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成功人士的經歷精讀大綱

成功人士的經歷精讀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要成爲一名成功人士做到對自己的信念,讓行動帶領你邁近成功,用態度證明你的成就,以堅持就是勝利的精神來陪伴你走向成功的每一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成功人士的經歷精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成功人士的經歷精讀

  【精選閱讀(1)】

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很多不一樣的人生經歷,透過成功的路上雖然頗有曲折,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汲取成功者的教訓,來爲每個即將獲取成功的人士以幫忙,避免重蹈覆轍。

臨牀心理學家以及《絕不回頭:10件你永遠不會再做的事情》的作者亨利·克勞德,透過對成功人士的觀察,發現了生活和工作帶給人們的一些“教訓”,一旦人們吸取了這些教訓,就絕對不會再重蹈覆轍。即使同樣的事情發生了,他們也會以不一樣於以往的方式來處理。

雖然生活和工作帶給我們的教訓有很多,但是克勞德教授爲我們總結出了成功人士經歷並吸取的10個教訓。

以下就是成功的人絕對不會再做的10件事

1、不相信世界是完美無瑕的。如果有些人或物看起來完美到不真實的地步的話,那麼他或她或它就務必有什麼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不完美的。沒有人或物是完美無暇的,如果有就務必得多留意。

2、不對任何事掉以輕心。不管事物的外表看起來有多麼好,我們都務必從更深層更真實的一面去看待,這樣才能找到我們真正想要明白的東西。

3、不會忘記發揮自我的作用。成功人士與其他人最大的一個不一樣之處在於,不管是在戀愛和生活中,還是在人際交往和生意場上,成功的人會不斷問自我,我的作用是什麼?換句話說,對成功的人來說,即使他們是真正的受害者,他們也從不把自我當做受害者。

4、不會嘗試改變他人。當意識到你不可能強迫他人做事情時,你就給了他人做事以及自我承擔事情後果的自由。而與此同時,你也讓自我獲得了自由。

5、不吃回頭草。不管是工作還是感情,結束了就是結束了,我們都不好再回頭,不好期望一些改變能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6、不會鼠目寸光。如果我們看待事情能夠更長遠更宏觀,我們就能在生活中表現得更好。對於成功的人來說,任何事都不能只看眼前。

7、不堅信自我能取悅所有人。一旦你明白了你不可能取悅所有的人,你的生活就會更有目標,你會發奮取悅那些就應取悅的人。

8、不做不適合自我的事情。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問自我:“我爲什麼要這麼做?我適合做這件事麼?這件事適合我做麼?這件事能夠持續下去麼?”如果有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你最好再想一個繼續做這件事的更好的理由。

9、不會爲了暫時的享受而犧牲長久的利益。成功的人在明白自我得到想要的東西之前需要先經歷痛苦時,他們不會因此退縮,正因他們清楚痛苦是暫時的,從中得到的益處是長久的。

10、不會忘記是內心世界決定了外在的成功。優質的生活有時與外在的處境毫無關聯。我們感到幸福和充實,很大一不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的內在感受。研究也證實了這點。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即使是最成功的人。但是成功人士強於他人之處在於懂得吸取教訓並避免再犯。總之,成功的人是從自我和他人的教訓中學到東西的人。

  【精選閱讀(2)】

  李嘉誠

年齡:81歲

創業時光:1950年創立長江塑料廠

第一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我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爲自我有足夠的條件,因爲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爲你看見身邊的人每一天持續原狀,而自我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爲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務必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着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必須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應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光內壓縮成長。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爲你看見身邊的人每一天持續原狀,而自我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最之後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爲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爲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爲業務關係,李嘉誠一向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着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爲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我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啓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爲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爲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爲“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柳傳志

年齡:65歲

創業時光:1984年創立聯想

第一桶金:漢卡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爲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爲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爲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向在私下裏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爲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取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能夠使用所裏的技術成果,員工能夠使用自我原先在計算所裏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裏,公司裏最令人頭疼的是不明白去幹什麼。柳傳志之後回憶,“當時實在是不明白要幹什麼好了,所以能幹什麼就先幹着,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之後因爲聽說倒買一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着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留意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但是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爲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之後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務必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爲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溼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之後表示,“我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劉永好

年齡:58歲

創業時光:1982年四兄弟開始從事養殖業

第一桶金:鵪鶉養殖

創業20多年的磨練對於我來說,擁有多少財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擁有了創造這些財富的潛力!假如我的所有財富都消失了,還能夠從頭再來。——劉永好

出生於四川新津一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我就能夠衣食無憂慮了。

出生於四川新津一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我就能夠衣食無憂慮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結束後,劉永好又進入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成爲老師。此時,他的大哥劉永言已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畢業分配到成都906廠計算機所工作;二哥劉永行從成都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到了縣教育局工作;三哥陳育新(劉永美,因過繼到陳家而改名)從四川農業學院畢業後在縣農業局當農技員。

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四兄弟開始不安分起來。1980年春節,劉永行爲了讓哭鬧着要吃肉的四歲兒子能夠在過年時吃上一點肉,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几天裏他竟然賺了300元,相當於他當時10個月的工資!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辦一家電子工廠,並很快生產出音響樣品。劉永好拿着音響到鄉下想和生產隊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生產隊出錢。沒有想到的是,此事上報到公社之後,公社書記一句“羣衆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經過激烈的討論,三天三夜的家庭會議做出決定:辭去公職幹個體。他們就想,搞自我以前做過的音響投資大,而且還有很多條條框框;而搞養殖業不需要很多投資,技術含量低,自我也熟悉。創業目標定下了,資金還沒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銀行貸款1,000元,但結果是當頭一盆冷水。

他們只好典當了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的家當,籌集了1,000塊錢,開始養雞、養鵪鶉。“當時真的是一分一分掙錢,看着鵪鶉下了一個蛋,就意味着賺了一分錢。”劉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當時騎車載着鵪鶉蛋被一隻狗追趕,之後摔倒在地,200只鵪鶉蛋全摔碎了,他當時掉下了眼淚,不是因爲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於意識到鵪鶉的生意不可能再擴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積累的近1,000萬元資金轉向豬飼料市場,期望集團誕生了,成爲本土飼料企業龍頭。1997年,四兄弟宣佈和平分家,劉永言創立大陸期望集團,劉永行成立東方期望集團,劉永美建立華西期望集團,劉永好成立新期望集團。

  魯冠球

年齡:64歲

創業時光:1969年接管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第一桶金:萬向節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我,最難戰勝的也是自我,控制人的物質慾望有利於磨練自我的意志。當企業家如果光會享樂,早上圍着車子轉,中午圍着盤子轉,晚上圍着裙子轉,企業家就不成爲企業家,是敗家。

魯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鐵匠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介紹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2007年,在理解一家美國媒體的採訪時,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這樣解釋自我當時的創業動機,“如果你出生在教室裏,那麼你以後就能夠在那裏讀書,如果你過去是一個農民,那麼就一向會是農民,而我不想一向當農民,我要想一切辦法跳躍龍門。”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介紹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但三年後,由於精簡人員,他被辭退回農村。不服輸的魯冠球決定創業,“沒想過要當企業家,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當時他看到鄉親們磨米麪不方便,而自我對設備很感興趣,便籌錢購買設備,開辦了一個沒敢掛牌子的米麪加工廠。之後因爲禁止私人經營,加工廠又被迫關掉,爲了償還債務,魯冠球不得不將三間老房子變賣。

雖然受到打擊,魯冠球並未放下。由於“停產鬧革命”,當時人們連鐵鍬、鐮刀都買不到,自行車也沒有地方修。在經過15次申請之後,魯冠球開辦了一個鐵匠鋪,很快生意紅火起來。(勵志故事)到了1969年,由於政府要求每個城鎮都要有農機修理廠,富有經驗且有些名氣的魯冠球被公社邀請去接管已經破敗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其間除了管理農機修配廠,只要能賺錢、做得了的營生,魯冠球都做了嘗試。

之後10年間,靠作坊式生產出的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魯冠球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1978年春,魯冠球的工廠門口已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員工也到達了300多人。由於看到中國汽車市場開始起步,魯冠球調整公司戰略,集中力量生產專業化汽車萬向節。當年秋天,他將工廠改名爲蕭山萬向節廠(即這天萬向集團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上,雖被拒絕入場,但魯冠球並不放下,在會場外擺起了地攤。在聞聽會場內正陷入價格拉鋸,他便張貼廣告,以低於場內20%的價格,銷售自我的高質量產品,很快廠家便涌出場外交易。萬向此役獲得了210萬元的定單,魯冠球成爲最默默無聞的大贏家,打出了名氣。

  【精選閱讀(3)】

成功人士的故事一、斯皮爾伯格:從小就是“大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1946年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他從小就是一名“大導演”。12歲時,他成了家裏的“家庭攝影師”,先是用8釐米攝影機記錄家人的生活;不久,就開始試驗各種特殊效果,譬如夜空中的異光、玩具火車的撞毀等;之後更開始編排情節,自我搞起剪輯和配音來。

爲了滿足這位“小導演”的少年夢幻,他爸爸、媽媽和3個妹妹都成了隨喚隨到的免費而忠實的演員。有一次,他母親還用壓力鍋悶煮30罐櫻桃,讓它爆開來,將廚房噴得“血淋淋”,好讓他能拍些“十分恐怖的理想畫面”去參加攝影比賽,而他也真的奪得了獎章。

15歲時,他就完成了40分鐘長度的作品——《無處可逃》,之後又拍了十幾部作品,經費都來自假日打工。

至今,他已3次榮獲奧斯卡獎,並且是有史以來電影總票房最高的導演。

[品讀]

斯皮爾伯格自小就不與其他孩子思維相同,不沉溺於遊戲中,而是執着於自我的興趣,爲以後的藝業打下基礎。不一樣的思維,造就了不一樣的人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愛好是激發我們努力的一種無形的催化劑,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但有了興趣還不夠,還要爲之努力,堅持不懈。如果父母能爲孩子的成才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創造有利的條件,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那孩子就離成功更近一步了。

成功人士的故事二、以努力創造奇蹟的林書豪

2010年夏天,林書豪大學畢業後沒能在NBA選秀大會上被選中,但隨後作爲自由球員加盟了家鄉球隊金州勇士,在效力勇士隊的一年裏林書豪並不顯山露水,還以前三次被下放到發展聯盟。2011年12月,NBA停擺結束後,林書豪被勇士隊裁掉,隨後短暫加盟火箭隊又被裁掉。正在他痛苦等待機會甚至思考加盟CBA的時候,缺少控球后衛的紐約尼克斯隊決定在這個華人小子身上試試運氣。加盟尼克斯之後的一個多月裏,林書豪仍然表現平凡。但就在2012年2月,林書豪突然爆發出了超級巨星的能量,在一週之內的連續四場比賽裏,以一己之力率領困境之中的球隊打出了四連勝,震驚了整個NBA。奇蹟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儘管長期不能上場,林書豪仍早早來到體育館訓練並主動與教練溝通,令教練在沒有計劃用他時也會思考給堅持不懈努力付出的人應有的機會。

[品讀]

在籃球明星大腕林立的NBA舞臺,當替補,坐冷板凳,時時面臨被裁員的威脅是家常便飯。也許有的人就被消磨了意志,放下了夢想,而林書豪卻始終明白自我該做些什麼,每一天信心十足地進行體能訓練,聚精會神地“閱讀”比賽。機會往往會出此刻不經意間,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林書豪抓住了微小的機會,用努力扭轉了命運。科比曾爲林書豪的表現折服:“那些具備真才實學的球員很多時候只是無展示之地,如果你回頭看看,你可能會發現,事實上他從一開始就那麼優秀,只是從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成功人士的故事三、誠信立藥的胡雪巖

在杭州的胡慶餘堂,能夠看到藥堂上掛了兩塊匾,一塊朝着顧客,上書“真不貳價”四個字,另有一塊對着櫃檯,上方是胡雪巖親手寫的“戒欺”兩字。旁邊還有一段小字:“凡百貿易均着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爲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致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爲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爲謀亦可。”據說在胡慶餘堂開張之日,胡雪巖還親自站櫃檯,並在店堂裏放下一隻大香爐,終年香菸繚繞,倒不是敬菩薩,而是給顧客來燒藥的。凡是顧客不滿意,拿藥來,一律扔進香爐,重新配藥。有一味藥叫“金鹿丸”,製造這味藥需要在鹿身上取30多種東西。爲了保證原料的質量,他便自我開闢了一個養鹿場,以保證原料絕對地貨真價實。在製作“金鹿丸”的那一天,店裏的夥計拉着將要宰殺的活鹿上街遊行,向大衆證明胡慶餘堂做的藥絕無假貨。

[品讀]

“胡慶餘堂”是紅頂商人胡雪巖畢生的心血。在世紀更迭、戰火紛飛的歲月中,無數金字招牌都未能倖免於難,“胡慶餘堂”卻以胡雪巖提出的誠信傳承到這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胡雪巖用誠信與良知經營胡慶餘堂,不但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且成就了他“江南藥王”的美譽。胡雪巖對事業的態度、對生命的尊重也足以對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所啓迪。

成功人士的故事四、在槍彈聲中練琴的馬克西姆

克羅地亞天才的古典鋼琴演奏者——馬克西姆,從小在鋼琴演奏上天賦過人。1990年戰爭爆發,他被困地窖八天。在此期間,他每一天自我激勵:“我們的小鎮到處都是槍彈,但是你不能因此而停滯不前——你務必生存下去,鋼琴就是你的唯一。”於是,在四周的一片槍彈聲中,他依舊堅持每一天練琴七小時,並在戰火中舉行了音樂會。“我總是想嘗試些新的不一樣的東西。我衷心期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樂傳播給所有年齡段的,更多的聽衆。這是我的夢想。”這個有着俊秀臉龐的東歐男人如是說。

追求成功[品讀]

“逆風的地方更適合飛翔,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我投降”,就像歌詞中唱到的那樣,馬克西姆不放下自我的信念,在惡劣的環境中堅守自我的夢想,最終成爲一名真正的“鋼琴玩家”。人在旅途就好像漁船在海上航行,總免不了遭受風雨的襲擊。困難的衝擊總會令人感覺難以忍受,但也唯有這樣的衝擊才能使我們更加堅定自我的信念。相信這樣的磨礪總會過去,心頭的苦痛也遲早會化作倖福的淚水。不要畏懼前方的路途有多麼黑暗,只要意志堅定,信念就會化作一盞明燈,驅散心頭的所有恐懼。

成功人士的故事五、虛心拜師的梅蘭芳

京劇大師梅蘭芳不僅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爲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爲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自我是個名演員而自傲。梅蘭芳不僅僅拜名畫家爲師,也拜普通人爲師。有一次他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衆多喝彩叫好聲中,聽到有個老年觀衆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敬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爲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爲“老師”。

[品讀]

正如泰戈爾所說:“當我們大爲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梅蘭芳大師不滿足於自我取得的成就,把自我的姿態放得很低,所以別人只要有一點長處,他立刻就能夠看到並學習。同時,他也懂得尊重別人。謙虛和尊重使他的潛力、智慧、人生的境界,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自然,他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成功人士的故事六、用美德約束自我的富蘭克林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偉人之一。作爲科學家、作家、外交家、發明家、畫家、哲學家的富蘭克林博學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並引導美國走上獨立之路。富蘭克林在年輕時就發明了一種方法,他首先列出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十三個條件:節制、沉默、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純潔和謙遜。然後,富蘭克林決心獲得這十三種美德,並養成習慣。爲此,他設計了一個成功記錄表,每一項美德佔去一頁,畫好格子,每一天晚上反省時若發現有當天未到達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

[品讀]

美國教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富蘭克林的一切成功與幸福能夠說都來自於將美德化爲習慣的發明,那就是對習慣的控制。好的習慣,意味着遊刃有餘,舉重若輕;意味着淡定從容,處變不驚;意味着自由快樂,心懷坦蕩;意味着信守承諾,風雨無阻;意味着自強不息,勇於攀登;意味着良好的個性和一生的幸福。所以,成功絕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