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營銷成功人士成功經歷大綱

營銷成功人士成功經歷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營銷成功人士的成功經歷大家清楚嗎?當中又有什麼樣的領悟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營銷成功人士成功經歷,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營銷成功人士成功經歷

  營銷成功人士成功經歷1:山姆·沃爾頓

山姆·沃爾頓是沃爾瑪的創始人。他1918年出生於俄克拉何馬的金菲舍鎮,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鄉下人。他用50年的時間,將一個小雜貨店打造成爲強大的商業帝國。2002年依然位居《財富》雜誌“全球500強企業的榜首”,經營沃爾瑪公司的沃爾頓家族以超出700億美元的身價名列全球富豪第一。

正如美國總統老布什在1992年授予他美國總統自由獎章時說,“山姆·沃爾頓,一個地道的美國人,他具體展現了創業精神,是美國夢的縮影”。

每個人都期望留下一份遺產。山姆·沃爾頓留給我們的就絕不僅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商業數字,而是一筆澤被後世的精神財富。正是憑着他不凡的心智和堅韌的毅力,成就了不朽的商業模式。解讀成功,信念使然。山姆對自己堅持不懈的信念作了如下概括:

信念一:敬業

山姆堅信,“如果你熱愛工作,你每天就會盡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也會從你這裏感染這種熱情”。

信念二:所有同事都是合夥人,合夥人要分享你的利潤

只有當同事都把他自己作爲合夥人,他們才能創造出超乎想象的業績。

信念三:激勵你的合夥人

僅僅金錢和股權是不夠的。每天經常想一些新的、較有趣的辦法來激勵你的合夥人。比如,設置高目標,鼓勵競爭,並隨時進行區分;讓經理們互相調換工作以保持挑戰性;讓每個人都去猜測你下一步的計策會是什麼,但不能被一猜就着。

信念四:坦誠溝通

儘可能地同你的合夥人進行交流,他們知道的越多,理解的就越深,對事物也就越關心。情報就是力量,你把這份力量給予你的同事後所得到的益處,將遠遠超出消息泄露給競爭對手帶來的風險。

信念五:感激你的同事爲公司做的每一件事

支票與股票或可以收買某種忠誠。而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幾句精心措辭、適時而真誠的感激之詞。它們不花一分錢,但卻珍貴無比。

信念六:成功要大肆慶祝,失敗也不必耿耿於懷

不幸失敗,也不妨穿上一身戲裝,唱一首歌曲,其他人也會跟着你一起演唱。要隨時隨地設計出你自己的新噱頭。所有這一切將比你想象的更重要、更有趣,而且它會迷惑對手。

信念七:傾聽公司每一位員工的意見,廣開言路

第一線的員工纔是最知道實際情況的。你要儘量瞭解他們所知道的事情。爲了組織下放責權,激發建設性意見,你必須傾聽同事們告訴你的一切。

信念八:要做得比客戶期望更好

如果你這樣做了,他們將成爲你的回頭客。妥善處理你的過失,要誠心道歉,不要找藉口。顧客永遠是對的。

信念九:爲顧客節約每一分錢,這可以爲你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如果是高效運營,你可以犯許多不同的錯誤而依然能恢復元氣。但如果運作效率低下,那麼你可能顯赫一時,最終卻會敗北。

信念十:逆流而上,另闢蹊徑,蔑視傳統觀念

如果每個人都在走老路,而你選擇一條不同的路,那你就有絕好的機會。

簡單樸素的.信念很容易讓人接受,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幾十年如一日地、於細微之處堅守和貫徹這些常識。沃爾瑪公司的成功之處正是我國許多企業的缺欠所在。做企業,最需要的正是這種始終如一的精神。

  營銷成功人士成功經歷2:柳傳志

第一桶金:漢卡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爲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爲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爲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直在私下裏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爲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裏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裏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裏,公司裏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麼。柳傳志後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所以能幹什麼就先幹着,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後來因爲聽說倒買一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着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爲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後來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爲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溼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後來表示,“我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營銷成功人士成功經歷3:李嘉誠

第一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爲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爲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爲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爲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着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爲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終於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爲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爲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爲業務關係,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着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爲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啓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爲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爲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爲“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