很好,特別是縫剪非常簡單,不用請設計師,只要選好花布就行了。

但就在他雄心勃勃地展開自己製造成衣的計劃之時,卻發現他新租的大工廠原來是一家猶太人的工廠,猶太人就是因爲僱用黑工加逃稅被警察局查封的,這裏自然成了重點監督對象。他的工廠沒多久就被查抄,工人全部被趕走。他的工廠再次走到了資金週轉不靈的末路。

這次將鑰匙交給別人,除了身無分文,還背上了不少的債務。但對他來說,這反正不是第一次破產了。

從天而降轉瞬即空

一個人的時候就去街上轉,這已經成了他的習慣。他也不知道街上有什麼,總之他覺得命運就像個捉迷藏的遊戲,只有不停地觀察,不停地找,纔會發現裏面的玄機。

這一天,他走進了一家法國人開的電器店。“我可以代銷傳真機。”看着那些實用便捷的電子產品的介紹資料,他就動心了。

那時候他連進一臺傳真機的成本都沒有,他決定先拿一些資料去推銷。那是1988年光景,華人區幾乎還沒有人認識傳真機。

他的第一臺傳真機賣給了做褲帶生意的段先生,他苦口婆心地跟人家解釋:“您這麼大的批發生意,每天要給歐尚、中心百貨寄送樣品,多複雜啊!以後有這個機器就好了,只要把樣本放進傳真機,對方馬上就收到了,不用派人過去了。”

對方疑惑地接受了他先試用幾天的建議。然而不到晚上,他的電話就爆響起來:“蔡先生啊,你怎麼連同鄉都欺騙,我怎麼找不到把皮帶放進傳真機的入口?!”

他費盡口舌解釋了半天,對方終於明白傳真機是怎麼回事了。接下來,他每天坐在段先生的門口等着他把貨款付清。他是個不善言談的人,又礙於同鄉情面,怎麼都無法開口要錢。這樣一等就是三天,誰都趕不走。段先生終於明白了,於是把貨款付給了他,而這筆錢正是他需要用來進第二部機器的。從這次開始,一個月賣一兩臺傳真機的生意,能讓他勉強吃飽飯了。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 2

李嘉誠創業故事

李嘉誠三歲時,家道中落,後來父親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人世,剛上了幾個月中學的李嘉誠就此失學。在兵荒馬亂的年月,李家孤兒寡母生活艱難。李嘉誠是家中長子,不能不幫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一位茶樓老闆看他們可憐,收留16歲的小嘉誠在茶館裏當燙茶的跑堂。茶樓天不亮就要開門,到午夜還不能休息,小嘉誠也抱怨過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槍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發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爲太疲倦,他當班時一不小心把開水灑在地上,濺溼了客人的衣褲。李嘉誠很緊張,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闆的訓斥。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位客人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反而爲他開脫,一再爲他說情,讓老闆不要開除他。

“沒關係的,我看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後要記住,做什麼事都必須謹慎,不集中精力怎麼行呢?”

李嘉誠把這些話記在了心間,之後,他把“謹慎”當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久而久之,竟使他練出了一種眼光,一個人是什麼職業,性格特徵、生活習慣、爲人處事,一見面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一切對他後來的.事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隨後,李嘉誠辭掉跑堂的工作,從塑膠廠推銷員開始,一直幹到了業務經理。三年後,20歲的他做好了準備,要大幹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租了一間灰暗的小廠房,買了一臺老掉牙的壓塑機,辦起了“長江塑膠廠”。隨後,經過反覆考察,他認爲塑膠花市場需求很大,於是大量生產,這爲他帶來了可觀收入。30歲的李嘉誠,已成了千萬富翁。正在塑膠花暢銷全球時,李嘉誠卻敏銳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人擁入這個行業,“好日子很快會過去”,如果再不調整,引起的後果不只是“濺溼衣褲”了。有人認爲他太保守了,但他認爲這是經商中必須具備的素質,那就是謹慎和預見性。

隨後他找到的是房地產。60年中期,內地的局勢令香港社會人心惶惶,富翁們紛紛逃離,爭着廉價拋售產業。李嘉誠正在建築中的樓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當時的地產價格來算,他簡直可說是全軍覆沒了。但他沉着應變,仔細分析局勢。認爲內地肯定會恢復安定,香港將進一步繁榮發展。在別人大量拋售房地產時,李嘉誠卻反其道行之,將所有資金都來收購房地產。朋友們紛紛勸他不要做傻事,他說:“我看準了不會虧本纔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

李嘉誠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他從中獲得了雙倍的利潤。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淨產值達到5個多億,成爲香港最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此後,李嘉誠節節高升,成爲全球華人中的首富。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 3

王永慶賣米

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後,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爲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競爭,王永慶頗費了一番心思。 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里混雜着米糠、沙粒、小石頭等,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則多了一個心眼,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的雜物揀乾淨,這一額外的服務深受顧客歡迎。

王永慶賣米多是送米上門,他在一個本子上詳細記錄了顧客家有多少人、一個月吃多少米、何時發薪等。算算顧客的米該吃完了,就送米上門;等到顧客發薪的日子,再上門收取米款。

他給顧客送米時,並非送到就算。他先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刷乾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米就不至於因陳放過久而變質。他這個小小的舉動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鐵了心專買他的米。 就這樣,他的生意越來越好。從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慶最終成爲今日臺灣工業界的“龍頭老大”。後來,他談到開米店的經歷時,不無感慨地說:“雖然當時談不上什麼管理知識,但是爲了服務顧客做好生意,就認爲有必要掌握顧客需要,沒有想到,由此追求實際需要的一點小小構想,竟能作爲起步的基礎,逐漸擴充演變成爲事業管理的邏輯。”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深的啓發甚至是感動。同樣是賣米,爲什麼王永慶能將生意做到這種境界呢?關鍵在於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顧客,研究顧客的心理,研究顧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滿足顧客的需要。不單純賣給顧客簡單的產品,而是將顧客的需求變成自己的服務項目,與產品一同給予顧客。

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服務的價值。顧客從其他米店也可以買到米,但從王永慶的米店裏買米,會感覺自己的所得是超於產品價值的,這超出的'價值便是服務。令人感動的服務決不僅僅是微笑能涵蓋的,它融合在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裏。如果去衡量的話,衡量的標準便是:你是否在與顧客交往的每一個環節上都細心地爲顧客的方便與顧客的利益着想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在如今技術高度發展、產品趨同的形勢中,一個企業如果想存活並發展,就一定要有超越產品的讓顧客願意爲之捧場的理由。只有樂於把方便給予他人,把利益給予他人,把溫暖給予他人,把服務給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業獨特的魅力,贏得顧客心。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 4

全國著名的推銷大師

全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作精彩的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舞臺的正中央吊着一個巨大的鐵球。爲了這個鐵球,臺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着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 人們驚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 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擡着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這時對觀衆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臺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臺上。 老人這時開口和他們講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着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着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着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那吊球動也沒動。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吁吁。 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噹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臺下逐漸沒了吶喊聲,觀衆好象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麼解釋。

會場恢復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認真地,面對着那個巨大的鐵球。他用小錘對着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樣“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乾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着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一小錘一停地工作着,他好象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忿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塊大塊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象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進行到四十分鐘的時候,坐在前面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剎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着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着,人們好象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着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震撼着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只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 5

杰倫

杰倫在小學的時候便流露出了對音樂特有的感覺和天賦,他很喜歡鋼琴,喜歡一個人安靜地聽音樂。

高中畢業後他在一個餐廳做服務生,仍然喜愛着他的音樂,雖然每月只有400元的工資,除了貼補家用還會拿出很大一部分去買卡帶,他還經常自己一個人靜靜地聽音樂,並嘗試着自己創作。有一次,他在餐廳裏談鋼琴,被老闆看到,就提升作了餐廳的鋼琴師。

是金子總會閃光的',吳宗憲發現了他,讓他到“愛爾發”音樂公司作音樂製做助理,所謂的這種助理,不過就是幫忙跑跑腿,但這在周杰倫看來可是他實現夢想的一個很好的開始。從此他堅定了走音樂創作這條路的決心,有工夫就向其他人請教。終於,吳宗憲把這個勤勤懇懇的小夥子提升爲音樂製作人,以後每天早上,他都把寫好的歌整齊地放在吳宗憲的辦公桌上。

在其中他遇到了不少困難,他給劉德華創作的歌,劉德華看都沒看便扔到一邊,爲張惠妹量身訂做的《雙節棍》也被放棄,中學生作文《成長經歷》。當他偷偷地看到吳宗憲撕掉他的創作稿時,他默默地流下了眼淚。這時,吳宗憲給了他最後一次機會,讓他在10天之內寫好50首歌,在其中選出10首給他出專輯,這是決定他在音樂路上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10天之內完成任務,並順利地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Jay周》。他也從此名聲大噪,而這時他只有19歲!

成功人士成長經歷 6

《騰訊五兄弟的創業故事》

這是一個難得的兄弟創業故事,其理性堪稱標本。12年前的那個秋天,馬化騰與他的同學張志東“合資”註冊了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之後又吸納了三位股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這5個創始人的QQ號,據說是從10001到10005.爲避免彼此爭奪權力,馬化騰在創立騰訊之初就和四個夥伴約定清楚:各展所長、各管一攤。馬化騰是CEO(首席執行官),張志東是CTO(首席技術官),曾李青是COO(首席運營官),許晨曄是CIO(首席信息官),陳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將騰訊的創業5兄弟稱之爲“難得”,是因爲直到2005年的時候,這五人的創始團隊還基本是保持這樣的合作陣形,不離不棄。直到騰訊做到如今的帝國局面,其中4個還在公司一線,只有COO曾李青掛着終身顧問的虛職而退休。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業迅速壯大的過程中,要保持創始人團隊的穩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這個背後,工程師出身的馬化騰從一開始對於合作框架的理性設計功不可沒。

從股份構成上來看。5個人一共湊了50萬元,其中馬化騰出了23.75萬元,佔了47.5%的股份;張志東出了10萬元,佔20%;曾李青出了6.25萬元,佔12.5%的股份;其他兩人各出5萬元,各佔10%的股份。

雖然主要資金都由馬所出,他卻自願把所佔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們的總和比我多一點點,不要形成一種壟斷、獨裁的局面。”而同時,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資金,佔大股。“如果沒有一個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時候也肯定會出問題,同樣完蛋”。

保持穩定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在於搭檔之間的“合理組合”。

如果說,其他幾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檔級人物”的'話,只有曾李青是騰訊5個創始人中最好玩、最開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個,與溫和的馬化騰、愛好技術的張志東相比,是另一個類型。其大開大合的性格,也比馬化騰更具備攻擊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過或許正是這一點,也導致他最早脫離了團隊,單獨創業。

可以說,在中國的民營業中,能夠像馬化騰這樣,既包容又拉攏,選擇性格不同、各有特長的人組成一個創業團隊,並在成功開拓局面後還能依舊保持着長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見的。而馬化騰成功之處,就在於其從一開始就很好地設計了創業團隊的責、權、利。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權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